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三)悼词的类别--悼词

(三)悼词的类别--悼词

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悼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照时代分类。可分为古代悼词和现代悼词两大类。古代悼 词主要有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四种形式,如果扩大范围,还可加 上“谥议”和“挽歌”。古代悼词和现代悼词除了内容的区别外,在 表现形式上也有显著区别。一个最明显的分界是:古代悼词用文言文 写作,现代悼词用白话文写作。
2.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宣读体悼词和书面体悼词两大类。这 类情况,现代有,古代也有。在古代悼词中,诔辞和祭文就属于宣读 体悼词,哀辞和吊文则属于书面体悼词。前者用于一定形式的定谥仪 式与祭奠活动,要求能够在一定场合进行宣读;后者则用于普通礼节 性书面哀悼,并不一定要求适合于宣读。在现代悼词中,这种区别更 为明显。宣读体的现代悼词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狭义的现代悼 词。它专门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的 参加追悼的同志讲话,而不是对死者讲话,应表达全体在场群众对死 者的敬意与哀思,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痛为力量。因为 宣读体悼词必须受追悼大会本身的时间、条件、地点的限制,所以它 的形式相对地比较少变化。宣读体现代悼词以记叙或议论死者的生平 功绩为主,而不以个人抒情为主。而现代书面体悼词,则内容广泛, 形式多变,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3.按照表现手法分类。可分为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大类。 这种分类法,比较适合现代哀悼文体的复杂情况,值得我们重点地加以分析。

(1)记叙式悼词。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 情或议论。这是现代悼词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的宣读体悼词往往采用 这种形式。
例:
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胡耀邦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五时五十五分,中国文坛殒落了一颗巨 星。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 早的党员之一沈雁冰(茅盾)同志和我们永别了。
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 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沈雁冰同志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 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 定了基础。从一九一六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在漫长的六十余年 中,他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 势力,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 似二月花》、《清明前后》等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 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 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为多种外文,在各国读 者中广泛传播。他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家 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 工作,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特别是一贯以极大的精力帮助青年文学 工作者的成长,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沈雁冰同志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九一三年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进步的新思想。在一九一七 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他积极参加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早期 共产主义运动。一九二◦年,他同郑振铎、叶圣陶等同志一起,组织 了 “文学研究会”。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接办和改革 了《小说月报》,使这个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 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九三◦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 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 伍,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 事抗战救亡工作,并亲自主编了《文艺阵地》杂志,推动了抗战文艺 的发展。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他到过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讲过 学。抗战胜利后,他不顾国民党的压迫,在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坚持 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中,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全国解放前夕,他不顾艰险,间道来到北平,积极参加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和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他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 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家协会的前身)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第一任文化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全 国委员会副主席。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殚思竭虑,为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支援各国人民的进步文化事业和保卫世 界和平的斗争,献出了全部心血。晚年,他经受了十年浩劫的严重考 验,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粉碎“四人帮”后,对党的三中全会 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表示衷心的拥护。他在最后几年里不顾 衰病,努力写作回忆录,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仍然为现代我国文学史 和政治社会文化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史料。可以说,直到生命的最后 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
沈雁冰同志从青年时代起,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早在 一九二一年,他就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并曾积极参加党的筹备工作和早期工作。一 九二六年,他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 后在汉口主编左派喉舌《民国日报》。一九二八年以后,他同党虽失 去了组织上的关系,仍然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他 曾于一九三一年和一九四◦年两次要求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第一次没 有得到党的左倾领导的答复,第二次党中央认为他留在党外对人民更 为有利。在他病危之际,为了表达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表达他 对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坚贞的崇高的信念,他仍再一次向党中央申请 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中央根据沈雁冰同志的请求和他一生 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一九二一年算起。
沈雁冰同志的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无产 阶级文化战士,这是全国人民的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学习沈 雁冰同志一生坚持真理和进步,追求共产主义,刻苦致力于文学艺术 的钻研和创造,密切联系群众和爱护青年,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高贵 品质。他的大量精神劳动成果,曾经帮助促进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思想 感情革命化;而今而后,他的作品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还将长久地 教育和鼓舞我国青年,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战斗,并将促使社会 主义文艺的新人不断涌现。
在当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 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将把对沈雁冰同 志的沉痛的哀思变为推动我们工作的动力,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 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决地贯彻三中全会的方针,培养和造就宏 大的社会主义文艺队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使鲁 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同志用毕生心血培育的伟大革命文化事业,永 远在祖国的大地上繁荣昌盛!
(新华社北京1983年4月11日电)
这篇悼词,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其中的三、四、五、六自然段都 用来记叙茅盾同志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年的光辉业绩,最后是总结性的议论与抒情,表示深切的哀悼和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 书面体的现代悼词也常用记叙的手法来写作。
例: 哀韦杰三君
朱自清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 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 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 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 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 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 重要的话——我现在巳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 一个可爱的人。
第二回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 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 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比在我班上一定 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 也没有什么,就走了。从此他就不曾到我这里来。有一回,在三院第 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著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及墨盒去 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 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就点首作别。 三院离我住的古月堂似乎很远,有时想起来,几乎和前门一样。所以 半年以来,我只在上课前,下课后几分钟里,偶然遇着他三四次;除 上述一次外,都只匆匆地点头走过,不曾说一句话。但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他的同乡苏先生,我还是来京时见过一回,半年来不曾再见。我不 曾能和他谈韦君;我也不曾和别人谈韦君,除了钱子泉先生。钱先生有 一日告诉我,说韦君总想转到我班上;钱先生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 也很安心的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的。”我说,自然还是在钱先生班 上好。以后这件事还谈起一两次。直到三月十九日早,有人误报了韦君 的死信;钱先生站在我屋外的台阶上惋惜地说:“他寒假中来和我谈。 我因他常是忧郁的样子,便问他为何这样;是为了我么?他说:‘不是, 你先生很好的;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个 年老的父亲和未成年的弟弟;他说他弟弟因为家中无钱,已失学了。他 又说他历年在外读书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弄来的,一大 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又说,下半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但他却不愿 平白地受人家的钱;我们只看他给大学部学生会起草的请改奖金制为借 贷制与工读制的信,便知道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干的。”
我最后见他,是在三月十八日早上,天安门下电车时。他照平常 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 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还有他的静默,我也不会忘记。据陈云 豹先生的行述,韦君很能说话;但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 的静默而已。他的静默里含有忧鬱,悲苦,坚忍,温雅等等,是最足 以引人深长之思和切至之情的。他病中,据陈云豹君在本校追悼会里 报告,虽也有一时期,很是躁急,但他终于在离开我们之前,写了那 样平静的两句话给校长;他那两句话包蕴着无穷的悲哀,这是静默的 悲哀!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知道他已危险;第二天早上,听见他死了, 叹息而已!但走去看学生会的布告时,知他还在人世,觉得被鼓励似 的,忙着将这消息告诉别人。有不信的,我立刻举出学生会布告为 证。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 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试问门役道:“你知道清华学校有一个韦杰三,死了没有?”他的回答,我原也 知道的,是“不知道”三字!那天傍晚回来;二十一日早上,便得着 他死的信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 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真 是十分遗憾的! 二十三日同人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 报,巳赶不及了。下午回来,在校门外看见杠房里的人,知道柩已来 了。我到古月堂一问,知道柩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 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据说还光着身子照了一张相,是照 伤口的。我没有看见他的伤口;但是这种情景,不看见也罢了。照相 毕,入殓,我走到枢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 的两颧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象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 必是他几日间的痛苦所致的。唉,我们可以想见了!我正在乱想,棺 盖已经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真无再见之期 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 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 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徬徨着吧!
四月二日。
原注:此文原载在《清华周刊》上,所以用了向清华人说话的语气。
(引自朱自清:《背影》)
韦杰三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的学生,也是“三•一八”惨 案死难烈士之一。这篇悼词,以记叙韦杰三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为 主,文笔含蓄,极为感人。它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并列为 现代文学的珍品。悼文开头说:“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 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随后,朱自清从一粧桩的生活琐事谈起,逐 步加深韦杰三之所以温雅可爱的印象,使这种印象既是作者的深切感 受,也是读者的深切感受。而这样可爱的一位青年,竟被反动派虐杀
了!作者在悼文的结束部分这样记叙韦君入殓的情景:“照相毕,人 殓,我走到柩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的两颧 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象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必是他 几日间的痛苦所致的。唉,我们可以想见了!……”这里,没有议 论,也没有多少直接抒情的语言,完全以朴素的记叙为主,但字里行 间,充满对牺牲者的爱和对刽子手的憎。

(2)议论式悼词。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 抒情或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
例: 永恒的纪念与景仰
茅盾
一九四四年最后那一天将是反法西斯的文化战士永远不能忘记的 一天。反法西斯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罗曼•罗兰,是在十二月三十 日逝世的。
对于我们中国的知识者群,罗曼•罗兰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他 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同是今 天的进步青年所爱读的书;我们的贫穷的青年以拥有这两大名著的译 本而自傲,亦以能转辗借得一读为荣幸。
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当我们这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鲁迅 先生的《阿Q正传》由敬隐渔君译为法文而在法国出版时,罗曼•罗 兰读了以后曾是如何感叹而惊喜的;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次 和广大的中国读者见面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向中 国的兄弟们宣言》的寥寥数语中,给我们以多么大的鼓励。那时我们 正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前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淤血堆中挖个 窟窿透口空气的千千万万争民主求光明的青年们,看到罗曼•罗兰对我们号召:“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个民族,--个上升,一个下降。
一方面是忍耐,热烈,恒久,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切光明:学问,美,人类的爱,公共的进化。另一方面是压迫的势力:黑 暗,愚矇,懒惰,迷信和野蛮。我是附顺前者的。无论他们生长在什 么地方,都是我的朋友,同盟,弟兄。”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在争民 主求光明的斗争中我们不是孤独的,我们有了坚强的信心了。
我们也还记得:当“五四”初期,思想界还没有个中心的时候, 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而求启示,曾因探索“新浪漫主义”的内容而 在若干文化工作者群中涌起了研究罗曼•罗兰的热心;在话剧运动的 初期,罗曼•罗兰的“民众剧”的理想也曾被提出而讨论,田汉先生 曾经热心地介绍过这一理论。
我们现在不但有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还有《革命戏 剧》的大部分的译本,(罗曼•罗兰自称其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剧本 日《革命戏剧》,)有《葛莱郎波》的译本(?)也还有兹怀格的《罗 曼•罗兰传》的译本。在当代的世界文化巨人中,我们可以说。除了 高尔基以及若干苏联作家而外,罗曼•罗兰是和萧伯讷、德莱塞、纪 德等等同为我们热心研究的对象。而我们对于罗曼•罗兰的热心更有 其特殊的理由,即因他第一次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是他那在上次世界 大战时期所发表的《精神独立宣言》,是他的在上次世界大战时期所 写的反战论文的结集《超于混战以上》。而也因为在一九三二——三 三年顷,法西斯的毒焰在全世界高扬的时候,罗曼•罗兰是国际文化 界中反法西斯与保卫世界文化的立在阵头的战士。
现在,正当法兰西获得解放而法西斯强盗的末日即将到来的时 候,罗曼•罗兰——这位反法西斯的巨人和老战士却以七十九的高龄 谢世了。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人民的胜利于今是确定的 了,然而艰巨的工作还在前面,从军事上政治上消灭了法西斯以后, 还得从文化领域中彻底扫荡法西斯以及准法西斯的毒瘤,这一工作不 见得比消灭法西斯的武力轻便些。我们在这时期特别需要罗曼•罗兰。
他的逝世,对于我们——全世界,不但法兰西——的损失之大,是无 可比拟的。
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在反抗日本法 西斯战事的第八年,在向前奋斗以求民主政治真正实现的今天,对于 这一位反法西斯的文化巨人的逝世,不仅是哀悼就算完了事的。我们 的处境也许比西欧的同志更为严重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也许比西 欧的同志所面对的,更为艰巨些,而我们的主观力量,(不必讳言,) 比起西欧的同志来,也还觉得薄弱些。然而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信心 是从“五四”以来的思想斗争的经验来的,是从鲁迅先生的光荣的业 绩里来的,而也是从世界的反法西斯文化前辈的努力与其辉煌的事业 而来的。
在今天,我们文化人,正经历着思想上的绝大的苦闷,也正在经 历着一次绝大考验。今天,人类历史新的一页正在展开,但也是一个 伟大的斗争的时代。今天,相同于罗曼•罗兰在上次大战以后的“摸 索和徬徨”的情绪,在我们文化人中,恐怕也还是相当普遍的。在这 一点上,我们以哀悼和纪念之心,来追溯罗曼•罗兰一生所经过的思 想历程,将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增强我们的信心。
罗曼•罗兰所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当他七十岁时, 他感谢苏联人民对他七十大寿的庆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多谢你 们纪念我的七十岁,这好像是一个旅程的终点——从巴黎走到莫斯 科。我已经走到了,这个旅程并不平顺,然而完结得很好。……‘经 过苦痛而后快乐’。经过了七十年来的战斗与劳苦互相更迭的长途旅 程,我才到达了你们所建造着的‘快乐’,这世界人类的新社会。 ……’’(用戈宝权的译文)。而在另一时,他又曾这样告诉我们:“你 可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从什么年代的深处来的?我是从溃灭了的巴 黎公社,从一八七◦年惨酷的普法战争的时期来的。……我的来处是 在战争期以及在革命期两度被征服过的法兰西,是当我的童年时代和 青春时代一直在悲观主义的重压之下屈伏过的法兰西”(用戈宝权译文)。但是,时代和“来处”,并不能把罗曼•罗兰压在怀疑和悲观的 深渊,也不能把他驱入“象牙之塔”,——虽则他早年的环境和教养 是很有这可能的。当他毕业于高等师范,游学罗马与德国之后,曾经 深受托尔斯泰和华格纳的影响。托尔斯泰的充满了热情的呼声“我们 怎么办呢?”曾经使他深受感动。他和托尔斯泰的通信,在他“那时 期是他的路”,他这样说;从此他立下了为人民——为人类服务的伟 大决心。
然而,人民的道路——人类的历史的道路,是向哪一个方向去 呢?此去又该经过怎样必不可少的步骤呢?这些问题,当时的罗曼• 罗兰是有他自己的见解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如果可说是他的这个 见解的形象化,那么后来的《精神独立宣言》便是详细的注脚,抽象 的理论。“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创造就消灭死亡”,这是《约翰•克 利斯朵夫》中淋漓痛快地发挥了的。克利斯朵夫是从窒息的毒害的 “优秀阶级”文化中钻出头来的英雄,——以创造战胜一切丑恶与危 害的英雄;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我那时是孤独的。我在一个精神上 敌对的世界里感到窒息,我要呼吸,我要反抗一种不健全的文明,反 抗一般僭称的优秀阶级的毒害的思想。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我必须 有一个眼目清明、心灵纯洁的主人翁,有着相当高卓的灵魂以便有说 话的权利,有着相当雄壮的声音以便令人听得真切;这个主人翁,我 耐心地造成了。”(用戈宝权译文)。
从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九一二年完成)到“超于混战之上”,罗 曼•罗兰是从“创造即欢乐”的说教者走到了实际斗争的战士的阵头 了,但在基本思想上他还是始终一贯的,这就说明了后来他在“光明 社”何以会跟巴比塞意见相左。
直到此时为止,罗曼•罗兰的基本思想是个人主义,——或者也 可称为新英雄主义。他认为“自由而阔大、坚毅的个人主义,便是人 的最高价值、人的前锋”,而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他这理想的化身。 罗曼•罗兰在《精神独立宣言》中表示:此种精神的个人主义是独立的,不附属于任何民族,不附属于任何党派,保持着超利害的客观 性,作为一种科学的气象台,以清明的眼光照耀着人类的前途。他更 进一步说,这样的精神的个人主义者可与人民的战士携手而且为其引 路。
这样的“理想”,也许是“美丽”的,不幸面对着现实之时,却 碰了钉子。一九二〇——二七年间,正是罗曼•罗兰的“摸索和徬徨 的年代”。他回到了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又向甘地主义伸出了 乞援的手。但是,大智大勇大仁的罗曼•罗兰终于突破云阵,“向过去 告别”。“从巴黎走到莫斯科”。精神的个人主义的罗曼•罗兰终于成为 社会主义的战士。
一九二七年以后,罗曼•罗兰的思想发展的过程,可以他的几部 著作来表示。这几部著作正可视为他的思想历程的里程碑。
《向过去告别》论文集出版于一九三一年,在这里他批判了 i己 过去的思想,宣告他的对于社会主义的拥护;用他自己的话,这是 “已经毁了身后的桥梁了,不管我后面有桥还是没有桥,我永不再回 头了。”
《保卫新世界》论文集出版于一九三二年。
《动人的灵魂》(长篇小说)第五六两卷《诞生》完成于一九三三 年。这一部共六卷的巨著,开始写于一九二二年,初成第一卷《安娜 德与西维尔》,及第二卷《夏天》,中经间歇,一九二六年更成第三卷 《母与子》,又隔五年,那是一九三二了,成第四卷《一个世界的死 亡》,翌年完成最后两卷(五与六),均题为《诞生》。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相同,这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时间,前后亦跨十年,--九二二到一九三三。然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写作的十年间所不 同者,这后+年正是罗曼•罗兰所自称为“苦斗十五年”的重要阶段。 如果前十年可称为罗曼•罗兰前期思想形成的阶段,而《约翰•克利斯 朵夫》是其总结,那么,后十年便可说是罗曼•罗兰后期思想发展的 阶段,而《动人的灵魂》的最后三卷便是他“摸索”而合于大道的宣言。
安娜德最初还是“克利斯朵夫型”的人物,但是经过了幻灭以 后,她渐渐改变了,终于在她的儿子马尔克因为反战(第一次世界大 战)而被谋杀以后,她坚决地作为本阶级的叛逆者而踏上儿子所走的 路——人民大众的历史的道路。她说:“没有力量的白旗染上了红血, 巳经成为红旗了,这旗帜将为千百万人所有,安娜德将拿起这旗帜与 千百万人一起继续去战斗!”而罗曼•罗兰是和千百万人一起去战斗 了,他在一九三二年以后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这样我们在长篇小说《动人的灵魂》中看到了罗曼•罗兰早期思 想的继续,也看到了《摸索和徬徨》,最后又看到了自我批判的《向 过去告别》,大踏步走向新的《诞生》。
怎样从一个个人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变成一个社会主义者,从一 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者,罗曼•罗 兰足足走了七十年的长途,光是这一点坚韧的求真理以及自我批判的 精神,巳经值得我们万分景仰了。他这长途不是没有痛苦的。在他写 给他夫人的信中曾有这样几句话:“我的累累的创伤,这就是生命给 我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明着前进的一步”,这就 是罗曼•罗兰之所以伟大。
在某些点上说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不也正如罗曼•罗兰所自称 的“从什么地方,从什么时代的深处来的”,有些相仿么?五十年代
的中国当然和一八七〇--九二〇年的法兰西不同,但五十年代的世界不就是罗曼•罗兰所“摸索”的时期那一世界么?而时代逼迫着 我们回答“我们该怎么办”;不更紧急于罗曼•罗兰的一九二二——二 七的当时么?
让我们认真来思索这一切,这该是时候了!
摆在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争取民主,而争取民主的首要条件,则是 挥起我们的笔杆,反对法西斯的侵略。罗曼•罗兰一生的艰巨的行程 给我们榜样,也给我们勇气和信心,为了哀悼和纪念这一位世界反法西斯的文化巨人,我们的“摸索和徬徨”——如果还有,不该从此结 束了么?了,+的灵魂》了.。.....................‘ ‘義们相信: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对于伟大的罗曼•罗兰的逝世,将 有无穷的悲哀,对于产生这位巨人的光荣的法兰西民族将永志其敬爱 与感谢,中国文艺工作者认为这不单是法兰西民族的损失,也是全世 界人民的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大众的损失;我相信我们中国的文艺工 作者将以善于学习罗曼•罗兰作为永恒的纪念与景仰。
“向过去告别!”
让我们把这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罢!
1945年2月1日。重庆。
(引自《茅盾文集》第十卷)
这篇文章侧重于对罗曼•罗兰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做出客观 评价,既批评了他早期作品中流露的个人主义思想,又肯定了他作为 “反法西斯的伟大的思想艺术家”的不朽功绩和“坚韧的求真理以及 自我批判的精神”。茅盾后来在一九五八年为此文所写的《附记》中 说:“十三年前写这篇追悼文的时候,中国的青年们正陶醉于《约翰• 克利斯朵夫》,以这位个人主义的‘斗士’作为‘做人’的榜样。这 在一九四五年的中国,可以说是严重的时代错误。我这篇文章,批评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主义,分析罗曼•罗兰早期思想的错误,实在 已经太含蓄了,可是仍然收到了几封谩骂的信,说我借死人作政治宣 传。”议论式悼词能够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社会意义较强的一种 哀悼文体。

(3)抒情式的悼词。以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为主,并适当结合 叙事或议论。
罗曼•罗兰悼辞
郭沫若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 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 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 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 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象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 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 介绍到中囯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向光明的人们—— 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在另一方面的下 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 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 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是给予了多么正确 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在今天的世界,正是这两种民族斗争着生死存亡的时候。你所说 的上升的民族就是我们代表正义、人道的民主阵线,你所说的下降的 民族就是构成轴心势力的法西斯蒂。一边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牺 牲自己的一切以解放人类的困厄;另一边是奴役,饥饿,活埋,杀人 工场,毒气车,庞大的集中营,一个鬼哭神号的活地狱。但今天,上 升的不断地上升,下降的不断地下降,光明终竟快要把黑暗征服了。 我们要使全人类都不断地上升,全世界成为自由人类的共同祖国。
罗曼•罗兰先生,你伟大的法兰西民族的儿子,当你看到法兰西民族又恢复了她的光荣的自由,而你自己在这时候终结了你七十九年 的人生旅程,在你那肃穆的容颜上,怕必然表露出了一抹更加肃穆的 微笑的吧?但当你想到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兄弟的好些民族, 依然还呻吟在法西斯蒂的控制下边没有得到自由,在和死亡、饥饿、 奴役恐怖作决死的斗争,在你那肃穆的容颜上,怕也必然表露出了一 抹更加肃穆的悲愤的吧?
但是,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 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 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 尽力趋向一切的光明。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黑暗、愚昧、残忍、 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蒂、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 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 的!
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 定要以你为模范。要象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 前进,决不回头;要象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 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 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 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 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斗争,为着更大的更大的胜利。”
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引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 这是郭沫若在一九四五年三月写的,但表现手法与茅盾的《永恒 的纪念与景仰》迥然有别。一个是议论,一个是抒情。郭沫若是诗 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以第二人称的写法,满怀激情地歌颂了罗 曼•罗兰的功绩。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的反法西 斯的民主精神,决心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
抒情式现代悼词经常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出现,文学色彩浓厚,能在感情上打动人。但它与一般抒情散文不尽相同,悼词的情感不同于 普通的情感。它崇高而真挚,质朴而自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