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四)悼词的写作格式--悼词

(四)悼词的写作格式--悼词

不同类型的悼词具有不同的格式方面的要求。悼词的格式是在历 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悼词的格式比较固定,如诔辞的传统格式为四 言韵文,吊文的传统格式是骚体诗,哀辞与祭文的格式虽较灵活,但 大体也离不开四言、六言、骈体、骚体等几种。古代悼词在本文之前 往往还加一小段序言,简要地说明年、月、日,作者与死者的关系及 写作的动机;祭文的结尾,还须加上“呜呼哀哉,尚飨!”(可悲啊, 请享用这祭物!)之类祭祀专用的话语。现代书面体悼词一般没有固 定的格式。现代宣读体悼词,主要有记叙式和议论式两种,而以记叙 式的现代宣读体悼词较为常见,格式也较为固定。
例:
在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邓小平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 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 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 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宋庆龄同志是广东文昌县人,从青年时代就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一九一三年,她担任孙中山先生的 秘书,负责处理同国内外往来的大量机密书信和其他日常工作。一九 一五年和孙中山先生结婚。她坚定忠诚、恭谨谦逊,始终是中山先生 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 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翌年六月,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叛军 进逼,形势危急。宋庆龄同志拒绝先行撤离,对中山先生说:“中国 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先送中山先生撤离险境,才在卫 士掩护下正面突破火线,身体受到无法补偿的摧残。这一英勇行动, 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同志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
宋庆龄同志在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以及与列宁 所派使节反复交谈中,做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 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 的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圭义。一九二四年十 一月,为了解决中国的统一和建设问题,孙中山先生力排众议,犯难 北上,宋庆龄同志毅然随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不 幸病逝。宋庆龄同志向国内外介绍了中山先生的遗嘱,不久又义正词 严地谴责国民党右派,并投身于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
一九二六年一月,宋庆龄同志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期间,坚决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 对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一九二七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宋庆龄同志和许多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董 必武、恽代英、林伯渠、吴玉章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武汉汪精卫 政府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她又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 政策的声明》,宣布同中山先生事业的叛徒决裂。八月一日,宋庆龄 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等二十二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严 正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南昌起义当天,成立了由周恩来 等二十五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宋庆龄同志虽然未在南昌,仍被推选 为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的成员。八月,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她长途跋涉,访问了苏联。
十年内战的头两年,宋庆龄同志在苏联和法国参加了一系列重要 的国际性反帝活动,并在一九二九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 名誉主席,其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宋庆龄同志回国后,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断然拒绝 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政府的任何职务,有力地挫败了他们各种威 胁利诱,多次申明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切向往。一九三一年,她在 一篇文章中严正指出:国民党早已背弃革命政策,各派势力都在以军 阀为靠山,力争帝国主义头子的欢心,屠杀中国人民大众,提出“只 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 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三十年代,她 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 谊,并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国 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 和反蒋爱国民主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 抗政策。一九三四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经宋 庆龄同志等签名公布。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号召全 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宋庆龄同志 和何香凝、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以及于右任、孙科等率先响应, 影响巨大。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同志拒绝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 地,她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同情中国抗日 战争的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进行募捐,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 政策。国民党政府为此曾通过外国势力向宋庆龄同志施加压力,遭到 宋庆龄同志和在座的陈翰笙同志的驳斥。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发生 后,宋庆龄同志和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四人挺身而出,谴责国 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宋庆龄同志到达重庆,
联络马海德、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同情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国际 友人并肩战斗,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宋庆龄同志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在 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劳动群众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在解放战争 中,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 助。
北京解放后,中共中央邀请宋庆龄同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她欣然离沪北上。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宋庆龄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一九五四年当选为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五年当选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七五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副委员长。三十二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中,她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国务活动。宋庆龄同志曾 先后出访苏联、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尼、锡兰等国,取得很大 成功。一九五七年,宋庆龄同志随同毛泽东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 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经常就国 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她交换意见,他们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推心 置腹,亲密无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宋庆龄同志一贯关注新中 国的妇女工作,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长期主持中国救 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宋庆龄同志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 袖,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宋庆龄同志一贯关心早年追随 孙中山先生的故旧友朋,关怀台湾的前途,殷切期待国共和谈早日进 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近年来,宋庆龄同志为我党相继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而欢 欣鼓舞,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满 怀激情地关怀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贡献出自己晚年的全 部精力。她热烈期待已经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理想并转 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宋庆龄同志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建树了光辉的业绩,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尊敬和爱戴。
宋庆龄同志一九五〇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领导成员,一九五 二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在国际活动中, 轉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争取社会进步和 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交往,进行了艰苦卓绝和富有 成果的斗争,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崇敬,被国际上公认为二十世 纪最伟大的女性。
宋庆龄同志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 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 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风亮节,永 垂千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 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毛泽 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很早以前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密的战 友、同志和可敬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宋庆龄同志逝世以前不久,被 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 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中国各族 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
悼念宋庆龄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 周围,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 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引自1981年6月4日《人民日报》)
宣读体现代悼词的开头,总是以沉痛的语气点明所悼念的死者, 尽可能全面而确切地说出死者的职务、职称和称呼,以示尊崇,还要 注意这些称号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接着,一般总是简要地概述死者 逝世的原由,所享年龄。然后转人悼词的主体部分,即对死者的籍 贯、学历以及生平业绩进行集中的介绍。这种介绍,应突出死者对人 民、对社会的贡献,可先概括地介绍,再具体地介绍;也可先具体地介绍,再概括地总结。这篇悼词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先历述了宋庆龄 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 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然后总括她光辉的一生,给予总 结性的崇高评价。
现代悼词的结尾,主要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及化痛为力量的 决心。结尾应该是积极的,不应该是消极的。过去有个不成文的规 定,在悼词的结尾总要添上“某某同志,安息吧!”这句话,久而久 之,似乎也成为一种格式。但一九七三年七月,首都举行章士钊追悼 会,郭沫若致悼词,却没有用这句话。从此以后,用“安息吧”做结 尾的悼词就比较少了,一般场合都用“永垂不朽”、“精神常存”之类 的词代替。叶圣陶对现代悼词的结尾的这种变化,曾经发表了很中肯 的意见。据他考证,“安息吧”这句话,出自西方天主教为死者举行 的宗教仪式。天主教教义认为人生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享受“安 息”的幸福,所以人死之后,神父念完为死者祈祷的经文,就向死者 身上洒圣水,同时说:“安息吧。”由此可见,“安息吧”这句话“包 含着多少为死者庆幸,替生者安慰的意味”。叶圣陶坚决主张废除 “安息吧”这类消极性结尾,这个意见是很正确的。积极和消极,正 是现代悼词和古代悼词的原则性区别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