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二)碑文的类别和特征--5.记事碑。

(二)碑文的类别和特征--5.记事碑。

这种碑的种类很多,有建筑之碑,有名胜古迹之碑, 有天灾人祸之碑,有诉讼禁令之碑,有文人雅集之碑,有国际交往之 碑……,凡一切可立碑而为上述四类碑文所不能包容的,都属于这一 类。
这类碑古代很多,现代也不少。古代立碑很滥,有权有势的人有 个什么嗜好行为都可立碑。如梁元帝萧绎假慈悲,喜欢“放生”,放 鱼,放鸟,竟立一通《放生碑》。这一类无聊碑,在当时就毫无价值, 不要说在今天了。现在选较有价值的记事碑三例来说明这类碑文的体 制:
例一:
开通褒斜道石刻
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 人,开通褒余(即斜字)道。太守钜鹿郭君,部掾治级王宏、史荀 茂、.张宇、韩岑弟典功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相用始,作桥格(即 阁,栈道)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 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册 六万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粟。九年四月成 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
这是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六十六年)前后所立,是记载开通褒 斜道的情况的。褒斜道是古代的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得 名。汉武帝时,曾发数万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运,无功而罢。汉 明帝刘庄的永平六年,开通褒斜陆道,成为益州到京师之间的南北通 道之一。《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唯褒斜绾毂其口”。这条路时或堙塞,屡经开复,路途险峻,经过的 人多刻崖留念。开通褒斜道石刻,石横广一丈余,刻十六行,每行五 字到十一字不等。
古人摩崖作碑,碑文很古拙,不书碑题,不标作者,不写刻石年 月,毫无格式可言。现在作碑就应该标明这些项目。《开通褒斜道石 刻》的碑文写得很真实,把动工、竣工的时间,命令兴工者,主持工 程者,完成的工程项目,调用的人工器材,耗费的钱粟,都记载得一 清二楚。碑文很质朴,既无空虚议论,也无艺术描写,很得记事碑的 要义。记事碑意在存真,稍有夸饰,就不能取信于人了。全文不留空 断句,更没标点,加以年久剥蚀,断句就十分困难。现在作文刻石可 不能这样了。
例二:
丁丑大荒记
昔圣门论政,以足食为先,盖以食为民天,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理固然也。是人之得免于凶年饥岁者,当以耕九余三,耕三余一 准王制为常经焉,不然则救死亦不赡矣。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 微雨,至年终微雨,麦微登,秋禾书无,岁大饥。平蒲解绛等处尤 甚。先时,麦市斗加六每石粜银三两有余,至是,每石银渐长至三十 二两有零。白面每斤钱二百文,馍每斤一百六十文,豆腐每斤钱四十 八文。葱韭亦每斤钱三十余文,余食物相等。人食树皮草根及山中沙 土石花。将树皮皆剥去,遍地剜成荒墟,猫犬食尽,何论鸡豚,罗雀灌鼠,无所不至。房屋器用口属木器,每斤卖钱一文,余物虽至贱无 售。每地一亩,换面几两、馍几个,家产尽费,即悬罄之室亦无尚莫 能保其残生。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 餐,较之易子而食、析骨以爨为尤酷。自九、十月以至四年五、六 月,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丧生,到处道瑾相望。行来饿莩盈 途,一家十余口,存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恒八九,少留微息 者莫不目睹心惕,涕泗啼泣而已。此诚我朝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 凄,未闻之悲痛也。虽我皇上赈贷频加,粮税尽蠲,而村庄共绝户一 百七十二户,死男女一千零八十四口,总计人数死者七分有余。虽日 天灾,抑亦人之未预备于早也。大荒至今已六年矣!比岁丰登,人少 苏,村众欲志,以垂戒后世,首事嘱余以记之。余素拙,笔墨不文, 略将事之颠末,书诸贞石民,俟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以足食为先 务,而凶年免于死亡则幸甚。
本村邑庠生员玉阶吕步云撰文 本村后学从九选卿吕升奉书丹 合村乡地首人:吕吉泰、裴慎躬、程发荣 斐守道、吕复进、裴芝贵 斐继康、程闰德、贾邦豪 斐纯生、吕晋源、斐勤修
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姑洗月榖旦立石
(引自山西省博物馆复制碑文)
这篇碑文的格式齐全,题目、文章、撰文者、书碑者、倡议立石 者和立碑年月都标列清楚,立于清朝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三 月。内容也朴实,以记叙为主,略带议论,委婉地表示了对晚清社会 的不满。记叙遭灾情况十分详尽,读来真使人毛骨悚然。文末叙说立 碑原因与过程,不蔓不枝,很得体。但这碑文也有三个缺点:
①详略失当,叙说物价太详细,叙述人相食的惨状则太抽象。文 中说“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这样泛泛而书,没有援事实记,使人怀疑是“易子而食”的老调子。
②漏列了县名、村名,只说平、蒲、解、绛等处灾情尤甚,却没 说本县本村的灾难如何。立碑者以为碑立村头,文中何必再说,却不 知人世变化难测,碑如离开原地就很费考证了。
③碑文虽有标点,却不分段,只在称说“皇上”时,抬头顶格, 与碑文段落无关。这样从头至尾囫囵吞枣的文章,现在也不合适了。 例三:
王若飞等烈士的殉难纪事
一九四六年,参加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 若飞同志,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中共代表秦邦宪同志,因全国停战协 定、东北停战协议、整军方案以及政治协商会议关于宪章原则、人权 保障、和平建国纲领等项决议之实现,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之严重阻挠 与破坏,为与中共中央商讨坚持上述各条协定的办法,于是年四月八 日,冒恶劣之天气,由重庆飞延安。同机来延者有被国民党政府拘禁 六年刚获释放月余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同志及其夫人男女公子,出席世 界职工大会归来的解放区职工领袖邓发同志,王若飞同志之舅父贵州 老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及其孙黄晓庄,第十八集团军参谋李少华同志、 彭踊左同志及随员魏万吉同志、赵登俊同志、高琼同志(女)等。飞 机由重庆出发后,抵达陕甘宁边区上空时,天空阴雨,旋即迷失方 向,于下午二时,在晋西北兴县东南百一十里之黑茶山遇雾撞山焚 毁,不幸全体遇难。飞机失事后,中共晋绥公局及晋绥行政公署闻 耗,当即由分局书记李井泉同志及其他人员,前往失事地点负责料 理,装殓遇难人员遗体,组织治丧护柩委员会,十八日由中共中央接 灵人员及晋绥护灵专员将烈士遗体用飞机运送至延安。延安中共中央 及各界人士,万分震痛,组织治丧委员会,隆重悼祭。十九日安葬于 延安。
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诸同志,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 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战士。黄齐生先生是中国教育界的先驱 者,人民的真挚朋友。他们的不幸殉难,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极沉 重的损失。兹于诸烈士遇难处,铭记其殉难经过,以资纪念,以垂永 久。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一日
这是典型的记事碑文,纯是记叙。记叙一九四六年的黑茶山事 件,把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时间、事情经过叙说得十分详尽, 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真挚的哀悼之情,也不用抽象的直接抒情法表 达,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记叙事情和评价烈士的字里行间,质朴而 动人D
从汉到今的这三篇记事碑文,后来居上,《王若飞等烈士殉难纪 事碑》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作典范。
记事碑内容庞杂,难以一一列述。西藏大昭寺外公主柳旁的围墙 内,有一通唐朝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立的《甥舅同盟碑》,用 汉藏两种文字记叙唐穆宗李恒和土蕃赞普可黎可足结盟的事。这说明 记结盟可以立碑。清朝乾隆年间,拉萨流行天花,婴儿死亡很多。清 驻藏大臣推行种痘,防止天花蔓延。事后,驻藏大臣阿敏尔图于乾隆 二十九年(公元一七一四年)立碑记叙这件事情,叫做《劝人种痘 碑》。总之,不管是记什么事,都应按照记叙文的写法去写,多记叙, 少议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