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五)古今悼词集锦--悼词-3

(五)古今悼词集锦--悼词-3

“吕端大事不糊涂”
——痛悼剑英 轰荣漆
刚刚诀别伯承,剑英又与世长辞了。噩耗相继传来,令我不禁失 声。正当举国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之际,半月之内,中国人民失去 了两位杰出的英雄,我失去了两位亲密战友,痛心万分。
剑英同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多次作出了独特的光辉贡献,毛泽东同 志曾赞誉他是“吕端大事不湖涂”的杰出人物。这是受之无愧的。
剑英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主义革 命。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图谋危害孙中山。剑英当 时是陈炯明部下的一名营长,却毅然率部保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与 叛军作战。可见,剑英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热血男儿,见义勇为。
北伐战争中,剑英任师长,随蒋介石率领的右路北伐军向江西进 军。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南昌看到蒋介石任意屠杀工 人,极为愤慨,立即弃职出走,跑到武汉公开声明反蒋。蒋介石本来 很器重剑英,听到消息,开始还不肯相信。直到“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后,剑英再次通电,蒋介石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剑英对大是大非 是多么分明!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正筹划一个阴谋,企图借开会之机,逮捕叶 挺、贺龙同志。剑英在庐山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告知了叶、贺,才使他 们免遭暗害,从而保障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现。南昌起义 后,剑英又说服了张发奎,将武汉军校赶赴南昌拟参加起义的部分学生 编成教导团,使一批共产党员得以保护下来。教导团在剑英的率领下, 后来在广州起义中成了起义军的主力。
广州起义失败后,我和剑英都到了香港。剑英是南昌起义前的党 员,但是他的组织关系还在教导团,而教导团这时正转战东江,一时 无法证明。我与恽代英同志找到剑英,问明了情况,报经广东省委批 准,找上了他的组织关系。从此,我与剑英经常接触,战友情谊愈加 深厚。我听剑英讲了他上面的几段经历,深感他革命意志坚定,深明 大义。他那种勇为真理斗争的精神,实在令人钦敬。
在香港,剑英买了一部太平天国野史,推荐给我看。我们一面议 论太平天国失败的惨痛历史,一面总结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经验教 训,越谈越投机,有时竟废寝忘食。在香港的交往使我感到剑英精明 强干,才华出众,分析问题精辟,对同志热情诚恳。从此,彼此视为 莫逆之交。
1930年剑英从苏联学成归国,我们在上海再度相聚,以后又相继转战在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共同经历了严酷考验,更加深了我们的 战斗友谊。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川西懋功地区。9月,张国 焘背弃中央北上的决定,分裂党分裂中央的野心达到顶点。张国焘居 心险恶,竟企图危害中央。在此党和革命处于万分危急的的时刻,剑 英火速报告了毛泽东同志,并设法提供了一份军用地图。中央决定立 即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脱离了险境,使张国焘危害中央的图谋落 空,也使红军日后有了北上胜利和抗日战争的发动。在俄界,剑英详 细地向我讲述了这惊险的一幕。我由衷地敬佩剑英的机警和对党中央 的无限忠诚。
抗日战争后期,在延安的窑洞中,我们同庆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后就各自东西,奔赴不同的战场。1946年,剑英陪同军事调处执行 部成员到张家口。他向我叙述了在军事调停活动中与国民党当局复杂 曲折的斗争。
建国以后,我们会面,总要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常有时光恨短之感。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忧患与共。在会议桌上,在与所谓的 “造反派”接触中,在集会场合,我常与剑英同斥林彪、“四人帮” 一 伙的倒行逆施。尤其是在西山住所,我们几乎每天见面,分析“文化 大革命”的形势,互相倾诉衷肠。我们痛心党的光荣传统被破坏,大 批好同志和无辜群众受迫害,国家民族遭厄运。也为我们被诬为“二 月逆流”反党成员而愤慨。1968年11月,我因病住院,剑英来医院 看我,竟被“挡驾”。他在电话中对瑞华(注:聂师夫人)说:“你转 告聂老总,我相信我自己,我也相信聂总,我们不是搞阴谋的人,请 他保重身体”。老战友的铿锵语言,是多么令我感动呵!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揭露以后,“四人帮”继续进行篡党夺权的阴 谋活动,特别是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同志相继病重到逝世期间,他 们加紧了反革命步伐。在西山,剑英多次与我议论,党和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必须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否则我们几十年的流血牺牲 得来的革命成果将会逐步丧失,但由于江青的特殊身份,只能等待适 当时机,采取非常措施解决。1976年9月下旬,我通过杨成武同志, 将我对“四人帮”问题的担心和必须先下手的意见转告给剑英,剑英 说他与我有同感,并诙谐地说:“狡兔三窟哟,我要立即搬家,你告 诉聂总,也要注意安全。” 10月6日,我们党终于一举粉碎了 “四人 帮”反革命集团,剑英在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中国人民再次立了大功。我十分钦佩剑英的大智大勇的革命胆略。
1980年起,剑英身体不好,1983年7月3日,我刚上玉泉山疗 养,还未来得及去看剑英,他却抱着病弱之躯来看我了,我们各自坐 在轮椅上紧紧握手,泪眼相看。因为他健康的原因,这次相见,医生 只许谈十几分钟,最后惜别时,相约过几天我再去看他。7月7日我 即去他的住处又相聚了一次,真是人逢知己,畅何如也! 1984年夏 天,剑英病情危重,我急趋看望,已只能隔着破璃窗凝望他的病容, 见此情景,我不由怆然泣下。
1985年他病情稍有好转,我去看望,适逢他在昏睡,当我拉着他 的手叫醒他时,他不能说话,可是他的手在颤动,嘴在颤动,胸前起 伏加剧,表露了他的激动之情,我也激动不已,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 松开。不意,我与剑英的这次见面,竟成永别!
纵观剑英同志的一生,每逢革命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 义无返顾,以超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勇敢机智地捍卫革命利 益。他的这种精神是何等可贵啊!他的革命立场,他的原则性,是何 等坚定呵! “吕端®大事不糊涂”,他是无产阶级的吕端。
亲爱的剑英同志,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悼念你,全党全军都在悼念
①吕端(公元935- 1000年)北宋大臣,后任宰相。太宗皇帝去世,内侍王继恩阴谋 废掉太子,另立别人为帝。吕端及时发现王的阴谋,奉太子真宗继位,贬逐王继恩。历史 上誉吕端大事不糊涂。
你。他们一定会继承你遗志,踏着你的足迹,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的胜利而矢志不渝地奋斗。剑英同志,你安息吧!
在追悼陈毅同志大会上周恩来同志的悼词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陈毅同志!
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副主 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陈毅同志在病假期中, 因患肠癌,治疗无效,于1972年1月6日23时55分不幸逝世。终年 71岁。
陈毅同志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历任师长、军长、江西军 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新 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全国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 长。
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 十年来,陈毅同志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斗争,坚持工作,努力为人 民服务。
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 军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的悼念陈毅同志,要学习陈毅同志的革命精 神,化悲痛为力量,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毛主席无产 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完成国际国内新的战 斗任务,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而奋斗。
陈毅同志安息吧!

在萧三同志追悼会上胡乔木同志致的悼词
1983年2月4日9时55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萧三同志与世长 辞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杰出的无产 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 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 动家国际活动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悲痛。'
萧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 代,他曾和毛泽东同志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同学,之后一起在长沙湖南 第一师范求学。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创建了 “新民学会”, 并为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此后,他参加了 “五四” 运动。1920年与赵世炎等同志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参 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 的组织工作,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组织的“少年共产党” (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和王若飞等5 位同志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了中国共产党,协助陈乔年、邓小平 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 习。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葬 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 委委员,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 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 备、组织工作,同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出 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 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 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同志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 教期间,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 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 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 会议,会见了高尔基,并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大会发言。经我 党组织批准他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 员。在苏期间,他与鲁迅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并通过文艺作品向 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写了毛泽 东、朱德等同志的略传,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一些小说、报告文 学等作品,被译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种文字,在 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萧三同志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党和 党的领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映了国内外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坚 持文艺的革命性,斗争性和群众性,力求使文艺和革命血肉一体。他 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一直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流传, 同时也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他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 其续集,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宝贵教材。 他坚持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艺的道路,积极 宣传、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和新诗歌的成长、繁荣, 付出了毕生的辛勤劳动。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歌》、《友谊之 路》、《萧三诗选》、《伏枥集》等,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 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等。萧三同志是著名的文 学翻译家,是广为流传的《国际歌》歌词的主要译者之一。为了密切 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翻译了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 荣》和影响广泛的剧本《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名著。
萧三同志对我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 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 院翻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 歌》等杂志。1945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囯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 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 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长期不懈的 努力。
萧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文化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战 士,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联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 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 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 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 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 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 议,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萧三同志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 义,时刻以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组织关心群众。1962 年他把自己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全部编辑费上缴。1981年又把 《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灾区人民。在十年动乱中,萧三 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被非法关押7年多, 他和“四人帮”及其爪牙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无情地揭露和谴责了 “四人帮”和康生的阴谋活动。恢复自由以后,他虽然已是八十高龄, 体弱多病,但终年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顽强工作,还尽力参加各种社会 活动。晚年,他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和诗歌。他在辛勤劳动和与疾病顽 强斗争中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病危期间,他还认真学习党的十十二大的决议,他念念不忘未尽的事业。去年12月4日他口授了一封 给胡耀邦同志的信,再次表达了这位老革命家对党的无限忠诚。他写道:“……我是无限感激也无限惭愧:我要为党做的事都没有做完, 我的诗文集,特别是延安以来的日记还没有头绪,命在旦夕时,我不曾想到死,开始清醒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也是这批资料,我一定 要把它奉献给党,决不能‘带走’。我为此同疾病奋战,坚持自己的誓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趁我还有余力,还有记忆,请求再帮
助我一次:组织几个人的班子,加速完成上述资料整理工作,一旦此 事告终,我死也瞑目。”
胡耀邦同志迅速批准了他的要求,并向萧三同志转达了他的殷切 希望和关注。
萧三同志是中国人民和我们党的忠实儿子,是世界进步人类的忠 实朋友,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了一生,鞠躬尽 瘁,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要学习他对敌斗争的顽强精神、一丝不 苟的工作作风、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严于律己的崇高精神。萧三同 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萧三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十二大精神鼓 舞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为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3月14日(指1883年)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 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 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 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 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 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 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 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 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 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 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 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 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 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 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对工业、对一般历史 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 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 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 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 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 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茵 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 - 18的年),《纽约每日论坛报》 (1852- 19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 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 际工人协会,一一老实说,协会的这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 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 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 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祖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 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 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 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 有过许多敌人,彳旦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在X X X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同志们:
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我们的长辈,受人尊敬的
X X X同志。
X X X同志因病,不幸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时十二 分在家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XXX同志是一个农民,几十年来,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辛勤地劳动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里落实了党关于 包产到户的政策。他承包了四亩鱼塘,为了科学养鱼,经常向农技站 的技术人员请教,由于他精心喂养,细心照看,一年就获得了大丰 收,鱼亩产达到千斤。XXX同志心里明白,鱼塘的丰收,全靠党的 政策好。因此,他把鱼按国家收购价全部卖给了国家。
每当我们村遇到困难的时候,X X X同志总是勇于献身。一九七 〇年六月的夏天,我们村遭到了特大洪水,东湖大堤被洪水冲开了一 个口子,X X X同志眼看全村的庄稼就要被淹没,在这危急关头,他 奋不顾身,第一个跳入波滔汹涌的急流中,用麻袋去堵决口,在他的 感召下,其他同志也纷纷跳了下去。经过大家一个半小时的奋战,决 口终于堵住了,全村的庄稼得救了,使得全村在那一年免遭饥荒。他 的英勇行动深深地印在全村人的心中。
X X X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好思想;我们要学习他帮助全村的困难户共同富裕的高尚风格;我 们要学习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搞好秋种秋收, 搞好村上的副业,为四化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
X X X同志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