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二)碑文的类别和特征--1.功德碑。

(二)碑文的类别和特征--1.功德碑。

这类碑大都立于被褒扬者活着的时候,是给活人歌 功颂德的。
例: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李白
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子贱,大贤也,宰单父,人 到于今而思之。乃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其或继之者,得非韩 君乎!
君名仲卿,南阳人也。昔延陵知晋国之政,必分于韩。献子虽不 能遏屠岸之诛,存孤嗣赵,太史公称天下阴德也。其贤才罗生,列侯 十世,不亦宜哉!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钩,金部 尚书。曾祖睃,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 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分茅纳言,剖符佐郡,奕叶明德, 休有烈光。君乃长史之元子也。
妣有吴钱氏,及长史即世,夫人早孀,弘圣善之规,成名四子, 文伯、孟轲二母之俦欤?
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 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君自潞州铜鞮尉调补武昌令,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 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有爨玉者,三江之第五巨横(此下似有缺文)。白额且去,清琴高张。兼操刀永兴,二邑同化。
时凿齿磨牙而(当作‘‘于”)两京,宋城易子而炊骨。吴、楚转 输,苍生熬然。而此邦晏如,襁负云集。居未二载,户口三倍其初。 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太(当作“大”)冶鼓铸,如天降神。既烹且 烁,数盈万亿,公私其赖之。官绝请托之求,吏无丝毫之犯。
本道采访使皇甫公侁,闻而贤之,擢佐鞴轩,多所弘益。尚书右 丞崔公禹,称之于朝。相国崔公涣,特奏授鄱阳令,兼摄数县。所谓 投刃而皆虚,为其政而则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怀恩。
新宰王公名庭璘,岩然太华,浼然洪河。含章可贞,干蛊有立。 接武比德,絃歌连声。服美前政,闻诸耆老。与邑中贤者胡思泰一十 五人,及诸寮吏,式歌且舞,愿扬韩公之遗美。
白采摇刻石,而作颂日:
蛾峨楚山,浩浩汉水。黄金之车,大吴天子。武昌鼎据,实为帝
里。时黯世讹,薄俗如I喜毁。韩君作宰,抚兹遗人。滂汪王泽,忧 鸿得春。和风潜畅,惠化如神。刻石万古,永思清尘。
(引自《李太白全集》第二十九卷)
这碑文是歌颂韩愈的父亲韩仲卿的。韩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 调为鄱阳令离开武昌以后,县人胡思泰等十五人和诸僚吏倡议立碑表 彰仲卿的政绩,就请李白作了这篇碑文。碑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 序,散文体,二分之一的篇幅写家世,从韩献子直写到仲卿的三个弟 弟。四分之一的篇幅写美政,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上级推重和邑人思 念。后一部分是颂,韵文,四言诗十六句。从碑题看,颂是主体,序 是辅文。但实际上序文是主要部分,略似传记,颂倒是次要的。从序 转人作颂时,有句过渡语,一般句式是“……而作颂日”,或“其辞 日”。颂诗的形式,或四言诗,或骚体诗,都可以。但是要写成言之 有物的优美诗歌,只是抽象地排列些四六句子,就毫无价值。
这篇碑文的序,摈弃了形式骈俪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采用活泼新颖的散文形式,很出色。但是内容安排显然有缺点,写家世的文字 太长,宣扬祖先积阴德儿孙有出息的陈腐观点,严重损害了全文的思 想性。碑颂德政却只用序文四分之一的篇幅记叙其政绩,显得与文题 很不相称。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压缩叙家族部分,使颂美政的 文字突出,虽不加增益,也切题旨。
最早的功德碑要数秦始皇的《泰山刻石》了。贏政(秦始皇)统 一天下以后,屡屡出巡,宣扬始皇帝的德威。公元前二一九年登泰山 顶,刻石颂扬他的武功文治,这就是《泰山刻石》。碑文如下:
 皇帝临位, 作制明法, 臣下颳饬。 廿有六年’ 初并天下, 罔不宾
服。 亲巡远黎, 登兹泰山, 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 本原事业, 祗诵功
德。 治道运行, 诸产得宜, 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 垂于后世, 顺承勿
革。 皇帝躬圣, 既平天下, 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 专隆教
海。 训经宣达, 远近毕理, 咸承圣志。 贵贱分明, 男女礼顺, 慎遵职
事。 。 昭隔内外, 靡不清净, 施于后嗣。 化及无穷, 遵奉遗诏, 永承重
(引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泰山刻石》,也有人叫《封泰山碑》,实际上只讲到登山周览, 刻石垂戒,没有说一句祭神祷天的话。这碑高五尺左右,形状似方非方,上下宽窄不等,四面环刻,既没有后世所谓的“篆额”——就是 把题目用篆书刻在碑头上,也没有首行文题,从碑文说,倒可叫做无 标题碑文。 .
秦始皇时只刻了三面,起自西面,而北,而东,共十二行。碑文 音韵调谐,文句通俗,内容真实。在秦代使用那样明白如话的文句, 十分可贵,读起来比读南北朝时的一些碑文还易懂。语言通俗是撰碑 文要特别注意的。刻碑为了宣传,文章深奥难懂就失去书碑的意义。
泰山刻石的南面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九年)所刻,共十 行。意思是,二世有了诏书,说石刻都是“始皇帝”所为,可是金石刻辞中没有“始皇帝”的帝号,这与始皇帝的功德是不相称的。丞相 李斯等三人请求把这诏书也刻在石上。二世“制日:‘可’”。胡亥时 刻的这段碑文,却不是功德碑的内容了,倒是一段诏令记事,已是二 碑合一的混合碑。这段碑文也很重要,赢政之前,皆称王,赢政以后 都称皇帝,羸政称“始皇帝”,这标志着中国封建主义国家的开始。 碑文后面,无论是羸政时所刻还是胡亥时补刻,都不落款,不书年 月。我们所说刻此碑的年代,是根据其他史料考得的。可见古碑文并 没有什么特定格式,撰文刻石十分活泼。汉以后的碑文格式,就逐渐 完善而严格了。
泰山碑的内容很抽象,因此它到现在的价值,倒不在借碑传事, 而在于保存了古代书法艺术。相传为李斯的小篆,笔划如筋,是有名十九字。清乾隆五年,碧霞寺遇火,仅存余烬十字。清嘉庆二十二 年,有人访得残石两块,存泰安岱庙。一九七九年成立秦篆研究组, 在女书法家李文放主持下,经过几年努力,集补、恢复了二百二十三 字的全文篆书,由李文放执笔重篆,篆刻家周植桑、李滋新刻于古 砖,共刻四十块,每块重约五十斤。
介于《泰山刻石》与《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之间的,可举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作例。泰山碑颂赢政统一天下的全功,韩碑 颂韩仲卿的美政,而裴岑碑则是颂裴岑的战功。泰山碑是诗体,裴岑 碑是散文,而韩仲卿碑是诗文合璧。这三碑,从内容到形式都自成一 体。《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原在新疆巴尔库尔(巴里坤)城西五十 里。因为碑的形状是上尖下大,孤笋挺立,望之如石人,人们便以碑 名地叫石人子。可见,古碑是无固定形制的。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维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 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 振威到此,立德祠,以表万世。
这里全是散文,没有“颂日”、“词日”、“辞日”之类的韵文。碑 文内容很集中,只记载了一件事,而且记得简明扼要。写了被颂者的 籍贯是云中人,记了他的职位是敦煌太守,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汉永和二年八月。扼要叙述了战功,并说明了德威的影响。惟一的缺 点是没有写明战斗进行的具体地点和立碑的具体时间。裴岑的战功, 史无记载,靠这碑才传了下来。
从这三种碑的得失,大体上可以看出作功德碑文的要领。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名当成了努力方向,所以立功德碑的越来 越多,而且还常常为功德引起政治风潮。韩愈撰《平淮西碑》,推崇 宰相裴度,也适当地表彰了李想的战绩,本是一篇记事翔实、赞颂得 体的好碑文。可是李怨不平。怨妻是唐安公主的女儿,出入内宫,诉 说了此碑写来失实,唐宪宗就使段文昌另作碑文。段文昌归功于李 怨,碑文写得很蹩脚,甚至描叙李怨战功的部分,也不如韩文生动。 李商隐作《韩碑》诗说:“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句奇 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人人肝脾。”这一件功德碑案,聚讼千古, 至今尚无定论。宋朝诗人苏东坡说他在驿壁看到一首诗,诗云:“淮 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古断碑人脍炙,世间谁数段文 昌。”有人说这诗就是东坡作的,他不过是托古罢了。不管这诗是谁 作的,总之,记功颂德都要恰如其分,如挟私失实,就会贻笑千古。
中国解放以后,这种功德碑已没有人立了,因为每一个工作人 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都是应该的。生前立
碑颂功德,会使剥削阶级那吹吹捧捧的毒素,腐蚀革命队伍。德高功 大,不需要刻石以传,丰碑建立在人民心里,才是永垂不朽的。当 然,在中国以外的华侨聚居的地方,立功德碑还是有其一定的意义 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