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五)对联的写作--对联

(五)对联的写作--对联

1.对联的形式特点和作法
撰写对联,首先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否则就不能创作出意义 准确生动的对联来。其次要掌握对联的形式特点。它的形式有三个特 点:
(1) 一般的对联是两句一联,上句叫上“只”,下句叫下“只”,

上下两只组成一联。一只是一联之半,所以上只也可叫上半联,下只 也可叫下半联。
例1:济南千佛山趵突泉对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有些长联,上只或下只都是由十几句甚至几十句组成的,这仍只 能说是上下两“只”组成了一联。
例2:安徽安庆大观亭徐锡麟纪念楼对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杯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这联由三句组成上“只”,三句组成下“只”,配成一联。
联语不管多短,不管多长,总是两“只”成一联。这两“只”, 何为上,何为下,要搭配好,一般不宜颠倒。
对联的长短要视挂在何处而定。一般的对联,以五字到十几字一 “只”为好,如贴在人家街门上的春联,多用五字联、七字联或十几 字联,太长就把门扇贴满了,不美观;字太小,写成蝇头小楷,就不 醒目。如果是往高大建筑物上挂通天联,短联就不适用,需要量体撰 词。但是,切忌逞露才华,撰写数百字的骈俪文章。武汉黄鹤楼的长 联,是“175字x2”,共三百五十字。四川青城山庙内的长联,是 “197字x2”共三百九十四字。都比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所谓“天下第 一长联”长得多,大观楼长联共一百八十字。这类动辄数百字的太长 的对联,属于奇怪联语,是对联中的变体,不值得提倡。
(2)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 地排列成功的。如上引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联,“佛脚”对“源头”, “清泉”对“活水”,四个“飘”字对四个“冒”,“飘下”对“冒出”, “两条”对“一串”,“玉带”对“珍珠”,对仗非常工整。比较严格的 对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
例:苏州拙政园联(见下页)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 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清人李渔著了一本《笠翁 对韵》,专讲对偶,开头就是“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 样,对起来十分困难。现在撰对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 似就可以了。能做到词性相对固然好,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害 义,总是不好的。
例:
社会主义春常在;
十亿人民福无穷。
这联能基本相对,就不必讲究词性相对了。
字同句似,两两相对成为一联,是为了表达两个相似、相反或相 连的意思。
例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的上只和下只表达的内容是相似的,两句一意都是给教条主义者 画像。
例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上半联表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 我们决不屈服”,下半联表示要“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例三:
金猴奋起千钩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此联所表达的意思是相连的。
《文心雕龙》提倡“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是从诗文修辞的角度 讲的,实用的对联,特别是春联、婚联、寿联之类,反对比较少,硬 编歌颂性的反对,实在难工。
(3)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韵律讲的。对联只有两句, 和律诗中间的两联对偶句不同,对联用不着押脚韵,但是,必须注意 分节奏、调平仄。
①分节奏。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 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 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对联是短诗, 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 调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 的,也可以说是创作对联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一般说来,四字句 的对联是一句两拍。
例一:西湖湖心亭联
中央I宛在;
一半I勾留。
上半联两字一拍,下半联也两字一拍,必须合拍。
例二:某君座右铭联
行|万里路;
读丨万卷书。
此联都是第一字为一拍,后三字为一拍,非常协调。
例三:
江山|如画;
唱丨春光好。
此联尽管都是两拍,但长短、强弱各不相同,拍节错乱,就不是对联 了。这一点是撰一切联语必须遵守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必
须节拍谐调,长短强弱都不能错乱。
五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三拍:
例一:苏曼殊书普陀普济寺联
乾坤I容我I静;
名利I任人丨忙。
例二:刘少奇题赠盛多贤联
深山I隐I高士;
盛世I期I新民。
例三:春联
喜丨国家I兴旺;
唱I稻粟I丰登。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
例一:春联
车水I马龙丨农家I乐;
花好I月圆丨晋阳I春。
例二:桂林叠彩山联
山静I水流I开I画景;
鸢飞I鱼跃I悟丨天机。
联语的数字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又有许 多,运用起来真是变化多端,但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 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住“其宗”的两两相 等,就可以组织联语了。
有些对联虽然很长,却是用许多短句组成的。四川省青城山庙的 那一副长达三百九十四字的对联,基本上是由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 句组成的。掌握住四言、五言、七言的节奏,也就能掌握住长联的节 奏。至于一言、二言、三言的节奏,不待论列,也能掌握。三字句以 下的短对,应属于怪联,很少有人使用,但是由于三字句以下的短对 可以构成长联,所以三字句以下短对的节奏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字句

自成一■拍,两字句也常是一■拍,二字句的拍节却有两式,一■式是前~■ 后二,一式是前二后一,至于三字重叠者则是一字一顿。
例一:四川崇丽阁长联 几层I楼、独撑东西峰……问I问丨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I事、屡换西川局……看丨看丨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例二:桂平四王亭联
八表被光荣,知丨南方,现代策源革命地;
四方争响应,挞|北虏,当年起义揭竿时。
②调平仄。句讲节拍,字调平仄,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 重要因素。中国汉语语音有四种不同声调,古代分平、上、去、人四 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平声 对其他声调来说,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 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为标示方便,以〇 为平声符号,•为仄声符号)。古人作诗词,特别讲究平仄,用平用 仄,字有定声,平仄交错,律有定格。错综字调,调谐节奏,形成了 诗词的音乐性。
五律、七律的中间,有两联对偶句。因为这两联对偶句没有独立 性,是整首诗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平仄必须瞻前顾后,即要“对”又 要“黏”。所谓“对”,就是下句第二字和第四字等偶位字的平仄,必 须与上句偶位字的平仄相反。所谓“黏”,就是第三、五、七这三个 奇位句的第二、四等偶位字的平仄,必须与第二、四、六这三个偶位 句的第二、四等偶位字的平仄黏连相同。
例:杜甫《春望》
參參〇〇<

〇〇•參△ 对 韵 參〇〇參籲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黏 
參••〇▲ 恨别鸟惊心!
对 韵 
〇•〇〇參 烽火连三月,
黏 
 家书抵万金。
对 韵 
參〇〇•春 白头搔更短,
黏 
〇_•〇〇 浑欲不胜簪
对 韵 
这诗中间的两联对偶句,是第二联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的上“只”中的“时”与“溅”,为第一联中的“春”与“木” 所决定,它要求“黏”。第三联对偶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下“只”中的“书”与“万”,又要照顾末联第一句的“黏”。
律诗讲“黏”,给中间两联对偶句带来很大拘束。可是对联的对 偶句却是独立的,上不黏天,下不黏地,不存在“黏”的一说,这样 调平仄就自由多了。上半联和下半联只讲“对”就行,能做到平仄相 对,抑扬顿挫,就是好对联。
例一:春联
mil: mm
mk:枭:题孟姜女庙联

例四:清•孙髯撰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辜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 调,有绝对相反的,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 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去 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一 “只”的句数在两句以上者,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用字的平仄, 尽量做到平仄相反。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哉”是平,“也”是仄, “怨”是仄,“贞”是平,相反相谐。孙髯长联,凡停顿处,无论用顿 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上半联和下半联相应的字,平仄大多 相反,只有“帻”、“虚”皆平,“看”、“想”皆仄。一两个字例外, 不影响全联的音乐性。
2.对联的修辞
对联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花。这有三奇:
①一般的实用文体在世界各国都有,或都可能仿造出来,惟有这 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却独此一家,外国人用 拼音文字无法仿制。外国人写对联也只能用汉字。一八九◦年,光绪 皇帝结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赠时钟一座,上面刻的也是汉字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可见,对联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学样式。据现有资料,流
传于日本、美国、西德、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对联,都是汉 字对联。朝鲜平壤练光亭上就有汉字楹联,联日:
长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东头点点山。
②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如果文学性压过实用性, 就产生质变,不再是实用文体了,如南朝的书信体写景散文,近代的 日记体小说之类。对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而一的,文 学性越强,实用性也越强。它的实用价值是由文学价值决定的,诗性 艺术美越浓烈,实用价值就越大;失去诗性艺术美,实用价值也就微 乎其微了。
③一般的古诗歌体裁,在进人一个新的时代以后,都会逐渐衰 落,被应运而生的新体裁所替代。如歌行和骚体、律诗和绝句、词和 曲等,现代虽仍有人使用,但明显地今不如昔了。惟有对联却久而越 盛。它起于五代,行于宋,盛于明,发展于清。解放后,社会欣欣向 荣,促成对联鼎盛。近年来文明昌盛,对联更空前繁荣了。这株文学 奇花,大概是永远开不败的。
现在人们所写的对联,有不少是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光彩太淡, 多而不美,盛而不艳,很少有引人围赏、传诵遐迩的。其原因之一, 就是不讲究联语修辞。联语修辞又分特殊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
(1)联语的特殊修辞法:
①镶名。就是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语中,暗 寓褒贬。镶名格式很多,可以嵌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 名分镶首尾。
例一:灵璧县虞姬墓联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鹤顶格,把虞姬分镶句首。
例二:蔡锷赠小凤仙联(见下页)

其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名珠。
这是蜂腰格,将凤仙分嵌句中。
例三: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梅兰芳字畹华)。
这是凤尾格,句尾各嵌一■名。
例四:'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
这是拆嵌格,把史可法、洪承畴的姓名拆开分嵌首尾。这种镶名 的修辞方法比较难掌握,即要嵌名成对,又要文通意深,二者完美融 合,才会产生艺术美。
②拆合。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联文 成对。
例一: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拆“閒”为门与月,拆“思”为心与田,联缀成对,字字皆有实义。 例二:《三笑》中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合十、口、心三字为思,合八、目、尚三字为赏,然后从合成的字生 发成对。各句前三字无实义,较上联差一筹。
例三: 一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是借字形生义。上句是明代湖广石首(今属湖北)县令出给杨溥的。杨溥曾任明代武英殿大学士。他早期曾求石首县令免父役,石首 县令便出此上句,意思是说在他辖区内的当地人都归他这外来县令 管,谁也得服从。杨溥对下句,婉转地请求庇护。这修辞格更难运 用,或拆或合既要切合字形,又要从字形或字义或字声推开去,发明 意义。意义还必须有理趣,若只顾拆合,不管内容,就变成文字游戏 了,如“踢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二重山”,这就毫无审美价值。
③用典。就是在联语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 语。对联用典,可使联语凝炼警策,蓄意无穷。
例一:姚文蔚赠王秀兰联
秀雅之体,清亮之音;
兰慧其质,柳絮其才。
“柳絮其才”用《世说新语》中女诗人谢道蕴咏雪事。大雪天,谢安 与子侄们论文,问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倒谢朗说:“撒盐空中 差可拟。”侄女道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用柳絮才高赞美女表演 艺术家,很贴切。
例二: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诸君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 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 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四典,用来类比衬托,方孝 儒、伍子胥两典,前典斥奸,后典赞贤。明朝燕王朱棣抢了他侄儿惠 帝的皇位,方孝孺恸哭,朱棣说“子欲效法周公辅成王耳”。方孝孺 问:“成王安在?”朱棣说:“彼自焚死。”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 子?”直问得朱棣理屈词穷。联中用此揭露慈禧于同治死后,不给同 治立太子,却拉来外甥(光绪)做皇帝,然后又把外甥软禁起来,自 己独揽皇权。外甥也是侄子辈,所以问“成王安在”。伍子胥忠谏吴 王,被吴王逼死。他将死时说:“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人,吴

国之亡也!”联中用此表示慈禧杀害变法贤良,列强将灭亡中国,死 难诸君死不瞑目。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极复杂,丰富,深刻, 决非直陈联语所可比拟。
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意, 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切忌“垛叠死人”或“掉书袋”。
④双关。一句联语有两层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虚设,骨子里的 意思是实情,一虚一实,双双关涉,意味隽永。这种修辞法有两个格 式,一■是谐音双关,一•是借乂双关。
例一:
'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这是明首辅李资选婿时在席上借果品出的上联,由程敏政对的下联。 上联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因为开了荷花才长下藕根,实际意思是用荷谐 何,用藕谐偶,暗用《诗经•伐柯》的“娶妻如何?”下联在表面上 说,有杏子就不用梅子了,实际是用杏谐幸,用梅谐媒,暗暗反用 《伐柯》中的“匪媒不得”。这就是谐音双关,虚实相生,切事,切 情,切理。
例二: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这是讽刺袁世凯的,属借义双关。“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联中实 指刘师培等六君子组织筹安会策划大盗称帝,是袁世凯害皇帝病之 始。“二陈汤”也是汤头名,联中借指袁贼亲信陈树藩、陈宦、汤芗 铭。他们始而怂恿袁贼称帝,后见失败之势已成,又先后宣布“独 立”。袁世凯众叛亲离,就一命呜呼了。
谐音谐义还可以结合使用成二谐双关格式。
例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日用文体 《: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这是明朝的一副妙联,一人出句索对,戏弄对方。小猴子是借义,贬 称对方;对锯是谐音,即对句。对方联句反击,老畜生是借义,嘲骂 出句者,出蹄是谐音,即出题。
⑤回文。就是顺读、倒读皆成诗句的修辞法。这种修辞法有许多 变化:
a.暗回,有两变。
例一: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而且正读与倒读的字句内容全同。
例二:题龟山联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这副对联倒讯时,字句不同而内容不变。
b.明回,也有两变。
例一: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这是大回转,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 连贯而有深化。
例二;戏台联
文中戏,戏中文,看文看戏,各得雅趣;
音藏调,调藏音,听音听调,皆有奇情。
这是小回转。使用这修辞格撰对联,可造成回环反复的情致。
⑥叠字。也叫联珠,就是把相同字叠用起来,组成联语,如穿珠 成串,宝光盛彩。
例一:苏州网师园对联(见下页)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短叠,叠字的音与义都相同,叠词连用,纤巧柔媚,似状景,似 抒情,又似写情人在花香鸟语中谈情说爱,确乎有南国风味。
例二:温州江心寺长联
云朝,朝朝_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长叠,利用了汉字的一.字多i、€音假借的特点。带点的朝读 chao,作“朝见”解。其他的朝读zhao,作“早晨”解。带点的长读 zhfing,同涨,描写瓯江口江心孤屿景色,云彩时集时散,潮水忽涨忽 落,万千气象,似来朝寺拜佛。
例三:山海关孟姜女庙楹联
海水,朝朝等朝辱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撤联中带点的朝读chao,同潮,其他的读zhao。带点的长读zhfing, 同涨。两联长叠各有所长。长叠有趣,但怪而难工,不如短叠为佳。
(2)联语的普通修辞法:
①比喻。
例:挽周总理联
心血操尽,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耸寰宇;
骨灰撒遍,深海恩情如滴滴甘露润人心。
②顶真。
例:岳飞、文天祥祠联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③反复。
例:悼杨诠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④反诘。
例:鄉坛联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⑤疑问。
例:杭州灵隐冷泉亭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⑥象征。
例:
校园迎春绿;
桃李向阳红。
⑦拟人。
例:
绿柳舒眉观新岁;
红桃开口笑丰年。
⑧夸张。
例: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⑨摹状。
例:济南趵突泉联
空洞洞天,作飞飞响; 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⑩对比。
例: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⑪倒反。如章太炎讽慈禧太后七十生日联,上只末句把“一人有 庆”倒用为“只为一人歌庆有”;下只末句把“万寿无疆”反用为 “每逢万寿祝疆无”。
⑫排比。
例:邓石如手书联
沧海日,赤城霞,蛾眉雪,巫峡云,洞庭水,彭蠡烟,湘江雨, 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 相如赋,屈子离骚,汇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3.对联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①在对联的写作中,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突出其思想内容。白 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对联亦然。所作的 对联应有益世道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
②写作时要求构思奇巧,意趣优美,结构工稳,语言流畅,使对 联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③春联、行业联等常用的联式要克服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注意凝 练含蓄,俊逸隽永。
④平仄要合辙,音节要一致。善于利用汉语词语的多音多义现 象,使人产生新的联想达到谐谑的戏剧效果。
⑤可利用古代诗词绝句、歇后语等集联写作。如“君子之交淡 如,醉翁之意不在”就是利用歇后语巧妙集联,意味更加含蓄深长。 还应该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格,既可以体现作者驾驭语言技巧 之能力,又能使联语产生丰富深刻艺术的效果。
⑥尽量避免合掌对。所谓合掌对是对联中一个专业术语,即上联 和下联是一个意思,或因为平仄中的“一、三”不论,而仅只有一个 平声,这样的对联就称为合掌对。合掌对是作联的大忌。作联还要避 免同义相对、同字相对和同结构相对。但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寓意好,也是允许的。如李雪健的交际联中上下联开头都是“所有 的”,但当时要表达激情,非两个“所有”莫属。
⑦对联的写、读、贴。对联的内容措词固然重要,但它的书写也 绝不可忽视。因为它要借助毛笔书写来显示其不同的风采。因此,不 同字体、用墨浓淡、纸质颜色、各种装饰都非常重要。例如,篆字适 合书房客厅的对联,不适合整齐、宏大的楼房用联;瘦金体适合于秀 气的亭台楼阁用联,而不适合于书写豪迈雄壮词句的对联;楷书、宋 体适合于单位、家庭的门联,小篆适合于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上的楹 联。再如,春联、寿联按传统风格均用红纸黑字;挽联用白纸黑字; 一般对联用虎皮纸。但春联的红纸上可加黄道来装饰,或用白颜色在 红纸上点出雪花,以渲染“瑞雪丰年”的气氛。
书写的原料一般都用墨汁。墨汁内可加些鱼的胆汁,写出的字会 显露出光泽;还可以用胶和金粉,写出的字泛着金光;或用墨汁写后 再洒些金粉,闪闪发亮;有的直接用红漆写在黑色的门柱或门框上, 再刷之以桐油,使其永远保留;也可以用中药白芨煎水来磨墨书写, 就可久经风吹雨打日晒;还有在蓝色的底子上镶上金字,亦别致鲜 亮。
读是从右向左来读。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贴也是由右向左贴,先贴上联,再贴下联,最后贴横批,配成 “门”字形。
对联的标点。七字以内的短联一般不加标点,长联可加标点。
在众多的对联写作中,要特别注意挽联的写作。(1)针对性要 强。要突出逝者的优点,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在挽某人,而不挽其他 人。(2)感召性要强。即体现出化悲痛为力量。(3)目的性要强。必 须表达出悼念哀惜之意,切不可单纯地称赞逝者,以致使挽联变成了 寿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