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礼仪交际文电 > > 详细内容

祝辞--礼仪交际文电

祝辞--礼仪交际文电

(一)祝辞的由来
祝辞,也可写作祝词。它是泛指对人、对事表示祝贺的言辞或文 章。祝辞和贺辞在某种场合可以互用,但它们所包括的含义并不相 同。祝辞一般的对象是事情未果,表示祝愿、希望的意思。而贺辞一 般对象是事情既果,表示庆贺、道喜的意思。
今天的祝辞与古代的祝辞,其含义有着天壤之别,但作为中华民 族的一种礼仪,它们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祝”字在甲骨文中意思是一人跪在T形桌旁正在祈祷。T周围的 四点表示祭牲的血滴。祝,就是指主持祭礼的人。据说,上古时代的 神农氏,人秋后为祭“八神”作了第一篇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 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说明“祝”在一 开始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称,以后才有了专门司祭的所谓“太祝”。 所祝的内容,不外是向超自然的神灵祈福,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古 代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对自然界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为了求得生 存温饱,祛除灾祸,只好求助于他们想象中支配着他们的神祇。随着 大自然奥秘的逐渐被揭开,这种向神灵祈福的荒唐举动,也就随之消 失。但“祝”的这种形式仍被保留了下来,只是由祈“神”转向了 “祝”人。
据古书记载,祝的内容在商代以前还是对天、对神,如《文心雕 龙•祝盟》:“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 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縈之文也。”看来商代祈雨的 主要对象是天神。到了周代,祝的内容除了神灵而外,还有自己的祖 先,即“严慕于宗庙也”。这说明,死人也成了祭祈的对象。
除了为生存和生产祈祷神灵以外,祝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 战争服务。如:蒯聩从赵鞅讨伐郑声公胜,临战时向先祖祈祷的祝辞 是“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 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 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 不敢爱。”(《左传•哀公二年》)这祝辞是祈求已故祖先保佑他作战取 胜,不要伤了自己人的筋骨。
在以后漫长的社会中,不但鬼神和祖先是祝祷的对象,活人也成 了祝祷的对象。到了今天,不但人,就连事业、会议等,也成了祝祷 的对象,以表达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古代有所谓“三祝”、“六祝”、“九辨”,都是指祝的内容而言。 如《文心雕龙•祝盟》:“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这里的“大 祝”就是“太祝”,为专门司祭的人。六祝的内容是:“一日告(昭 告),二日脩(脩、常祀也),三日祈(求也),四日报(谢也),五日 辟(让也),六日谒(见也),用以飨食天地山川社稷宗庙群神。” (《文体明辨序说》)。
然而,事情的成败根本不取决于这种唯心主义的仪式。古代的人 们也从多次的失败中总结出了这个教训。据说西汉时代的东方朔就有 4骂鬼之书”。《新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中行演将军”因战事失 败,国家将亡,怨责太祝没有尽职,便“召其太祝欲加罪”。太祝对 他说,过去“先君中行密举事,有车十乘,不忧其薄,忧其德义之不 足也”,而你却相反,“不忧德义不薄,唯患车之不足也”,便大量制 造车船,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结果“民怒而镑诅矣”。人民都希望你
快完蛋,我一个人祝有何补益?所以问我罪是不恰当的。这个故事是 对搞唯心主义靠祈福于祖宗神灵的一个绝妙讽刺。
到了后来,人们对祝祷这件神圣的礼仪益发不恭,有的竟敢开玩 笑。如《世说新语•任诞》:“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日:‘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日:‘甚善,我 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日:‘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日:‘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 饮一斛,五斗解酲(酲同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 隗然已醉矣。”这种亵渎神明的作法,近于戏谑,却也反映出人们对 祝祈鬼神的一种消极态度,祝祈活动在人们心中已不那么神圣了

(二)祝辞的种类和写法
祝辞大体上有祝寿、祝事业、祝酒等三种。它们的对象不同,写 法也不尽相同。
1.祝寿。祝寿也可以说贺寿。因为在祝辞中既希望他幸福长寿, 也赞颂他已取得的成绩、作出的贡献。《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寿叶 太老夫人八十颂》的前一部分是:“……公归于天,母劳于室。手抚 曾玄,历年五十。桑农诗礼,膏火鸡豚,寒燠晨昏,千苦百辛……” 这主要列举了叶太老夫人为主持家政所付出的代价与作出的贡献,算 是“评功摆好”吧。后一部分则是祝寿人的良好愿望:“……凤起麟 翔,振振子孙,弦庆芳流,复于其始。女中之瑞,名岳大川,金石非 诬,祝此颂篇。”
祝寿这种礼仪,早在春秋以前就有记载,如《诗经•豳风•七月》 中就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又如《诗经•小雅•天 保》:“吉蠲为饍,是用孝享。榆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日卜尔,万寿 无疆。”这虽不是庆贺生日,却也是祝“长寿”的。
祝寿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对年轻人一 般不称祝寿。祝寿又可分为三种:①对自己。这称自寿。祝辞往往抒发本人的感慨、抱负,或自勉。
例:
仆仆风尘六十年,胸中豪气尚盘旋。千辛历尽心翻快,百体呈衰 齿独坚。抗战不难行蜀道,宣传无懈说民权。法西斯未全消灭,岂敢 停骖倦着鞭。
(熊瑾玎:《六十自寿》)
②对别人。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应用最为广泛。
例:
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董必武:《连芝同志诞辰为小诗祝之》)
③对集体。这种方式颇为少见。
例:
一九四五年一月,延安集体祝寿,五十者登台。诗以祝之,为说 安不忘危之意。
秦陇万山雪,延水坚冰长。
诸兄寿五十,瑞气放光芒。
我以后来者,举酒祝康强。
劳动与革命,模范四海扬。
鹏程自今始,在莒永勿忘。
(陈毅:《杨家岭集团祝寿》) 这首祝寿辞充满了作者对即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喜悦和对革命老 同志的关怀及对前途的坚定乐观信念。这种“集团祝寿”的方式,也 可以用于对厂矿、单位的老同志;也可以用于对敬老院中的老人,这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2.祝事业。这类祝辞也兼有贺的意思。它可以分为三种:
①纪念性的。这类祝辞与祝寿辞有些相近,不同的是,它不是对 人,而是对事物。寿,原指人的寿命,后来引申为对一般事物存在的 时间。
例:
阳春一曲响晴霄,善颂年年感热潮。
太素才高身亦健,灵均辞洁笔尤娇。
为民喉舌原天赋,爱国文章动市朝。
五载宣传饶兴趣,巴山未惜马蹄遥。
(熊瑾玎:《和凡僧祝〈新华日报〉创刊五周年》)
②一般性的。如某会议开幕时,某项重大工程开工典礼时,某展 览会剪彩时等,都可致祝辞,表示希望此事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此 外,某一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选出新的国家领导人时,我国领导 人也往往致以祝辞,希望他在任职期间能做出更多更有益的贡献。
③往来性的。这主要指人们之间由于交往所涉及到的一些礼节, 亲朋好友在重大事件面前互相慰勉,鼓励,祝愿,等。某些人在工 作、学习中取得一定成果,人们往往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他再接再 厉,不断前进。诸如此类,都可致祝辞。
3.祝酒。酒仅为助兴,因此酒并不是祝的对象,它不过是人们 交往中的一种媒介,一种祝愿的形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这表达对好友即将离去的一种眷恋惜别感情。《新序》中记 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管仲、鲍叔、宁戚一起饮 酒。桓公请鲍叔祝酒,鲍叔举杯说道:“祝我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 使管仲无忘其来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这种耐 人深思的警策之辞,使得祝酒的含义更为深刻了。
祝酒这种礼仪始于商周时期,在《诗经》中凡涉及饮酒的,《大 雅》居多,而《风》则极少,这说明那时候饮酒作乐的,只是少数贵 族或小官吏以上的人,而广大劳动者整日为生存温饱奔波,很少能有 这种“享受”。今天,人民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每逢吉庆佳节, 以酒助兴,巳成为常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形式,郑重而认真地拟 措祝酒辞,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免于消极、颓废或庸俗化,使大家在 饮酒助兴之余,同时受到良好的教益和积极的启发。

祝酒,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招待外宾的礼仪。外宾初到,设宴洗 尘,宴会伊始,主人要致祝酒词。这关系到国际关系,措词更要得 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