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文的由来--碑文
(一)碑文的由来--碑文
碑文是一种镌刻在石头上用以凭吊铭记死者或纪念重要人物和事 件而撰写的礼仪性文章。墓碑文或墓志铭,是碑文中最常用的形式。
碑文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仪礼•士婚礼》中规定,主人迎宾进了庙门要“当碑揖”。贾氏 注云:“宫庙皆有碑,以识日影,以知早晚。”《聘礼》说,国君派卿 到宾馆还玉,“宾自碑内听命”。郑玄注解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 影,引阴阳也。”这说明宫馆中的碑没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计 时间的。《礼记•祭义》中说,君牵牲“既人庙门,丽于碑”。“丽牲” 就是“系牲”,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先拴在碑上,“王射”以 后,杀以血祭。可见古代宗庙中的碑也不刻文字,只是用来拴祭祀用 的牛羊的。《檀弓》说:“季康子之母死,公肩假日:‘公室视丰碑’。” 段氏《说文解字注》引汉人注解说:“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于槨前后四角竖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繂绕。天子六繂四碑, 前后各重鹿卢也。诸侯四繂二碑,大夫二繂二碑,士二繂无碑。”《丧大记》中也说:“君葬四绋四碑,大夫葬二绋二碑。凡封定用绋去 碑。”注:“树碑于圹前,以绋绕之,用辘轳下棺也。”由此看来,墓 上的碑原是木头柱子,凿有窟窿,以便穿绳装辘轳,下棺时绞动辘轳 使棺槨平稳地落人墓室。
用来下棺的木碑,从后来发现的“窆石”来看,也有改用石柱 的。保存到现在的许多古碑上,往往有“穿”(凿有窟窿),就是贯穿 绳索的遗迹。
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原来都不刻 碑文,使用价值不大。特别是下棺碑,葬后就无用了,或顺便埋入墓 中,或弃置墓旁。后来有人刻上一些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碑文。 原先,古人歌功颂德,多勒铭钟鼎,藏于宗庙。风俗一开,效法的人 多了,铜铁既不易得,铸刻又很困难,于是慢慢地以石代金,形成碑 刻。
这种刻了文字的碑,秦代叫做“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九年东巡,登邹峄山(在山东邹县),登泰山,登芝罘山(在山东烟 台市北),登琅琊台(在山东诸城县),都刻石颂德,叫“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等。
从汉朝以后,凡刻石就都叫做碑。碑,本是指竖石而言的,相传 秦始皇就在泰山玉皇顶竖有无字碑。刻在碑上的文字,叫碑文。这种 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的。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了立碑而作的文章, 不能叫碑文。如王羲之的许多亲笔书信,后人爱其书法,勒石存真, 这也不能叫碑文。秦汉以后,树碑是为了刻文,有碑必有文,就不重 视无字碑了。久而久之,文与碑合二而一,说到碑就是指碑文。如 韩、柳、李、杜集子中以“碑”名的篇章,都是指碑文。
碑文这种文体,原是专为剥削阶级而用的,劳动人民或一般市民 没有资格立碑,也立不起碑。后来,刻碑的风俗逐渐普及,几乎处处 可碑,事事可碑,人人可碑。《文体明辨序说》中综述说:“后汉以来,作者渐盛,故有山川之碑,有城池之碑,有宫室之碑,有桥道之 碑,有坛井之碑,有神庙之碑,有家庙之碑,有古迹之碑,有风土之 碑,有灾祥之碑,有功德之碑,有墓道之碑,有寺观之碑,有托物之 碑,皆因庸器(彝鼎之类)渐缺而后为之,所谓‘以石代金,同乎不 朽’者也。”于是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有了一个 独特的民族特色——碑石林立,碑文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使用文 体。
这种体载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 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 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有碑必有文,有文必书石,书石必雕刻。文章、书法、雕刻,原 来偏重实用,后世却讲究艺术。成都武侯祠碑亭中有一通高达一丈余 的唐碑,名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石,雕刻家鲁建刻字。文 章、书法、刻技,均臻精美,人称“三绝”碑。柳州柳侯祠中有一通 宋碑,人称“荔子碑”,韩愈的诗,苏东坡的书法,颂的是柳宗元的 事,人也称“三绝碑”。碑文长短不一,最长的如宋朝名将韩世忠墓 碑(在苏州灵岩山附近),达一万三千字,据说出于宋孝宗的亲笔。
解放以后,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与人民的精神面貌,较之阶级对 立的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的碑文消亡了,如神庙碑;有的碑 文发展了,如古迹碑;有的碑文在消亡中,如墓碑;有的碑文诞生 了,如革命英雄纪念碑。树人民的碑,立民人的传,颂革命的功德, 碑这种旧形式开始被人民所利用。
- 上一篇:(三)唁电实例--唁电
- 下一篇:(二)碑文的类别和特征--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