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岁月中的牌坊城(桂东)
作者:郭名德 来源:转载自桂东贴吧 更新时间:2007-7-2 23:58:14 | |
桂东是“南国相思桂花城”,又是 “牌坊城”。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境内建有石牌坊40座(明代18座,清代22座)。 桂东的牌坊,一时名噪江南。一座座巨人般的青石建筑,似“凯旋门”跨立在城东、城西二条街头,守望着平安和谐的小山城,春风来了,夏风来了,秋风也来了……一年年寒暑交替,清风吹着牌坊飞檐的鳌尖上的铜风铃,“叮铃铃”、“叮铃铃”……非常清脆悦耳,听之心安神定,仿佛是一种天赖之声…… 牌坊城啊牌坊城,至今牌坊荡然无存。可惜呀,真可惜!这些是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啊。面对湮没在岁月的牌坊城,一遍遍探寻着牌坊的痕迹,一次次搜索着牌坊的传说和故事,听到的是街坊人群中一片片的叹息声……而今,也只能凝视从牌坊拆下的残骸而沉思着,似乎听到了它们这些碎段东一块、西一块横躺在小街里、“文革桥”下、荒坪野道中……惨淡地呻吟声。 牌坊,是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建立;以旌表一个人的德行流芳百世,这是古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诚然,有些地方也用来标明地名,使人有一种孔孟遗风的感觉;宫观寺庙也以为山门,显示法力雄强的象征;祠堂前面以作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乾隆年间,桂东有一邑庠黄某之妻李氏美丽端庄,贤慧善良。奉守 “万事孝为先” 的古训。在孝敬父母和教育子女方面有口皆碑,堪称典范。去世后,朝庭为了旌表李氏,于丁未年六月十八,在城皇庙门前树立了一座“节孝坊”以昭后人。 这些牌坊,不仅仅成为一个地方标志性的建筑,还起到了某一处点题、框景、借景的艺术效果。更是当时建筑工匠高超的手艺和智慧的结晶。 据传,圣旨上对这座“节孝坊”的工艺要求很严,竣工的时间有限定。接旨后,僻土山乡的桂东对这事不敢怠慢,速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挑来了一批能工巧匠,开山取石,精心雕刻。把花鸟虫鱼刻得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观者无不为之赞叹,真乃鬼斧神工也。一位湖南石匠用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在“孝节坊”碑额上的另一块镂花圆雕中,刻了一个画眉笼,笼子里面的一只惟妙惟肖的石画眉,落在横杆上仿佛一声声地在歌唱……细细的笼杆,细细的羽毛,细细的脚……实在是大精致了。工期只剩三天,竣工即在眼前。这位石匠为雕刻好这个画眉笼,已花去了数个月心血,现只剩下最后二道工序了。这时,御史奉旨亲临察看,在工地上对石匠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御史看着、看着入迷了,干脆蹲在一旁观看操刀,此时正在雕刻中的湖南石匠感到十分压抑,心情格外紧张。突然“咔嚓”一声,一只画眉的右脚……断了。他霎时脸变了色,额汗如雨,身子瘫痪在石头上,众石匠看着也全傻了眼。好啦,全完了,一切全完了。幸运之神瞬间成了吃人的魔鬼。接旨的牌坊不能如期竣工,全体石匠等着砍头去了。但全部的人还在不停地安慰着他,说我们大家一起来再想想办法好吗?……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次日,这湖南石匠一声不响地又在哪刻了起来,画眉脚断了还在刻?……瞧, 他在画眉的肚底下把那只断脚正改刻成了一只提起来的脚,你看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操刀精刻。几个小时后,这只石画眉看上去比原来的更加生动、更加传神,更加精彩。大家欢呼起来,把他抬起抛向空中……桂东城里有一座“提脚画眉” 的“节孝坊”在江南一带成为美谈。 湮没在岁月中的牌坊城。这些牌坊多数与街道房屋连成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公共活动场所,牌坊脚下不仅是交易之处,还是一个露天客厅,极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之所形成了桂东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大标志,一直享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城”之美誉。是的,现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也成了澳门的标志和象征;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马坊与碧鸡坊也成了老昆明的镇城之宝;还有苏杭的牌坊…… 呜呼,时过境迁,牌坊何在!倘若能将遗落在各处的断刻残雕集于一起,或能恢复牌坊一二,勾起后人的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一种追忆,从中读出历史,也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找到它新的位置。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 上一篇:郭名德:桂东山歌采集记
- 下一篇:旷世逸才胡云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