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新坊民俗集锦之搞龙

 

桂东话,意即舞龙,为传统春节期间等的主要娱乐活动,有龙灯、布龙和香火龙、板凳龙之分。表演时由表演者多人手持龙灯、布龙、香火或板凳而舞,亦称“舞龙灯”、“耍龙灯”。流行于南北各地。舞龙灯起源很早,汉代画像砖中即有描绘舞龙场面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有两须,通体金色。它是威猛的象征,又是主管雨水的。最初的龙灯舞是作为祀神、娱神活动而出现的,四季祈雨时,则舞各色龙灯,以祈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唐宋之后,舞龙灯则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喜庆节日的娱乐活动。《事物原始》引唐《明皇杂录》云:“上在东都移仗上阳宫,设蜡烛连属不绝,结绘彩为灯楼……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自古自今,于此为盛。”南京吴自牧《梦梁录》载临安(今杭州)上元节俗云;“……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湖广《新田县志》:“元宵剪纸为灯,营中或有龙灯者,乡村庆游事毕,即付之火,名曰送灾。”广东《南雄府志》关于舞龙的记载则较详细:“元宵闹花灯,少年子弟群衣炫服,擎龙舞狮。所到人家,俱送酒肴银钱,取龙须线系小儿带上,云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烛照床下,云产贵子。灯事毕,炬龙,收其首悬之梁上。”舞龙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前有人持珠引导。龙灯内点蜡烛者俗称“龙灯”,不点灯俗称“布龙”。龙身由若干节组成,且一般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每节长五尺许。一节也称一档。成为纯娱乐活动之后,龙灯舞则常于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及庙会时进行,至今犹盛。

新坊俗在春节期间舞香火龙。年节前,组成专业舞龙队,由领队、唢呐、锣鼓手、龙灯、龙珠、龙身等组成,并发送拜年贴。拜年贴是在红纸上大书“拜年贴”三字或“XX舞龙队给您拜年”式样,并落款注明舞龙时间、地点、舞龙队名称,以方便各家各户准备接龙。舞龙时间一般会事先选定黄道吉日。各家各户接到拜年贴之后,就会着手准备鞭炮或预留鞭炮和准备红包。按照规矩,接龙东道只要鞭炮未停,龙就不会走别处。所以,接龙有时比的就是鞭炮,通俗说就是比钱。同时,有些户会提前邀请龙队到家中“吃茶”,即准备酒水和黄糍粑、糖果花生拜莲(葵花籽)等并热情劝酒,图个热闹喜庆。龙队在进各户舞龙前,要将龙扎好,并上头柱香,上好头柱香后,马上到附近的庙里参神。参神,也即参拜神仙,恳请上天批准。传,没有参神的龙不准。参神后,第一站,到当地最高党政机关(旧时到当地最高衙门)舞龙。新坊俗,就先到乡政府。然后才可以到其他机关单位和农户。按照事先约定,搞龙完毕的当晚,龙就要到回参神的庙里进行“化龙”,即将事先做好用过的龙身再行参神并火化。至此,搞龙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