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桂东县志》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第九篇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第一章  经济发展速度




199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制订“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的过程中,结合桂东实际,开发桂东资源,突出发展重点,以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1991~2002年,全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按1990可比价计算,达到24242万元,相当于1990年的149.15%,其中第一产业11221万元,第二产业4267万元,(其中工业3280万元,建筑业987万元),第三产业8754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25.15%、208.15%、167.16%。“八五”计划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速度为107.1%。

“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全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达到39350万元,相当于1990年的242.11%,其中第一产业13874万元,第二产业8912万元(其中工业6576万元,建筑业2336万元),第三产业16564万元,分别相当于1990年的154.74%、437.73%、316.29%。“九五”计划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速度为109.8%。

“十五”计划的头两年(2001~2002年),全县经济继续稳步高速发展。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达到48360万元,相当于1990年的297.55%,其中第一产业14453万元,第二产业12830万元(其中工业8776万元,建筑业4054万元),第三产业21077万元,分别相当于1990年的161.20%、625.85%、402.46%。

12年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速度为109.2%。




桂东县1991年~2002年历年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单位:万元、%


年份

指 标

1991年

1992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当年价

11501

12798

14702

18348

22117

26746

32210

35410

37975

41050

45848

51387

可比价

18419

19521

20626

21933

24242

27062

29811

33298

36154

39350

43121

48360

环比增长

6.0

5.7

6.3

10.5

11.6

10.2

11.7

8.6

8.8

9.6

12.1

当年价

6884

6768

7946

9432

11163

12537

15094

15586

15225

15795

16075

16079

可比价

10606

10255

10269

10420

11221

11798

11949

12736

13163

13874

14018

14453

环比增长

-3.3

0.1

1.5

7.7

5.1

1.3

6.6

3.4

5.4

1.0

3.1

当年价

1296

1970

2345

3006

3563

5149

6297

7377

8585

9176

10937

13230

可比价

2033

2857

3399

3869

4267

5104

6064

7039

8144

8912

10656

12830

环比增长

40.5

19.0

13.8

10.3

19.6

18.8

16.1

15.7

9.4

19.6

20.4

二工

业业

当年价

1014

1360

1532

1876

2651

3535

4880

5302

5999

6576

7723

9180

可比价

1547

2011

2321

2664

3280

3617

4653

5154

5851

6576

7437

8776

环比增长

30.0

15.4

14.8

23.1

10.3

28.6

10.8

13.5

12.4

13.1

18.0

二建

产筑

业业

当年价

282

610

813

1130

912

1614

1417

2075

2586

2600

3214

4050

可比价

486

847

1078

1204

987

1487

1412

1886

2294

2336

3219

4054

环比增长

74.3

27.3

11.7

-18.0

50.7

-5.0

33.6

21.6

1.8

37.8

25.9

当年价

3341

4060

4411

5910

7391

9060

10819

12447

14165

16079

18836

22078

可比价

5780

6409

6958

7644

8754

10160

11798

13523

14847

16564

18447

21077

环比增长

10.9

8.6

9.9

14.5

16.1

16.1

14.6

9.8

11.6

11.4

14.3


注:可比价按1990当年价计算;环比增长以1991年为基数。

桂东县部分年份几项主要经济指标比照表

项目

年度

职工年平均工资额

(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万元)

地    方

财政收入

(万元)

上划“两税”收入

(万元)

居民储蓄

存款总额

(万元)

农业人口

人平纯收入

(元)

1990

2005

5053

391

545.3

3168

344

1995

4418

7759

2713

1056

386

15629

834

2000

6700

12261

10080

2495

520

30257

1180

2002

8782

13878

21316

3347

910

40004

1392

注:表中“职工”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干部职工。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一、农业所有制结构

1991年后,桂东农村继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为集体所有,个人承包经营,推行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自1991年1月1日起,全县统一实行以五年为一届的承包合同期。全县共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3.91万份。明确规定发包方和承包方的责、权、利,以法定合同形式保障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1995年,县人民政府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限在原有的基础上延至2025年10月31日止,直接延长30年。承包期内,围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和促进耕地向农村经济能人、科技示范户、农村龙头企业集中,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林业狠抓深化产权制度、资源管理体制、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林业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2002年,全县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使农业所有制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工业所有制结构

1991年,桂东工业企业112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4家,占2.14%;集体工业企业66家,占5.89%;私营工业企业1031家,占91.97%。工业总产值现行价6331万元,比1990年下降20.5%,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2205万元,比1990年增长9.0%;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464万元,比1990年下降30.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656万元,比1990年下降53%。县内工业基础薄弱,机器设备老化,经营体制陈旧,企业投入不足,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针对上述状况,中共桂东县委、县人民政府遵照《工业企业法》、《公司法》和《国有资产评估办法》,将全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实行第二轮承包经营,承包期3~5年不等。1995年,全县工业企业1803个,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企业21个,占1.16%,集体经济企业57个,占3.16%,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725个(其中村办97个),占95.6%。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5082万元,其中国有工业经济产值2265万元,占15%;集体工业经济产值5517万元,占36.58%;村及村以下工业经济产值7300万元(其中村办1395万元),占48.4%。1996年,县人民政府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逐步把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按照“发展壮大一批、整体提高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要求,完成国有、集体工业的改革,以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老问题,激发新活力。沙田煤矿、县印刷厂等企业直接改为股份制企业。县矿产品公司、县农机修配厂、县车木厂等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相继实行破产。对县内其他一些企业先后实施“两个置换”和“两个解除”(企业置换产权,解除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职工置换身份,解除对企业的依附关系),进一步理顺了工业企业的产权关系。是年,全县有30家国营、集体工业企业进行改组、改制。至2002年,县内工业企业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当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531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6家,占0.4%,集体工业企业3家,占0.2%,民营工业企业(包括股份制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个体工业)1522家,占99.4%;对比1991年,国有工业企业减少1.74%,集体工业企业减少5.69%,民营工业企业增长7.5%。

三、商贸所有制结构

1991年,县内商贸企业仍然是紧中求活,继续改革流通体制。商品市场中,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食盐、烟草、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专卖;石油实行计划分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即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双线运行)模式。粮食继续实行国家定购和“三挂钩”的奖励政策,城镇居民实行平价粮的定量供应,其他的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均推行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是年,全县共有全民所有制商业112户,全民工575人;集体所有制商业307户,集体工581人;个体有证商业921户,从业人员1535人。全县商业零售总额399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额1335万元,占33.4%;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1860万元,占46.6%;个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797万元,占20%。

1994年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县内的钢材、石油、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先后放开经营,商业企业逐步脱离主管部门的经营管理,个体、私营商业比国有、集体商业发展较快,成为商贸领域的主体。1995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2486个,其中国有201个,集体183个,个体私营2102个。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9万元,其中国有经济2288万元,集体经济1133万元,个体、私营经济4338万元。

1999年,县内商贸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分开。同时,企业或实行兼并、或资产拍卖、重组,特别是个体社会服务行业异军突起。是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3577个,其中国有135个,集体236个,个体私营3206个。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0万元,其中公有经济3610万元,非公有经济7620万元,分别占32.1%和67.9%。

2002年,商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商品市场繁荣,商品种类齐全。是年,全县商贸企业3499户,其中公有制企业439户,占12.5%;非公有制企业3060户,占87.5%。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8万元,其中公有经济5729万元,占41.3%;非公有经济8149万元,占58.7%。

第二节  产业结构

桂东县是农业县,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即农业在1991~1999年的9年中长期排第一位,从2000年起,退居第二位;第二产业即工业在1991~2002年的12年中一直排第三位;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等在1991~1999年的9年中长期排第二位,2000年起上升为第一位。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尽管排序变化不明显,但所占比重仍有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59.7%降至2002年的31.3%;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1年的11.2%升至2002年的25.7%;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攀升,由1991年的29.1%上升至2002年的43.0%。

1991~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9%、18.2%、12.5%。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较慢,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12年中,全县一、二、三产业产值各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1991年,第一产业占59.7%,第二产业占11.2%,第三产业占29.1%。到2002年,第一产业只占31.3%,第二产业占25.7%,第三产业占到43.0%。




桂东县1991~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年份

国内生产

总值当年价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比重排序

数值

比重

数值

比重

数值

比重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991

11501

6864

59.7

1296

11.2

3341

29.1

1

3

2

1992

12798

6768

52.9

1970

15.4

4060

31.7

1

3

2

1993

14702

7946

54.0

2345

16.0

4411

30.0

1

3

2

1994

18348

9432

51.4

3006

16.4

5910

32.2

1

3

2

1995

22117

11163

50.5

3563

16.1

7391

33.4

1

3

2

1996

26746

12537

46.9

5149

19.2

9060

33.9

1

3

2

1997

32210

15094

46.9

6297

19.5

10819

33.6

1

3

2

1998

35410

15586

44.0

7377

20.8

12447

35.2

1

3

2

1999

38005

15255

40.1

8585

22.6

14165

37.3

1

3

2

2000

41050

15795

38.5

9176

22.3

16079

39.2

2

3

1

2001

45848

16075

35.1

10937

23.8

18836

41.1

2

3

1

2002

51387

16079

31.3

13230

25.7

22078

43.0

2

3

1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结构

199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实际,因地制宜,优化经济区域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重点,以示范带为支撑,实行长短结合,点面结合,扶持基地和扶持龙头企业相结合,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基地上规模,抓公司出效益,抓特点创品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标。至2002年,全县已形成以城关、增口、寨前、大塘、沙田、贝溪等乡镇为主的反季节蔬菜基地;以普乐、四都、沙田、贝溪、流源等乡镇为主的花椒基地;以黄洞、三洞、流源等乡为主的楠竹基地;以寒口、城关、三洞、增口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寒口、城关、三洞、寨前、大塘、贝溪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寒口、桥头、新坊、黄洞等乡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清泉、桥头等乡镇为主的有机茶基地;以新坊、大塘、寨前、四都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基地。


《桂东县志》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烤烟种植基地


全县重点建设的三个示范带逐渐形成规模,即:以清泉、桥头两个乡镇9个村为主的有机茶示范带;以黄洞、三洞、流源3个乡为主,确定以都辽、高桥、东水、竹坑、桃坪、芳村、上坪、流源为重点村的楠竹示范带;以106国道桂东段和322省道桂东段为主线,重点扶持高龙、坪水、敖山、茅柳、光明、寒口、增口、侃大、白竹、新桥、大塘、东坡、水庄、江湾、周江、径口等16村(居委会)的生态农业、食用菌示范带。同时,注重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拉长产业链条,全县集中力量扶持竹胶板厂、罐头厂、青天木业、瑞顺木业、广友人造板厂等龙头企业,促进全县建成能源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沙田工业园区围绕“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沙田工业园区逐步引导各类外资企业项目、民营投资项目、国有和集体企业置换搬迁项目分类入园,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343.2万元。199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总额为1235.2万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739.7万元,增长22.9倍,集体所有制单位完成投资60万元,增长1倍,农村完成投资453万元,下降4.5%,城镇工矿私人建房完成投资39万元,增长85.7%。1991~1992年,两年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03.2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完成投资1739.4万元,非生产性建设完成投资1063.8万元,分别占这两年总投资的62%、38%。1993~1995年,三年中全县共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87万元,占8.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77万元,占2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45万元,占46.94%;住宅建设完成投资1631万元,占15.47%。“八五”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虽有较大增长,但受国家治理整顿、宏观调控和压缩基建规模政策影响,投资总量仍然增长不快,特别是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偏小,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沙田煤矿技改、县水泥厂新厂建设和水庄老厂技改等工业企业项目。

1996~2000年,全县执行“九五”计划,五年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7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50万元,占1.7%;第二产业15466万元,占34.6%;第三产业20106万元,占45%;住宅建设8378万元,占18.7%。期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扩大,城乡个人建房增加。对比“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2.4倍。重点投资项目主要有106国道桂东段沙改油建设工程、县竹胶板厂技术改造工程、县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桂东一中搬迁工程、恢复水毁工程等。同时,新建了清泉、新坊、寒口、普乐和扩建了城关、沙田、大塘等农贸市场。

“十五”计划前两年(2001~200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两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299万元,主要投向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邮电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罗霄广场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建设、县影剧院建设、沙田110千伏变电站建设等工程。其中第一产业投入1037万元,占2.34%;第二产业投入16450万元,占37.13%;第三产业投入19506万元,占44.03%;住宅建设投入7306万元,占16.5%。对比“九五”期间,各产业所占比例,第一产业增加0.64%,第二产业增加2.53%,第三产业减少0.97%,住宅建设减少2.2%。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投资比例,1991年为52.46:47.54,2002年为30:70。




桂东县1991~2002年部分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 份

当年完成

投资总额

其          中

全民基本建设投资

城镇集体投资

农村集体投资

其它项目投资

1991

1235.2

504

60

455.2

216

1995

2713

1302

122

920

369

2000

10080

4435

510

2928

2207

2002

21316

12601

200

3910

4605


第三章  居民生活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9元;全县职工总数7982人,年人均工资2468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20万元,人均196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总额1092元。其中,商品性消费达982元,占人均消费总额89.9%;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82元,占人均消费总额7.5%;住房及水电消费28元,占人均消费总额2.6%。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另一方面,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改组、改制、破产后,原国有、集体职工,置换身份,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自谋职业。一部分掌握了专业技术的职工,发挥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而且懂管理会经营,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但另一部分无技术专长的职工,下岗后找不到工作,特别是有些家庭几个职工同在一个企业工作,一同失业后,整个家庭无固定收入,靠国家低保政策解决生活费用,成为生活水平较低的群体,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与在岗职工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52元,比1991年增长近3倍,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64.9%,年均增长4.3%。全县在岗职工7589人,比1991年减少393人;在岗职工年均工资8782元,比1991年增长255.8%;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年均增长6.1%。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逐步追求吃讲营养,穿求名牌,住图宽敞、舒适、豪华、环境优美,用的讲究高档美观。新的消费观念在城镇居民中逐步形成。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6.7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39.1%,年均增长3.04%;电话机普及率73.7%,有线电视入户率92.3%,自来水普及率84%。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总额5387元,比1991年增长3.9倍,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6.9%。在总支出中,食品占43.2%,衣着占7.4%,居住占5.4%,家庭用品及服务占4.2%,医疗保健占6.9%,交通和通讯占4.3%,娱乐、教育及文化服务占14.5%,其他占14.1%。





桂东县1991~2002年职工工资对比表


年份

职工总

人  数

(人)

年工资

总  额

(万元)

比上一

年增长

(%)

其                中

全民

职工

(人)

年工资

共  计

(万元)

人平年

工  资

(元)

比上一

年增长

(%)

集体

职工

(人)

年工资

共  计

(万元)

人平年

工  资

(元)

比上一

年增长

(%)

1991

7982

1790

14

6597

1543

2352

11.6

1385

247

1821

20.4

1992

8481

2075.3

15.9

7057

1775.1

2550

8.4

1424

300.2

2130

16.9

1993

8668

2580.2

24.3

7122

2254.7

3196

25.3

1546

325.5

2227

4.6

1994

9013

3490.3

35.2

7614

3140.1

4213

31.8

1399

350.2

2641

18.6

1995

9086

3950.3

13.18

7847

3546.5

4640

10.14

1239

329.9

2995

13.4

1996

9280

4184

6.8

8026

3797

4877

6.1

1254

387

3130

2.5

1997

9500

4572

9.2

8196

4078

5105

4.7

1304

494

3866

23.5

1998

8711

4869

7.2

7624

4357

5759

1.3

1087

482

4499

1.1

1999

7997

5155

5.9

7105

4598

6368

10.6

892

483

4873

8.3

2000

7769

5277

3.9

6881

4855

7071

10.2

888

422

4822

-1.0

2001

7711

5759

9.1

6432

5091

7927

12.1

771

468

6186

28.2

2002

7589

6770

17.7

6230

6076

9596

21.1

852

543

6695

8.2


说明:本表1998~2002年指国有、集体在岗职工工资的情况统计,未包含其它单位在岗职工统计情况。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199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438元;年人均总支出626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435元。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增收幅度较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吃、穿、住、用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因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全县仍然有部分农村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至200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392元,比1991年增长2.2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0元;年人均总支出1567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1056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5倍和1.4倍。

一、食品

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79元,食品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69.6%;年人均消费粮食362公斤,年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7.9公斤,年人均消费油脂6.8公斤,年人均消费食糖2.54公斤。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在吃的方面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名贵佳肴摆上农家餐桌。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52元,比1991年增长205.4%,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增长2.2%;年人均消费粮食383公斤,比1991年增长5.8%,年均增长0.5%;年人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18.2公斤,比1991年增长130.4%,年均增长7.8%;年人均消费油脂20.88公斤,比1991年增长207.7%,年均增长10.7%;年人均消费食糖7.03公斤,比1991年增长176.8%,年均增长9.6%。食品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54.6%。当年,全县85%以上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二、衣着

1991~2002年,农民的穿着观念发生较大变化,讲究时尚、高雅、美观。市场销售的衣服、鞋、帽等成品款式新颖,倍受农民青睐。农村男女青年更是追赶新潮,穿着水平朝中高档方向发展。2002年,农民人均穿着消费54元,比1991年增长68.8%,年均增长4.87%。穿着占年总消费的3.5%。

三、居住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住房讲究宽敞、舒适、美观、适用。住房结构由土木结构、砖瓦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建房面积快速增加,住房内部建有客厅、餐厅、卧室、厨房,自来水、卫生间等生活设施,部分居民房屋外墙和地面铺上瓷砖。2002年,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为19.39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14.1%,年均增长1.2%。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住房总面积的12.3%,比1991年上升9.1个百分点;住房消费占生活总消费的13.8%。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4%。

四、用品及其他

据2002年对农村70户农民抽样调查,每百户农民中,拥有自行车62.9辆,比1991年增加12.9辆,增长25.8%;拥有电视机71.4台,增长7.6倍;拥有电风扇20台、固定电话30部。组合音响、影碟机、移动电话、摩托车等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家庭用品及服务性支出占年总消费的2.3%,医疗保健占4.4%,交通和通讯占3.5%,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1%,其他占1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