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革瓷”
“文革瓷”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特殊艺术品,它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国内生产的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 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瓷厂为了突出政治,体现时代特征和为现实服务,在陶瓷器皿上烙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如:装饰观赏的像章、塑像、瓷版,生活日用的壶、碗、杯、盘、碟、瓶。印“文革”画面、书“文革”文字。 其画面多样,内容丰富。画面有韶山、井冈山、延安、遵义、天安门、红太阳、向日葵、红梅、菊花、红宝书、松树、东方红太阳升、白求恩、刘胡兰、雷锋、王杰、红卫兵、女民兵、八个样版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村生产、赤脚医生等图案。文字有:“毛主席万岁”、“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为人民服务”、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毛主席诗词语录等。 尽管“文革”离现在不算很久,但那些过去司空见惯的“老东西”越来越难见到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文革”结束时,人们谈“文革”而色变,有一种寒心、恐惧和痛恨的心态,谁也不想看到那种事件再度发生。相应的对那时代的物件也不看重,乱丢乱摔。二是本身那个时代很穷,生产的大部分瓷器档次不高,加上瓷器本身也易碎,损毁很严重。三是对“文革瓷”宣传的少,民间农户有的把它当废品卖。不少“文革瓷”到了民间收藏家里藏了起来。有的流向国外。 “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给国家带来了大倒退,其教训是深刻的。否定“文化大革命”并不标志否定“文革瓷”这种物件。因为“文革瓷”本身没有过错。 作为那个时代的“活化石”、见证物,承载了那个时代历史信息的瓷器,本应收藏起来。因为它可为人们更多的了解那一段历史,为人们研究“文革”时代的历史、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状况提供有力的史料依据,进而让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近些年来,“文革瓷”受众多买家“追捧”和青睐,价格扶摇直上。一把并不精美的“文革茶壶”,少的卖几百元,多的卖上千元。据说一件精美的“文革瓷”还卖到了上万元呢! 价格和利益的刺激,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仿品和假货。一般说来,“文革瓷”无繁体字;贴花的居多,划花的很少;制作不落款;瓷面釉色的用料很朴素;图案清爽不模模糊糊。因此,有收藏爱好的朋友还得认真一点呢! |
- 上一篇:渐行渐远的桂东山歌
- 下一篇:亿羽群飞过桂东——桂东县打造国际鸟类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