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民国首届县长谭嗣穆/陈俊文
谭嗣穆(1878-1929),字念荪,浏阳县淳口乡岚烟村人。
谭家为望族,世代为官。祖父谭学琴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任过清朝县吏。谭嗣穆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叔伯)兄弟。兄弟十一人,嗣穆排行第九,嗣同排第七。
嗣穆幼时聪慧,博览群书,深得叔父谭继洵(嗣同的父亲,时任湖北巡抚)的厚爱。叔父把他带到武汉,送进武昌读书。嗣穆与嗣同感情很好。戊戌年(1898),嗣同北上赴京,赠诗联:“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岂料,兄弟一别,竟成永诀。嗣同进京后,变法改良,慷慨赴难,血溅于菜市口。嗣同殉难后,嗣穆泪流满面,扼腕长叹。对人说:“好男儿当以老七为榜样,匡世救民,振兴中华。”
谭嗣穆在湖南公立法政学堂(湖南大学前身)第一班毕业后,1912年到桂东任民国首届县长。
到任后,他深谋远虑,“废科举,兴学堂”,实施“兴民智”、“促变革”的新政。在桂东成立劝学所,废除私塾,大张旗鼓办学校。他召集该县有影响的绅士、贤达邓润棠、邓润标等人,利用祠堂和旧有的寺庙、寺观,如火神庙、紫竹庵、大塘庵、东水寺、总管庙等改建校舍,并从庙产中提租,添置讲台、课桌等教学设备,创办育英小学(今城关小学)、培英小学(今沙田)、尚义小学(今桥头)、文英小学(今普乐)等,并首创桂东女校。学校如火如荼办起来了,由城而乡,由乡而村,达96所。针对群众崇尚私塾的习惯,谭县长特制定优惠政策:在招生中对学生一视同仁,免交书籍课本费和寄宿费,中餐由学校供应菜食。支出来源由政府财政挤一点,绅士贤达捐献一点,族中提取一点。为提高办学质量,开设小学教师暑期研讨班。举办全县小学成绩展览评比。值得一提的是:在创办女校遇到阻力时,谭县长殚精竭虑,带头送儿媳入女校学习,鼓励县内有名望的人送女儿、送妹妹入女校读书。从他的家乡浏阳请来木匠制作织布纺纱机,安排妻子黄宝贞义务传授纺纱织布技术。除原有优待,还增加送水箩、操衣、制图仪器待遇。在该县掀起男女平等的新风,号召女子放脚,杜绝女子缠脚的恶习,根除女子因小脚不能劳的痛苦。
他身为一县之长,却能平易近人。大事小事都一样重视,一样对待;不论官员还是百姓,他都一样接待,一样热情。1913年,桂东因灾,发生米荒,县府开仓平粜积谷。在桂东三年的县官生涯中,他办公益事业,修路、开田、兴水利、植树造林。1913年,组织群众对该县西北坪水至圆罗前路段义务投劳。节衣缩食,捐款购买修路材料。迤逦数里,险途变坦途。请浏阳木匠到桂东制作水车,解决群众灌田用水问题。将每年的清明日定为植树节,率机关团体学校人员到郊区植树造林。
为确保一方平安,向上申请步枪20支,在育英小学第二班学生中,选择身体强健学生20名,成立学生军,并亲自任教练。
1913年8月9日,广东李天民纠集匪徒500余人,从集岭流窜桂东厢都(今城关、寒口、黄洞等一带),骚扰百姓,哄抢财务。谭县长率学生军前往桂东与江西的交界高坪,配合地方武装(团勇、灶头勇)征剿,激战半日,歼匪50余人,受到群众赞扬和袁世凯的褒奖,奖金500元。
清朝末年,桂东吸鸦片的人甚多。谭县长到任后,视毒如仇,采取得力措施禁烟。鼓励群众举报,并为举报者保密,有功者重奖。凡有举报,即派兵搜查,证据确凿即行逮捕拘押判刑。对调查无证据,经过抽验,确无犯罪,即行释放。
谭县长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憎恨损公肥私行为,凡亲属衙役染指受贿,给予重处。他办事果断,力求真实。遇到难题常微服私访,解决了民间很多难点、热点问题。
主政桂东三年,社会平安,商旅无阻,人民安居乐业。省府备加赞许。1915年荣调汝城。离任时,万人欢送,百姓立81座朱红漆案,置境,水于其上,树有小旗:“清如镜,明如水”。清官声浪,此起彼落。谭县长洒下一路激动泪水,令管家每案台发红包一元以示谢意。管家暗急,因县长月俸只二百,加上谭县长平常好善乐施,此时囊中仅剩20余元,管家转向乡属借凑,不得不减半赐之。时人赞道:“谭七(指谭嗣同)以革命成仁,名噪中外,谭九则以一代清官,相传后世。”
汝城任满后,又升迁郴州道。不到半年,谭嗣穆南下广州,投靠孙中山,因路途遇匪,洗劫一空,加上身染肝病,回归家乡。1929年10月病逝,年仅52岁。
- 上一篇:探秘桂东母公祠/陈俊文
- 下一篇:桂东民国女校史略/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