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新坊民俗集锦之端午

 

端午,传统民间节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的别称。因“初”与“端”同义,故称。夏历在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推算,到五月为午,故称“午月”,端五亦即称为“端午”。《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五》:“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云:“以余意测之,五与午字皆通,盖五月建午,或用午字。”也有说唐玄宗八月五日诞生,为避讳改“五”为“午”。午时为“阳辰”,故端五亦称“端阳”。两“五”相重,故亦称“重五”,别称重午。

端午节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又称为“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因是节正值夏季,又是夏季最大节日,故称“夏节”;节日中有用兰汤沐浴之举,故又称“沐兰节”、“浴兰节”;节俗活动中有装饰小儿女及请嫁女归宁之俗,故又称“女儿节”;按阴阳家之说,是日称天中、朱明,故又称“天中节”;在道教中为五腊之一的“地腊”;晚近以来也称“诗人节”,是抗战时期的文化人为纪念屈原而确立的。此外尚有“蒲节”、“五月节”、“粽包节”、“龙船节”、“女娲节”的称谓。

端午节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源于恶月、恶日之说。这两种说法可以解释端午节避五毒、浴兰等节俗,为端午节部分节俗的信仰基础。闻一多以吴越民族图腾祭解说赛龙舟等俗。最为流行的端午节起源说是汉末以后逐渐定型的纪念屈原说,且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少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曾任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楚怀王听信谗言,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投入汨罗江自尽,包粽子及赛龙舟之俗即为纪念屈原而来。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还和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等历史人物有关。

端午节的活动很多,有“辟五毒”、“赛龙舟”、“食粽子”等。辟五毒亦称“避五毒”、“驱五毒”、“禳五毒”、“避毒虫”、“避瘟疫”、“辟邪”、“辟煞”等。民间俗信五月为“恶月”、“毒月”,多灾多难;又时值初夏,毒虫滋生,病毒渐趋流行,故须趋避之。“五毒”一般指蛇、蝎、蜈蚣、蜥蜴、癞蛤蟆。届时,民间在屋角及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插菖蒲、佩香囊、贴天师符五毒符、戴长命缕、穿五毒背心、兰汤沐浴以及采药、捕蟾等习俗。辟毒起源甚早,最初并不明确驱避五毒,而指一般的毒气。辟五毒之俗仪节很多。最初的方法是浴兰驱瘟,屈原《楚辞》即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大戴礼记》亦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唐宋时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唐韩鄂《岁华纪丽.二》:“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注谓:“午日以兰汤沐浴”。艾和菖蒲也是除毒用物,届时人家多采摘作“艾人”、“艾叶符”、“蒲人”、“蒲剑”等悬挂在门首或插在屋内或身边,用以除毒。《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此外,还有做艾虎、艾糕及艾酒、菖蒲酒之俗,《荆楚岁时记》云:“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辽史.礼记.嘉仪》亦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棉著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又有喝雄黄酒及给小孩“画额”之俗,也有做五毒符、戴五色缕、穿五毒背心等俗。与辟毒相应,尚有“采百药”、捕蟾等采制草药的习俗,以及“斗草”、“踏百草”等娱乐活动。北京等地为“避井毒”,在端午节及除夕这两天禁汲。俗云五月为毒月、恶月,宜避毒疫,故禁止这两天汲水。民间均于前一日争相汲水、蓄水。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午月朔日、端阳日,俱不汲泉水,于预日争汲,遍满缸釜,谓避井毒也。”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食粽子和赛龙舟。俗传屈原死后,当地人民曾划船奋力抢救,也有抛米饭于河中喂食之举,相沿而成龙舟竞赛及包食粽子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传为屈原投汨罗江,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又云:“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竟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后世的粽子自唐宋时已经有许多花样,如“筒粽”、“益智粽”等,且不仅自家食用,也用以馈赠亲友;不仅在端午吃,也成为一种流行的夏令食品,如今广东珠江三角州地区则四季都有用粽子作早餐的,且花样品种繁多。龙舟竞渡则发展出不同的风格来,荆楚等地以劲力竞技为主,苏杭等地则以画舫弋游为主。

除广大汉族地区外,边疆少数民族也多过端午节。蒙古族有端午打大围之举,故亦称是日为“端午猎日”。拉祜族端午要种树种竹,相传这天是撒在地里的包谷种子脱离谷壳的日子,也是种植树木最容易成活的日子,并准备酒肉,宴请亲朋好友。布依族每年端午节时,各家悬菖蒲、艾叶于大门两侧,把雄黄、菖蒲、艾叶、三角枫等装在香袋里系于胸前,避邪祛病;喝用雄黄、大蒜、姜、葱泡成的雄黄酒,或吃用雄黄酒泡过的大蒜,预防痢疾和其他疾病;还用雄黄酒喷洒房屋四周,或在墙角灶边撒上雄黄粉,以防蛇、鼠、蚊子和臭虫肆虐;各家包各种粽子,如独具清热解毒功效的羊耳艾菜粽,既助消化又易存放的草木灰粽等,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贵州荔波县城关一带,每年端午节时还要举行爬山、梭草马、赛龙舟、抢鸭子、抢彩球等传统文娱活动。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祈福禳灾,讲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到郊外踏露水,避免生疮疖、闹眼病。水族端午则有吃素的习俗,自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蒿、三根菖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绒,称“续命线”,男孩戴左腕,女孩戴右腕,至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的傣族则举行“粽包节”节日庆祝活动,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台湾东南岛屿的高山族雅美人则于五月初一日举行“昼渔祭”仪式,自是开始昼渔,祈求渔丰。此前,一般是夜渔。昼渔祭后,各家开始在白天用小渔船捕鱼,也可以用钩钓鱼。云南怒江泸水、碧江、兰坪、云龙等地傈僳族人则在初二至十四日举行“澡塘会”(汤泉会、赛诗会、赛诗节),纪念遭天女嫉妒而变成尖山、团山的能歌善舞的“尖姑娘”、“团姑娘”姐妹俩;或在山神大仙曾沐浴过的汤泉聚会,祈求山神保护。节日期间,当地数千群众汇聚在泸水麻哺理都温泉和登梗理都温泉,沐浴歌舞,喜庆欢乐,并自然组成上百个歌场,各地歌手纷纷赶来相聚,赛歌比舞,结交诗友。期间,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选择佳偶的好时机,如今更成为傈僳人民传授古诗古歌,发扬民族文化的阵地和交流物资、发展贸易的市场。在端午日,我国许多地区、许多民族都有采药习俗,故称是日为采药日。俗谓是日为“天医星降临日”,所采之药药效最好、最为灵验;实际上是此时药草大多成熟,到达最佳采集时节。因有将新采的药草及蛇蝎等送给长辈,出嫁女尤其要送药给娘家的习俗,故称端午节为送药节。因一些地方是日必食苦瓜,故又称苦瓜节。广西《贵县志》云:“端午日……家家以肉脍、糯米实苦瓜中为肴,故或称‘苦瓜节’。”又光绪《北流县志》云:“是日各家多饷苦瓜作馔,俗又谓之‘苦瓜、豆角节。’”藏族则在藏历五月一日至五月十五日间举行“逛林卡”(林卡节、郊宴)活动,届时,人们来到林卡(天然公园),搭帐篷,喝青稞酒、酥油茶,弹琴唱歌,娱乐游戏(比试坐骑、射箭等),犹如郊游活动。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的藏族则在这天举行菜花节活动,抢水、采花和祝福。早晨抢泉水洗身、饮用,祈求吉祥,祛除疾病;接着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在全村男女老幼欢歌送行下,采花者表达采花的决心和愿望后,上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开始采花;到达采花坪后,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直到半夜方休;第二天返回村寨时,姑娘头插鲜花、戴花环,背满筐鲜花草药;全村则齐聚村头或村口迎接,鸣枪致意,送酒送馍,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则向各户赠送葱花和香柏等礼物,并祝福。四川凉山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彝族同胞则举行都阳节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门前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坨坨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贵州省纳雍县和水城一带的彝族、仡佬族、汉族则于神仙坡举行神仙坡节,各族青年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会,举行吹芦笙、赛马等娱乐活动。贵州省黎平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苗族则在此时过长达半月的杨梅节,当地青年男女,选一杨梅树多的地方,男的采杨梅,女的下田捞虾,然后集中会餐;餐后对歌、谈情;其中必唱《杨梅歌》:“杨梅杨,杨梅落地满地黄,正是开花五月吃,因为杨梅来会娘;杨梅多,五月杨梅红满坡,妹捡杨梅哥摇树,边吃杨梅边唱歌”,漫山遍野,歌声飞扬。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洲新民区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鲁山的彝族也举行杨梅会,除采摘杨梅,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聚集一起,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达斡尔族俗谓五月初五日是天下之水复活的日子而举行药泉会;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大人给孩子身上挂一条红布、头上戴彩色纸花,领着一块去江河沐浴,自这天起就可以到江河游泳了;或用露水擦脸、擦身子,以祛病;在日出前采撷艾蒿叶,塞进耳朵里,插或挂在头发、帽子或衣服上,及屋内各处,插到窗棂和籍柜上,以驱虫,保一年不受虫害、避免瘟疫,保一年健康、吉利、不得皮肤病等;女人分娩时,亦用这一天的艾蒿煮开的水洗身子,可以避腰痛;家家户户在这一天吃馅饼、韭菜盒子、饺子或饴饹。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人视狮子山为女神和最高保护神,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则在这天举行转山会,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箭,互相祝愿,并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则祈祷山神,祈求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湖北恩施、鹤峰等地的土家族则举行女儿会。

旧时民间岁时有以“端午雨”为占卜、占验的,端午节下雨,即不吉,反之则吉。此俗信在宋代就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古人视五月为恶月,万事不吉,俗云农历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为“五日子”,有不祥之兆,多遗弃不育。《风俗通》云:“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高升)”;又称“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五日为重五,是“恶日”,更其不祥,是日所生之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记当时风俗云:“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西京杂记》亦称:“俗谚举五月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在我国历史上,战国孟尝君、汉王风、晋王镇恶皆五月五日生,其初都有父母不拟抚养之事。因端午日娘家接女儿归宁,有照顾、体恤女儿的意思,又称为女儿节,旧俗端午节少女须配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躲端午”。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旧时端午节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的习俗称为“躲端午”或“躲午”。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鼋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五’。”因有解粽博戏之举,故又称为“解粽节”。旧时端午吃粽子时,人们解开粽子,以其叶(包粽子的楝叶等)的长短决胜负,长赢短输,以赌酒赌钱。陈元靓《岁时广记》:“京师(今开封)人以端午日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为胜,叶短者为输,或赌博,或赌酒。”

新坊俗则于节前采集艾蒿、菖蒲等草药备用,艾蒿、菖蒲插于大门口或屋内墙角等处,雄黄粉撒房屋四周,以防蛇虫;艾蒿、菖蒲又是小孩驱虫防治皮肤病的良药,置于水中烧开洗澡;端午日前,接女儿归宁,并置办糯米粽子送亲朋好友品尝。节日期间,备办酒宴,宴请亲友。(扶义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