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牛郎织女<<仙履情缘>>观后感
留言单位:郴州 留言对象: 发表时间:民情直通车2007-6-17
桂东宣传部此次把在桂东民间流传已久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 《仙履情缘》拍摄成功,这是将桂东带入一个全新的面貌。将为桂东旅游建设及对外宣传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窗口。也是进一步完善桂东县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找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旅游市场定位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牛郎织女》全国上下老少皆知的一个传奇故事。能在桂东演绎成旅游经典,这是目前对桂东旅游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业是我们走在了前面,这是桂东最具潜力和值得力推的一个项目。她的成功将为桂东及郴州旅游将起到一个带动作用,桂东同乡会也将全力与全国各地的桂东人联系起来。把《牛郎织女》爱情经典故事传播,并积极与各大旅游公司取得联系,开发桂东旅游事业。
桂东同乡会感谢一切参与与支持《牛郎织女》拍摄的相关部门及个人。特别要感谢郭名德先生收集整理了牛郎织女在桂东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对他们为桂东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由衷感谢!
桂东同乡会
桂东同乡会在为家乡建言献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对于桂东的父母官来说一定有很大的收益吧。希望同乡会更多地关注关心桂东和郴州的发展。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传说故事,那时候很小,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看到我家乡河里面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窟窿,老一辈的人就跟我说,那就是传说中织女骑一匹白马下凡与牛郎相会时所留下的马蹄印,还告诉我说,在一高山上还有他们偷偷相会过的石桥,到了农历七月七的时候,他们就会在那里相会,老人还叫我不要去偷看,但可以在瓜棚下偷听...
虽然那时候小,现在想起来老人讲故事有点哄小孩子的意思,但大人把家乡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和传说故事一起讲,加深了我对那些传说故事的印象和好奇。我想,除了以前信息闭塞的原因外,这也是传说故事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
现在信息发达,大人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再给小孩讲故事,小孩天天看电视,看动画片,也不用大人讲故事了,以前的一些传说故事也就没有人再讲了,渐渐地,这些传说故事被人淡忘,无人知晓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今天很高兴能看到桂东有人把这些传说故事写出来,让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的现代人也能通过网络等形式了解、知道这些在家乡流传了数千年的传说故事,倍感欣慰。
希望通过桂东的人民辛勤的努力,把更多的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美好的传说故事通过文字、网络等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我生长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山村,我的家乡叫桂东,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边远山区。在我的家乡桂东,是一个人口不足十七万的小县。举目望去一山连着一山,崇山峻岭一眼看不到尽头,虽然山清水秀,景点众多、景色迷人,但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到此游玩,老百姓只能守着金山却叫穷。
家乡的父老乡亲除了耕田种地勉强能养家糊口外,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家里喂的几头猪,或几只鸡鸭来换取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但如果遭遇猪瘟、鸡瘟的灾难之年,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会失去,由于在当地又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于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之下,大多数青壮后生只有背井离乡出外谋生。除了必须留人种田和老弱残疾的人外,能出去的都出去,每家每户少则一个两个,多则几乎全部都出去打工。
出去找工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二(大部分是女孩)去广东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玩具厂、电子厂。他们常年在那里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大约在600—800元之间。其他桂东的男劳力,大多在干一些比进工厂可能能挣更多一点钱、但更辛苦、而且有生命危险的活:在桂东县周边“做砂子”(挖钨砂矿)、挖煤。因为挖煤经常发生塌方和瓦斯爆炸,安全系数比“挖砂子”更小,老板也“比较厉害”,经常不给钱,所以,出去打工的人中“做砂子”的人比挖煤的多。
挖煤、挖砂子是十分危险的职业,记得自我懂事起我就知道,在我的家乡哪些挖煤、挖砂子的人,年年月月都会有因矿难、塌方等原因,而导至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人。我后来在《南方周未》看到一个关于我家乡的报道,题目就是〈春峰村非正常死亡档案〉,报道记述了桂东县大塘乡春峰村,一个只有1598人的小村庄,从1986年至今,这个村已经有20人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丧生,其中16人集中死在1993年以后。没有一个人自然死亡,全部死于事故。
直到现在,如果你有机会去我的家乡,去任何一个村,或者你随便问任何一个人。只要他那里有挖煤、挖砂子的人,他多可以告诉你;某某地、某某人,或他的某某亲戚、朋友死于某次矿难等等。有的是长辈失去儿子,或者儿女失去长辈,有的是妻子失去丈夫,或者孩子失去父亲等,这样的家庭悲剧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时时都在上演。为什么悲剧时时都有发生,却还有那么多人去干这种危险的活呢?一句话:为了生存。当地有一个说法叫“提着脑袋去赚钱”,由于贫困,赚钱变得似乎比生命更重要。真可谓可歌可泣,却又欲哭无泪。
我也是采过矿、挖过砂子的人,我深深的体验过那种生活的苦,那种冒着生命危险去维持家庭生计的工作是多么的可怕。却又是多么的无奈。
所以我也常常想:我的家乡大贫困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呢。然而在桂东,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农业基础又十分薄弱,除了男的出门采矿、女的外出打工外,还真的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基本的柴米油盐、小孩上学等需要花钱的现实问题。
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都很关心支持我的家乡,年年也拨扶贫款来搞扶贫工作,我们省的省委书记就亲自挂靠我县扶贫,省委书记甚至说过:桂东一天不脱贫,省委书记一直就挂靠桂东搞扶贫。令桂东百姓非常感动。在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这些年桂东也确实起了较大的变化,但距脱贫致福的路还很漫长。桂东人民除了感谢党和各级政府和关心、关怀外,当然也不能老是等、老是靠、老是伸手要;勤劳勇敢的家乡父老每个人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由于交通不便、地理环境等制约因素,发展仍然十份缓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桂东的一份子,我又能为我的家乡做点什么呢。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牛郎织女的故里在那里的报道,发现竟然有十多个地方竟相争称说自已的家乡就是牛郎织女的故里;我看到之后十分震惊,由此我也想到我小时候,听我奶奶讲过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故事里的内容有许多的人名、地名竟然也都在桂东范围,当时年纪小只是感觉好奇而以;但今天看来却不同寻常,于是我去查看了一些资料,并寻访了一些老一辈人士,从他们零零碎碎各种版本的传说故事中,渐渐发现有些人名、地名、景点名现在虽然是更改了,但读音仍然十分接近,而他们所讲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竟然也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牛郎织女在桂东发生的故事,这让我即兴奋又难过,兴奋的是:流传了上千年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桂东;难过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听故事,随着老一辈的人渐渐的逝去、以及地名的不断变更,牛郎织女在桂东的故事将渐渐地在桂东人的记忆中消失,甚至再也没有人提起,更不会感觉到桂东就是传说故事的发生地了。
因此我邀请一些知情人士去收集整理了相关的传说,在他们收集整理之后,牛郎织女在桂东终于变得清晰起来,这让我非常兴奋。我想哪么美好的传说故事既然跟桂东那么有渊源,为何不可以让家乡人民传颂了数千年的故事来造福桂东人民呢?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能让相爱的男女都到桂东走走,看看,桂东人民不就有希望了吗?
然而想事容易做事难,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认识什么达官贵人,甚至也不敢把我的想法告诉我们当地政府,虽然,在我的家乡,省、市、县、地方各级领导对我县的旅游产业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我能奢求我们的县政府能够像其它的省、市地区政府一样,开研讨会、请专家认证、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宣传、考证、宣布桂东就是牛郎织女的故里吗?不能。因为家乡政府的财政本来就很因难,该花的钱都用在了刀刃上,对我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万一政府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到头来财物两空,我不是等于在雪上加霜,成了千古罪人了吗?所以,坚决不能那样做。
那我该怎么办呢,看看人家云南中甸县,就是因为美国人写了一本叫《消失的地平线》的书里说,香格里拉在曼谷的西北,于是中甸县被命名为香格里拉县,一下子就提高了国际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当记者问起当地司机王姐:喜欢自己的家乡被叫做“中甸”还是“香格里拉”?时,她说:“香格里拉。叫中甸,我们没钱赚。”
然而在我们桂东,有着美好的爱情故事,有过牛郎织女的足迹踏遍了桂东大地的地方,却又如何让世人认识了解,又如何让专家学者推敲、考证;让全国人民都支持认可呢?在群雄纷争中,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搞不好,人家说你是在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和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牛郎织女还能在桂东吗?但反过来说,谁又能百分百的告诉我,梦想中的香格里拉,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县呢。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我的家乡还很贫困,为了生活,很多人还在离乡背井去挖煤、挖砂子,提着脑袋去赚钱,许多夫妻天各一方一年也难得见一次面,成为现代版的牛郎织女。有的甚至还要悲惨:为了简单的生存去非常危险的地方做事而客死他乡,家破人亡。
然而,如果有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经济来源,有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天各一方呢?!
所以,我们不能再等待,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我们必须去想办法改变这一切。
我们迫切需要改变、需要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资源,但我的家乡桂东仅有的旅游资源也因山高路徒,景点分散而去了竟争优势,所以我们必须资源整合,而牛郎织女的故里如能回归桂东,我们就有了以一个神话故事带动所有旅游景点的旅游切入点,让桂东百姓在家门口从事旅游业也能找钱,安居乐业,不再四处漂泊,从此走向幸福的生活。而其它的兄弟省市们呢,该有的你们都有了,你们就看在全国人民都支持、支援红色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份上,别争了,让牛郎织女安安心心的落户桂东吧,如能所愿,乃国家之福、桂东之福、百姓之福。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因为我知道,中国,只有你让所有中国人的梦圆了,我们的中国梦,也就圆了。
(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感谢你阅读完这遍文章,因为有你的阅读,桂东人民又多了一个知音,而你,又多给了桂东人民一份希望,谢谢。)
我现在客居北京多年,但是一直很关切桂东的发展,对于桂东牛郎织女民间传说,我以前就听说过很多,但也没在意,所以桂东牛郎织女的故事相比全国其他地方而言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全国各地之所以那么多的地方去争牛郎织女的发源地,说白了就是争资源、争经济。
关于在桂东时候听大人讲过的桂东牛郎织女民间传说,我还以为再过几十年后会被桂东人民所遗忘,非常欣慰的是有人把她收集整理出来了,而且还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这对我们桂东旅游事业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建议政府多作宣传。
有时间我也想组织北京的朋友来我们桂东旅游观光,有美丽的传说做后盾,我想他们也会很向往的。
前段时间在桂东网上好看到了桂东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另外一个版本,现转发过来,以供参考。
桂东仙缘桥
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现代相爱男女的朝圣之地
全文好象贴不过来,就链接吧
//www.aogd.com/GDbbs/dispbbs.asp?boardID=7&ID=95
我们的市委书记葛洪元同志强调并指出:对加强文物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扶持文化创意群体,大胆创新,把文化的导入作为旅游精品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间文学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多旅游景点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香格里拉,就是原来的中甸县,是一个叫孙炯的年轻人策划根据1930年代的小说(上)和电影(下)《消失的地平线》为西方人提供了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而把中甸县策划香格里拉县的。
如今,香格里拉县的人们与学者们的认真计较相反,迪庆当地的百姓虽然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香格里拉”的来龙去脉,却都欣然接受了这顶“帽子”。当我问起司机王姐:喜欢自己的家乡被叫做“中甸”还是“香格里拉”?她说:“香格里拉。叫中甸,我们没钱赚。”
我们的桂东在旅游资源方面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所以需要资源整合,需要一些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东西。本文由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在桂东民间流传神话传说故事,把桂东的风景名胜、土特产品几乎全部联系在了一起,使桂东本来相对零散的景点连成了一条旅游线路,这对桂东的旅游业来说,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组织,宣传,必能造福桂东百姓。
所以,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神话传说能被挖掘整理出来,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一个很小的地方,却有着十几个与牛相关的地名
一条小河的流水,从东流来,向东而去,难道水可以往高处流?,
在河的石壁上,一股清泉流出一个少女那千年不变的神秘倩影,据说还能预知晴雨?
在河上方的白马山上,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却隐藏着一座湘南最高、跨度最大天然石桥
然而更奇怪的是,在这条河床的花岗岩上竟然布满了数十里大小不一的马蹄印
这些鬼斧神工的马蹄印一直让当地的老百姓大惑不解
难道
这就是在当地流传了数千年,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仙境?
敬请收看牛郎织女七夕情人节桂东传奇之谜《仙履奇缘》视频:
//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0&vid=5338923&uid=12646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