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古屋主院落
古屋内的屏雕
古屋前的旗杆石,上面还刻有文字 在桂东县四都乡莲塘村井头自然村,有一幢古老的房子,因李氏人家居住,当地百姓叫古屋为“李家井头老屋”。老屋前遗存一对旗杆石,旗杆石竖刻“嘉庆庚申(1800年)恩科进士侯诠儒学正堂李如玉立”的文字。由于现存史籍的贫乏,无法查到相关的记载,成了一个“进士无考”的历史之谜。 一幢“隐藏”乡间的老屋。 在四都乡文化站李运隆和从粮食部门退休的75岁李自强老人引导下,我来到了莲塘村井头自然村,村后西凤仙有99个凸,山岭连绵,绿意葱茏,风景如屏。村前阡陌田畴,新房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在这风景如画的村庄,有一幢被树木掩映的老屋,就是李家井头老屋。 盖小青瓦,砖木结构的李家井头老屋,坐西南朝东北,一进三厅。左列厢房已拆除,新建了钢筋水泥平顶房。余下堂屋和右列厢房,构建老屋的梁柱用料粗壮,残存的木雕装饰精美,石雕件有的垫在地底下,或砌了天井。 如今还居住在老屋的82岁李家如老人告诉我,老屋建筑面积约2亩,左列厢房有27间,右列厢房17间,有10个天井。因年代久远,大部分老房子坍塌,有的是村民富裕了,拆旧翻了新,现残存13间。村民说,老房屋虽说可见的不多,但村庄的古老和美好毋庸置疑,因为老屋场自有人居住以来,就没听说过有打单身的和疯疯癫癫的人,即使有过瞎子,也能娶上老婆,并繁衍后代。 有老人见过老屋中的“进士匾” 说起老屋,谁也不知道建于何时。老人们知道的是,民国时期,老屋主院落厅堂挂满了祖上遗留下来的古风犹存匾额。印象最深的是挂在前厅的“进士匾”“文魁匾”“国监匾”,挂在中厅的“五世书香匾”。相传,这些匾额是以大清翰林院名义赠送的。解放后,因斗地主,批封建迷信的运动,家中的人担心害怕,就把招摇的匾额三下五除二全拆了下来。 古屋的后人之一、已经住上新房子的李家明老人介绍,他印象中进士匾的“进士”为大字竖写,牌匾竖挂,正对大门。除此,还有十多块匾额,什么内容不记得了,破旧立新时期拆的,拆时他在场,一天就拆完了。后来,办喜事,拆下来的匾额用来临时铺床,也作过案板,左放右置,最后不翼而飞。中厅屋梁上曾挂有一乘轿子,竹篾编织的,周围四四方方,上面起拱,拱成圆圆的,可坐2个人,轿底下有木板,轿子装有两条长杠,一头还有一条短杠,类似扁担,是为抬轿的人肩膀使力提供方便的。上个世纪末,修葺房屋,轿子损毁。 李家明老人还饶有兴趣地说了些童年趣事,古屋前的鱼塘,不像现在干涸,以前有股清澈的水流来,塘水有一米多深。每逢盛夏,村庄的小孩子们,少则一二十个,多的时候上百,在鱼塘游泳、打水仗、摸蚌。塘中的蚌很多,且大个。蚌内不仅可摘到珍珠,且可取出鲜嫩的肉,众人煮蚌肉来吃,味道甜美。 一个“进士”的历史之谜 乡间老屋已经风光不再,人们更多的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到它的人文价值。有人说该屋是秀才的,可也有人说是进士府第。种种说法,不一而足,谁也说不清楚。 我在考察古屋时,发现屋前竖有两块对称的保存完整的旗杆夹石,高150厘米,厚15厘米,相距34厘米。顶部各开一个方形小孔,石质为石灰岩,一块有字,仍可清晰辨认出旗杆石上竖刻的文字“嘉庆庚申(1800年)恩科进士侯诠儒学正堂李如玉立”。据此,古屋按理是进士府第了。然而,《李氏族谱》却记载:“如玉,字润干,号瑶冈,建帮子,岁贡生,经学湛深,儒林著誉。生乾隆乙丑(1745)年九月二十六日,殁嘉庆壬戌(1802)年十一月初八。”《李氏族谱》里清朝嘉庆年间,再没有找到第二个叫李如玉的人。李如玉是进士?还是贡生(秀才)?这成了人们的难解之谜。同时,《桂东县志》记载的进士只有邓承奇、黄昭著、陈芝龄三人,查无李如玉其人。难道古屋前屹立的旗杆石是李如玉随意立的?还是其它原因?村民介绍,旗杆石是祖上之物,一直以来就放置在那。 要知道在桂东人的民间习俗中,凡是经过科举应试获得成功者,会在祖屋前,或祠堂门口,竖立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因此,每一对旗杆石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是桂东独特的人文景观。 《李氏族谱》记载,李如玉的祖辈李懋珍、李懋珠、李懋和、李懋柏,父辈李进麒,五个人都是清政府的都督,他们与郑成功一起,浴血奋战,收复过台湾。 出生显赫的李如玉,尽管担任“儒学正堂”(相当于普通中学的校长)职务低,但对古时立旗杆石“严肃”的事情,一般来说,他不会对着祖上或祖宗说谎话,而且有老人们说自己确实见过“进士匾”。 李如玉究竟是进士还是贡生?老屋应该是进士府第还是贡生府第?还有待考证。 //www.chenzhou.gov.cn/2010/11/22/1004312348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