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新坊民俗集锦之散清明/清明挂纸

 

散清明/清明挂纸

清明为岁时节气名,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四月初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代黄河流域与清明相应的物候现象为桐始华、田鼠化驾、虹始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风和日丽、雨水充沛。民间多于此日开始春耕春种、植树、插柳。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祭祀、娱乐节日。民间将与农历三月三日重合的清明节称为真清明。此种清明百年难遇。俗说此日夫妻并坐、食煮熟的大南瓜,定能生子,以“南瓜”谐“男娃”也。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芜湖风俗琐记》云:“丙辰清明,适逢阴历三月三日,芜人谓之真清明,为百年罕遇。据故老相传,立子嗣者,备一南瓜,于真清明日,全瓜入锅烂煮,于午时取出,陈诸案上,夫妻并肩坐,同时举箸,尽量食之,必然得子。故是日南瓜价极昂,每个有卖至七八元者。按此风不特芜湖有之,长江流域各处,殆皆有此种传说。”清明节与寒食、踏青节时间相近,节俗活动亦有所交叉。清明墓祭之俗秦以前即已存在,唐时成为定制。《旧唐书.玄宗纪》:“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师生扫墓郊游。是日“官员士庶,俱出郭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清明王值暮春三日,人们把扫墓与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春游,围坐饮宴,抵暮而归,形成了踏青之俗,故此日又称“踏青节”。杜甫《清明》诗:“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河千山万山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清明时东京人们出郭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清明时,还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隋唐时还有赠画蛋习俗,人们把蛋染成蓝茜杂色,加以雕镂,作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互相馈赠的礼物。明清以来,民间尚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祭祖、扫墓、植树等风俗。云南纳西族、拉祜族祭祖则在天井,祭时在地上插三颗白栗树,前放三块石头,代表要祭祀的祖先。接着由巫师主持仪式,全家向祖先叩头,每念道祖先名字,便敬酒献饭。达斡尔人把清明节叫“寒稀”。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到莫昆或贝功墓地扫墓,设供焚香,叩头行礼。山西《临晋县志》记载则“清明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又称为“鬼节”之一,因其节俗内容以祭祀事鬼为主。

因为清明为传统墓祭的一大节日,届时后代必赴祖先坟茔祭拜、扫墓,又称为“拜扫节”。民国《偃师县风土纪略》云:“清明以前,各家多上坟者,故以清明谓‘拜扫节’。”民国河南《汝阳县志》引旧志乡仪曰“‘清明’为‘扫墓节’,汝俗对此特别慎重。前一日,以土增高先人坟墓,谓之‘添坟’;饭则寒食,禁止添火。次晨,红日未出,插柳门前,妇女儿童亦多戴柳。午时祭墓,富备盛馔,设香案,放鞭炮,祭毕宴族人,谓之‘享神福’;贫者烧纸锞而无祭肉,亦取春露秋霜不忘追远之意。”

扫墓,亦称“扫拜”、“祭扫”,墓祭之一,专指打扫、修理坟墓,亦泛指墓祭,起源甚早。西周对墓葬十分重视,已有祭墓之俗。《礼记.檀弓》记载颜渊与子路对话曾提及“哭墓”、“展墓”、“式墓”,三者均属扫墓。秦汉时代,扫墓注入了礼俗内容,《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宫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墓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墓的礼制。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年至长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当时上行下效,扫墓之风勃起。汉人把扫墓看得很郑重,有犯罪被判刑者不可祭扫坟墓的礼俗。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扫墓依旧很重视。《魏书.高阳王传》记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唐代祭扫之风十分盛行,并将日期定在寒食节。《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墓祭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扫墓正式确定下来,列入五礼之中。宋代祭扫之风亦同前朝。《东京梦华录》载;“凡新坟皆用此日祭扫。”皇宫提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拜诸陵,禁宫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宫人坟。《梦梁录》亦载每至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宋高菊:“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代扫墓也很盛行,《帝京景物略》:“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锗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代扫墓除祭品外,要用五色纸制成幡盖,陈于墓左。待祭扫毕,子孙要亲执纸幡在墓前焚化。《清通礼》:“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器及芟剪草木之器……故称扫墓。”明清时期,北方习俗被南方人接受,岭南人亦十分重视扫墓。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岭南:“清明有事先茔,曰拜清。先期一日,曰刬清。新茔必须以清明日祭,曰应清。”广东《阳江县志》:“清明扫墓,自是日为始,至谷雨止,谓之刬青醮山,亲朋相陪,游余以为乐。”这种刬清、拜清、应清都是扫墓活动。吴地清明最重扫墓。褚人获《坚瓠集》云:“吴中,于清明前,子女长幼持牲礼、楮钱祭扫坟墓。虽至贫乏,亦备壶醪、豆豕。”所以,清明祭扫后,有用竿标挂出纸幡等或在坟头张挂纸钱幡等,故称为“标祀”,亦称“挂清明”、“挂清”、“挂钱”、“挂青”、“行青”、“挂标”、“挂亲”、“挂白”、“挂帛”、“标记”、 “标插”、“挂柏”、“挂墓”、“标坟”、“标墓”、“挂纸”“吊钱”、“清明吊纸”,表示已行祭祀。标祀所用标竿南方多用竹等,北方则多用柳。其上纸幡有纯白的,也有彩色的,剪成银钱状等。在清明节墓祭时修墓铲草等,叫铲青。

广东连南八排瑶族民间则称为“挂号节”,目的也是祭扫坟墓以怀念祖先。此日,同宗族都集中到墓地,参加祭拜祖坟的人都要拿一枝苗竹,串上五张纸钱,插在坟头,以示前来祭拜的后人众多,并说明这一家族人丁兴旺。各个家族都以纸钱串多者为荣。这天,家族中某一家负责准备酒肉,其他来拜墓挂号的人要自带米饭。礼仪结束后,大家就在墓地会餐,以示家族和睦。

因清明这天有许多关于天柳的节俗,故又称为“插柳节”。民国广西《宜北县志》云:“逢清明日,家家户户备办鸡肉数斤,大鸡一只,稍裕之家宰用猪仔,造黄花糒饭,香烛纱纸,男女大小上坟拜扫,陈设礼物于坟前祭毕而食之,曰‘插柳节’。在此节,家户门楣要插柳枝;妇女要在鬓髻簪柳、戴杨柳球或柳圈,称‘记年’。”又俗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之谚;儿童吹柳笛(柳树枝条拧活树皮,抽出枝条,以树皮做哨吹响);坟头以柳枝挂纸幡,又俗说是日插柳易活。此俗约起于唐代,至宋代益盛。其后插柳风俗一直留存,以迄近代。在云南鹤庆、大理一带的白族,插柳节在每年立春前的属蛇日举行。届时,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聚集在村外或附近的河边排成长队,准备栽种柳树。种柳树时,要在二位长者的带领下,全村村民每人手舞两根柳枝,沿着河岸,边歌边舞,踏着鼓乐节拍前进。每当行进到第十二步时,便插柳枝于河边泥土中,随手又从堆放在河边的柳枝中拾取两枝,继续踏歌行进,直至把事先准备好的柳枝插完,众人才各自回家。

在云南潞西一带崩龙、傣族则在这天,举行“采花”活动,并称这天为“采花节”。各村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挎着花篮上山采花。途中休息时,男女青年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跳起舞蹈。采花归来后,人们用鲜花装点房舍,赠送亲朋好友,以示友谊与祝福。

云南鹤庆县西山地区白族则在清明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相传很久以前,西山白族不会种庄稼,生活很苦。林音山神知道后,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变做二十四只候鸟,飞到各村寨,让人们知道一年的二十四个节令,提醒人们按时耕种收割,西山人按节令种植收割,庄稼获得丰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感激鸟儿给自己带来的幸福,人们纷纷相约上山给鸟儿投食,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了祭鸟节。清明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吹着唢呐,唱着山歌,带着橡子果、炒燕麦、炒荞粒、小昆虫等鸟类食物,齐集到当地的黄郁坪。俟人齐后,由一位长者在乐器伴奏下唱起山歌,众人在他带领下,排成一字行队列,边走边唱,俗称“打歌”。歌词的内容多是赞颂鸟类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对当年好收成及美好生活的祝愿。人们绕着山坡踏歌而行,边走边把带来的食物撒向树丛、草坪。群鸟见人们向自己抛撒食物,即飞来抢食。节日期间,禁止捕杀鸟类,禁止在山林燃火和煮饭。故此中午时,人们在树荫下休息,吃自带的熟食、干粮。野餐后,人们三五成群地邀约回家,将吃剩的食物留给鸟雀享用。

新坊俗则多在清明前祭祀祖先坟墓,称为祭祖,往往聚集家族房分内男丁(近些年也有女同志参与的)一同前往,队伍浩浩荡荡,声势很大;所祭拜的对象多为比较古远的祖上坟墓;一般祭祀用品及中餐酒宴由家族内筹集资金解决。近些年,新坊有些大家族如扶氏家族、李氏家族、吴氏家族等清明祭祖声势都比较大,祭祀前都由族内自行筹集资金,祭祀时也比较讲究,祭祀完往往聚集在各自祠堂内举行酒宴。小家小户的祭祀祖上坟茔的,往往称为挂纸,所祭拜的对象多为比较亲近的祖上坟墓,一般中餐自行解决或轮流聚餐宴请。但这些活动都统称为“散清明”。(扶义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