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至城市边缘的篾器
作者:陈俊文 来源:县政协 更新时间:桂东新闻网2010-4-28 15:01:47 | |
陈冬尧师傅与他的篾器活 簸箕 篓 箩筐 本网4月28日讯(通讯员 陈俊文)说起篾器,油然忆起一曲情意缱绻的瑶族情歌:“米筛筛米米中心,哥爱情妹是真心,不信你看灯芯草,从头到尾一条心”。 而瑶族姑娘回唱:“米筛筛米米在心,我俩连情要连心,连情连心才长久。要做芭蕉一条心”。 相恋的瑶族青年男女唱出了他们的爱情观,而歌谣中的米筛,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器具,它是用竹子编织而成,轻便、耐用、实用、美观。 桂东是山区,丰富而又亭亭玉立的竹子长满了山坡、山沟、门前和屋后。这可爱的竹子,经过篾匠之手,便会像变魔术一样生发出诸多的篾器来:挑东西的谷箩、畚箕;遮雨避阳的斗笠;煮饭使用的蒸笼、笊篱;提东西的竹篮;肩挎的竹篓;坐的竹椅;晒物品的簸箕、篷垫;睡的竹床、竹席、摇篮;烤火的火笼;关养鸡、鸭、鸟的竹笼;筛禾、筛谷、筛碎米、筛糠的竹筛……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篾器司空见惯,桂东一代代的人戴斗笠、灼火笼、坐竹椅、睡竹席、用笊篱捞饭……生产、使用这些散发出淡淡竹香气息的篾器,成了桂东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习俗。而今,雨伞、电灶、空调、沙发、电饭煲、塑料制品等替代产品的盛行,大大小小的篾器似袅袅青烟散去,淡出人们的视线,退至城市的边缘。 “山田村道弯弯绕,山田斗笠四方跑”。山田是桂东县寨前乡一个偏僻的村,因编制的篾器质量好、式样多、造型美、产量大,有人称该村为“篾器村”。 “629口人的山田村有上百人晓得篾器活。上洞组35户人家,其中26户编织篾器,陈冬尧兄弟的篾器做得最好,86岁的李自勋而今还在编斗笠呢!”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冠英说,清代以来,山田村村民就编造篾器。村中制作的篾器销往比邻的茶陵、炎陵、资兴及江西的遂川、上犹县和县内各乡镇。 家住山田村上洞组今年64岁的陈冬尧,竹器手艺精湛、远近闻名,各种式样的篾器活都精通。 我们的到来,已有55年篾器生涯的陈冬尧老人便在家中饶有兴趣地给我们“秀”了一把。只见端坐的陈老汉,低着头,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摆弄飞舞的竹篾丝,娴熟的编织起斗笠来。他一边干着活儿一边说,1955年,他在该乡槐村读小学,学校搞勤工俭学,扶维老师就是打藤椅、织斗笠的行家。由于老师不吝指教,陈冬尧的孜孜以求,不久就学会了织斗笠。那时织斗笠,没有薄膜,是用油纸,织好一个伍毛钱,由学校统一卖给供销社,销售款由学校管理,学校常给做了斗笠的学生买作业本、笔、墨。有些学生不会编织斗笠,学校一面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另一面发挥学生各尽所能,即使学生做一个扫帚,学校照样购进(因学校要搞卫生),照样算钱,照样给学生奖励。 后来,学会了制作斗笠的陈冬尧举一反三,陆续学会了编织惹人喜爱的米筛、火笼、簸箕、谷箩等一系列篾器。 “制作上等的篾器除了要重视选材,还要有高超的篾制技术”。 陈冬尧老人说,一个称职的篾匠要学会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的基本功。篾器手艺最讲究精细。破篾和编织全都是熟能生巧的工作,要用心揣摩和用手指感悟。只有制作的篾器扎实耐用美观,客户自然会上门订货。随即拽住一个斗笠说:“斗笠扎的匀称扎实,不会软耷拉,就过了重要的一关。而编织米筛、簸箕、火笼等,上篾夹要牢靠。竹篾要厚薄一致,篾片薄不牢,篾片厚不匀。任何篾器要编得密、匀称,手触摸上去光滑”。 片刻的工夫,一顶斗笠就在陈老汉手中出现雏形,这看似简单得动作,实则蕴含着老人高超的技艺。老人说他吃了不少的苦才学会这些篾器活,编织斗笠最简单,两个月便可学会,而难度大的要数编织谷箩,真正学会并能出师,恐怕要二三年。 对篾器有着深厚感情的陈老汉说,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打工,不愿学习这一传统手工艺,要是谁愿意学,他愿意传授技术,既不收师傅钱,还可以为他生产篾器的徒弟支付工钱,米筛箦每块可付2元,大簸箕箦每张支付4元,其它的篾器照样付工钱。至于篾器销路,现在和以后都不存在问题,广大农村还有广阔的市场。虽说“洋伞”可遮雨,但对农村的人来说,莳田、挑担遇到下雨时,还是戴斗笠好。 陈老汉的妻子江保莲,虽说对制作篾器“一窍不通”,却是销售篾器的好帮手。她说,篾器销势好,县内四都、寨前、沙田、普乐等墟市都去过,每赶一墟能卖百多元。特别是旺季,一些篾器只好用绳子穿起来,顾客要一样,解一样。有几次,放下篾货担,货物一销而空,钱都没收齐。而今,不用赶墟场,来提货、订货的贩子络绎不绝。 “这些轻巧、耐用、群众喜欢的生产生活篾器,在‘文化大革命’时,只允许集体搞,个人运作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陈老汉说,为了缓解家中困难,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他心虚地在家中楼上制作。去销售时,为避开耳目,他必须天麻麻亮就出门,卖给供销社。为了掩饰,匆匆忙忙赶回家去出生产队的工。不像现在可以招摇、吆喝,可以大张旗鼓。 “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陈老汉的邻居黄春林说,他的篾器手艺是母亲教的,母亲就是师傅。这应验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那句老话。之所以学制篾器完全是因为兄弟姐妹多、家中窘迫。村中编织篾器样式多、质量好的要数陈冬尧,制作斗笠最“牛气”得要数陈春尧,一天可完成六七个。 58岁的陈春尧是该村第一个兴建钢筋水泥平顶房的人,是陈冬尧师傅的弟弟。他自豪地说,他们几兄弟都会篾器活。上个世纪70年代,做篾器风风光光,桥头、四都、青山、大水供销社把他当作“香饽饽”,请他去编织斗笠,那时编的斗笠一个销价块把钱。他从破竹、削篾、编框、垫油纸、放置箬叶、扎顶、滚边到编好,不用打夜班,确能制出七个。他游刃有余随意编织的斗笠框,丢在地下堆积起来,从上看下去,斗笠眼孔可全对齐,匀称得很。每一年郴州的销售部门来供销社订货好几万个,供不应求。而今时过境迁,篾器风光不再。 篾器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篾匠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夕阳下坚守这一传统技艺的篾匠们无限依恋。每逢春耕,仍可见到田野里、山坡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观。篾匠们建议劳动就业部门免费开设篾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培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让他们掌握技术,实现再就业,也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桂东录入:中国桂东 责任编辑:桂东新闻网 |
- 上一篇:【郴州日报]牌坊下古民居
- 下一篇:美丽桂东大家拍【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