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志》特产
第十五篇 特 产
桂东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排水性能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桂东有着许多野生特产、培植特产、加工特产,久负盛名。玲珑茶、相思鸟名驰遐迩,誉满海内外;方竹、紫竹、罗汉竹,形态各异,名流、长者视为稀世珍品;石蛙、花豆,黄菌,唯桂东水土能够生长,是有名的美食佳肴;黄糍、蛋茸是桂东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席上珍馐;桂东甜玉米被誉为“江南一绝”。
史载“桂东奇山异水,极天作地生之巧,藏匿深山”。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事业的发展,“养在深闺”的桂东特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第一章 野生特产
第一节 野生植物特产
一、竹 类
人们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人常有“弹丝品竹”之说。桂东的竹不但数量多,材质好,且种类繁多。其品种有方竹、紫竹(黑竹)、麻竹、红竹、苦竹、黄竹、楠竹、箭竹、青皮竹、撑篙竹、实心竹、罗汉竹等,其中楠竹是主要竹种,方竹、黑竹、罗汉竹等为珍稀竹种。
竹通常是圆的,而桂东却出产奇异的方竹,其形体横截面呈正方形。方竹喜好温湿,聚簇丛生,长年翠绿,竹节头长有小刺。该竹是集观赏、材用、笋用于一身的竹种,材质坚硬,既是很好的观赏竹,又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艺人在精制的方竹手杖上镌刻名人诗文、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案,上等的还头包金银,脚裹铜铝,价格昂贵。由于其制作精美,形态独特,名流、长者视为珍宝。
罗汉竹又名实心竹、观音竹,喜阴湿,农家的门前屋后均宜栽种。竹通常空心,而这种竹就是实心,质地非常坚硬,其基部约30厘米内有密集竹节,节与节之间似大肚罗汉凸起,故得名。其竹笋清甜可口,其材质可精制成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用罗汉竹制作的手杖颇受人青睐,既可供观赏,又坚实耐用。
紫竹又名黑竹。初生的新竹为绿色,长成成竹后,其竹身、小枝和叶脉均变成紫黑色。相传观音曾居住在普陀罗咖山紫竹林中,因此紫竹在佛教中具有神秘色彩。紫竹除可供观赏外,还有较高的材用和药用价值。因其竹竿天生紫黑色,是加工手杖、鱼竿、箫管、笙笛之类的好材料,其根煎水服用,可治跌打损伤。
二、黄 菌
黄菌是一种相当稀有的纯天然野生食用菌,因全身黄色而得名,是桂东的三件宝(玲珑茶、黄菌干、花豆)之一。它主要产于东洛、普乐、大塘、新坊、寨前、增口、三洞、黄洞、城关、寒口等乡镇的高海拔山区。此菌生性要求极高,目前,人工无法培植。盛产期为每年8月,肉质脆甜清香,营养丰富。经省微生物研究站鉴定:100克黄菌中含热量338卡,蛋白质20.02克,碳水化合物64.2克、钙0.023克、铁0.05克、核黄素0.0368克,除具有食用价值外,同时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活血、防治感冒等作用。
三、甜 蕨
甜蕨生长在高山黄茅草地,初生蕨茎,呈紫黑色,鲜嫩、清甜、可口,故称甜蕨菜。盛产期在清明节前后,桂东各地山区均有出产,是天然绿色食品之一,全县年产50吨以上。人们采摘回来的鲜野蕨可用来生炒,也可在沸水中焯一下后腌制储存,更可以晒成蕨干。其中以雷公蕨制成的蕨干称“红崴菜”,为桂东名菜之一。自清末以来,蕨干就已畅销广东各地,价格不菲。
四、栗 子
栗子营养丰富,其果仁含糖10~20%,蛋白质5~10%,脂肪7.4%,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铁、钾、钙、磷等,特别是维生素C、B和胡萝卜素的含量,较一般的干果都高。且味甜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本草图经》载“栗子入肾补气,凡人肾气亏损,而见腰脚软弱,胃气不足,而见肠鸣泄泻,服此栗无不效”。用栗子同米煮粥,曾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桂东盛产栗子,主要为板栗、钻栗,毛栗较少。
毛栗又称山栗,主要产于城关、增口等乡镇。植株矮小,生长在權木丛中,颗粒偏小,产量低,肉质味美香甜,一般在中稻收割季节果实成熟。
钻栗主要产地在四都、大水、青山等乡。其植株为乔木,生长期可达数十年。一般生长在坡地,果实成圆锥型,故称“钻栗”,成熟期为每年9~10月份。果实成熟后,自然剥落在地,肉质鲜嫩,生吃清甜,熟吃清香松脆,果粒稍大,产量较高。
板栗植株为乔木,木材坚实,果实扁平,又称坚果,包在多刺的球状壳斗内,比钻栗果实大,无论是生吃、熟吃,人们都非常喜好。以前,人们在门前屋后或山野中,单株种植,无科学管理。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20世纪90年代初,县林业部门在城关、沙田、四都等乡镇建立了板栗基地。板栗逐步由野生特产变为培植特产。板栗生产花工少、成本低、收益大。
第二节 野生动物特产
一、相思鸟
![]() 相思鸟 |
二、石 蛙
石蛙,又名棘胸蛙、山蛙、山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成蛙的体长一般达12厘米,体重200克,少数大蛙体重可达300~400克。体色一般为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皮肤粗滑,无背侧褶。雄蛙背面有成行的长疣,胸部有团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内侧三指亦具黑刺,咽下有单个气囊。雌蛙背部有分散的小圆疣,腹面光滑。雌、雄蛙趾均为全蹼。
石蛙一般生活在山间沟壑之中,常栖息于阴凉潮湿、清澈流缓的溪边,或砂石为底、水草丛生的地方。桂东各乡镇的高山山沟均有其良好的生存环境。石蛙过着群栖生活,很少迁徙,弹跳力强,一般可跃过70多厘米高的障碍物,跳越2米远的距离。白天隐蔽在石洞或大石块缝隙之中,将头伸出洞外候食,或蹲伏在岩石上,等候猎物。成蛙以蚯蚓、小鱼、小虾、蝼蛄等为主要食物,也偶尔吞食浮萍;有时还利用前肢捕食小鸟,甚至群袭水蛇。在食物奇缺时,互相袭击吞食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5~9月为其繁殖季节,此时,雄蛙发出“咕咕”的叫声,是雄蛙引诱雌蛙抱对产卵的信号。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便进入冬眠状态,翌年四月,气温回升到15℃时,冬眠结束。盛夏酷暑,温度过高时,也常有夏眠习惯。
石蛙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能防治小儿疳积,具有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的功能。
石蛙已属保护的珍稀动物,暂时还不能人工繁殖。已有专家模拟其生存环境,投放人工饲料,进行人工催产、受精繁殖、从蝌蚪至幼蛙再至成蛙的饲养以及饲料配制等方面的养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石蛙将成为养殖特产。
三、金 蛙
金蛙,因其皮呈金黄色而得名。生长在高海拔、无污染的山、田相连地带。结伴群居,个体小,成蛙每只30克左右。一年之中只在农历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出现,捕捉期大约只20多天。一般用食油煎熟,加香料、生姜、辣椒炒食,香脆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目前,暂无方法进行人工繁殖、饲养。
第二章 培植特产
第一节 豆
一、花 豆
花豆,又名花纹豆,因其表皮呈不规则艳丽的花纹而得名,是一种藤本豆科一年生作物。花豆是桂东的传统特产。其生长条件要求较为特殊,一般在海拔700~900米的地区才能结实,许多地方不宜种植。曾有人将种子带往郴州、长沙等地试种,虽然长得枝繁叶茂,但只开花不结果。桂东也只有大塘、普乐、沙田、四都等地产量较高,大塘乡东坡村花豆产量最高,亩产达400~500公斤。其余乡镇虽有种植,但产量较低。
花豆颗粒壮扁,比蚕豆个体大,营养丰富,经湖南省食品分析测试所化验,蛋白质含量为21.2%、脂肪1.1%、碳水化合物43.8%,还富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堪为豆中极品。它既是可口的美味佳肴,又是难得的保健食品,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药用功效。以前只在农户门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上单株种植。为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1999年,在大塘乡东坡村建立花豆种植基地,连片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年产量达160多吨。现在,全县在宜种植的乡镇普遍扩大种植面积,价格一直上扬,平均每公斤12元左右,每亩花豆收入最高达5000余元。
二、白扁豆
白扁豆属春种冬收的藤本豆科一年生作物。桂东种植白扁豆历史悠久,清朝所修的《桂东县志》中,就有了记载。二百多年前,桂东扁豆有青、红、白三种,果状椭圆,经自然杂交、衍变成现在的色白略带红斑、具有桂东特色的“红斑白扁豆”,其颗粒具有皮薄、味香、饱满、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同类产品中质量上乘。县内各地均有种植。1991年被列为省科贸兴农项目。1992年全县种植30多万株,国家收购150吨,产值52.5万元,农户获利45万元。1995年种植百万株,产量500多吨,产值100多万元。2002年产量达1000多吨。白扁豆含有丰富淀粉、蛋白质、维生素B等多种营养成分。据《本草纲目》记载:“白扁豆,其味微温,和中气,补五脏,治呕逆,疗霍乱,解酒毒、河豚毒及一切草本之毒,还能暖脾胃,除湿气,止消渴,久服头发不白”,具有清凉、解毒、补脾利尿等药用功能,是制作保健食品、清凉饮料的理想原料。在两湖、两广、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历来视为“夏令琼浆”。早在清代末年,桂东白扁豆在广东市场上就享有盛誉。
三、红 豆
红豆,因其果实鲜红而得名。属春种秋收植株草本一年生作物。适应性较强,桂东各乡镇均普遍种植,一般不连片栽培。颗粒呈长方体,比绿豆稍大,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补气血、健脾胃、促消化、清凉解毒的药用功效。单独煲汤或与大米煮粥,气味芳香爽口。自古以来,桂东红豆大量销往广东、港澳等地。
第二节 米
一、红 米
红米稻是桂东传统水稻品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多数栽种于高寒山区的梯田中,以施用农家肥为主。其米表皮鲜红,内质洁白,清香可口,色味俱佳,极富营养。尤以蛋白质含量高和富含铁质微量元素而著称。常食可温中益气、养胃和脾、滋补血液。且营养成份均衡,每100克红米中,含热量14.74卡、蛋白质6.5克、脂肪5克、碳水化合物0.78克、钙0.15克、磷1.51克、铁0.006克。它是稻米中身价较高的一种。1993年,桂东县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收购红米70吨,分别销往广东湛江市和广西北海市。2000年秋,桂东红米被选送湖南省在广东番禺举行的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会参展,顾客争相购买。
二、苡 米
苡米,是薏苡去壳后苡仁的俗称,又叫珍珠米,属禾本科草本植物,叶狭长、实椭圆。明洪武四年(1371)首修《桂东县志·地方志》就把薏苡列为全县特产之一,是桂东的传统作物。苡米颗粒白色晶莹,富含淀粉、糖类,并有药用功能。检测表明:苡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脂肪,且含有铁、钙、磷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甚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健康米王”的盛誉。苡米熟食,可做粥、饭,其味香甜可口,常拌以红枣、红糖、米酒共煮,作为餐馆、酒家的一道甜食,是理想的滋补佳品。同时它又是制作高级糕点、酿造高档白酒的上乘原料。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利湿、健脾补胃等功能,对水肿脚气、风湿痹病、腹泻等疾病,为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县内各地均有种植,但产量较低,年总产20~30吨。
三、甜玉米
桂东于1992年从台湾、美国等地引进甜玉米试种1千余亩获得成功。该产品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200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平均亩产值2350元。现已推广种植的品种有华珍、蜜珍金银粟、霸多那。
甜玉米,其植株粗壮茂盛,籽粒饱满,内质细嫩,味道鲜甜,口感极佳,经重庆农科所测定,其肉质中蔗糖含量占29.9%,是普通玉米所含蔗糖的九倍;每100克含有96大卡热量及蛋白质3.5克、维生素12克、钙0.03克、铁0.007克。经常吃用甜玉米,有美容、润肤、提神、保健等功效。
桂东甜玉米无污染,食用方便,鲜食、蒸、煮、炒、烤都别具风味。全省只有桂东成功种植了甜玉米,省农科专家称桂东甜玉米为“湖南一绝”。通过速冻加工,甜玉米已成为馈赠佳品。
第三节 茶
桂东重峦叠嶂,大部分土地为花岗岩和板页岩风化而成的砂质土壤,呈酸性,符合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上者生烂石(指花岗岩、板页岩风化的土壤)”的要求,且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无污染,为生产名优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已开发出玲珑茶、高山茶等多种品牌的茶叶产品,以玲珑茶为品牌的系列产品远销日本、巴基斯坦等十多个茶叶消费国。
一、玲珑茶
以最早生产这种茶的清泉镇铜锣村玲珑组而得名,属高档绿茶,早在明代即为贡品。
玲珑茶大多种植在海拔500~1000米的避风向阳的地方,不使用农药、化肥,其采摘制作方法十分独特。一般每年采摘茶叶5~10次,最佳的一次是清明节前后。清明时节,气候湿润多雨,茶叶叶色嫩绿,白毫极多,芽尖细长,此时采摘的茶叶,可制作成上等品。采摘时要分批多次留叶,选择长短一致,肥瘦相当,色泽均匀的芽叶,用手指轻轻摘断。采摘的芽叶经过摊放、杀青、清风、揉捻、初干、提毫、摊凉、足火等八道工序,最后用焙笼把摊凉后的茶叶放在木炭火上烘干。
1996年,玲珑茶产品经湖南省茶叶学会委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茶学专家测定,其内含成份为:氨基酸5.15%,茶多酚29.98%,儿茶素17.14%,咖啡碱6.78%,水浸出物4.33%,因营养丰富,配比合理,被誉为湖南省八大名茶之一。
品玲珑茶也很讲究:第一,泡茶的水质要好,山泉为上;第二,泡茶的水温以开水(80℃)冲泡为宜;第三,泡茶的茶杯以瓷杯、玻璃杯、紫砂杯(壶)为佳。新茶初泡,茶叶在杯面昂然竖立如春蕊初举,继而旋转下沉浸入杯底簇聚,似金菊怒放。杯口香气低回,其蒸气先是徘徊不散,若云缠雾绕,后抽为一缕袅袅飘飞。稍抿一口,顿觉齿颊溢香,满口生津,精神为之一振。全国著名评茶大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陆松候品评说:“桂东玲珑茶外形细巧玲珑,呈环钩奇曲状,身骨重实,银毫显露,色泽绿润,内质汤色明净,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绿明亮,具有独特品质风格”。
常饮玲珑茶,能提神益智,解渴生津,增强人的肾脏功能,具有利尿排毒的作用,它能将人体内的尼古丁沉淀排出体外,也能将人体内的铅、锌等金属及生物碱等毒物分解排出体外。同时具有杀菌消炎作用,抵抗多种传染病的危害,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菌都有抑制作用。玲珑茶因含有多种维生素,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口臭,解油腻、促消化等均有较好功效。因此,玲珑茶很受人们偏爱。
桂东玲珑茶曾多次评为省名茶、部级优质茶,1991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工业十年新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奖,1994年获首届“湘茶杯”金奖和第五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并入选《中国茶经》。
2000年,县茶叶开发公司组织清泉镇的园明茶场、下丹茶场,桥头乡的马坪茶场、甘坑村茶场联合申报有机茶生产基地,四个茶场共申报面积500亩。经过检验,该茶叶产品均达到欧洲市场有机茶质量标准,2001~2002年连续获得“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认证。
二、高山茶
桂东高山茶系采摘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茶树中的嫩芽精制而成。高山植被丰富,水量充沛,相对低海拔茶园来说,气温要低,茶叶生长缓慢,一般要迟出茶叶20~30天,这让茶叶有充分时间吸取大地精华。又无任何污染,自然天成,品质纯真。制作时,将传统的手工精制技术与先进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制出的茶叶汤色清亮,滋味浓醇,经久耐泡,是茶之精品。
高山茶系列产品分珍品、特级、一级、散装四个级别,价格随品质不同而有差异。“老桂岽”高山茶以其浓郁的香味、优良的品质被定为“中国女排郴州集训基地指定用茶”。
三、绿江南
绿江南是桂东又一名茶品牌。其叶片娇小细嫩,碧绿如翡翠,茶汤鲜绿透亮。高位冲泡时,只见其玉叶欢快自如翻滚,感觉象春天梦游江南一般。绿江南系列茶,有盒装珍品,罐装、散装的特级品。
第四节 食用菌
桂东境内独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各种食用菌生长。现已培植的品种有香菇、巴西菇、凤尾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茶树菇、白蘑菇、竹荪、灵芝、黑木耳、白木耳等。近年在众多菇类的生产中,香菇、巴西菇的生产具有较大规模。
一、香 菇
![]() 巴西菇 |
香菇,分冬菇和春菇。冬菇营养更为丰富,色、香、味、形俱佳。每100克冬菇中,含蛋白质12.5克,脂肪6.4克,钙12.4厘克,磷41.5厘克,碳水化合物60克。
二、巴西菇
巴西菇又称姬松茸,英文名称Agaricus Biazci Mhurill,因原产于巴西圣堡罗而得名。县内于2000年从外地引入栽培。是一种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腐生真菌,富含粗蛋白、糖类、纤维质、粗灰分等营养元素,尤其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极高,钾、钙、镁、铁、锰、锌、铜、磷含量均高于其它食用菌,是国际饮食会议确定的六大保健食品之一。巴西菇鲜食甜滑可口,因其含有一种核酸,可控制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加工制成口服液、冲剂、胶囊等保健食品,对肿瘤、糖尿病、痔疮、神经病、肝病等均有明显疗效。巴西菇干制后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东南亚一带,每公斤价格高达20美元。
培植巴西菇所需的营养素为碳素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元素和生长素等。其原料来源,一是以稻草、阔叶树锯木屑为主要原料,其中稻草占80%;二是所需氮化合物,矿物质元素和生长素,其来源以碳酸氢氨、过磷酸钙及钾肥为主。巴西菇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以22~26℃最适宜。子实体生长生育的温度为16~32℃,以22~25℃最适宜。播种后空气湿度要求为75~80%,用薄膜覆盖,出丝后空气湿度保持85~95%。每季菇在生长期内可收菇8~10批。桂东每年3~12月气温在13~29℃,从原料供应和气候条件都最宜巴西菇生产,一年可栽培两季(春菇、秋菇)。
第五节 其 它
一、金 桔
桂东金桔以大地乡(1995年改为清泉镇)的种植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宋代便开始栽培;明洪武年间,便成了桂东特产之一,1371年就有“颇有声誉,求购者众”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大地乡干部陈登洪发现和选育出无核或少核金桔株系,并培育出了“蜜矮早”系列优良品种。金桔鲜果甜香爽口,鲜金桔和糖加工成“金桔饼”、“金桔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健脾胃、促消化、理气祛痰等效用。1982年,该乡利用金桔生产的“金桔饼”蜜饯,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奖。至2002年,全县已建立清泉、桥头、大水、青山四个金桔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果3000多吨。
县内已建立多家金桔加工厂,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化服务。
二、魔 芋
魔芋,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状复叶,小叶羽状分布,花呈紫褐色。地下茎呈球形,可食用或制成淀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县内的寒口、黄洞、城关、三洞、增口、大水、青山、四都等海拔较高的乡镇种植较多。魔芋易栽培、产量高,生长迅速,一年之内能长出大于种子10倍的地下茎,而且还能衍生众多的小魔芋。它不仅在枝叶繁茂时生长快速,就是在苗叶枯萎后的晚秋、甚至初冬还能继续生长,一个魔芋,大的可以长到10~15公斤,一亩可产5000公斤以上。
一般在霜降时节开始挖魔芋。把挖回来的魔芋磨成浆,与澄清无石灰浆的石灰水适量混合搅拌,等凝结后切成约一市斤一块,放入锅中煮熟,便加工成魔芋豆腐。魔芋豆腐价格便宜,经济实惠。到菜市场花上几角钱,买上一块带回家,刀下生花,或丝、或片、或条,拌些酸辣椒、酸豆角、花椒油等配料,炒后入盘,食之酸辣可口,别具风味。县内桥头、清泉等乡镇逢年过节都把它作为重要菜肴之一,有“宁可少鱼肉,不可少魔芋”的习俗。
魔芋豆腐还有其独特功效。据测定,魔芋的主要成份为葡萄甘露聚糖,其含量高达40~50%。具有水溶、增稠、胶凝、成膜、粘结、稳定、悬浮等数种理化特性,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对预防肥胖症、心血管病等作用明显,国外称之为“魔力食品”。
第三章 加工特产
第一节 黄糍粑
桂东黄糍粑色黄味香,柔韧爽口。
明朝以来,桂东农村就开始加工黄糍粑。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有加工黄糍粑的习俗。殷实人家,一次制几百斤米,一般人家也制几十斤米。其种类有“大禾糍”、“吊浆糍”、“蒸笼糍”三种。制作方法除制“大禾糍”要求更精细外,其余大同小异,一般分三步完成。
首先是选料和制碱。选择米质好的粳稻谷(俗称大禾谷)碾成大禾米。大禾米米质既韧且滑,专用制作“大禾糍”;粘米按比例配入糯米制作“吊浆糍”或“蒸笼糍”。碱水有两种:一是从山上砍下含碱性好的灌木,以黄泥柴最佳,烧成灰装入过滤的箩筐内,再将生黄泥柴、毛竹、豆杆等置锅中熬成生碱水倒入已装灰的箩筐过滤,待沉淀后便成可用碱水。其二,从槐树上采摘下“槐米”,即槐花蕾,蒸熟晒干,用茶油炒炙熬成金黄色的香碱水,主要用于染色和增加糍粑香味。然后将两种碱水混合。
其次是制作。先将米置碱水中浸泡,直至能将米粒捏碎为止。制作“吊浆糍”,将取出的米粒拌入香碱水在石磨中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滤干成生粉糍,将其掰成小块,盛进蒸笼里蒸熟,然后放入石碓中进行“抖”、“绞”,便成膏状的一坨大糍粑。制作“大禾糍”,分为“抖饭”和“抖糍”两个过程,先将浸泡后的大禾米蒸熟,趁热加入香碱水,稍冷却后再蒸,然后将饭粒抖成糍粑。复将糍粑切割成小块,盛入蒸笼再蒸,使之熟透,置石碓中“抖”、“绞”,亦成膏状的一坨大糍粑。最后将“抖”、“绞”好的糍粑搓成条状,谓之糍首,或用特制模具制成月饼状的印花糍,并印上或写上“福、禄、寿、禧”等吉利文字,予以点缀。“蒸笼糍”的制作,前期与“吊浆糍”一样。然后在蒸笼中垫上棕叶,将磨好的糍粑浆倒入蒸笼中(米浆不能太稀),置锅中蒸熟即可。蒸笼糍不需像大禾糍一样在碓臼中抖、绞。其质量好否,主要在配料。
最后是贮藏。将加工好的糍首、印花糍冷却,用布覆盖晾干不至开裂,浸于碱水中,数月后不会变质,随时可以取出来烹饪食用。
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炒、涝、蒸、煮、烤均可。不管用何种方法烹调,均视之色泽鲜黄,吃之味美可口、口感柔韧润滑。每到冬季,桂东街上,一箩筐一箩筐金黄亮丽的黄糍粑,摆设成行。慕名而来的采购者,用麻袋购上几百斤或上千斤运往外地销售。酒楼、餐馆也把桂东黄糍粑作为一种美食,摆上宴席。
第二节 蕨 粉
桂东蕨粉,俗称蕨糍。是采集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的野生蕨根,用传统民间工艺与当今先进技术加工提取的淀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健胃、补脾之功能,对防治中暑、鼻出血、风火牙痛、腰痛、痢疾有特效,经常服用对黄胆肝炎等疑难病有预防、抑制作用。
蕨粉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作餐食时,用水把蕨粉稀释搓成糍粑,或切丝、或切片,或搓成圆砣、包成蕨饺均可。烹饪方法上,可煎、烤、烙、炒、煮,可甜食亦可咸食。炒蕨糍,比较讲究,先将蕨粉用冷开水稀湿,搓成长条形糍首,将其压薄,叠至三、四层,用刀切成糍粑丝,待灶上火焰升腾,将茶油倒进炒锅,油沸腾后,再把蕨糍丝放进锅里,迅速炒炙,待其颜色乌黑光亮时,撒上白糖、芝麻,即可起锅装盘,芳香四溢的蕨糍确让人馋涎欲滴。作药用时,取蕨粉10~15克置于杯中,渗入少量冷开水调匀稀释,加少许白糖,再用开水冲下调匀,熟后成糊状,即可饮用。
第三节 玉兰片
玉兰片是以竹笋为原料加工而成,可分为宝尖、冬片、桃片、春片四类。宝尖是以冬至前后尚未破土的初期冬笋制成,肉质细嫩,外形平滑,为玉兰片中之珍品;冬片,是以立春前未破土的冬笋制成,肉质厚嫩,外形平滑,是玉兰片中之精品;桃片,是采用桃花盛开时节的竹笋制成,嘴尖蔸小,是玉兰片中之上品;春片,是以清明前后的春笋加工制成,个头稍大,是玉兰片中质量一般的产品。
制作玉兰片是将剥去笋壳后的肉笋切成条形,煮熟后烤干而成。
玉兰片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色泽洁白,肉质细嫩,甜脆味美,营养价值较高,又能助消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想绿色食品。桂东各乡镇均有竹笋,能加工玉兰片,尤以青山、大水、四都、东洛、黄洞、三洞、桥头、清泉等乡镇最多。2002年,全县产量达300多吨,远销上海、广东、港澳地区。
第四节 蛋 茸
![]() 玉兰片加工 |
蛋茸是桂东传统名菜。凡吃过桂东蛋茸的人,个个赞不绝口,津津乐道。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名长跑运动员路经桂东时,吃了蛋茸,连连称赞说,跑了许多异国他乡,品尝了各种风味的菜肴,从未吃过这样鲜美的奇珍,特意邀请做蛋茸的厨师与他一起合影留念。
- 上一篇:新坊民俗集锦之抖艾糍
- 下一篇:《桂东县志》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