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王城——边陲上的千年古城/郭名德
春天的到来,大地上一派生机,万王城里桃红李白争相斗妍;桑树枝上吐出许多嫩绿的小叶;怒放的映山红和紫鹃花漫山遍野……千年古城--万王城确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4月14日,天气刚好转晴,租了一辆车,又去了万王城。这些时间,有些疲惫,也有点兴奋,一想起它,总想把它的历史尽可能地多挖掘一些出来……
《大明一统志》六十六卷14页载道:“万王城在桂东县东北五十里,万王不详。相传,王曾寓此,今有阶砌,旁有修竹数竿,日夕自仆,扫其地而复立;内有桃李弥望,乡人当垂实时往采食之,味甘;但不可取去,或摘私藏,必失归路”。
笔者在《万王城中的王孝先》一文中专写过王曾(王孝先)。所在《湖南王氏源流》中考出:“始迁祖曾公,字孝先,原籍江苏苏州,宋景佑2年(1035)出仕郴桂史,奉剿湖侗,始迁桂东万王城,再徙宜章油桐坪。”今又在《大明一统志》中又考出“……王曾寓此……”但王曾是否是万王城之万王,还是不得而知。
中午的太阳晒在一身暖烘烘的。从桂东城至万王城有公路直达,全是水泥铺浇而成,车子大概只用了五十分钟。
正在寻找知情人之际,恰巧遇到乡里的干部,说明来意后,他们热情的给我找来了村里知情的长者。
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到万王城来过,那是一条狭小崎岖的砂子路。天公不作美,在行进的路上,天下起了大雨。等到达万王城,全身淋透了……雨越下越大。竟一无所获地回到家中。
“你看,这是当年的天地瓦” 长者在田坎上随手捡起一块青色的瓦片说。啊,这瓦那么厚!差不多2公分了,真是千年老古董。大家往那田坎上一看,这种瓦片到处都是。
走到城墙上一看,只有一小段是长条麻石砌成。很多被人撬动搬走,做檐下水沟,砌鱼塘,围菜园,做房砌墙……但是还有很多很多在稻田底下。
我们走到一条小路上,长者指路旁的稻田的田侃对我说,这是城里的阴沟。我一数这一排有七八条,都是条石做的。长者又说,前几年我还看到有水从这出来。
长者带着笔者走访了好几户人家,发现了约有几百块城墙麻条石,大小不一,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在一户人家的柴垛下,我发现了当年磨过豆腐的半边石磨,齿痕清淅,有进豆子的圆口和磨手插孔,一看就知是这座磨石的上半座。又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左边,发现了二个圆圆呈鼓状的石座,每个圆石座中间有一个直径6公分的圆洞,约在三十斤左右。有人说这是插放长矛或者长柄大刀的兵器座。
再走不远,我们在一人家屋后发现了一处去年雨灾滑体塌方,看到了一个四周用长条石砌成的约有一个平方大的石洞口,但这洞口中间用二块片石嵌进两边,堵得很牢,推也推不开,不知有没有机关。很似古代的地道进口。
万王城西南有七座坟,碑铭全为陈姓,名为七星伴月。长者告诉我:相传,有一姓陈者,被官逼死。葬在增口的白沙坳路旁,文武官员至此一定得下轿步行,否刚轿杠即断。有一次,某官从此过没下轿,果然,轿杠折为二断,此官大怒,叫下人将此墓掘毁。后来,此墓主托梦于其后人说,吾已迁徙于万王城旁,今后我会庇护我的后人。这吾坟在那里,无竹会生笋,墓坟上会生雷公蒿。到了第二天,城旁突然一下子涌出了七座坟,惟有一坟生出雷公蒿……
在城外有一条千年溜马道,保存完好。溜马道有几里路长,十米多宽,略呈斜势微坡而下,供古代军士们练习跑马射箭,提高战术。在溜马道旁边约五十米处,有一栋圈关战马的马房。屋旁的二株高大的古树。
战马与军士是有感情的,在万王城城背后发现了有很多战马坟,这马坟全部连在一起,一个挨一个。长者指着这些马坟对我说:这里至少埋有百来匹战马。以前,我们还看到过有的马坟前立有石碑,碑上有文字。现在碑已遗失。
“一城高踞万洋山,豺虎遥惊丧胆寒”。至于有关万王城的一些情况和传说,我在《大清一统志》三百七十七卷、《广与记》、《大明一统志》六十六卷、《万历郴州总志》卷之六、《嘉庆郴州总志》、《花史》、《三长物斋长说》、《方与纪要简览》等典籍考证中均有些记载。
当然,我不是考古学家,更不是文史工作者,振兴桂东,发展桂东,是我们每一个桂东人的神圣使命。深隐在湘赣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中千年古城--万王城,是一处未被考古工作者所挖掘的处女地。这个神秘的地方,虽然有些文物逐渐已经流失和损坏,但还有很多深埋在田土底下,长期以来在那里沉睡着、沉思着……
是的,随着岁月的变化,万王城很多局部已辟为田畴,但遗迹依然隐隐约约,星星点点。我想,这一江南举足轻重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如果能得到考古专家的及时考证和挖掘,将历史尽可能真实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许对宋史研究和地方发展史研究以及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会起到不菲的作用。这就是真正的历史文物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