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坊民俗集锦之抖艾糍
桂东习俗。也是客家人习俗。即在清明前后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
野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也称:艾蒿。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制作方法为有以下几个过程。摘艾叶:清明前夕,郊外的田间、房前、屋后会长出野生的艾叶,清香扑鼻,色泽喜人,摘下嫩叶部分,越多越香(在南越地区,艾草除了冬季以外都是很常见的。而且有一种植株大小外观很像艾草的植物,有些人唤其叫“假艾草”。两种草常会在一起,采摘时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闻它们有没有艾草的香气。“假艾草”不能用来做艾糍)。理艾叶:将嫩艾叶洗净捞起尽量剁碎;或是将刚采回来的艾叶挑选整理一次,留下嫩叶嫩茎,用清水洗几次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一般是三次就可以了,注意洗的时候手不要太用力扭出艾汁,不然做出的艾糍艾的味道不好)。和糯米粉:放赤砂糖和水煮艾叶碎成糊,将其和入糯米粉中,加煮过艾叶的热水和,艾糍外衣即成。艾糍馅:将炒生花生舂碎后拌入赤砂糖和炒过的白芝麻(味甜而不腻且香);还有一种馅料是用刀刮蔗糖片的弄得糖碎末,加舂碎的炒花生,口感更柔;或用普通肉菜做馅料。包艾糍:将馅包入和入艾叶糊的面团中,就象包汤圆一样,但最后压扁,环状码放入蒸笼里;艾糍的外衣极难包,一种包法异于上面的说法,先要瓣一块25克左右的小面团,干净的双手要同时用拇指按面团中间,四指同时在外转,不断翻动,按出内围包馅,最后按出一个过半圆的外衣,再小心地加馅,最后在本来没有封顶的顶端加一个‘小尾巴’,手法要极其娴熟,按皮的时候很容易失手按穿,薄厚最难把握,而阿嫲做成的艾糍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表面光滑完美无缺,不留接口的痕迹,这种做法做成的艾滋个子比较大。为了辨识里面的馅料,一般会将艾糍包成三角形、长形等几种形状。蒸艾糍:将蒸笼放入锅里,通常蒸15~20分钟(若蒸过长时间艾糍表面会象冒泡泡似的);另一种做法是用水煮,直接投入滚水中,煮到用筷子插下去没有硬心,柔软为止,但是这种简单做法的香气没有用蒸的香,外表不粘。(扶义平)

- 上一篇:新坊民俗集锦之挖妲崽脑
- 下一篇:《桂东县志》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