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桂东母公祠/陈俊文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宗或生前有功德人的庙堂。桂东有170个姓氏,没有以“母”作姓氏的。可居然有一座令人费解的母公祠堂。
母公祠位于桂东县城西纪念馆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50.8m2。前低后高,前后两栋相连,三进四厢四合院式。前为门厅,后为正殿,门厅与正殿间有一24m2的天井。平面呈方形十柱,通面宽15.2米,通进深16.5米,抬梁式穿斗土木结构。是一清代建筑。
一般来说,祠堂相当讲究,其建筑气势恢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宇内有精致的石雕木雕和精美的彩绘;对仗工整意境绝佳的对联;或遒劲有力,或秀丽典雅的书法;庄严神圣的神龛……然而,当我们走进桂东母公祠,这些都没有。一眼望去,跟我们平常在农村见到的灰瓦盖就的民房毫无两样,谈不上什么文化艺术内涵。所不同的是多了几分沧桑和静谧。
母公祠建于何时?母公又是谁?母公祠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搞清它的来龙去脉,笔者查阅了清《一统志》、清朝同治《桂东县志》有关章节,如:名宦、祭仪、祀典、兵防志、户口、艺文诗、旧序。走访了县内耄耋老人。
县官母崇正带领桂东百姓抵抗义军
事情还得从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谈起。
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城掠地,一举攻陷了郴州、衡阳。他派遣大将姜维新带着兵马围攻偏僻的桂东。
其时,桂东既不通船,也不通车。起义军骑马挥纛,带着戟,举着刀,身背弓箭等装备向着丛林交错密织的桂东大山开来,一路烧杀抢夺,逼近县城。
桂东富人商贾闻风忙着搬家逃命,不少士民拥入逃难的人流。在杨梅寨和联珠寨把守的士兵前来劝说母崇正县官弃城而走。
母县官回答:“我是朝廷派来守疆卫土的,岂敢不顾百姓安危,保全自己而逃呢?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身可损,头可断,志节却不可夺,大不了以死酬天下。”
母县官一番话,给人心惶惶的人们壮了胆,撑了腰。他走向城楼,面对围城的起义军大义凛然地说:“我是本地父母官,老百姓并没有得罪你们,不要滥杀无辜,要杀要砍就朝我来吧!”
由于张献忠所带的队伍,鱼龙混杂,有的义军大开杀戒,炮轰城楼,把箭、刀、戟肆无忌惮地指向了平民。母县官带着军民奋力抵抗,但由于力量悬殊,桂东城最终被攻破。母县官被捉,县城被洗劫一空,付之一炬。沤江血流成河,两岸哀鸿遍野。尸首横陈,有圆目怒睁的,有嚼血齿空的。桂东,“弥望百里,绝无人烟。”
据史料记载:母崇正,四川人,选贡,明末桂东知县。被俘后,宁死不屈,骂献贼不止。崇正十六年(1643)十二月在江西赣州壮烈牺牲。
后任县官曾钰兴建母公祠纪念母崇正
姜维新班师流往江西后。逃出虎口流落他乡的百姓返回家乡,他们深切怀念爱民如子的母县官,涕泪横流,于次年映山红花开的季节,在县城(今下黄桥桥头)兴建了母公亭,亭下建有母崇正衣冠冢。该亭和衣冠冢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旧立新”中被井屋口农民开田平毁,今不复在。
清代桂东贡生罗万卷有悲怆的悼念母县官诗,诗曰:“峨眉山头万古雪,生为伟人气清烈。作宰沤江明诈衰,满地烟氛寄愁绝。贼锋压城日欲昏,到处降旄争走奔。独抱孤城心慷慨,城亡与亡存与存。大呼杀贼贼魄褫,众寡莫敌势不支。崇正十六岁癸未,城陷不屈公死之。是时蜀都亦残破,纷纷僭号豺狼卧。锦官城外啼杜鹃,万里忠魂不归去。二三遗老头如雪,眼见当年颈渍血。欲语未竞泪先流,骂贼犹闻常山舌。蔀檐星散原野空,凤凰山下土花红。裹尸无人寻马革,即今夜夜生悲风。呜呼公生爱民如爱子,城亡与亡得其死。輶轩未上正气行,遗民数语当青史。”
嘉庆丁丑年(1817),福建举人曾钰到桂东任县令,看了母公亭,听了桂东人陈述,有感于明末县官母崇正忠心报国,心怀社稷,为黎民百姓,为万千苍生的事迹,在城西衙背左边兴建母公祠,县内绅士黄裕昌等人捐买罗姓地基和老屋宇大力支持。母公祠建成后,成了桂东人民纪念母崇正崇高气节的建筑物。
老人们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组织人员在孔庙祭拜完孔子后,会到母公祠祭拜刚正清廉的母县官。仲春仲秋两祭。上香,摆上器祭,盛放猪牛羊等祭品,读祝文,行二跪六叩首之礼。 “城亡不惜身俱死,劲节终留万世芳”。母崇正虽为封建社会一知县,但他那“生为民社系,一死不忘忠”的可歌可泣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桂东人民心中。先贤的忠烈,古人的骨气,将永远为后人景仰、追慕。
- 上一篇:爱国为民的桂东县长谢宝树/陈俊文
- 下一篇:桂东民国首届县长谭嗣穆/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