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桂东清代提督吴治汉/陈俊文

偏僻宁静山清水秀的桂东县新坊乡龙溪村,曾经有一位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清代提督(相当于今省军区司令员),他叫吴治汉。在人们的情感世界里,他的史事和史迹鲜为人知。

    提督是一位“高干”,照理来说,应有详细史料。然而,笔者在查阅清朝同治和1998年版《桂东县志》时,仅有:吴治汉,清代总兵,提督,封建威将军和“达勇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葬新坊乡的记载。除此,再无详情。为详史之略,笔者于清明时节赴龙溪村进行了探访。

                                              提督的古宅风雨飘摇

    去龙溪村是一条逶迤的乡村公路,路两旁是青翠的树木和竹林。

    吴治汉的故居坐落在龙溪村新排组的一座山脚下。这是一爿清代古宅,占地面积约15亩。坐北朝南,前后三栋相连,三进六厢四合院式。前栋前面辟有“广场”,可供晒谷和休闲。广场两边建有“龙虎门”。后栋与中栋之间,有一布满苔藓的空旷天井,呈长方形。天井中置一约米深的圆形“荷花池”。中后两栋门窗朝向天井,有游廊相环。此外,还有杂屋三廊,作舂米、厕所、牛栏和堆放杂物。

    古宅是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瓦盖就。除窗子镂雕细刻,有花格子,其余构件很简单。没有照壁、彩绘和雕梁画栋的装饰,外观也不飞檐翘角。

从山坡往下俯视,整个古宅被一2米高几百米长蛇似的干打垒围墙圈起来,像一个大庄园。在大庄园内,有田有土,可耕田种菜栽花植树。

    吴治汉的后代吴雍民老人对笔者说:“房屋是吴治汉所建,有正屋41间,杂屋16间。曾有一条3华里的石板铺成的路,直到松树下组老祠堂。”

    “土改时,吴氏古宅住进了方、郭、扶等姓氏的村民,包括吴姓在内共有一二十户人家。大跃进时,作了梨树下、鹅形排、新排三个生产队的分配站。又办过大食堂。古宅墙边曾建有比烤烟房稍高的一座炮楼,楼上四边设有小窗孔,便于窥视外敌和打枪防御。坍塌于上个世纪70年代。”村支书扶少游对笔者说。

    龙溪村村民对吴氏古宅有一种传说,说古屋是按“正中子午三向”构建,也只有吴治汉这样的“高官”才敢这样建。其他人谁会?无论如何,也会摆偏一些。曾经住进里面的几十户人家,没见过几个发财提干转运的。大家为了美好前程,另谋了“高枝”,陆续乔迁了出来。说不够条件享受这一“厚遇”。

    笔者走进饱经风雨沧桑的古宅,那气派折射出当年的辉煌。给人以反差的是,院内杂草丛生,厅堂、游廊、檐下堆满了柴薪、树木和杂物。墙壁斑驳,墙体裂缝,雨水透过青瓦涂抹的墙面一塌糊涂。门窗破败陈旧,梁柱灰暗发霉。沧桑、荒凉、静谧得让人窒息。三三两两觅食的家鸡仿佛成了古宅的主人。

    村民们说,古宅没有几户人家住了,前几年房屋两头还倒掉几间呢!偌大的清代古宅就这样在风雨中呻吟飘摇。

                                                                                      

                               提督的石狮和化字塔寂寞荒郊野外

    和古宅一样,吴治汉请人凿打雕刻的三对石狮和一尊化字塔置放在或砖瓦、或柴茅、或枯藤缠绕、或垃圾等一片狼藉的野外。

    最大一对古石狮,高大壮观。摆放在龙溪村松树下组倒塌的吴氏祠堂门前。通高212cm,长120cm,宽48cm。次之的一对,置放在河对岸的营里组,吴氏忠房祠堂门前的田沿。石狮布满绿苔。通高140cm,长98cm,宽42cm。最小的一对,在黄坪组村民吴正河家门左右两边,与柴薪为伴。通高92cm,长78cm,宽38cm。

    三对石狮相距间隔二三华里,麻青花岗石凿打精雕而成。每对石狮口含石珠,毛发曲卷,对视相戏,活泼可爱。

    化字塔,是一楼阁式建筑,在离最大的石狮10来米远的路口。外形象座宝塔,精致玲珑。建筑材料为麻青花岗石。平面呈八角形。化字塔通高268 cm,直径142 cm。共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有不同的浮雕图案。第二层正面开有炉口,用以焚化字纸。顶层上有短檐翘角。塔刹置石刻葫芦宝瓶。

    老人们说,吴治汉没读书。笔者惊叹,吴将军自己没文化,却特意建造一座化字塔来珍藏字纸,珍惜文字。实在敬佩。

    据吴治汉后代,今年93岁的吴诚功老人说,吴治汉告老还乡时,还有凉伞、牌匾、刀剑、盔甲和笏等,由于历次运动,这些,如今了无踪迹。

提督不畏强敌浴血疆场

    笔者查阅《吴氏族谱》,看了《墓志铭》,走访村中知情的老人,了解到:

    吴治汉(1837—1912),原名治宦,字仕君,号云台。桂东县新坊乡龙溪村人。

    吴治汉小时候住在该村苧垅里三间旧式茅屋里,父母亲在他未成年时先后病逝。兄弟四人,他排第三。因家境贫寒,他冒读过书。佃耕两亩薄田,每年的收成除交佃租外,所剩无几。靠红薯高梁野菜豆叶充饥。农闲时出卖劳力和贩运农副产品。

    一次,他肩挑泥鳅,到广东仁化县的城口出售,因路遥天热,泥鳅死亡大半,亏本而归。他暗想:天无绝人之路,与其在家受人折磨刁难,苦煎苦熬,不如离家从戎,为卫国保家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值。于是拿了妻子一条裤子作换洗用,走出家门,踏上了从军之路。

    咸丰四年(1854),他投入广东武童军营。军营中一匹烈马,十几只领队,无人敢驯。吴治汉巧施妙计,结果驯服。此马便成了他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战马。

    威丰六年(1856),曾国荃在长沙募勇组建吉字营,吴治汉由广东军营投入吉字营。不久,曾国藩的湘军奉朝廷旨意,进剿太平军。吴治汉随曾国荃吉字营开赴江西,为曾国藩助战。在攻打太平军占领的安福县城时,他不畏强敌,冲锋陷阵,英勇战斗,终于攻克该城。此次战役,他右手负伤,蒙赏蓝翎。以后的几年,他随曾国荃的吉字营挥师东进,攻克万安、吉安、安庆……直到同治三年(1864),攻陷太平军的天京(今南京)。每次战斗,他猛冲猛打,不怕死。先后左脚被炮弹打伤,左眼弹片炸伤,颈上刺伤。每次屡屡立功。职务从千把总(武官,七品)、守备(正五品)、都司(正四品)、参将(正三品)、副将(从二品)、总兵(正二品)、擢升至提督(从一品)。朝廷赏赐“达勇巴图鲁”称号,诰封建威将军,三代享受一品封典。头顶戴双眼花翎。此后的岁月,他统领贞武营、陆字营马队、武毅军等营。同治十一年(1872),委任署理甘肃安西副将兼都统。光绪元年(1875),奉札解脱军装。光绪七年(1881),衣锦还乡。

    龙溪村有出外创业,回乡建屋的习惯。吴治汉回到家乡,在新排组建造了气派的屋宇。请来数名广东石匠,凿打了三对石狮,并建有一尊化字塔。为村中修路和修缮吴氏祠堂。捐赠田亩60担,作为祭祖和吴氏后代读书费用。

    因建屋修路等透支,吴治汉向吴氏族房一富翁借钱。钱未借成,却遭到对方叫他卖“母牛”(意为嫁老婆)的羞辱。一气之下,再度外出从军。

    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占越南,骚扰我国西南边境,中法战争爆发。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吴治汉被朝廷委以中国军方的管事前正营,赴越南作战。1885年,他率军攻克法军占领的谅山、文渊、长庆等州府,挫败了法军侵略者嚣张气焰。得到朝廷的赏赞。

    中法战争后,他被派赴广东任职,先后在环州、广州、高州、雷州任过参将、广东省水师中的提标左营游击、总镇、副将等职,直到1911年告老还乡。在广东任职期,一片赞誉声,军民书有:“爱同冬日,慈仁慧爱”、“年老功高,勋望可钦”、“和若春风,恭敬严明”等内容的牌匾。回乡后,次年病逝,享年75岁。他一辈子历经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5位皇帝执政时代。

    古宅、石狮、化字塔似乎在叙述着曾经辉煌的历历往事,历经无数风雨沧桑,尽管残败和陈旧,却仍然能展现当年的风采。如今,吴治汉的后代们早已顺应时代潮流,热血沸腾地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劳动和生活。他们渴望修复旧宅,让老屋成为人们的旅游景点,推动龙溪村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