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陈俊文:从砻谷舂米到电动碾米──由农村碾米设备更新看共和国60

 

砻碓是加工大米的传统器具,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如今难觅踪影。砻谷舂米的事儿,父辈们如数家珍,可对于许多中青年朋友,却十分陌生。

    在桂东县最偏远的乡村──青山乡彩洞村,笔者有幸见到了这两件“古董”。用上了电动碾米的瑶民摆弄着土砻,挥舞着舂米的榔槌,演示着早年传统的手工劳作。“米饭香喷喷,砻谷累煞人”。家住秋坪组今年75岁的瑶民赵亮花大娘说,她原是资兴兴宁人,9岁来到彩洞,做了赵家的童养媳,十三四岁“服役”砻谷舂米,一干就是几十年。在彩洞,这桩农活是妇女们的“专利”。“耕田耙地,砻谷舂米”农村很看重,掌握这些农活的技能是农村姑娘能干的标志。“砻谷舂米完全是手工活,个把小时,才能砻四五十斤。砻后,要将糙米放进石臼捣白。石臼分‘捣臼’和‘踏臼’两种。一石臼最多容纳七八斤,用榔槌捣上四五百次,米才会白。两手的虎口常常磨出血泡,疼得撕心裂肺。尔后,还要用米筛进行筛理。这种农活既累煞人,又烦死人。”

    村主任罗维成说,1958年大跃进时,全村有三个大食堂,每个食堂有二三个人煮饭,三四个人砻谷舂米。上个世纪60年代,彩洞村吃饭靠砻碓,全村120多户人家,砻就有上百座。编筐打坯制砻的艺人,全村只有两个,他俩是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彩洞村碾米设备发生了变化,受邻村的影响,有的组用上了水轮机碾米。“我们寒坑组用水轮机碾米,在村里算最早的”。今年70岁曾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陈聚祥老人说,“那时候,我们到汝城县南洞乡育林村参观,回来后,便选址构建水轮机碾米作坊。村民干劲冲天,壮劳力自带被褥,到25公里开外的南洞乡抬水管筒,每根180斤,两个人抬,凭着双肩,硬是扛来了15根。村民组里购买了碾米机,水轮机是组里一头大牛牯跟大水乡建林村置换的。”当机声隆隆时,长辽、彩洞、都辽等村民组的村民,挑着稻谷,沿着山路前来碾米,近的走一二百米,远的四五公里。作坊里外排成蛇形长队,人头攒动。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彩洞村碾米的困难,县民政局送来了六部柴油碾米机,全村六个组用上了‘奢侈’碾米机”。村支书钟治民对笔者说。

    钟为红是彩洞村较早办私营碾米厂的村民。他说碾米既便利了自己,又方便了群众。柴油碾米机效率高,十分钟可以碾上一百斤。过去一年至少为村民碾米四五万斤。

    如今,柴油碾米机被电动碾米机取代,电动碾米机品牌规格式样多,有立式、横式、喷风的;高、中、低档;大、中、小型任你挑选。“农村村民购买家用碾米机还享受财政补贴。一句话,国家出钱,农民得好处”。桂东县沙田镇经营碾米机的老板郭金平告诉笔者。

    村民们说,现在彩洞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动碾米机,只要把稻谷顺进机子里,电闸一打,白白的大米就出来了。砻碓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见证了共和国60年的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