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下鲜为人知的烈士墓/陈俊文
桂东县沙田镇文昌村有一“北上先遣队”烈士墓,60年来,当地村民辛苦守护、祭奠,并不停地寻找烈士亲人。该烈士墓鲜为人知。
“北上先遣队”北上作战 烈士血染狮子林
1947年冬,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俗称湘边队,又简称“北上先遣队”),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华南分局的指示,在队长郭名善,政治委员李康寿的带领下,从广东南雄顶风冒雪抵达桂东沙田,歼敌一部分,缴获长短枪500支。实施坐南向北的游击武装斗争,与之同来助战的还有五岭叶昌一支队。部队决定攻打桂东县城。此时,有秘密工作的同志从县城送来情报:敌人发现行踪,已作应对准备。于是,北上先遣队放弃原计划,兵分两路,西进西靖乡(今四都),北进安定乡(今大塘)、中和乡(今寨前)、清泉乡(含桥头乡和清泉镇),扫清县城外围之敌,占领墟镇。打土豪、分田地、烧契约。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开展反“三征”斗争。
12月25日,留守东平乡(今沙田镇)部队,遭遇国民党湘警大队长周大东从汝城方向开来的400余人进剿。留守部队从沙田燕岩桥乩坛顺沤江而下,过江迎敌于文昌村狮子林。
当日下午三点,战役打响,枪声密集。为了抢占制高点,粤北支队的邱才大队第三班奉命攻取狮子林山顶的炮楼,班长“阿邱”向着山坡,一直勇敢冲锋在前。不料敌人抢占在先,眼见一挺机枪从炮楼将罪恶子弹俯射下来,阿邱予以还击,打死敌人一名后,自己不幸腹背中弹,倒地牺牲。留守部队击战到晚上,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不得不放弃沙田圩,从河涧撤至东洛、五花洛一带。一朵灿烂的春花夭折了,班长“阿邱”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烈士是“周明”还是“邱××”
“阿邱”遇难后,文昌村民挖坑安葬了他。笔者找到了当年的亲历人何礼明。
今年79岁的何礼明老人回忆:“当年,是我、何忠贤、何长春三人亲手去埋葬。他们俩人安排我挖穴,说我年龄小(17岁),会怕,由他们来埋,埋在了狮子林一个绿树掩映的山丘上,让烈士入土为安。何忠贤看过烈士口袋的证件,有‘周明,广东人’文字记载。如今,亲历人只有我还健在。”
而当年参加了狮子林战役与烈士同一个班的90岁老人骆玉英却对笔者说:“烈士,不叫周明,我们叫他阿邱,阿邱是俺们广东深圳惠阳县(今保安)老丫山人,他比我小,当年是二十二三岁,身高1.6米样子,脸型方整,性格柔和,我们是同一个县,在我们那没有听说过‘周’姓的。1944年3、4月,我们在邱才的宣传鼓动下,一起在惠阳县埋人岭(地名)参加了游击队,都是一群20岁左右的年青人,跟随邱才到广东南雄冒子峰军训,后一起随粤北叶昌一支队去打仗。阿邱平常叫我们的队长邱才叫‘哥哥’(不是亲哥)。阿邱曾对我们说过家中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阿邱应该是姓‘邱’,名字我不知道。我没去过他家。”
曾参加北上先遣队,打过游击,今年81岁的离休干部郭名刚介绍说:“周明应该是他参加革命后使用的化名,因为那时很多人都用化名。政委李康寿用的是‘唐瑞’,教导员孙立用‘孙若谷’……”
烈士到底是“周明”还是“邱××”,还是其他名字,目前,还无准确的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见证人都已故去,笔者茫然,渴望更多的热心人士提供详实史料。
文昌人守望烈士墓60年,执着为保安籍烈士“寻亲”
借问忠魂何处有,后人遥指狮子林。在文昌村,村干部、村民对烈士饱含深情,争先恐后谈了60年来守护烈士墓的感人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村民添放石块,整理了墓地,在英雄的坟墓上,制做了木牌,书有“周明烈士之墓”,木牌上方刻有红色五角星。解放后,每逢清明,沙田小学的少先队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肃穆的墓地,置放山花,添上一抔黄土,悼念缅怀先烈。桂东县三老联谊会和文昌村正筹划为英雄修建墓地。
时间可洗去铅尘,老人们几十年来四处打探烈士亲人的感情却丝毫未褪。可遗憾的是山穷水复疑无路。老人们托笔者捎个消息,以便找到烈士亲人,让英雄在为国尽忠之后,含笑魂兮故里,叶落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