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流源有座“将帅府”/陈俊文

 

距桂东县城19公里的流源乡流源村,是一个秀峰峥嵘水绕山环的美丽小山庄。在该村水口组,至今保留着几幢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笔者考究后,发现藏匿于乡间的这几幢庞大的古民居竟然是清代的“将帅府”。

    之所以称“将帅府”,是因古屋曾为清朝一代武将邓华琏的都阃府。

    坐落在水口组的三栋古民居,背靠郁郁葱葱的笔架山,前有一条很瘦的河流,村民称它汶江。古民居跟公路平行,成“一”字型排立。

     只见古民居高门大院,青砖黛瓦,屋檐飞翘,镶嵌在民居的门窗石墩精雕细刻。岁月的沧桑,加上年久失修,民居显得古老、破败和颓废。尽管这样,却难掩昔日的辉煌和魅力。

    笔者的造访,惊动了平静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他们聚拢过来,投来好奇的目光。

    居住在古屋今年63岁的邓扬祖,是古屋的第八代传人。他对笔者说,古屋建于清代,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听老人们讲过,祖上邓荣河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华瑚、二儿子华琏、三儿子华巍。华瑚建房于流源乡的山口组,华巍建房子在该乡的下仁组。华琏建房于水口。建在水口的古屋当地村民称:上水口古屋、中水口古屋、下水口古屋。中水口古屋比上、下水口的古屋要早一二十年,村民又叫它“老屋”。上水口古屋,据说过去办过私塾,村中的人又叫它‘学堂’。水口古屋是该乡仅存最悠久的古民居了。

    邓扬祖说:“中水口古屋大门口屋檐下曾悬挂有一块精巧的木牌,木牌写着‘都阃府’三个字。三个字为金黄色,外框镂雕。该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烧掉了。”关于“都阃府”牌匾一事,在71岁的老人邓兆元处得到了印证。他说,“都阃府”牌记忆犹新,牌匾精巧,长方形,斜斜的挂在大门屋檐下,高约一米,宽50公分左右,绿底黄字,外框镂雕龙凤。汉字“都阃府”,竖写,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刚劲有力。旁边还有像外文的字(满文)。

    据民国《邓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邓氏从郴州迁入桂东,定居流源。邓氏是名门望族,邓华琏的祖辈奇雅、一佐和荣河都是诰封的昭武大夫。           

    古屋的主人邓华琏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在清代军营里服役。为大清江山社稷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赐,诰封为昭武大夫,并允诺在流源乡建第宅,特授“都阃府”匾,以示嘉奖。

    都阃是清代武官都司(正四品官衔,相当于今旅长)的别称,就像布政使别称藩司、藩台一样。都阃府意为有功受奖现役军官夫人留守的第宅,即“将帅府”。皇帝赏赐建庄园,授牌匾,体现皇恩浩荡,又给予了邓家莫大的荣耀。有点类似今日中央军委给予的彰表。据说邓华琏为建都阃府,专门从省城请来了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和有名的画工,历时好久才竣工。但何年始建,何年完工,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将帅府”气势恢宏精雕细刻,见证了很多往事。

    走进古屋,犹如置身于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氤氲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久远的年代。

    中水口古屋面阔52m,进深37m。一进三厅。过去,每一进都有镂花的木屏障。建筑面积:1924 m2,占地面积:2652m2。邓兆元老人说:“中水口老屋的中厅曾经置有一似‘轿子’的木雕,雕花精美极了,可以坐人,叫啥名弄不清。上、中、下厅,曾挂有‘忠’、‘孝’、‘悌’、‘信’的牌匾。屋内圆柱悬挂写有文字的丝绸对联。在上厅,曾有神龛,供有菩萨,为族房的人祭拜。厅两侧厢房居人。神龛后面的‘倒厅’有天井和照壁。照壁上绘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及山水人物,还有美妙绝伦的书法。这,如今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了。”

    上水口古屋,一进三厅。面阔55m,进深33m。建筑面积:1815m2,,占地面积:2860m2。下水口古屋,一进两厅,建筑面积:1069m2,占地面积:2235m2。

    三幢古屋总占地面积:7747m2,建筑面积:4808m2。三幢古民居前均有大坪、鱼塘及大门楼。大门楼只有上水口还保存。

    今年55岁的邓海龙和76岁的邓耀勋是古屋的老居民。他们说,他们在古屋出生,童年、少年和青年一直至今生活在这里。他们说,现居住古屋:上水口10户、中水口6户、下水口4户。

    邓扬祖老人挺热情,又很健谈。他说,中水口古屋在民国时期,作过湘粤赣游击队(又叫“北上先遣队”)郭名善的军粮仓库,现在还有当年的标语。笔者跟随他走进一间很暗淡的房子,果如所言。有:“仓库有人守,夜夜有人查”和“保护仓库,人人有责” 标语。他告诉笔者,当年他父亲帮游击队看管军粮,每次由一个叫郭降祯的人代表游击大队来领粮,提取粮食时有条子,条子上方和下方依次是“湘粤赣游击队”和“郭名善”的印章。军粮分四次用马驮走。1958年古屋作过大食堂。上过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过寨前公社(1964年并入寨前公社直到1980年11月)流源大队水口生产队的保管室和会议室。生产责任制以后,邓氏的后代陆续搬回古屋。改革开放后,不少人富裕了,建了新房,又乔迁了出去。

   “将帅府”主人的贤德,令人赞叹

    古屋是都阃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将帅府”。可令人赞叹的不单是“将帅府”的建筑规模和建筑雕刻艺术,而是主人的贤德。

    史载:房屋的主人邓华琏性谦和,爽朗。博极群书,弱冠入国学,名噪士林。位高权重,为官雅淡。富贵后,在家中挂“日省斋”牌匾,警省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家乡修路架桥和建祠堂等常慷慨解囊。置义田千亩赡养族人及后代子孙。族内以他为典型。邓华琏的妻子胡氏,海南安定县人,出生在文林郎(正七品)家庭,贵而不骄。既勤快又节俭,常常对贫困者捐资以助。能幽闲贞静,孝敬老人,邻里妯娌和睦相处。敬以相夫,严以教子,深得村人称道。

    古屋是人们生活和历史的见证,是住宅文化的一种活资料。一处古民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

    村民告诉笔者:古屋缺少管理,又没钱修葺,现有的屋顶坍塌,木椽塌落,梁柱霉腐。也有的人家对旧房子根本不当回事,更没有古民居的保护意思,让其白白烂掉。甚至有的拆走木头去作撑杆。

    一阵秋风吹过田野,泛黄的水稻发出簌簌声响,仿佛古屋在倾诉:能不能在农村保存几幢古民居,留给后人参观;能不能对这有着深邃内涵悠远意境的“将帅府”列入文物保护遗产,它们盼望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