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话说桂东虎文化/陈俊文

虎是山中百兽之王。桂东“山如伏虎川如练,云似群羊日似烘”。是说山形象虎。桂东建房也挺考究:“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虎在桂东的历史长河中无所不在,渗透到各个领域:衣、食、住、行、文字、语言、诗歌、民俗、绘画以及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儿歌等传统文化中。虎文化成了桂东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桂东山多,虎自然也多。有诗为证:“万谷丛中作县衙,琴堂门外草交加,黄茅盖屋东西舍,绿竹编篱上下家。道路未昏人敛迹,山林薄暮虎磨牙。可怜两岸桃和李,二月春风不见花。”这是明代县令写桂东的诗,由诗足见桂东虎多。

    清朝同治《桂东县志》记载:“县治左以五山延绕,联络起伏,名五虎出洞,明邑令胡视远谓不便于民,更名狮山,以能伏虎也。”这是因虎伤及无辜,县令更改“五虎山”名的事。“狮山”,后又成为桂东八景之一的“狮山耸翠”。除五虎山,还有普乐乡江背、矮排、小江三个村交界的“老虎跳墙”,该山与兑功堂遥遥相对;沙田镇有老虎冲和似虎蹲踞江岸的飞虎寨;三洞乡坪水村有老虎坳(村组名);桂东郎蛮山有老虎宅…

    生活方面,桂东的柴灶称为“老虎灶”。桂东“四件宝”之一的花豆,因其表皮呈规则花纹,又别称“老虎豆”。上个世纪70年代,沙田酒厂还生产过家喻户晓的“虎骨酒”。乡村制作的一种凳子又称“老虎凳”。

    古人认为虎是山林守护神,而城隍则是城池的守护神。在明代,桂东有祭“城隍庙”驱虎的习俗。明代城隍庙古建筑现已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城关镇红军路。在桂东农村民间工艺中,常常会制作虎头鞋(布制做成)和虎头帽,儿童穿着虎头鞋,戴着虎头帽成了农村一种习俗,据说可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能保佑孩子和家庭安全。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便让自己更强壮。

    有的人家,虎画经常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不敢进。桂东清代还会打制用于小孩装饰的银制老虎构件,在郴州绝无仅有,全国应该属罕见。

    “土地公公不开口,老虎不敢咬狗”,“人怕虎三分,虎怕人七分”这是桂东的谚语。

    武松打虎家喻户晓,而桂东与虎打架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这是一桩真实的趣事。

    民国26年(1937),沙田镇龙头村郭名榆,到村庄外一个叫老喉咙的地方割草。忽然,一只老虎跳了出来,名榆猝不及防,吓得一跳,立即回了家。

    母亲见一向和颜悦色的儿子脸色铁青,当头便问:“你怎么啦!”

   “我看见──一只──很大的猫”。儿子嗫嚅的回答。

    “恐怕不是猫,是只虎哟!你去叫你舅去看一下。”

    名榆跑到舅家,陈述了刚刚发生的事。舅舅张孝廉约了邻居郭镕,肩扛鸟铳,腰别手枪,找到了名榆割草的地方,果然见到一只不大的老虎。虎一跃,与张孝廉相拥相抱滚在了一起,不可开交,一直滚到了河里。同来的郭镕见状,仿佛“狗咬刺猬,不知从何处下手”。相持了一二十分钟,虎与人互松了一下劲。虎转扑郭镕,郭镕操起枪,“蹦”的一声,老虎退至墙边如立。仿佛没死,再开几枪,毫无反映。俩人相视一笑:真是虎死不倒威呀。

    异地有“狐假虎威”、“虎入羊群”的故事,而桂东则有“虎入马厩”和“哈蟆与虎比武”的传说。
说虎,话虎,油然想起儿歌: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要吃人,黑了要关门……”,“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冒在家,打到小松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老虎不吃饭),专打后脑勺(专吃大坏蛋)……”童谣仿佛就回到了身边。在那文化单调的年代,童谣陪伴着我们成长,至今令人难忘。

    过去,自由奔放矫健的老虎,桂东常见。如今,渐行渐远,几乎濒临灭绝。听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桂东八面山有中国虎,但终究是说,近年来,也未曾有谁见过。虎兮,归来吧!国家有法明令保护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