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德作品选之考古
【郴州民间文化】(创刊号)桂东南宋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考
宋宁宗这个昏庸、懦弱又没主见的皇帝一登基,南宋就出现了类似北宋的党争,这就是庆元党禁,其时韩亻宅 胄专权,诛杀异党。其后,权臣韩亻宅 胄北伐金国,但北伐失利,全线溃败。不久,四川吴曦又投降金国,被封为蜀王。韩见打不过,又向金国主动提和,然而"求和"的条件十分苛刻,那是便是要韩亻宅 胄的项上人头。这时,朝庭又发生内乱,杨后和史弥远结盟,偷出宁宗的御玺,矫诏诛杀韩亻宅 胄,将韩的首级献于金国换取短暂和平。
开禧三年(1207),丞相韩亻宅 胄被刺杀、主战派词人辛弃疾去世、自封蜀王的叛将吴曦被杀。不巧是桂东黑风峒峒民造反,最后演变成经历四省十三县涉及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叛乱,朝庭花了五年动用四省数十万兵力才将之剿平。叛乱平息后,宋王朝在桂东的驻军仍未撤去。此后至今,桂东县还有多处地名称"宋家地"、"宋家湾"、"宋家山",但那里的人都不姓宋,因为这是"宋家军"的驻地。南宋嘉定四年(1211),宋王朝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拆桂阳(今汝城、桂东范围)、郴州分设桂东、资兴、酃县三县,这便是桂东县建县之伊始。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经历了开禧三年的动乱之后,宋宁宗赵扩想改个年号换个运气,于是便改元"嘉定"。桂东黑风峒农民起义的故事就发生在嘉定元年(1208),然而时代久远,桂东县志记述简略,桂东民间也罕闻传说……
是“黑风峒”还是“黑风洞”
《辞海》载:“黑风洞在今湖南桂东西南,位于湘赣边界附近。南宋嘉定元年(1208)、二年,以罗世传、李元砺为首的瑶汉饥民在此起义。”
《宋史》载:嘉定二年十一月“是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
发生在桂东境内的瑶汉农民起义究竟是“黑风峒”还是“黑风洞”?
《辞海》中又载:“洞”,是洞穴的意思。“峒”:1.解放前海南岛黎族的一种政治组织,黎语称“贡”。有固定的地域,以山岭、河流等为界。大峒包括若干小峒,有处理全峒事务的“峒头”。 2.部分苗族、侗族、壮族聚居区地名的泛称,如…… 3.唐、宋时在广西左、右江地区建置的州峒。按当地的民族聚居地区的范围,大者称州,小者称县,又小者称峒。
还有,“峒”在瑶族当中也有特定说法:“在瑶语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湖南千家峒就是指生活着上千户人家的山间小平原。”如今桂东境内,分布在各乡镇以“洞”为地名的地方很多。如:黄洞、红洞、扶洞、徐洞、里洞、外洞、古井洞等等。如今桂东保持客家语言还把四周环山中间为盆地的小村子叫峒里,或某某峒里。在一条峒里分上中下三部分,当地客家语言称它峒脑里、峒中心、峒脚里。
综上所述,可知宋时桂阳(汝城、桂东)地区“峒”的意思并不是指洞穴,而是四山环绕的盆地。所以,作为瑶汉起义历史事件的专用地名词,应该是“黑风峒”更为准确。南宋王朝把峒民称“化外之民”,把“化内之民”称为省民。‘峒民’与‘省民’并非民族分类,是否向政府承担赋役是他们之间关键区别。被万洋山、诸广山、罗霄山等山脉包围的黑风峒地区的大多数峒民当属南宋王朝漠视和岐视的“化外之民”。终宋之世,官府无法根除峒寇,只能有限地维持峒寇与省民之间的‘界至’,导致大量‘化外之民’无法控制。
黑风峒今在何处
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毕竟是发生在桂东建县以前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黑风峒似乎已在人间蒸发。数十年来的中国地图和本土地图上查无此名,笔者曾前往桂东各乡镇村庄,仔细寻查探访,均无迹可寻。在全县广泛调查当中,有一位百岁老人曾反问过我,你说的黑风洞是不是《西游记》中“黑风老妖”住的地方?
那么,黑风峒真的在桂东消失了吗?
《宋史》中载道:“嘉定四年三月丙午,赐黑风峒名曰效忠。”据记载,自1211年在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失败后,朝庭认为黑风峒这名字不妥,遂将黑风峒改为效忠峒。还赐与了一枚铜印。笔者又在桂东查访“效忠峒”,同样是子无虚有,“效忠峒”这一名字没有被当地人所接受。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桂东地区毫无任何线索的情况之下,笔者却在图书馆、档案馆以及互联网上查到了有关黑风峒的可证资料。从这些文字资料上,论证出桂东黑风峒有三个地方可作参考。现例举如下:
(1)黑风峒在齐云山地区一带。黄志繁、胡琼所著《宋代南方山区的“峒寇”》:“因知赤水峒是在江西境今崇义县及大庾县西境)而又接近湖南桂阳县(今汝城县、桂东县);也许正在交界上,所以荆湖南路也要管。两县交界处,值今江西省西南角和湖南省东南角,也靠近广东省界。因此当时的赤水峒贼,既可南犯韶州(今韶关)、南雄州;也可顺流南下南安军、赣州,或突越大庾岭再扰南雄。”“……因此,依赖的行军路线必是这些山区捷径,这也是峒民所熟悉的。亦唯其巢穴建在岭北诸广山脊及其东南侧坡地带,具有高屋建瓴之势;所以官军对之无可奈何……”从上述得知,黑风峒数万大军在首领李元砺的指挥下,营寨驻扎在岭北诸广山脊(可能指齐云山)及东南侧坡地带,具有高屋建瓴之势。赤水峒起义军与黑风峒起义军大部队一起,共同奋勇作战。笔者在齐云山上见到有很多宋时作过战的擂石,滚木早已霉朽。在齐云山这一带,笔者还发现在农家起房时挖出的若干南宋铜钱。同时发现齐云山不远的普乐东水峒里,还有宋军驻营扎寨的旧地名--宋家山。
《读史方舆》中又载:“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或云山有黑风洞。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读史方舆》又进一步肯定了黑风峒是在齐云山地区一带。
(2)黑风峒在八面山地区一带。台湾学者李荣村所著《黑风峒变乱始末》载“罗世传既死,峒寇亦息,于是宋军深入山区,留下部分官兵长期驻扎;久之,形成所谓的宋家地。”“宋家地位今桂东县西界,扼杀通往资兴县青腰墟的隘口。”笔者通过调查,今桂东县青山乡境内确有宋家地。据此,黑风峒就应该在离宋家地不远的地方。经过考证有二个地方可信度较强:一个至今还有少数瑶民在那里居住的地方--彩洞,还有一个是八面山大峡谷中的桃寮。
(3)黑风峒在万洋山地区一带。《黑风峒变乱始末》载:“黑风峒罗世传,是住在郴、衡和龙泉(江西遂川县)之间的山区里。”南宋王朝认为黑风峒是一支起义部队。其实应是二支部队,一支由瑶人罗世传所带领,一支是由汉人李元砺带领。上述所指的“郴”应指桂东、“衡”指炎陵、“龙泉”指遂川。《嘉庆一统志》又有记载:“‘黑风洞:在桂东县(治)西北十五里,尝有黑风画晦。’此洞于清代已转为普通洞穴名。”桂东县(治)西北十五里即在今三洞乡境内。至于清代已将黑风峒转为普通洞穴名,这恰好又说明了黑风峒在南宋本来就不是个洞穴名。不然清人凭什么转为洞穴名呢?宋魏了翁《赵希怿墓志》载:“而峒近吉(今江西遂川县)等,而知黑风峒宜在今湖南桂东县东北、酃县南境,江西遂川县西南隅、上犹县西北角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应该是在今黄洞乡青竹峒里的万王城所在地。
以上所考,完全证实了桂东地区南宋黑风峒地名的存在,并考证了三个基本地点,已大大地缩小黑风峒所处位置的范围。但是,笔者又在《黑风峒变乱始末》中的诸峒范围示意图上看到,南宋黑风峒的范围基本涵盖了如今整个桂东全境。南宋朝庭将被齐云山、八面山、万洋山所包围的林海茫茫、神秘莫测的大片地区理解成黑风峒范围。
峒民为何成“寇”
很多史书上记载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是在1208年才发生。其实这次战争,在南宋开禧三年(1207)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有宋魏了翁撰《曹彦约墓志》佐证:“先是开禧三年(1207),盗起郴,而桂阳吏不以实闻。”正因为“桂阳史”不以实闻,我们便无以从史书中得知起义真象。实际上,起义是个序列事件,从官民矛盾激化开始,越滚越大,直至揭杆而起。南宋桂东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首领先后有两人,至嘉定二年(1209)两支义军合兵一处,俱称“黑风峒”义军。
首先起义的罗世传,亦名罗孟二,罗孟传,属桂东境内瑶族勒楼氏。其次起兵的李元砺为桂东增口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宋代举人。在南方诸峒,南宋王朝把这些耕山为生的山民和瑶民均叫峒民。如果峒民起义造反的话,就称为“峒寇”。
那么,黑风峒瑶汉峒民是为什么会变成“寇”的呢?史载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任丞相,专擅朝政。韩亻宅 胄擅权于前,史弥远专政于后,统治阶级更加奢侈腐朽:结党营私,贿赂公行,很多通过行贿而得的州县官员,都争相搜刮民脂民膏。统治王朝视桂东黑风峒的瑶汉峒民为“化外之民”。“化外之民”,不许读书赶考,征收赋税徭役比‘化内之民’还要重一倍多,极受岐视和压榨。《宋史》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实由官不为决讼所致。宜戒湖、广诸司,申明法禁为贼,关防以时,平心决讼,勿令砦官巡尉侵渔。’”
《黑风峒变乱始末》认为:“湖南、江西间黑风峒变乱的主要原因,不在经济因素;而是在峒民内部发生纠纷,湖南地方官吏干预不当,才引起的。”我认为这是不够准确的。当时湖南、广东、江西的峒民和山民,正处于缺衣缺食,迫于饥寒和政府的漠视,生活极其困难。经济因素恰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一是当地官员对官司秉断不公。二是南宋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诸峒汉人苛捐杂赋、横征暴敛等不合理的治夷政策。更重要的是黑风峒地区连年灾荒,由于当朝政府对峒民和山民的漠视,丝毫没有对饥民施行赈灾政策,故“固迫于饥寒”、“岁饥诸峒出寇掠,”使广大瑶汉饥民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揭竿而起。于是有了南宋民谣“蝗灾旱灾苛税重,不如投奔黑风峒;饿死逼死命一条,拿起刀枪反赵宋。”
五年历四省十三县
在《汉语大词典》中,黑风可作暴风和狂风解。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军有数万之众,燎原十万平方公里,历四省十三县,势如“黑风”,声势浩大。这并非一般山民闹事,而是饱受岐视和压迫的峒民们与南宋王朝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起义军以桂东黑风峒地区为根据地,转战于郴、衡(今湖南衡阳)、吉(今江西吉安)、赣(今江西赣州)诸州之间。以下资料可得到佐证。
《中国历史记事》载:“嘉定元年(1208)二月,郴州(今湖南郴县)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杀宋飞虎统制边宁,起兵反抗官府。义军以黑风峒为根据地,转战于郴、衡(今湖南衡阳)、吉(今江西吉安)、赣(今江西赣州)诸州之间……”
“嘉定二年十一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今江西吉安)、郴(今湖南郴州)诸县,诏遣荆(今湖北江陵)、鄂(今湖北武昌)、江(今江西九江)、池(今安徽贵池)四州军讨之……”
“嘉定三年夏四月癸亥,李元砺犯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官军大败……”
“嘉定三年六月……池州(今安徽贵池)副都统许俊、江州(今江西九江)副都统刘元鼎与李元砺战于江西,皆不利。知潭州曹彦约又与贼战,亦为所败,贼势愈炽。”
李元砺率领的部队已战斗到了福建省长汀县。宋《赵希馆神道碑记》载:“……至临汀仅二月,而峒寇李元砺出没汀(今福建长汀)、赣、卢陵间,汀人震惧……”西南方向的湖南永州,李元砺率领的部队也在那里进行过战斗。宋《会要方域》载:“永州(湖南零陵)府城……至嘉定而又有李元砺之倾洞……”
综上所述,从地图上看乱区,东至西、南至北的空中直线距离,各约五百公里,乱区所涵盖的地面,约为十万平方公里。罗世传与李元砺的率领的数万黑风峒瑶汉起义部队,五年时间,战事东至福建省的长汀县,西南至湖南的零陵地区永州城外。南部到了广东省粤北韶关,在北面到了江西遂川与吉安市。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军在五年的浴血奋战中,与总计不下十三个州的宋军正规部队进行过大小几百次的战斗。
起义为何失败
桂东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战争与每一次中国农民战争一样,在其爆发的那一天,就已经为自己准备了失败的结局。
湖南方面。南宋朝庭命令转运判官(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亦称监司)曹彦约知潭州,亲自率领官兵大部队来镇压黑风峒瑶汉起义部队。《宋史》载:(嘉定三年)己亥,以湖南转运判官(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亦称监司)曹彦约知潭州,督捕峒寇。”“十一月癸巳,赏楚州平贼功。乙巳,遣朝臣二人往两浙路与提举官议收浮盐。是月,李元砺迫赣州、南安军,诏以重赏募人讨之。十二月丙辰,诏江、淮诸司严饬守令安集流民。戊午,娄机罢。丙寅,湖南贼罗世传缚李元砺以降,峒寇悉平。”
江西方面。南宋朝庭又命令工部侍郎(相当于今的建设部副部长之职)王居安知隆兴府,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前来镇压黑风峒瑶汉起义军。《续资治通监》载:“嘉定三年二月,壬午,以工部侍郎(建设部副部长)王居安知隆兴府,督捕峒寇。”
为什么《续资治通监》记王居安?《宋史》就记曹彦约呢?这是当时南宋江西官兵和湖南官兵相互争功的一个具体表现。由于官方杀了来降的李伯琥,激起峒民愤恨,而造成嘉定二年底李元砺、罗世传劫扰吉州等地区的惨祸最烈,广东则次之。于是在嘉定三年初,湖南帅史弥坚、江西帅赵希怿相继引去,而另换新帅前来征剿……自希怿引去后,中央派王居安为江西安抚使。黑风峒瑶汉起义军勇猛矫捷,不怕山道危险,如同猿猱一样灵活,很适应山地作战,官兵屡战屡败。于是,王居安暗设离间计。挑起罗世传和李元砺二人失和,自相残杀。二虎相斗,必有一伤。王居安阴谋果然得逞。宋帅王居安诱李元砺擒送罗世传部练木桥义军首领李才全,因而引起元砺、世传相互残杀。世传袭击元砺,俘其子;十二月,执元砺降宋。嘉定四年(1211)二月,王居安杀李元砺于吉州。罗世传既降,仍怀疑惧,拥兵自保。王居安复调大军围攻,九月二十六日,谭州知府曹彦约又以封官许愿和重金买通罗世传的徒弟胡友睦,将罗世传暗杀。由于南宋的湖南官兵和江西官兵前后多路征剿,还组织一批“愿效死力”的壮丁以及飞虎军,同时又使用了分化瓦解、威胁利诱、招降暗杀等许多手段。尤其是离间计起了决定性作用,使首领之间发生了内讧与失和,终于被统治者各个击破。
桂东黑风峒瑶汉农民起义战争结束后,南宋朝庭作了一次很大反思。这一地区同时也得到了南宋朝庭的重视,旋即设立桂东、资兴、酃县等县,确定了此后湖南与江西南段的分界线,至今沿袭未变。不久,朝庭下旨任命湖南省宁远人黄龟鼎为建置后的首任桂东县令。桂东置县后,南宋朝庭“给牛贷种使开垦”,鼓励外地人迁入桂东境内经营田土,又建立商贸市场使峒人与内民互市,并且还在当地建立多处书院,教化“峒民”。这些措施使桂东有了开拓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这场轰轰烈烈的瑶汉农民起义战争,极大地震撼着南宋朝廷。如今鼓息旗偃,硝烟远去,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挖掘这一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研究南方的瑶族历史文化仍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
《佛教、道教、基督教在桂东》桂东基督教史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民国24年(1935),桂东县卫生院马天佑院长从长沙邀请3名基督教徒到桂东办教。历时三年,发展教徒8名。民国29年,广东北江浸信教会派美籍侨民毕露得(女)偕同牧师潘祝三(广东信丰人)到桂东,在城郊作布道所传教布道。吸收信徒50余名。
民国31年,桂东成立教会(会址设城关西街)。每星期日(即主日)作礼拜、读圣经、祷及唱歌。每年12月25日和春分后第一个月的星期日举行圣诞节和复活节圣礼。民国34年,日军侵湘,长沙及广东教会学校迁入桂东,毕露得复于沙田设立教会。次年,潘祝三与毕露得至桂阳举办教徒学习班期间,还经常到桂东布道传教,教徒达100余人。民国36年和38年,潘祝三两次为境内教徒施洗。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的宗教政策,清除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推行独立自主办教的方针,开展“三自”(自传、自治、自养)运动。经济、人事、教务各自独立。同时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有了新的发展。
1950年,教徒增至198人。1962年,潘祝三逝世。黄丽泉继任管理。后黄出事,无人管理,教会逐渐冷落。
1966年,有教徒134人。“文革”期间,禁止宗教活动,教会活动中止。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全县有基督教徒117人。以后,由于老教徒相继去世,至1984年,全县教徒仅存50余人。1985年,退回被挤占的城关聚会点房产。次年。县内基督教恢复活动。1988年以后,教徒渐增。1990年,全县有基督教徒聚会点2个,基督教徒近百人。现县城基督教聚会点迁新址(琴山)。
基督教道德十诫:1、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基督教它流传在五大洲,分布于160个国家和地区。基督教分为三大流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主要节日有“圣诞节”,12月25日。原为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生日;罗马帝国以基督宗教为国教后将此日改为纪念耶稣基督诞辰,但耶稣基督降生的真实日期无人知道。“受难日”,复活节前的礼拜五,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复活节”,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间,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日,纪念耶稣基督复活。“感恩节”,(北美洲基督教传统节日,而非普世基督教节日)11月的第四个礼拜四(美国),或10月的第三个礼拜六(加拿大)等节日。
《佛教、道教、基督教在桂东》桂东道教史
道教,以神仙崇拜为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
桂东齐云山顶(2061)的齐云仙是湖南最高的一座道观。在此看日出,观云海;瞻仙境,饮岩泉,令人心旷神怡。相传古时张三丰曾在此修炼。齐云山上能览湘、粤、赣三省十八县。
桂东道教兴盛时期,县城有紫云观、城隍庙、关帝庙、火神庙、母公祠、节孝祠、社稷祠、观音阁、先农坛、罗爷庙、土地庙等观祠庙宇。沙田有文昌阁、法主庙;四都有文昌阁、总管庙;大塘有九郎庙;普乐有三圣公庙。
城中的城隍庙,位于西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9—1521),隆庆年间(1567—1572)重修,建筑面积1159平方米,雕梁画栋,四角飞檐。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桂东县内道教有正一与全真两派。正一派道徒不出家,称“俗家道士”或“火居道士”,又称“师公”。不忌婚否。非斋戒日可以吃荤。其流派,有从江西传入的茆山派,也有由广东传入的青莲派和先天派。各自立坛修法。或传授子孙,或收徒传道。茆山派设显化坛,青莲派设显应坛、显扬坛、显功坛,先天派设显化坛。三派设坛名称各一,活动内容无非念经拜忏、画符念咒、施演“上刀山”、“过火海”等法术,自称可为人祛邪祈福,消灾解厄,治病求雨、超度亡灵等。
全真派教旨经“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要求功行齐全讲求修行养性、济世救人、以祈求长生不老。全真派不立家室,独善其身,戒酒肉,穿道服,留长发。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在明清时期盛行一时,清代,县衙设道会司,设专人掌管道教事务。至晚清,道观灯火冷落。辛亥革命后,祠庙毁弃,道士纷纷离庙,道教从此一蹶不振。仅有沙田郭法主庙有庙祝料理香灯,城隍庙有人烧香无道士念经。民国18年(1929),县内有师公198人,巫婆10人,至民国24年仅存师公47人,巫婆10人。道教何时传入桂东待考。但所知紫云观为宋代所建,足可证明宋代时有道教在桂东活动。
在桂东民间,听说过玄而又玄,神乎其神的点穴塘、放五雷风、五雷火,雪山水、九牛推车。还有断血、报犯、摸惊、化跌打水等事。曾遇老叟者告诉我,夜间赶路,只要想起师傅用右手往额上梳三下,就是经过坟墓旁古树林心里也不惊。诚然,这是不是道教的东西就不得而知。
历代真仙高道中,有著《道德经》的老子(太上老君)。著《南华真经》的庄子。有中国相学创始人鬼谷子。世界最早航海家、探险家,道家医学的创始人徐福。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仙人”东方朔。道教实际创立者张道陵(张天师)。著《抱朴子》与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贡献的葛洪。道教养生学倡导者王重阳。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等等。他们在民间中神通广大赫赫有名流传甚广。
《佛教、道教、基督教在桂东》桂东佛教史
“菩提般若化甘霖,灵性通神缔福音。善应慈航登彼岸,一轮朗月照天心。”《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
桂东的佛教属于八大宗之一的“禅宗派”。即南岳怀让系下的临济宗。崇拜阿弥陀佛与胁寺左右的大势及观世音(合称为“四方三圣”)。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东汉时传入我国。
在桂东,佛教徒分在家、出家二种。在家的称居士,出家的有沙弥、沙弥尼。佛教教规(律藏)对在家、出家教徒有严格规定,不得违犯。佛教宗教仪式上有上堂、拜佛、参禅、诵经、烧香、讲经、受戒、拜忏、法会及法事。寺内每日早晚击鼓鸣钟。全寺僧侣齐集佛堂念经拜佛。诸菩萨生日,各寺僧尼至佛堂念经拜佛。
城乡信男信女怀着求子、求财、求福、求寿的心理,携带茶油、大豆、香纸蜡烛上寺烧香及求签问卦。寺院接受民间为生人延寿祈福免灾谓之阳佛事。为亡人开路,念经拜忏,做道场,放焰口等阴佛事。
幼年,祖母告诉我,你在过桥时,就在桥头跺三脚,念几声“阿弥陀佛”,自然有佛佑而相安无事。可见民国时佛教在桂东民间中还是很多人信奉。
在佛教由宋代传到桂东,东门外建有兴福寺,二都牛冈岭天童山建万寿庵。宋,元期间于城北(三洞)禾晒坑建高龙仙。明永乐年间(1403——1424)普乐建仙灵寺。嘉靖年间(1522——1566)新坊溪源建白鹤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大塘全溪建东林寺、三都堡下建婆婆仙、高峒建谷珍仙、溪源建慈堂庵(1703)、龙溪建伏龙庵(1701)和万全庵(1701)。
明清时代,佛教流行。清同治年间(1862——1974),桂东县内有寺庵82所,僧侣200人。民国18年,废寺兴学,寺院改校舍,多数僧侣还俗归田。民国18年,有寺庵151所,仅存和尚15人,尼姑8人。(曾闻民国各峒建有土地庙,这151所寺庵有可能包括这些土地庙。)尔后,各地寺院为会道门所占。80年代,只有怀皈(黄存模),怀心(扶启远)2人在南岳南召寺从事佛教活动。
今有离桂东县城不远的三台寺、三洞的高龙仙、贝溪的高峰仙、新坊的白鹤仙等寺庵已重新恢复,香火不断。既是旅游景点,又是信男善女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
桂东建县缘自南宋黑风峒瑶汉饥民起义
南宋中叶的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潭州(湖南长沙)知州曹彦约(字简甫。江都昌人)奏请析郴州郡桂阳县(位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边界)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为何要置桂东县呢?它是缘自于一场震惊南宋政权的黑风峒瑶汉饥民起义战争。有关桂东黑风峒瑶汉饥民的起义,《中国历代战争年表》(1985)、《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宋诗鉴赏辞典》(1987)附录、《宋史》、《续资治通鉴》、《人名大辞典》等书均有记载。但这一段用血肉铺成的战争史内幕就鲜为人知。
由于南宋统治阶级的苛赋重税,横征暴敛。使散落在这一千四百五十一平方公里的莽莽林海之中瑶汉山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峒民们为了生存无奈以草木充饥,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现象。
公元1208年2月,桂东黑风峒瑶族的首领罗世传(亦名罗孟传、罗孟仁)、李新等毅然率领黑风峒饥民揭竿而起。次年,李元砺(桂东增口人)等率众响应起义,两支队伍会于一起,攻破桂阳等地,声威大振。1209年11月,大家推选李元砺为黑风峒起义军首领,还推选出陈廷佐、李新、李才全为副首或主将。起义军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许多人唱着“蝗灾旱灾苛税重,不如投奔黑风峒;饿死逼死命一条,拿起刀枪反南宋”的民谣,纷纷投入起义队伍。
起义队伍生活异常艰苦,尤其是粮食特别匮乏。虽然如此,但斗志不减,士气不衰。江西军队的帅守累战败北,便向起义军进行招抚,于是让人往黑风峒送去了一批粮食和食盐;并修书上奏朝廷,要给首领罗世传授予官爵。罗世传觉得他的妙计得已成功,心中非常高兴。表里接受招安,归顺朝廷;暗中却大量制造兵器,训练队伍,准备着更大的起义行动。
此后,这支黑风峒起义大军接连攻破江西吉州(吉安)、湖南郴州等地,壤地千里为起义军所占领,队伍很快由几百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巨大的造反潮流使建都在杭州的南宋朝廷非常震惊。使南宋统治阶级的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威协。宁宗皇帝赵扩立即下诏江州(江西九江)、鄂州(湖北武昌)、荆州(湖北江陵)、池州(安徽贵池)四州的军队一齐前往讨伐。
1210年1月23日,朝廷认为这支起义军事关重大,下旨任命工部侍郎王居安为隆兴府(江西南昌)知府;全力督促军队剿捕黑风峒起义军。3月11日,朝廷又下旨任命湖南转运判官曹彦约为潭州知州督促潭州军队运用剿抚兼施的办法,极力瓦解李元砺的这支起义队伍。4月6日,李元砺假意向宁宗皇帝请求归顺。因为他在上书中措辞傲慢,宁宗皇帝看了心中不悦,所以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于是李元砺马上率领起义军队进攻南雄(广东南雄),使官军惨败。
6月,李元砺率领起义军队攻打江西的一些州县。池州(安徽贵池)副都统制许俊,江州(江西九州)副统制刘元鼎出战屡屡失利,伤亡惨重。潭州(湖南长沙)知州曹彦约率兵前来又与起义军主力交战,均被起义军打败,此时起义军队中士气更为高涨。
江西方面官兵主帅李珏,漕使王补之看到黑风峒起义军队屡屡得胜。急忙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但双方意见总难以达成一致。运司干办李蟠曰:“寇非吾民耶?岂必皆恶!有司贪刻者激之,将校之邀功者逼成之耳。反是而行之,则皆民矣。”(盗贼不是我们的百姓吗?难道都是邪恶的人!是有司贪婪苛刻激怒的,是将校为了邀功请赏逼迫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就会变成朝廷的顺民)李珏曰:“干办议是。谁可行者?”(干办说得对。谁可以前往呢?)
李蟠请求前往,于是他带领军队驻扎在万安(江西万安),深入调查黑风峒周边的各路巡尉;全面考察了这一带乡保中的地方人员,将特别不好的及时 以更换;再分兵丁把守险要之处。又派出一些能言善道的人,潜入黑风峒附近其他峒的民众之中与黑风峒起义军的队伍里,散布很多逆顺祸福等利害关系的关于暴动的反面言论。
李蟠的这一招,果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于是起义军的军心开始了动摇,有些人受蛊惑而退出队伍。仅管这样,并没有影响黑风峒起义军主力部队的行动。11月,李元砺率领起义军渐渐逼近江西的赣州和南安。朝廷得到准确的军事情报,十分惶恐不安,火速颁布诏令,出重金招兵买 马前往讨伐。
新开来的军队与江州、鄂州、荆州、池州四个州的军队联合讨伐李元砺总是屡屡失败。起义军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大部队即将开进安徽黄山,(黄山距离临安仅187。5公里)高举义旗直逼临安(浙江杭州)。
然而,这时隆兴府(江西南昌)知府王安居想起了能打仗的池州副都统制许俊许俊,便立即修书给他。信中说:“贼胜则民皆为贼,官胜则贼皆为民,势之翕张,皆决于此举。将军素以勇名,为山贼所挫,可乎?”(盗贼胜利了的话百姓都变成盗贼,官军胜利的话盗贼都会变好百姓,形势的好坏,都取决于这一举了。将军历来以勇武著称,被山贼打败,行吗?)这一激将法果然奏效。许俊得信后,心里确实是非常惊慌害怕,巨大的压力,迫使他悉心部署,招兵买马,挑选精兵,组建敢死队,准备与黑风峒起义军决一雌雄。
黑风峒起义军的将士们冲锋陷阵,勇敢作战,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连连得胜。但由于长途跋涉,连续征战,未能得到及时的休息,十分疲惫。到了风光秀美的安徽黄山后,部队扎下营帐,大家都想得到短暂的歇息,可是早已陈兵于此的池州许俊部队,趁着茫茫夜色,乘起义军尚未扎稳营盘,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即展开了全面猛烈的攻势。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大战。起义军全体将士英勇抗击,浴血奋战,终因准备不足,加之处于被动,起义军将士伤亡惨重,败将下来。
为了保存实力,李元砺退往韶州(广东韶关),重新调整队伍,以图今后重振旗鼓,再行征战。
这时,知府王居安率领隆兴府的军队进驻在江西井冈山不远的庐陵(江西吉安)。马上召来当地的土豪,亲自询问,了解黑风峒起义军的有关具体情况。他们都说:“贼勇健矫捷,陟降险阻如猿猱。若钞吾粮运,吾事危矣。”(山贼勇健矫捷,跋涉险阻如同猿猱,如果他们抄袭了我军的粮道,我们就危险了)……。王居安听取和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沉思良久,突然神秘地向大家说:“吾自有以破之。”(我自有办法打败他们。)
原来,在这以前黑风洞瑶族首领罗世传虽然表面已归顺朝廷,但暗中就与李元砺互相呼应。副首李新战死于酃县后,众人推选李如松为副首,不久,如松投降。潭州知州曹彦约遂收复桂阳。李元砺血战黄山惨败,死伤几千弟兄后,似乎有点悔改归顺之意。练木桥方面的起义军,首领是李才全,他和罗世传同属一派的。通过调查研究,王居安准确掌握了许多关于黑风峒的军事情报,遂制定了让罗世传与李元砺互相勾心斗角,二虎相残的离间计。
王居安派人对李元砺说:“……汝能擒送才全,则贳尔之罪。……”(你如果能将李才全捉住送来,就免你的罪。)李元砺不知是计,轻信了王居安的话,将李才全诱捕送至。王居安这时十分得意地对许俊说:“两虎斗于穴,吾可成卞庄之功矣。”(两虎相斗,我可以获得卞庄那样的成功了。)
罗世传与李元砺两人心里一直有分歧意见,李才全事出后,罗世传更加怀疑李元砺对他怀有二心,于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李元砺被王居安争取归顺后,王居安又要李元砺带罪立功,命他率兵去攻打罗世传的队伍。说是今后好上奏朝廷帮他邀官赏赐。
潭州知州曹彦约又密请罗世传,商讨如何擒取李元砺之计,许以钱币万缗(一千文铜钱为一缗),并送来牲畜等物资犒赏罗世传军队。罗世传遂答应曹彦约去擒拿李元砺。
不久,罗世传指使李才全的部下率兵偷袭了李元砺驻地,趁李元砺带领部分人马外出的时候,冲进营中,杀死杀伤许多将士,烧掉了整个营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后来,多次交战,李元砺身边的将士逐渐减少,已完全丧失了还击之力,派人向王居安求援,王居安一直按兵不动。罗世传遣兵多路追杀不放,迫得李元砺无处可以安身。
1210年12月12日,冰天雪地,晚上李元砺被活捉,押回营中。罗世传自认为活擒了李元砺有极大的功劳,又明知江西军队与湖南的军队都在为此战功争论不休,就故意迟迟将李元砺押留在黑风峒,以邀朝廷重赏。曹彦约劝说他不宜格外邀求,他自然会上奏朝廷封官赏赐的。这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的吉州(江西吉安)的龙泉(江西遂川),用丰厚的礼物贿赂了罗世传,并许诺一定会超格拨发官资给他。罗世传遂将李元砺解押过来。不日,李元砺被王居安杀害于江西。
公元1211年二月初九,朝廷任命罗世传为武翼郎,阁门祗候。没多久又赐黑风峒名为效忠。并赐给一颗铜印。罗世传请求朝廷补授文职,宁宗皇帝降旨让他担任通直郎,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不知是要官太容易了?还是看穿了朝廷的用意?罗世传起了疑心,而一直驻在黑风峒没有去临安(浙江杭州)上任。
右司胡榘,提出要以罗世传为统领宜城、零陵二乡中诸峒的帅首,撤出江西、湖南的军队。曹彦约据理力争,坚决不同意,这事使胡榘心中很不愉快。
罗世传因他桀骜而倔强的性格,一直不肯出峒。后又聚集人马准备东山再起。曹彦约获悉内情,就秘密派遣罗允迁(亦名罗九迁),混入了黑风峒的队伍里,引诱其部下一名将领胡有功(亦名胡友睦),许他以重金奖赏。九月二十六日,胡有功趁罗世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杀死。宁宗皇帝下诏将原来授予罗世传的官职转授予了胡有功。至此,为时三年,一场数万人起义的轰轰烈烈的战争和震荡南宋中叶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
该年(即公元1211年),曹彦约考虑到诸峒山林广阔,山遥路远,地处偏僻,朝廷实在是难以控制和管辖。又考虑到此处乃藏龙卧虎之地,惟恐今后时刻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不利于稳定南宋朝半壁江山的统治政权,便上书奏请朝廷,将原桂阳县的宜城、零陵二乡另行设置一个县,因地处桂阳之东,故名桂东。立县治于上犹寨(今桂东县寨前水湾)。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邑令胡视远呈请湖广行省批准将县治移至沤江上游凤凰山前(今桂东县城)。
- 上一篇:郭名德作品选之吴刚传奇传说
- 下一篇:郭名德作品选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