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扬作品选之湖南桂东的十大美食
每逢过年,桂东人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糍。那金黄色略微透明的黄糍再压上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就像黄金制成的精美工艺品,您还真会舍不得吃掉,而把它世袭珍藏起来呢!那么,黄糍的味道又怎样呢?希望我告诉您吗?要我告诉您呀,那您得像我这样,先准备好擦嘴的纸巾才行哟!要不哇,流得身上尽是口水那可就不那么雅观了。黄糍那个好吃呀,怎么说呢,它有像粽子那样的碱香,却比粽子更香更美;像吃动物的蹄筋那样具有韧性,却又特别的爽滑,您要是想慢慢地品尝吧,说不定它咕噜一下子就钻到您肚子里去啦。啊呀,还是不要说了吧,您看我都用去三张纸巾啦!
什么,您想学着做黄糍?那可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哟!我先讲个故事给您听吧,过去汝城人不会做黄糍(其实现在会做的人也不多),有个很“聪明”的汝城人到桂东作客吃过后问主人怎么做,主人告诉他说,“要用一斗米一斗灰,把米淘洗干净后再用灰碱水浸泡,然后……”聪明的汝城人回去如“法”制作,结果您猜怎样?做出来墨黑墨黑,根本无法入口。他气得用汝城话骂了一句“掉几麻,桂东人一斗米一斗灰做出来油糕一样,我一斗米一斗灰做出来牛屎一样!”什么,慢慢讲清楚就行啦?好吧,不过,浪费了您的时间精力和粮食可不要骂我哟!
黄糍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第一步,熬碱水:用一种桂东人叫做“黄泥柴”(属于山茶科玲木属,植物名暂时我也还没有查到)的灌木趁新鲜烧成灰(不可烧得过透,也不能不烧化),在一只箩筐内垫上棕或布后将灰装到里面,然后烧好一大锅开水,把灰筐架到锅上将开水反复地往灰上淋,滤出来的溶液就是碱水了。注意,灶里要保持大火,边烧边淋。同时,将槐花大约按米的0.05%-0.1%的比例熬成溶液过滤,趁两种溶液都还在沸腾时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搅匀。
第二步,配米:一般按籼米和糯米二比一的比例,糯米多则软,反之则硬,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节。配好后用水充分浸泡膨胀,反复搓洗直到水清为止,然后滤干再用碱水浸泡一昼夜。
第三步,磨浆:将用碱水浸泡的米磨成浆后用布袋吊起来滤干。
第四步,蒸熟、捣合:将吊干的米浆扒开成20克左右的小团放到蒸笼里急火蒸熟。注意,蒸的火候是宁过勿缺。蒸好后趁热充分捣烂(动作要快,凉了就捣不烂了),然后使劲地搓,使之结合成为整体。
第五步,成型:哈哈,做完前四步,您的黄糍已经做成了,您这时就可以吃了,先吃个饱再说罢!至于成形,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不过做好后,要将它们分散凉至表面干硬,否则会互相粘到一起。再然后,用前面同样的碱水将您的作品浸泡起来,注意及时浸泡,否则裂开就不好了。以后,您就慢慢享用吧,像桂东过年时节的气温,保存两三个月是没有大问题的。
桂东还有个黄糍的品种叫“大禾糍”。其做法第一步跟前面的一样;第二步是用一种叫做“大禾”的水稻品种的米浸泡淘洗干净后用碱水浸泡一昼夜;第三步不用磨浆,直接把米充分蒸熟成饭,将饭趁热捣烂搓合就行了;第四步则同上述的第五步完全一样。大禾糍的表面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黄糍那么光洁好看,但韧性特好,比黄糍更好吃。大禾这品种适于种植在山高水冷的梯田中,产量很低。桂东是个缺粮县,因而只有偏远深山中不适合种高产品种的地方才种,而且是专为做大禾糍而种植的。
桂东美食(2) 黄菌
黄菌在桂东这样的美食之乡也属上等美味。它颜色鲜黄,菌体大(通常每个可达二两,特大的可达半斤以上)。主要出产于寨前、流源、四都、大塘、新坊、普乐等乡的马尾松林中。其他各乡也有少量生长,但远不及以上几个乡多。
黄菌煮熟后不破不烂,色泽鲜黄剔透,看一眼就足以令您馋涎欲滴,食欲大增。吃到口中特别爽脆软滑,味道特别鲜美,令人百食不厌,终生难忘,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上等佳肴,待客珍品。
黄菌又叫桃花菌。相传几百年前,大塘的一个小山村里出了个孝女桃花,六岁死了父母,与因思念儿子媳妇而瞎了双眼又身染重病的奶奶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这天,奶奶重病中忽然想吃牛肉,无奈的桃花无处满足奶奶的愿望,偷偷地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奶奶吃,结果刀口发炎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桃花死后,在她的坟上长出一朵大大的蘑菇,这蘑菇因为是桃花割肉当牛肉而长出的,吃起来有牛肉的味道,又顺因为是从桃花的坟上长出来的,人们就把它叫做“桃花菌”。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桃花菌的生长量严重减少。特别是经过十年“文革”的破坏,松树林几乎被砍伐一光,到处都是荒山秃岭,满目苍凉,桃花菌也几近绝迹。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桂东实行了严格的封山育林政策,松树林得以大量恢复,桃花菌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由于桃花菌产量太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一尝美味的人越来越多,其价格也就随着直线上升。鲜菇由八十年代后期每市斤不到一元,到九十年代中期即上升到了十余元,目前(2009)的价格则已涨到五十余元了,而且涨势尚不见有止住的迹象。除非人工栽培取得突破,否则其价格将有可能一路飞涨下去。
桃花菌的煮食方法与牛肝菌(桂东叫狗肚菌)、美味牛肝菌(桂东叫大脚凸)等蘑菇大致相同。放入油、盐爆炒至熟加入辣椒、花椒油等调料即成佳肴美味。
桂东美食(3) 花豆
花豆苗与扁豆苗有些相似,也是大型藤本。与扁豆相比,其全身光滑无毛,三出复叶叶形比扁豆叶更尖,叶的颜色更深更绿;种子个大,最大的每粒可达10克以上,洁白的花豆上面有红色的花纹。据郭名德先生考证,花豆是织女 下凡时从天上带来的,原来它遍体洁白,就叫玉豆。织女与牛郎筑爱巢于桂东普乐上庄村的深山老林之中,男耕女织,虽然清贫,却夫妻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这从天上带来的玉豆,则成了他们一家的主要食品之一。后来织女被王母强行捉回天庭,与恩爱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仙凡相隔。织女思念丈夫和儿子天天痛哭,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红的血。这鲜血滴在玉豆上,使玉豆上有了红色的斑纹,人们就形象地叫它花豆,因为这红色斑纹是织女相思泪血形成的,因此又叫相思豆。
花豆产于桂东,却连桂东人也难得一尝其味,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除非有珍贵客人,一般是不会轻易享用它的。
花豆的适应能力特别低下,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能种植的地方很少。它只能种在海拔650米以上、1000米以下山区的阳光、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且通气条件良好的弱酸性土壤中。同时,花豆还必须每年更换种植地,如果在之前种过的地方种植,生长瘦弱不算,且特别容易因根部腐烂而死亡;同时,花豆也不能与其他藤本植物混种,只能单独种植在一个地方,否则的话,多半会是有种的份,没有收成的份!即便如此,其产量也相当之低,一株花豆与同样长势的扁豆相比,收成可能不到后者的五分之一!
花豆的一般吃法是:先将干燥的花豆用30℃以下的凉水浸泡,待种皮松软后将种皮剥去。剥皮的花豆用于与鸡同炖或与肉同炒。如果你亲身到了桂东,桂东人用已经饱满却尚未干硬的青花豆招待你,那就更会令你终生不忘。
桂东美食(4) 紫桐
这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桂东山岭上的小型灌木,树高一般不足50厘米,其性喜阳怕荫,喜干怕湿,因此通常只生长于向阳干燥且缺少大树的,土质呈酸性的沙质山梁或山坡上,而在相对潮湿、荫蔽的山沟及山谷中很少见到。
紫桐的果实很小,大概跟绿豆差不多或略微大点。每年四到六月开花,圆锥花序上花的数目很多,往往一棵小小的树上有上千朵甚至更多。十到十二月果熟,果实为浆果。因其果实成熟后呈深紫色,结果多时,成串的果实常让人只见果实不见叶,整棵树看上去都成了紫黑色,因而叫做紫桐。
紫桐果吃起来味道酸甜可口,特别受小孩喜爱。其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开胃健脾功效。
桂东人采集紫桐果通常是带背篓和浅筐或很小的簸箕,将树的枝条甚至整棵的树牵到筐中轻轻敲打,熟透的果实就脱落到筐内,然后装到背篓中背或挑回。人们上山收油茶果、砍柴或做其他事情时,则直接从树上采食,也有将树枝一起折断后拿在手中边走边吃或带回家中的。仲扬年少时,经常采食紫桐果,往往将嘴吃得乌黑,惹来大人小孩们善意的嘲笑。
紫桐果采回后可以鲜食或直接到集市销售,也可加工成蜜饯或罐头。以前人们将它加工成直径三厘米左右的薄饼再包装成筒状出卖,价格比山楂饼贵出不少。
长期以来,紫桐都是作为山上自生自灭的野果供人们随意采食,而没有进行规模开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保健意识,回归自然的意识越来越强,紫桐果这种天然的保健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有人将果实采回后用机器加工成紫桐饼出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紫桐果也将像猕猴桃等野果一样广泛栽培种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
桂东美食(5) 鸡冠菇
鸡冠菇广泛生长于桂东山区的杉树林中。外形略与平菇相似,但颜色一般为棕黄或酱紫色,因形似鸡冠而得名。又因它只生长于大片的杉树林中且有大量杉树枯枝落叶的地方,因而又名杉树菇。也有人因其味道略苦而叫做“苦瓜菌”。
对于一般桂东人来说,鸡冠菇由于质地比较粗硬,吃起来不像其他蘑菇那么爽滑适口,因而长期以来只有少数人在蔬菜不足或希望改变一下口味时才采食。因此长时间来都未能得到开发。
鸡冠菇成为桂东的名产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事。据说当时一个什么调查组到桂东进行疾病、健康、寿命等项目的调查,发现凡是有大片杉树林的地方居民寿命都明显比别的地方要长,这些地方的居民中几乎没有发现肝癌、结核等疾病的患者,而且龋齿的发病率也显著比其他地方低。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适逢居民以鸡冠菇招待他们,他们从鸡冠菇的味道和口感中猜测可能与此有关,于是将鸡冠菇带回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果然含有多种抗癌成分及较多的抗菌、抑菌成分,因而得出“鸡冠菇为良好保健食品”的结论。从此,鸡冠菇声名雀起,由过去自生自灭,只有少数人偶然赏识的下等野菇一跃成为人人争相品尝的保健珍品。特别是来自广东、长沙的客人,许多人到桂东旅游休闲,都是冲鸡冠菇而来的。
鸡冠菇的吃法一般为是将其破开成细条状,经潦煮、漂洗后与猪肉,辣椒等同炒。也可以经潦煮漂洗,待略干后腌制成泡菜食用。
桂东美食(6) 苦斋
苦斋的植物名为败浆草,属菊科,败浆草属。作为中药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效用。作为草药外用可治疗疮疖痈肿及各种无名肿毒;内服则对于因受热引起的头疼、牙疼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苦斋广泛分布于桂东的山间林下,田间地头也常见其芳影。生长于光照充足地域的苦斋苦味浓重,适于药用;作为食用则以在林下阴暗潮湿,土壤肥沃处生长茂盛的鲜嫩者为佳。
桂东人长期以来就有食用苦斋的习惯。旧社会,穷苦农民在缺粮时常采来当饭。解放后则常被作为“忆苦思甜”的材料。“三年困难”及“文革”时期,农民普遍缺衣少食,苦斋也往往成了农民的家常便饭。记得一九六八年一次公社干部吃“忆苦餐”,食后大量剩余的苦斋碎米粥,炊食员让笔者挑回家中喂猪,却被家中人当做美味好好地享受了几天,当时还觉得鲜美无比。取乐说“干部吃忆苦餐,咱们开思甜会”。想来极左路线确实害人不浅。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苦斋也因其味苦而逐渐退出了农民的餐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总是螺旋性地变化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又把眼光重新转移到苦斋这种过去只有贫寒人家才吃的野菜上来。
苦斋虽然味苦,但吃起来口感爽滑,吃过后口内生凉,令人感到十分的舒适。而且,它对于各种热性病症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还有较为明显的减肥作用,因而十分适合于肥胖者,但过于消瘦者不宜多食,而体质虚寒及久病体弱者则不宜食用。苦斋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干菜食用。经过潦煮和漂洗可显著减轻其苦味。鲜食时加入动物油可增加其爽滑感,晒制干菜时经过适当潦煮可使之不易破碎,适当加点盐的苦斋干吃起来更滑软爽口。用苦斋干煲汤,汤味鲜美而略带苦味,特别适于炎热的夏天饮用。
近年来,由于外出做工的桂东人都喜欢带些苦斋干以便身体不适的时候食用,他们在食用时又往往同工友们分享。现已有许多在外工作、居住的桂东人从家乡邮寄苦斋干以作送礼之用或自己食用,苦斋正逐渐成为县内外民众所追逐的美食。
桂东美食(7) 蕨菜
蕨其实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过,桂东的蕨就是与别处的不同。其原因嘛,还是由于桂东的气候和没有工业污染的环境。桂东山上野生长出来的蕨,不管是取其幼嫩的叶子当菜还是取它的根(严格说是地下茎)提取淀粉,其质量都比别处的同样产品更胜一筹!蕨菜吃起来那个鲜,那个脆,那个爽滑,如果你吃过了,你就会知道。不管今后到了什么地方,吃到蕨看到蕨想到蕨,你都会同时想起桂东这个地方来!
桂东蕨粉采集于罗霄山山脉中段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高山。是挖取生长3年以上的野生蕨地下茎,用传统民间工艺精心加工而成。作为食品吃起来口感爽滑,余味绵长。蕨粉中富含镁、锌、锗等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健胃补脾之功能;食用蕨粉对防治中暑、鼻出血、风火牙痛、腹痛、痢疾、口臭等热症有特效;并对癌症、黄胆肝炎等疑难杂症有预防和抑制作用。
由于现在蕨粉的产量极低,价格高昂。人们采购的蕨粉一般都是作为疗效食品食用。通常的做法是:取干燥蕨粉15克左右放入容器中,加入60毫升左右的凉开水充分化开(要尽量化开避免有干粉颗粒),然后加入糖、甜酒等调料,最后加入沸水(最好是刚烧开的,要边加沸水边搅动)到300到500毫升,待其变成糊状时食用。
桂东美食(8) 小叶油茶
桂东的油茶与别处多数地方的油茶不同,是小叶油茶。其叶片、花、果实都比别处的油茶明显要小。叶片长度为3厘米左右,宽度2厘米左右;花白色,直径3厘米左右,果实重量5到10克。每年十月寒露前后开花,同时也正是果实成熟可以采收的时候。
小叶油茶作为油料作物,具有出籽率和出油率都特别高的优点。鲜果出籽率及干籽出油率通常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可高达50!
在各种食用油中,茶油属于高档食用油。它几乎不含有胆固醇等环烃化合物,且其中脂肪酸烃链短、饱和度低。食用茶油不但不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还能促进血脂的分解,溶解附着于血管壁上的胆固醇沉积物,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而桂东出产的小叶油茶油由于烃链特别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特别高,其防病、保健作用更加显著,更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在桂东,茶油不但是高级的美味调料,还被当成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受热中暑头疼脑晕了,往前额、太阳穴、人中、风池擦点茶油;受寒感冒咳嗽流涕了,也往这些穴位上擦茶油;蚊虫叮咬,外伤碰擦,伤口上搽点茶油;腹胀腹痛,便秘不通,肚脐上搽点茶油再喝一两口茶油。甚至,积食不化,呃酸呕吐,也喝一两口茶油。说不出道理,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每年早春,有些油茶的幼果被赤霉菌感染,霉菌分泌出赤霉素刺激幼果疯长,形成小如鸡蛋,大如汤碗的空心果实,这就是“茶泡”。茶泡初时绿色,很快变成红色,一个星期左右成熟了表皮破裂脱落,变成白色。茶泡果肉中含有大量水分、矿质、维生素和少量糖类等,可以食用。茶泡吃起来虽然味道寡淡,如未熟透还会相当酸涩,但口感爽脆,很受小孩喜爱。而且,早春正是各种水果断档的季节,在这种无水果可吃的时候能吃上几个爽脆可口的茶泡,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偶然,油茶的幼芽也会被赤霉菌感染疯长形成芯粗叶厚,含水丰富的“茶耳”。茶耳吃起来跟茶泡相似,但味道不像茶泡那么淡,口感也要更脆些。不过茶耳的形成概率比较低,因而比较难于吃到。
桂东美食(9) 告工仔
桂东人称之为“告工仔”的东西其实不是一种而是一大类,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所结聚合果的统称。每年春耕播种的季节,布谷鸟从南方飞回来,它们那清亮的鸣声听起来是在叫“告工,告工……”。桂东话把直接的交换叫“告”,春耕时人们常需要换工做事,认为布谷鸟是在提醒人们该换工搞春耕了。因此把布谷鸟叫“告工鸟”,而把生长于田间地头,春耕时节即成熟可食的悬钩子、复盆子等植物的果实就叫“告工仔”了。由于悬钩子属植物都具有枝叶上有小刺,果实为聚合核果,成熟后看起来鲜红剔透,吃起来酸甜可口的特点,后来人们就把所有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都统称为“告工仔”。甚至连果实结构有点相似的草莓也叫“告工仔”。
由于告工仔的各类很多,每种吃起来味道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甜中带酸,特别受小孩喜爱。黑皮吃过的告工仔不下20种,有的很好吃,有的不怎么样,其中最好吃的是毛莓。毛莓果实鲜红,晶莹剔透,个大,味甜,酸味不重,那个鲜美,远比草莓要好。
桂东美食(10) 川栗
川栗的植物名为锥栗,跟板栗是同一类植物。跟板栗相比,川栗往往长成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高,直径五六十厘米的大树。长披针形叶片远比板栗小,总苞也带刺,每个总苞中只有一粒圆锥形比成年人指头略小的坚果。由于川栗通常都是高达七八米甚至十多米的大树,到树上采摘果实十分困难,收获时通常只能待其充分成熟后自然开裂掉落,而后从地上捡拾。
跟板栗一样,川栗既可以熟食也可以生食,生食及煮熟来吃时,其味道和口感都和板栗差不多。但由于川栗比板栗小,用砂作助热剂炒可以充分炒透(板栗由于果实太大,如果用炒的话往往表面炒焦了内部还没有熟透,因而人们通常都是用来煲汤或煮熟了吃)。
炒熟的川栗吃起来香而不熏,甜而不腻,无论大人小孩都十分喜欢。每年到了春节,桂东人都喜欢用砂炒川栗招待客人,因为圆锥形坚果剥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人们在享用美味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进食过多带来的消化不良,呃逆吐酸等不适反应。平时,川栗也主要是作为消闲食品食用。
- 上一篇:新坊民俗集锦之捡菌啦
- 下一篇:新坊民俗集锦之滴斑斑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