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历史文物
新石器时代,桂东境内就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桂东这块土地积淀了深厚的人类文明。分布在桂东各地的文物古迹,展现了桂东悠久而光辉的历史。1840年以后,桂东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数以千计的革命志士牺牲了他们的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些由先辈的艰苦劳动、民族的浩然正气、烈士的殷殷热血凝结而成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任弼时、王震、肖克、唐天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率领工农红军在桂东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价值永恒的革命史迹和革命文物。“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唐家大屋、城隍庙等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海茫茫的八面山(西边山地区),曾是湘赣边区游击队、湘南红军游击队和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八面山脚下的桃寮村,是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被称为“红军村”。齐云山(东边山地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游击支队的活动区域。方维夏、蔡会文等革命先烈曾在此开辟游击根据地。整个东边山及其四周数百里都是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游击区。
境内地貌奇特,风景秀丽,具有众多秀美的自然景观。八面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王国”之称。三台山公园,竹翠松青;园内的文峰塔,清癯隽秀。聚龙居、天缘桥等建筑,巧夺天工。龙溪瀑布、仙人石田、仙桥天乐等自然景观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大量的遗址遗迹,丰富的文物史料,是后人了解桂东历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一、遗 址
堆倒遗址 位于沙田镇龙头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古居住遗址。该遗址高出沤江水面24米,东西宽60米,南北长150米,文化堆积厚度0.5米。从遗址中采集到的文物有砺石、石斧、石石奔;陶片质地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具有鼎、罐等共11件。此遗址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仔遗址 位于沙田镇大湖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采集有格纹夹砂黑陶、灰陶、石石奔、釜口陶片、石箭簇、红烧土等。
大禾坵遗址 位于普乐乡中心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采集的文物与寨仔遗址基本相同。
磊于里遗址 位于清泉镇大地村,采集有硬陶片、瓦片,属汉代陶文化遗址。
万王城遗址 属山寨城堡。位于黄洞乡青竹村烟竹堡,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深4米、宽3米护河城,城墙用料石砌成。采集有硬灰陶、瓦片、石砚等,为明代以前留存。
宫寨遗址 位于寨前乡水湾村,南宋末年,寨前乃县治所在地。采集有宋代壶、碗、盘等瓷器残片,属南宋遗址。
大口窑遗址 位于普乐乡红光村,属清代陶窑遗址。文物普查时,采集有陶罐、白瓷、瓷钵等器皿残片。
老碗厂窑址 位于普乐乡矮排村。文物普查时采集有盘、碗等器皿残片,属清代中期陶器窑址遗存。
学宫遗址 在县城内西北隅。即今县政府院内。建于明代,毁于“文革”期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曾颁刻学宫卧碑。
濂溪书院遗址 县人胡震兄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募建。位于县城东门外学宫之左。内有爱莲池。引以泉水,池上有亭翼,名“君子亭”。县令洪钟作有《濂溪书院记》,被毁年代不详,后移建县城东南三台山,于1953年拆除。
高峰仙 位于大塘乡洞口村与贝溪乡壕里村交界处。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后于公元1766年、1825年、1847年、1852年、1886年、1912年先后六次重修或扩建。现存建筑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该仙场一进三厅,后厅名为“高峰殿”,中厅名为“圣宇殿”。前厅正门上方碑刻“万古漂明”四个大字。有山门,山门前有宝塔尚存,并残存宝塔碑,为清咸丰二年壬子年(公元1852年)春所刻,碑文清晰可见。
仙女寺 位于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眼珠子”山,海拔1250米,相传为感谢何仙姑济世救民的恩德而兴建。始建于明代,后历经重建、扩建,至1948年,该寺尚存有感恩殿、仙姑殿、升天殿和禅室、斋室、尼姑庵。殿中供奉着数尊仪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仙女神象。寺院周围古木参天,原管辖土地面积近百亩。院后山顶有仙女池,四季清泉长流。
兴福寺 位于县城东门外仁寿山,左右两山对峙,门前一水绕流,四周松竹掩映。清代张希召募建。
紫霞观 位于县城东江边,共有殿宇三栋,建于明末,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修。前建戏台一座,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被焚,翌年复修。因殿宇偏隅狭隘,后移大极殿正中,左二栋为天花娘娘殿,右二栋为龙王殿,后又增加35平方米建筑面积。
伏龙庵 位于新坊乡龙溪村。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县人吴奇珠为父母祈寺,“庵内侧有龙床鳞甲,印痕如画”,故名“伏龙庵”。清咸丰九年(1858年),四川彭山知县吴齐源(新坊龙溪人)倡募移建鸽子塘万全寨内,改名“万全庵”。
回龙仙 址在沙田镇龙头村和东洛乡五花村、下洞村之间。史载“山顶有清泉,万人饮之不竭,不酌不溢,有石仙像,三山麓有溪,有潭,深莫测。旧时久旱,村民来此求雨者众。”
云阳仙 址在普乐乡。风景秀丽,清郭宗铨作有“濒临绝顶蓬莱接,洗眼三霄也壮哉”之佳句。
石牛仙 位于八面山山顶西南侧,相传为石柔、石咸、石鼎三兄弟成仙的地方,故名石柔仙,后俗称石牛仙。《桂东县志》(清同治版)载:“山顶翠竹、古柏高不过丈,婆娑举曲。旁有石对峙,称为‘南天门’,游者必由此登。瓦解(棱)以铁为之。”
石人仙 又名石人寨,位于流源乡沙坑村。相传: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叶宗留发动闽、浙山区流民起义。失败后,猛将石三子被官兵追杀于寨,其头颅沿山滚下,惊起一天鹅、一老鹰哀鸣着各自飞向南北两个山头。顿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似见一群石三子,手执长矛,冲向山寨,官兵头颅纷纷落地。风雨过后,山寨上便立起几个大石人。石三子的头颅滚落山下田中,化成巨石。农民耕田时,每当耕牛靠近巨石,总要发出低声的哀叫,因此,又将田中的巨石叫作“哀牛石”。清初,有两个道人用此巨石雕成两个菩萨,取名为“天鹅仙”、“鹰峰仙”。分别放入神鸟(天鹅、老鹰)飞去的两个山头庙中。1988年4月,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回到故里时,站在流源桥上,久久凝视石人仙,低声沉吟:“梦牵五十载,弹指一瞬间;近尝故乡水,遥望石人仙。”
石花仙古堡 位于大塘乡船塘村石花坳,距县城30公里,紧挨106国道。这里青山叠翠,峰峦奇秀,云缠雾绕,林茂树丰。有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的古堡——石花仙书院,周围筑有10.12米高、3.3米宽的花岗岩城墙围绕,只留一门进出。登上石筑高墙,近山远景,一览无遗。古堡内原有灵光宝殿,各种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香火缭绕、灯烛长明,善男信女常来此参禅拜佛、求神问卦。因年久失修,该殿有所塌圮。堡内有山泉一口,不管是久旱无雨,还是暴雨倾盆,泉水总是长年不断,但只能够一人饮用,被当地人称之为“仙泉”。
白鹤仙 白鹤仙位于新坊乡青洞村与溪源村交界的高山之巅,县人李建晓于明嘉靖年间兴建。此处,群山环抱,峰峦重叠,松竹苍翠、古木参天。因白鹤经常栖于青松枝头,故有“鹤鸟青松”之美称,白鹤仙也因此而得名。该处是县境内有名的古刹。整个建筑全以青砖修造而成,雄伟壮观。
二、建 筑
敬字亭 俗名化字塔,位于新坊乡龙溪村吴家祠堂前坪上,建于清道光年间。为青麻石建筑,亭身小门的门额上,镌刻楷体“敬字亭”三字,亭身外观为宝塔式,塔身四周刻有莲花枝纹圈,整体光洁,逐层收缩至葫芦宝刹。
考武楼 位于沙田镇文昌村,清嘉庆十八年(1813)武贡生郭孔超所建。楼体三层八角,井干式木架结构,斗拱承托,飞檐四翘,游廊回曲。楼前有四个花池。花池有石雕围栏,所刻花鸟至今仍依稀可辨。
高车桥 又名高桥,位于城关镇敖山村,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沤江,明正德年间建。1956年修建的宜汝桂公路原经此桥。
燕岩桥 位于沙田镇东侧,为五孔石拱桥,横跨沤江,清嘉庆年间建。
琼公桥 位于沙田镇文昌村,为五孔石拱桥,横跨沤江,清嘉庆年间建。
下黄桥 位于县城老城区南,为五孔石拱桥,横跨沤江,清嘉庆十七年(1812)建,1956年至今宜汝桂公路经过此桥。
江湾桥 位于沙田镇江湾村,为二孔石拱桥,横跨从贝溪乡流出的江湾河口,清嘉庆十九年(1814)建。1956年至今宜汝桂公路经过此桥。
四都凉桥 位于四都墟,始建于明代,横跨淇水,长30米,宽3米,四墩三孔,以巨木为梁,面铺厚实木板。长廊古色古香,藻井彩绘。两翼栏板内侧安有坐凳,供人们休息乘凉。桥两端木柱刻有对联。一曰:凉桥架东西,方便旅客;清溪流昼夜,润泽田畴。一曰:逝者如斯,长宜大干争朝夕;行人到此,何妨小憩养精神。
三、墓 葬
李荣门墓 址在黄洞乡钟鼓坳。李为宋朝末年人,隶属文天祥丞相麾下,阃外提领,宋亡入居桂东,卒于桂东,随之安葬。
方泗高墓 址在普乐乡中心村。方幼年外出从军,清末授总兵,封建威将军,任闽粤两省总督,卒于漳州,移柩桂东安葬。
胡兼善墓 址在城关镇敖山村。胡于清咸丰年间,以军功补知府,积劳成疾,朝廷赐祭祀银,以军功封资政大夫。
郭佑达墓 址在贝溪乡,卒于任内。郭为清雍正已酉科解元,四川安岳县令。
黄鼎玉墓 址在城关镇琴山村。黄为官直隶大名府同知,清康熙封奉正大夫,卒于清雍正二年,墓占地二亩余。
邓承齐墓 址在大塘乡。邓为清乾隆已未(1740)科进士,先后任江南天长县、直隶巨鹿县县令。
黄昭著墓 址在城郊。黄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辛丑科进士,官宝庆府教授。
何宫莲墓 址在黄洞乡羊社村。何为清代武翼大夫,授镇国将军。
何德邵墓 址在城关镇草堂村。何为清代诰封一品镇国将军。
邓泰福墓 址在寨前乡鹰峰村。何为清代太子少保、振威将军。
吴次涣墓 址在新坊乡。吴为清总兵,封建威将军。
扶良博烈士墓 址在新坊乡。扶良博从事革命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1967年,当地将其旧墓重新修复,以资纪念。
四、碑 刻
“遵抚宪示”碑 清同治三年(1864年)桂东知县陈玉祥为严禁书役、差役贪污腐化,下乡勒索,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遵抚宪意旨而颁刻此碑。碑高0.95米,宽0.54米,阴刻正楷,额题“遵抚宪示”。此碑由县药材公司退休职工陈洪珍藏41年,于2001年9月捐献给县文物部门珍藏。
碧洞飞烟碑 位于四都乡角塘村碧洞飞烟岩洞口,碑序刻行草90字,右刻有清代举人郑世涛所作五言律诗一首:“瑞烟生碧洞,苍翠亦佳哉!一缕虚灵秀,半空风雨来。天荒藏大古,境幻割蓬莱。想象仙灵住,丹成九鼎开。”此诗赞颂了碧洞飞烟的奇特景观。明朝桂东县令崔世召在洞门崖壁刻有篆体“石窗生白”四字,字迹洒脱,刻工精细。
八面山路记碑 清邑令傅鹏飞作,刻于石碑,竖在八面山中路。
命朝议大夫黄体贤墓表 刻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址在城郊琴山。
五、出土文物
石斧 鼎足 软陶片 1986年文物普查时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
纺轮 石斧 夹砂方格纹陶片 1986年文物普查时出土,属商周早期遗存。
方格纹陶罐 铁刀 镇纸 1988年于城关镇茅柳村出土,属东汉古墓遗存。
古钱币 1986、1989年于新坊、青山乡出土,其中有汉、隋、唐、南唐、宋代几个时期铸造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