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第一篇  地理环境

第一章  政  区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赣两省交界处,处诸广山脉以西、五岭山脉之北,介于东经113°37′~114°14′、北纬25°44′~26°13′之间。县境从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毗连,南与汝城县相接,西与资兴市为邻,西北与炎陵县(原酃县)接壤。境内东西广61.2公里,南北袤53.6公里,总面积1451.5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34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小县。县城距省会长沙375公里,距郴州城区157公里。

第二节  沿  革

宋嘉定四年(1211),析原属桂阳县(即今汝城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乡)。明洪武元年(1368),移县城于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即今城关镇)。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东县为平阳县。次年2月,复名桂东县。民国元年(1912),桂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26年,隶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改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桂东属衡阳专区。1949年11月,隶属郴县专区。1952年,隶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复属郴县专区。1958年11月,桂东县、汝城县合并为汝桂县,县治设今汝城城关。1961年5月,汝桂分县,恢复桂东县建置。

第三节  行政区划

1991年,桂东县辖2镇、16乡和宋坪林场,共149个村(居)委会,517个村(居)民小组。1994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地乡改为乡级建置镇即清泉镇。2002年,全县辖清泉镇、城关镇、沙田镇、桥头乡、寒口乡、黄洞乡、三洞乡、增口乡、寨前乡、流源乡、大塘乡、新坊乡、普乐乡、东洛乡、贝溪乡、大水乡、青山乡、四都乡及宋坪林场,共有145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1527个村(居)民小组。




桂东县2002年各乡(镇、场)、村、组统计表

单位:个


乡、镇名称

村(居)委会数

其     中

村(居)民小组数

村委会

居委会

清泉镇

8

7

1

76

桥头乡

9

8

1

116

寒口乡

5

5

62

黄洞乡

8

8

58

三洞乡

6

6

54

城关镇

13

10

3

95

增口乡

8

8

89

寨前乡

12

11

1

134

流源乡

5

5

40

大塘乡

10

9

1

142

新坊乡

6

6

85

普乐乡

13

13

125

东洛乡

8

8

45

沙田镇

14

12

2

143

贝溪乡

6

6

48

大水乡

5

5

42

青山乡

6

6

48

四都乡

13

12

1

121

宋坪林场

4

合  计

155

145

10

1527





第四节  县界勘定

桂东县东与江西省崇义县、上犹县、遂川县毗连,北与江西省遂川县、湖南省炎陵县交界,西与炎陵县、资兴市接壤,南与汝城县相邻。1997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县政府在民政局设立勘界工作办公室。至2002年,先后同相邻的6个县(市)的勘界办公室协商、踏界、协议,勘定6条长约327.8公里的县(市、省)际边界线。其中桂遂(桂东、遂川)线111.1公里;上桂(上犹、桂东)线16.5公里;崇桂(崇义、桂东)线24.2公里;炎桂(炎陵、桂东)线49.5公里;汝桂(汝城、桂东)线80.3公里;桂资(桂东、资兴)线46.2公里。勘界、埋桩、测绘、资料汇总和上报审批等系列工程圆满完成。其边界线为:

东面:从位于东洛乡的崇义、汝城、桂东三县边界交会点由南往北沿诸广山脉倒水分界,经东洛乡赤水仙山(海拔1748.8米)、普乐乡新庄仙人桥山(1482.5米)、普乐乡新庄村齐云山(2061米)、新坊乡泥塘赣湘边界线18号界桩,再沿罗霄山脉经上犹、遂川、桂东三县边界交会点(1633.3米)、增口乡泥湖杨何顶山(1530米)、寒口乡巴山村湘赣边界线17号界桩、寒口乡乌石砾山(1275米)、桥头乡的山亚山乐 (1190米)、清泉镇铜锣村老虎街山(1073.4米)、清泉镇中坑村猴子岭(806.8米)、清泉镇滁峰仙山(842.6米)至湘赣边界线16号界桩。

    北面:从湘赣边界线16号界桩起向西,经大山岗山(856米)、清泉镇古老生山(1599.7米)、黄洞乡鸡笼寨山(1743.4米)、黄洞乡南华村双丫顶山(1333米)、黄洞乡笔架山(1450.5米)、市界线株郴边界线5号界桩(位于106国道桂东县进入炎陵县交界处)、三洞乡竹坑村湾江脑山(1766米)、四都乡新龙村龟形组边界线、四都乡新龙村齐云亭(1496.4米)、鸡公串谷罗山,至炎陵、资兴、桂东三县(市)边界交会点(1285米)。

西面:从桂东县、资兴市与市界线株郴边界线交会点102781020号界点起,向南经八面山自然保护区的马屁股山(1905.5米)、石牛仙山(2051米),再经青山乡的黄沙坑、七里坑山顶(1470.5米)、排石界顶峰(1526.4米)至汝城、桂东、资兴三县(市)边界线交会点(1495米)。

南面:从资兴、汝城、桂东三县(市)边界线交会点的102627810号界点起,向东经烂店坳山、左食水垅(998米)、鹅公界、下禾斜、石泥垅里、沙田镇胜利村106国道进入汝城县处,经狮形山、牛角头(1408.5米)、石壁山、汝桂边界线1号界桩、野猪窝、金鹅仙、猴形山、贼土坳(1286米)至汝城、桂东、崇义三县边界线交会点。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一、地  质

桂东县境内除无红岩类出露外,有六大岩类组合。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包括冲积物、堆积物和残积物等。近代冲积物,分布于沤江、淇江、泉江及其支流沿岸;堆积物分布于河谷较宽阔的山麓地带,如四都、沙田等地;残积物分布较为普遍,在花岗岩分布区,残积物较厚;砂岩出露区,残积物较薄。海拔从低至高,土壤普遍形成从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的垂直分布。

砂页岩类  有砂岩、页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等,分布在贝溪大岭至沙田大坑一带,南北长约2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岩,难于风化,构成山脊和陡坡;页岩、砂质页岩和粉砂岩质地较软,因而形成贝溪和沙田径口等山间盆地。

砂砾岩类  主要分布于八面山主峰东北的山岭和四都谷地西部、南部及青鹅仙至大坑附近。零星的砂砾岩还见于八仙下棋、鹰峰仙、月光坑等地。由于砂砾岩岩石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强,因而形成尖削山脊和陡坡峭壁及单面山等形态。八面山主峰即由此类岩石组成。

灰岩类  它主要分布于四都东水、西水谷地和其间的山岭及贝溪大岭至沙田鸡公脑一带。由于溶蚀常常构成岩溶谷地、岗地和山地。这些地段常有石芽、溶沟、落水洞、溶斗、溶洞等岩溶地貌。如四都的碧洞飞烟、仙人石田等。

变质岩类  主要岩石有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夹板岩、硅质岩和结晶灰岩透镜体等。长石石英砂岩中的长石,风化成高岭土,而板岩富含泥质,缓坡地带堆积层较厚,板岩碎片和砂砾混杂其中。风化土肥沃,通透性好,在西边山林区往往能见到30度以上的陡坡地带,极有利于杉、松、杂木等林木生长。

花岗岩类  它分布在县境东部和东北部,占全县总面积的57.77%。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钾长石、斜长石和云母,易风化,石英颗粒则呈砂粒混杂于风化土中,形成较厚的砂土和很厚的疏松母质层,风化壳厚度可达30米。特别是县城周围,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风化土层和母质层更厚,很适宜发展楠竹生产。清泉、桥头一带的花岗岩因矿物颗粒粗,且大小不均匀,颗粒的膨胀系数不同,因而产生的物理风化更为显著,很快地碎解成松散的颗粒。所以这些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崩岗到处可见。花岗岩风化成的土壤通透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桂东县岩类面积统计表


序号

岩    类

面积(km2)

占全县总面积(%)

1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49.71

3.42

2

砂页岩类

33.62

2.32

3

砂砾岩类

76.33

5.26

4

灰岩类

22.11

1.52

5

变质岩类

431.29

29.71

6

花岗岩类

838.50

57.77

合计

1451.56







二、地  貌

桂东县处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相对隆起带和新华厦构造系的相对隆起带的复合部位。由于气候条件,形成相当厚的风化壳及流水的线状侵蚀和面状洗刷,因而形成了谷深坡陡、以山地为主的地貌。桂东境内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岭谷相间。山地面积1344.81平方公里,其中中山1272.64平方公里,中低山72.17平方公里;丘陵57.04平方公里;岗地15.11平方公里;溪谷平原34.6平方公里。山、丘、岗、平的比例为93∶4∶1∶2,构成以中山为主,山、丘、岗、平兼具的山区地貌。

全县有山峰571座。其中:800米以下的山峰13座,占2.27%;800.1~1800米的山峰536座,占93.87%;1800.1米以上的山峰22座,占3.86%。东面位于江西省崇义县交界处的齐云山主峰,海拔2061.3米,为县内第一高峰;西面与资兴市交界的八面山主峰,海拔2042.1米。

境内由于地面切割强烈,因而水系较为发达。全县共有大小溪河流133条,分属湘江和赣江两大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50条;50~100平方公里的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200平方公里以上的2条;5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即沤江,其流域面积为771.46平方公里。




桂东县地面坡度等级面积统计表

级  别

示量指标

0°~5°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

面  积(km2)

44.46

25.95

87.61

349.92

409.62

180.39

353.61

占全县面积(%)

3.06

1.79

6.03

24.11

28.22

12.43

24.36




第二节  气  候

一、气候特点

桂东境域由万洋山脉的八面山和诸广

山及其支脉的两个河谷盆地(即东部谷地西高东低,为诸广山支脉组成朝东敞口的小型河谷盆地;西部谷地北高南低,介于八面山与诸广山之间朝南开口的河谷盆地)组成。由于这两个盆地都是三面环山,一端敞口,呈半封闭状态,因而明显影响全县的气候和水、热分布。特别是西部河谷盆地,其西北面有连绵62公里的八面山,山脉平均海拔1576米,成为阻挡北部冷空气进入的天然屏障;朝南敞口,使南面暖湿气流顺河谷长驱直入,形成了春雨绵绵、夏凉冬暖的气候区。

境内地形复杂。由于各处地形的遮蔽不同,因而日照时数、辐射强度及气流变化的作用不同,加上冲垄谷地受宽度、朝向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小区气候。在海拔高度相等的南北坡上,北坡平均气温比南坡要低。

桂东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东南风进入,冷暖气团锋面在境内对峙徘徊,光照不足,阴湿多雨。夏季,受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控制,高温多雨,盛吹南风。但境内海拔高,山地多,植被好,故而夏无酷暑。受台风影响,时有暴雨。秋季,冷空气侵入,气温下降,冷空气活动频繁,雨水较少,常为秋高气爽天气。偶受台风影响,时有暴雨。冬季,受北方干冷气团控制,常有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寒流侵入,但因高山阻挡,地势向南倾斜,因而冬季并不严寒。

二、气象要素

日照  境内多年(多年为近十年,下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72.4小时。日照最多的是1992年1563.6小时,最少的是1997年950.9小时。多年平均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163.4小时;3月份最少,为57.1小时。7月日照时数最大值是1992年,为217.8小时;最小值是1997年,为77.0小时。年际差别较大。




桂东县多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

单位:小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值

80.5

72.6

57.1

86.1

104.5

113.1

163.4

136.7

136.5

141.7

150.1

130.3

1372.4




气温  县内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5.8℃。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6.1℃,7月最高,平均为24.1℃。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为-9.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98年8月24日,为36.7℃。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境内时常遭遇“三寒两雨”(春季寒潮、五月低温、九月寒露风、六月大雨、八月倒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诸多的不利。




桂东县多年各月平均气温表

单位:℃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

平均值

6.1

7.3

11.2

16.8

20.0

23.0

24.1

23.4

20.8

16.5

11.9

7.7

15.8




境内气温因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呈垂直变化,形成“一山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区域。以下是几个不同海拔高度的乡镇,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月份气温及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地点

    季

温         节

海         度

年平均

1月

4月

7月

10月

清泉

400米

7.4℃

18.9℃

27.5℃

20.2℃

18.5℃

沙田

600米

7.8℃

17.9℃

25.3℃

19.6℃

17.7℃

寨前

750米

7.8℃

17.1℃

24.8℃

19.2℃

17.2℃

东洛

900米

7.1℃

16.8℃

23.9℃

18.8℃

16.7℃





冬季受逆温层和地形的影响,海拔600~750米地区气温高些。

境内多年平均初霜在11月7日,平均终霜在3月7日。无霜期245天,平均霜日28.1天。最早终霜日为2000年1月28日,最晚终霜日为1996年4月5日。最早初霜日为1994年10月20日,最晚初霜日为1996年12月5日。无霜期最长的是2000年度,为279天,最短是1991年度,为209天。

降水  境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865.5毫米,最多的2000年为2444.2毫米,最少的1993年为1572.5毫米。各月之间的降水也不均匀,最多的6月为257.9毫米,最少的11月为42.1毫米。

各季的降水量也大不相同。春季降水量为613.1毫米,夏季717.6毫米,秋季271.9毫米,冬季262.9毫米,春、夏季降水量多,秋、冬季降水量少。夏季降水最多,常有几次规律性的暴雨,如“端午水”、“磨刀水”。立秋前后有“倒秋雨”,降水量有时日达100毫米以上,1996年8月2日降水量为195.1毫米。冬季雨量最少。4~6月为主汛期,降水量为653.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5%;4~9月为汛期,降水量为1262.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




桂东县多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值

86.6

121.0

217.5

197.5

216.1

257.9

215.0

244.7

149.6

80.2

42.1

55.3

1865.5





气压、风  境内多年年平均气压为921.1百帕,极端最高气压为1992年11月9日的938.9百帕,极端最低气压为1996年8月2日的900.8百帕,气压年极值差为38.1百帕。年平均最高气压为922.9百帕,年平均最低气压为919.0百帕。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年际变化在1.0米/秒至1.5米/秒之间。一年中,以静风最多,频率为48%,其次为东北风,频率为10%。




桂东县多年各月风向频率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

风向

C,NE

C,NE

C,NE

C,S

C,S

C,S

C,S

C,S

C,NE

C,NE

C,NE

C,NE

C,NE

频率

43

16

45

15

44

12

42

11

48

11

40

19

47

16

61

17

59

10

51

15

50

15

46

16

48

10

注:C静,N北,E东,S南




湿度、蒸发  境内多年年平均水气压为16.1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8月份最大为87%,11月、12月最小为80%。

境内多年来年平均蒸发量为1128.2毫米,最大值在1998年为1264.6毫米,最小值在1997年为933.2毫米。各月中以7月的蒸发量最大,为154.2毫米,1月蒸发量最小,为45.0毫米。

物候、天象 境内蛙、蚱蝉、家燕等动物活动对气候的反映规律为:蛙,平均始鸣为3月31日,平均终鸣为10月22日;最早始鸣在1991年3月7日,最晚始鸣在1998年4月17日;最早终鸣在1993年9月20日,最晚终鸣在1992年11月8日。家燕,平均始见为3月31日,平均绝见为9月27日;最早始见在1999年3月7日,最晚始见在1998年4月13日;最早绝见在1993年8月31日,最晚绝见在1994年10月5日。蚱蝉,最早始鸣为1998年5月22日,最迟始鸣为1991年7月4日;最早终鸣为1993年9月5日,最迟终鸣为1992年10月19日和1996年10月19日;平均始鸣为6月16日,终鸣为10月5日。

梨树、苦楝、板栗的生长规律为:梨树平均3月23日芽开放,4月6日普遍展叶,4月7日普遍开花,8月1日果实成熟,8月11日叶子开始变色,8月18日开始落叶。苦楝平均3月27日芽开放,4月17日进入

展叶盛期,5月7日盛花,8月19日果实成熟,9月18日叶子开始变色,10月1日开始落叶。板栗平均3月27日芽开放,4月11日进入展叶盛期,5月29日盛花,10月12日果实成熟,10月18日树叶开始变色,10月24日开始落叶。

  2002年4月13日上午11时50分左右,观测到桂东县城上空出现内红外紫的日晕和光环;同时,还看到一个粉白色光环和光弧,直至12时40分消失,该天为晴天。

第三节  水  文

  桂东的水文事业始于1958年。该年12月19日设立了寨前(一)水文观测站,为股级单位,属郴州专区水文分站直接管理。1963年3月14日水文站断面下迁0.3公里,为寨前(二)站;1972年1月1日,观测站断面再下迁1公里,为寨前(三)站,其集水面积增加到384平方公里。2002年11月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编制5人,实有4人。

  寨前水文站既是国家的基本站,又是湘东南部山区小河的代表站,它为沤江三级工程管理运用提供水文资料。集水面积289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8公里,干流平均坡降12‰,至河口(地点衡阳市)425公里。

  观测站的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水温、岸温、降水量。2002年寨前(三)观测站管辖的雨量站有:寒口上秋、三洞槽里、四都、黄洞青竹、增口泥湖5个。

一、水  位

  据寨前(三)水文站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等5年实测纪录所载:沤江平均水位为719.245米(海拔高度,下同),平均水位最高年是1997年,为719.36米,最低年是2000年,为719.14米。年平变幅为0.22米。

  多年最高日水位1994年5月2日,为719.96米;最低日水位1994年1月31日,为718.81米。最大水位变幅达1.15米。

  最高水位出现在4、7、8、9月的机率为30%,出现在5~6月的机率为60%;最低水位出现在10月至次年的2月或3月的机率为80%。

二、径流量

  从寨前(三)站上述5年的实测纪录表明,沤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409.06毫米,径流量为每秒17.14立方米,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44.64公斤/秒。

年际变化  丰水年(1992),径流深为1710.9毫米,径流量为每秒20.8立方米,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54.1公斤/秒;枯水年(1993),径流深仅1075.3毫米,径流量每秒13.1立方米,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4.1公斤/秒。丰水年与枯水年之比为1.6:1。

年内变化  汛期的4~9月,平均径流量为每秒22.75立方米,枯水期的10月至次年2月或3月,径流量为每秒11.52立方米,比值为1.97∶1;1994年6月月径流量最大,每秒为46.7立方米,1994年1月最小,每秒仅为4.83立方米,比值为9.67∶1;最大日洪峰流量出现在1994年5月2日,每秒为433立方米,为年平均径流量的25.26倍。

区间差异  以沤江为例,年径流量自南向北递减。




桂东县沤江寨前(三)站部分年份实测流量表(一)


年份

最大洪峰日

径流深

(毫米)

径流量

(立方米/秒)

径流模数

(公斤/秒/平方公里)

日 期

流  量

(立方米/秒)

1992

8月23日

315

1710.9

20.8

54.1

1993

5月8日

140

1075.3

13.1

34.1

1994

5月2日

433

1610.2

19.6

51.1

1997

7月4日

196

1534.6

18.7

48.7

2000

9月2日

316

1114.3

13.5

35.2


桂东县沤江寨前(三)站实测流量表(二)

                                                                      立方米/秒


年 份

汛期流量

(4~9月)

枯水期流量

(10~次年3月)

最大流量

最小流量

流量

流量

1992

26.2

14.98

3

38.6

11

6.09

1993

18.27

7.89

6

30.4

12

5.41

1994

27.56

11.15

6

46.7

1

4.83

1997

25.38

11.85

8

40.2

1

6.62

2000

16.33

10.75

9

25.7

2

5.77





三、含沙量

  根据寨前(三)水文站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等5年的测量资料,沤江年平均每立方米水体的含沙量为0.256公斤,输沙模数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71吨,平均输沙率为每秒4.512公斤。其中,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的日期是2000年10月5日,每立方米水体的含沙量达24.1公斤;最小断面平均含沙量的日期是2000年2月1日,每立方米水体的含沙量仅为0.005公斤。




沤江部分年份含沙量变化表

年份

平均含沙量

kg/m3

平均输沙率

kg/s

最大断面平均含沙量

最小断面平均含沙量

输沙模数

t/(km)2

日期

kg/m3

日期

kg/m3

1992

0.22

4.53

8月23日

6.43

2月1日

0.006

373

1993

0.152

1.99

5月8日

4.92

1月24日

0.006

164

1994

0.33

6.37

5月2日

7.07

10月24日

0.008

524

1997

0.361

6.76

5月8日

12.3

10月31日

0.006

555

2000

0.216

2.91

10月5日

24.1

2月1日

0.005

239




第四节  自然灾害

一、水  灾

1991年3月27日,四都、沙田等8个乡镇遭受10级狂风暴雨袭击,10007户农户受灾,死亡1人,受伤37人。同年6月19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农田、旱土

冲毁严重。9月7日,由于暴雨引起山洪,

导致寒口死亡2人,县城至清泉、县城至四都交通中断十天。1992年3月17日~26日,降水量达211.5毫米,洪涝加上“倒春寒”,境内烂种、烂秧率高达38%。6月6~18日,全县连续普降大雨,损失惨重。7月4日~11日,降水量204.7毫米,致使部分乡村交通中断,受灾严重。1993年7月27日,四都山洪暴发,四都墟被淹,水深0.7米。1994年5月2日暴雨,死亡2人,勒里电站机房水深0.3米,县邮电局、县体育局等单位的住房进水。6月9日~18日,降水量437.7毫米(其中15日降水116.1毫米),死亡2人,交通中断36小时,通讯中断12小时,流源矿、沙田煤矿、县水泥厂因灾停产。1995年5月29日暴雨,造成1人死亡;7月2日,城关、黄洞、三洞突降暴雨,县内部分道路、农田、房屋被冲毁,1802户农户受灾。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被洪水冲毁的稻田


1996年8月2日,境内普降特大暴雨,雨量之大、面积之广,实属罕见。县城降水量195.1毫米,是县内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最大值。寨前槐村降水306.2毫米,寨前水文站293.7毫米,大塘274.1毫米,贝溪219.6毫米,四都214.0毫米,东洛185.6毫米,沙田173.0毫米,故称“8·2”特大洪灾。四都墟水深2.6米,四都凉桥桥面过水1米左右。此外,寨前墟肉食品市场水深1.5米;宋坪林场医院水深1米,该林场街道水深1.1米,成了河流。“8·2”特大洪灾,造成山洪暴涨,山体滑坡,洪水泛滥成灾。全县因灾死亡22人,受伤1100余人,其中重伤106人;受损房屋1.9万间,其中全部倒塌的7800间;被洪水冲走粮食2000余吨,大牲畜7300多头;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无法统计。县内公路被洪水冲毁125公里,其中:路基全毁52公里;国道106线桂东段塌方392处;寨前至四都36.8公里公路,塌方80余处,12公里路基被冲毁;全县7个乡镇交通中断。境内电讯杆倒、断3500根,中断通讯17个小时。电力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倒高、低压电力杆500多根,21座电站被淹,发电机组被洪水淹没。“8.2”特大洪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量稻田绝收;冲毁水渠15万米、河堤185公里,河坝250处。此外,县内9所学校的房屋全部倒塌,面积达1.5万平方米,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出现师生伤亡事故。当年9月9日,寒口、桥头局部地方又遭到特大暴雨袭击,桥头乡横店村刘公山组被洪水洗劫。由于水势太猛,来不及转移,致使3人丧生。该组8户人家中有7户房屋全部倒塌,另1户房屋严重受损。桂东—遂川、城关—清泉的公路交通一度中断。

1997年8月8日下午,以四都乡为中心的局部地区突降暴雨,造成西水村峡里金矿山体滑坡。四都、青山、大水、三洞、流源以及宋坪林场受灾严重。1998年5月11日暴雨,死亡2人;同年6月17~26日,降水量为323.7毫米,引发洪涝灾害。1999年5月24~25日,6月3日和7月15日,普降暴雨。9月15~18日,桂东连降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受灾人口8700人,923人无家可归。据统计,该年4~9月的降水量较历年多584.7毫米,形成大涝年。2000年9月1日8时至次日8时,大雨如注,寒口降水172毫米,四都降水156毫米,新坊降水105毫米,寨前降水103.7毫米,导致山洪暴发,许多稻田被淹和冲毁,不少农家收入减少。2001年6月10~13日,境内普降大暴雨,降水量139毫米,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损失严重;7月6~7日,又降暴雨,县城降水量151.9毫米,寒口降水194毫米,寨前老墟里水深1米左右;7月14日下午,泉江流域局部暴雨成灾,桥头墟水深1.5米,70多家商店被淹,甘坑拱桥被冲垮,中断交通数月。是年,因水灾倒塌房屋1730间,死亡1人。2002年6月16日、7月1日、8月8日、10月3日的洪涝,给18个乡镇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死亡3人,重伤5人。10月28~30日连续暴雨,10个乡镇受灾,死亡2人。

1991~2002年,县内多年来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3场,最多的是2002年,为11场;最少的是1993年,仅一场。洪涝灾害,多年平均每年为1.8次,最多的年份是2002年,为5次。

二、风灾  冰雹

  县内局部大风年年有,多为雷雨大风,并时常伴有冰雹。

  1991年3月27日,风力达10级的大风自西向东侵入四都、流源、大塘、普乐、沙田、贝溪、大水、青山等乡(镇),吹倒电杆284根,倒塌房屋55间,死亡1人。同年6月4日16~17时,原水泥厂的10根高14米的高压电杆被吹倒,屋顶被掀翻;机械厂附近下冰雹30分钟,最大的冰雹直径2厘米;沙田镇5个村的部分房屋被吹倒。沙田畜牧市场的5个交易亭被大风刮翻,江湾小学的房屋盖瓦被吹掉200多平方米,106国道两旁直径33厘米的大树被大风刮倒。1992年4月21日12时30分至14时20分,桥头、清泉等9个乡、镇遭龙卷风、暴雨、冰雹袭击,死亡3人。桥头乡尚义村7株百年古松,有6株被连根拔起。1994年9月3日17时30分,寒口乡的上东、寒口、秋里3个村遭受雷、雨、大风、冰雹的危害,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4347亩中稻的禾叶、禾杆、稻穗被砸毁,给当地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6年6月9日,黄洞等11个乡、镇受到暴雨、冰雹危害,冰雹最大直径12毫米,且持续19分钟,导致2万余亩农作物受损。

三、旱灾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因旱灾而开裂的稻田


1991年6~7月,全县18个乡镇65个村460个村民小组遭受旱灾。其中绝收面积0.35万亩,造成部分地方粮食减产。同年9月9日~10月12日连续34天中,降雨量只有8.4毫米,导致红薯大面积减产。1992年9月2日~10月25日,降水量只有26.7毫米。1996年9月11日~11月30日共84天,降水量仅为27.2毫米。1998年5月至10月,持续高温干旱,全县大部分农作物遭受旱灾,受旱中稻枯萎1.9万亩,晚稻枯萎0.2万亩,红薯、蔬菜大片枯萎。其中,7月13日~8月24日,降水量39.9毫米;9月14日~10月31日,47天中只降水26.8毫米。夏、秋两季的干旱,使灌溉条件差的中稻绝收。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冰冻造成竹木损毁

12年来,县内出现14个干旱时段。其中春旱1年,夏旱5年,秋旱8年。

四、雷击

  1991年3月27日,被雷击死1人,伤13人,击毁电视差转机1台,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器25部。同年6月4日,沙田汽车站棚架被雷击损毁。1992年4月21日,桥头乡被雷击伤3人。1993年6月24日,大水乡4头肥猪、1头耕牛被雷击死。2001年8月16日,城关镇预制板厂厂房被雷击穿一个直径20厘米的大洞,厂房内的线路被击溶,电器被击坏。2002年4月5日,局部地区遭受雷雨大风,被雷击死1人。同年6月26日下午,被雷击坏电视机50余台、电话机100余部、电脑10余台,击坏通村有线电视线路5条,致使5个村的村民多日不能收看有线电视;桂东一中变压器和电视监控系统被击坏,损失40余万元。

1991~2002年,县内多年平均每年雷暴日为52.3天,最多的是1997年,为64天;最少的是1996年,为37天。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城关镇境内的地质灾害


五、冰  冻

1993年1月15~16日、23~24日4天冰冻。1月15~24日,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0℃,极端最低气温-6.2℃,境内越冬农作物受灾严重。16~24日,桂东—郴州、桂东—汝城、桂东—炎陵的客运班车停开9天;高山上的许多竹、木被冰雪压断;自来水管道和水表冻结、冻裂,停止供水6~7天。1996年2月17~24日的冰冻,使全县3.6万亩农作物被冻坏、冻死;大量活立木、楠竹被冰雪压断,倒塌房屋10栋,冻死牲畜2100多头,倒塌电力杆、电讯杆1826根。2002年12月26~28日,境内出现冰冻,18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全县交通中断三天。

1991~2002年,县内平均每年出现冰冻3.1天,最多的是1996年,冰冻10天,最少的是1995年,未出现冰冻。

六、地质灾害

  1996年9月9日18时,桥头乡横店村刘公山组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600多处,全组8户农户有7户房屋全部被泥石流冲倒,死亡3人,重伤2人,轻伤1人。1997年8月8日,四都乡西水村峡里金矿采掘区因洪水造成山体滑坡,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死亡12人。1999年,寒口乡上东村发生地裂缝和山体滑坡;新坊乡何家地村出现山体滑坡,引发大面积的泥石流,13户民房全部冲垮,死伤多人,其中一户农户三口全部遇难;城关镇敖山村船皮坳地段、桥头乡顺义村也出现地质灾害。

2001年,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是年8~10月,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配合省地质矿产厅项目组,对全县18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的150个行政村进行外业调查,行程1800多公里,寻找隐患,掌握情况,共查出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影响的灾害点100余处,为县政府搞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02年,境内暴雨,有关部门及时派出工作人员赶到重灾区——宋坪林场的栏杆岭和贝溪乡南边村的中土盈组,进行实地勘查,并提出整治措施,同时将灾情及时上报。由于预案准确,加强了对灾情隐患点的巡逻,采取汛期全日值班制度,灾后应急措施得力,减少了经济损失。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993年,县内土地详查,全县有土地总面积146497.68公顷,人平拥有土地0.88公顷,高于本省、本地区及相邻县的水平。土地构成格局大体是“八山一耕一其它”。按土地利用面积状况,可划分为八大类型。其中,耕地13926.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主要分布在沤江、泉江两岸,海拔较低,坡度较缓,水源较充足,交通较方便,以种植粮食为主。园地77.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其中茶园31.6公顷,果园38.8公顷,主要分布在桥头、清泉两乡镇。林地10970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9%,农村人平0.73公顷。用材林地主要分布在西边山的青山、大水、宋坪林场和东边山的东洛、普乐、新坊等乡(场);经济林地(油茶林地)主要分布在清泉、桥头、城关、增口、寨前、大塘、新坊、普乐、沙田、四都等乡镇。牧草地746.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其中天然草地546.83公顷,多为田间和林间隙地草场,供放牧或割草喂畜;人工草地217.28公顷,地处黄洞乡三官山。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369.65公顷,占总面积的1.6%。其中城镇用地102.75公顷,占此类用地的4.4%;农村居民用地2196.15公顷,占此类用地的92.9%;农村户平603.9平方米,农村人平146.1平方米;独立工矿用地59.58公顷,占此类用地的2.5%。农村居民用地面积包含了宅基地及周围绿化地、风景地、林地和空隙地,实际农村宅基地占用面积较少。交通用地695.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其中公路682.23公顷,农村道路12.83公顷。交通用地比重小,反映了边远山区交通尚不发达的状况。水域用地1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全县水域以河流为主,落差大,险滩多,无养殖价值,但水能蕴藏量大,是县内的一项优势资源。未利用土地17796.4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2.1%。其中荒草地8952.47公顷,裸岩石砾地536.06公顷,土坎田埂7051.62公顷,沙地及其它18.64公顷。这些土地大部分海拔高、坡度陡,暂时尚未利用或难以利用,有待因地制宜,予以改造后发挥其效益。

第二节  水资源

桂东溪流纵横,雨量充沛,河床比降大,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33条,主要有沤江、淇江、泉江、小水江等,分属于湘江和赣江两大水系。沤江及其一级支流淇江、小水江均属湘江水系,泉江属赣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条,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条。湘江支流沤江的流域面积771.46平方公里,赣江支流泉江的流域面积186.7平方公里。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6.7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1.26亿立方米,亩平耕地拥有水量7077立方米,人平10246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18.16万千瓦以上。

第三节  牧草资源

全县现有牧草地746.75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51%;适宜开发成牧草地的土地面积46141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78%。开发后可放牧的草山为38500公顷,主要分布在寒口、黄洞、三洞、增口、东洛和八面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较高,山顶坡度比较平缓,风大温低,宜发展草食牲畜饲养业,如肉用牛、羊等,理论蕴藏量15万个黄牛单位。主要草种有芒草、竹节草、狗尾草、野古草和各种蕨类等。

第四节  矿产资源

桂东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位较高。可供开采的矿产有:钨、锡、钼、铜、铅、锌、铍、铀、金、铌、钽、铁、银等金属矿产;煤、稀土、砷、花岗石、硅石、钾长石、石灰石、绿柱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钨、钼、铅、锌、金、石灰石、钾长石、硅石、砷、花岗岩、高岭土等。潜在价值较大的矿产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有:普乐小江锡矿、矮排高岭土矿、四都的石灰石、清泉镇的重稀土、大塘和寒口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等。

一、金属矿

铁  主要分布于增口乡金兰村铁山。早在清代就有人在此挖矿筑炉炼铁。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在此开采冶炼。

铅、锌  主要矿点、矿化点在贝溪乡南边村龙钱坳;寒口、寨前、大塘也有分布。

钨  境内花岗岩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产区是新坊乡的青洞。1991年,青洞有色金属矿生产钨金矿284吨。

锡  四都乡、流源乡交界处的青鹅仙为主要产区。流源锡矿最高年产锡127.59吨。

金  零星分布于四都、贝溪、清泉等乡、镇。1997~1999年,四都乡西水村峡里有民间自发开采的小金矿,有一段时间,在该处采金、挑运的民工达二、三千人。

银  境内矿床较少,主要分布在八面山的金银铺、银孔里等处。

铀  主要分布于寒口乡的大坪村、巴山村。储量约200吨。

二、非金属矿

稀土  境内清泉镇、桥头乡、寒口乡、大塘乡均有分布,1991年后已设点开采。

高岭土  最大储量在普乐乡,以矮排、小江村为中点,周围数平方公里均有储藏,已小规模开发利用,主要用于本地陶瓷生产,部分用于郴州化肥厂作化肥生产的成型剂。

花岗石  主要分布在桂东的东南部花岗岩地区。贝溪乡壕里村及县邮电局曾办过花岗石地板厂。

硅石  境内大部分乡、镇均有分布,主要产于清泉、桥头、寒口、增口、寨前、大塘、新坊、普乐、东洛等乡、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发利用。

钾长石 一般情况是与硅石相伴,县内大多数乡、镇都有分布。1999年,东洛乡兴办钾长石加工厂。

石灰石 比较集中分布在沙田镇、四都乡、贝溪乡、三洞乡。县内主要用于烧制石灰和作水泥原料用。

煤  县内的煤炭属侏罗纪时期的无烟煤。主要产于沙田、四都、贝溪等乡镇,但质量较差。

第五节  生物资源

境内群山连绵,溪河密布,植被良好,因而生物资源甚为丰富。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兴办各级各类林场,消灭宜林荒山,加之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等项目的实施,使境内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种类日益增多。

一、野生动物

1998年,县林业部门对全县野生动物进行清查,境内有野生动物约300种。

兽类  主要有华南兔、红白鼯鼠、红腹松鼠、银星竹鼠、中华竹鼠、松鼠、田鼠、家鼠、猕猴、穿山甲、狐、豺、果子猩、大灵猫、小灵猫、黄鼬、青鼬、鼬獾、猪獾、狗獾、水獭、豹猫、金猫、华南虎、云豹、小麂、赤麂、毛冠鹿、水鹿、豪猪、麝、獐、苏门羚、斑羚等。其中华南虎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分布于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及附近地区。

禽类  主要有红嘴相思鸟、白鹇、金鸡、铜鸡、环颈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灰腹角雉、鸳鸯、斑头鸺留鸟、啄木鸟、杜鹃、画眉、黄腹角雉、燕子、喜雀、云雀、麻雀、蜂鸟、大雁、猫头鹰、猴面鹰、禾鸡、白鹭、黄鹂、山斑鸠等。其中,红嘴相思鸟体长129~154厘米,额头顶和颈部呈沾黄的橄榄绿,眼光和眼周淡黄色,耳羽橄榄黄、上胸橙红,下胸、腹、尾为乳黄色,喜栖息于900~33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及成片竹丛中,极具有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和四都、普乐、东洛、新坊等地。

爬行类  主要有平胸龟、鹰嘴龟、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王锦蛇、乌梢蛇、五步蛇、眼镜蛇、水律蛇、腹蛇、蜥蜴、蜈蚣、壁虎、鳖等。

鱼类  主要有沉香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鲫鱼、鳜鱼、蝙鱼、青鲟、黄颡鱼、黄鳝、泥鳅等。

节肢、两栖类  主要有虾、河蟹、田螺、河蚌、青蛙、大鲵(娃娃鱼)、虎纹蛙、石蛙、雨蛙、蟾蜍等。野生石蛙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为筵席上珍品。

昆虫类  主要有蜻蜓、螳螂、七星瓢虫、蜂、牛虻、天牛、金龟子、蜘蛛、蝇、蚊、蚁等

二、野生植物

县内的野生植物有2000余种,已利用的有100余科1000余种。常见的野生植物中,木本51科158种,草本55科152种。

木本植物  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银杉、水杉、南方铁杉、油茶、油洞、乌桕、三尖杉、银杏、樟树、黄莲木、白栎、圆槠、石栎、檫树、白克木、包饭、果木、米槠、兰果树、薯豆、金叶白兰、光叶白兰、园槠、青勾栲、红勾栲、白花泡桐、石楠、杉树、栓皮栎、喜树、柳杉、枫杨、枫香、木荷、冬青、罗浮柿、厚皮香、山槐、紫楠、紫花泡桐、酸枣、罗浮栲、桎木、交让木、栎类、毛红椿、山羊角、含笑花、杜英、红楠、五裂、青檀、润楠、杨梅、长苞铁杉、穗花杉、福建柏、红豆杉、梓树、厚朴、杜仲、锥栗、茅栗、板栗、枫香、艮木荷、光叶白兰、青冈类、罗浮栲、猴欢喜、四照花、灯台树、新姜木、胡枝子、缺萼枫香、鸦头杜鹃、高让木、五裂械、厚叶红檀、兰果树、大叶山樊、粉背青冈、苦槠栲、甜槠栲、硬斗柯、巴东栎、朴肤木、大果花楸、美丽马醉木、楠竹、苦竹、方竹、扁枝越洁、滇白株、南岭山柳、云锦杜鹃、泽南、映山红等。其中银杉、水杉、银杏、福建柏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草本植物  主要有冬茅、芒、白茅、三叶草、黄芪、白术、水仙、石斛、芭蕉、魔芋、天南星、菖蒲、黄莲、升麻、何首乌、金银花、益母草、前胡、独活、甜叶菊、田边菊、牛蒡、艾、蒲公英、云木香、锯齿草、辣蓼、西芎、草莓、月季花、铜钱草、三七、人参、桔梗、荷、白薇、葛藤、紫藤、牵牛花、爬山虎、老虎须、弥猴桃、生地、席子草、鱼星草、石耳、节节草、竹节草、香菇、草菇、兰草、芥兰等。




 

第四章  环境保护




1991年,桂东环境保护局有干部职工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1996年9月,县建设委员会与县环境保护局合并为县建设环保局(对外保留环境保护局牌子)。县环境保护局内设办公室,编制5人,其中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1名。辖事业单位排污收费监理站和环境监测站。2002年,撤销环境保护局,但人员、财产、职能等照旧不变。仍设环保管理股、环境执法中队、环境监测站、排污收费监理站,负责环保工作,共有工作人员16名。

桂东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污染较小,有自然氧吧、天然空调之称。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农药化肥的普遍施用、工业企业的增加,县内环境污染的范围日趋扩大,污染程度日趋加剧。







第一节  环境污染

一、工业生产污染

废水污染  县内水体污染主要是工矿企业废水排放所致。工业废水的来源主要是流源锡矿、青洞有色矿、水泥厂、竹胶板厂、罐头厂等企业,废水中主要含有浮悬物汞、锡、氧化物、六价铬、砷、铅、石油等物质。1992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96万吨。1995年,县内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9.16万吨。随着县内工业企业的增加,全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多。1997年,全县工业废水上升至143.8万吨。此后,由于县内企业生产效益不佳,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随着减少。1999年,废水的排放总量168.8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量30.81万吨。2000年,全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只有17.16万吨。2002年,四都西水峡里小金矿因用氯化物选金,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毒死耕牛11头,造成很坏影响,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当年,全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只有4.3万吨。

废气污染  上世纪90年代初,境内的主要废气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水泥、化工等企业和一些小砖窑。此后,流源锡矿金属砷厂(原砒灰厂)、湘肇化工厂、高氯酸钾厂等一批化工企业的兴起,废气排放量增多,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997年,全县工业废气排放量为9392万标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后期,县内形成一股炼硅热,硅厂排出大量废气,对附近的空气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1999年,县内工业废气排放量达15471万标立方米。2002年,全县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1092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142.19吨,工业粉尘排放量715吨,烟尘排放量28.59吨。

固体废弃物污染  县内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是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渣、尾矿等。1997年12月,对全县工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全县固体废物排放量为5.32万吨/年。县水泥厂工业粉尘“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1999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2261吨。2000年8月,流源锡矿砒灰厂从郴州豫湘公司购进一车(ST)放射性废渣(含苯类和醛类有害有毒物质),在卸车掩埋时,2名工人当场中毒。2002年,县属工矿企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60万吨。其中:尾矿40万吨,煤矿石0.55万吨,炉渣0.4万吨,其它10万吨。

二、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污染。1991年以后,广泛使用农药、化肥,并逐年增多,对空气、水体、土壤、秸杆造成污染。同时,使用农药后的空农药瓶、塑料包装袋随意丢弃在水渠、河道、路旁,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当年,全县农药施用量66吨,化肥施用量11504吨。1994年,全县农药施用量84吨,化肥施用量11302吨。1999年,全县农药施用量134吨,化肥施用量14296吨。到2002年,全县农药施用量140吨,化肥施用量14324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112.1%和24.5%。

三、生活垃圾污染

居民的生活垃圾主要有煤渣、塑料制品、商品包装材料、玻璃瓶等废弃物。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街道设有垃圾桶、垃圾箱,并逐年增多。但由于垃圾箱无盖,垃圾产生有害气体,滋生蚊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设在106国道增口路段公路旁的垃圾场,垃圾无法填埋,又在沤江江边,对沤江水体造成污染。2001年,垃圾场迁至南木屯,垃圾也是露天堆放,一遇下雨,污水往下流,造成对部分稻田的污染。同时,县城居民的生活污水经下水道直接排入沤江,造成对沤江水体的污染。2002年,居民生活垃圾排放量约20万吨。

在乡镇墟市和广大农村,很多生活垃圾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随意倾倒丢弃在门前屋后的山坡、沟渠、溪流、河道、路旁,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000年桂东县主要工业污染源“三废”排放量表


企业名称

废  气

(万标立方米)

废  水

(万吨)

废  渣

(万吨)

流源锡矿

421

0.30

0.110

青洞有色矿

15.00

0.320

水泥厂

2778

1.02

0.054

湘肇化工厂

700

冷却水

0.250

高氯酸钾厂

1270

冷却水

0.009

竹胶板厂

243

1.20

0.009

罐头厂

121

0.24

0.005

合   计

5533

17.16

0.507






第二节  环境治理

一、废水污染治理


《桂东县志》地理环境

 沤江县城段污水治理工程


1991年12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桂东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城关饮用水源保护区,防止县城饮用水源被污染。1992年3月,县有关部门经过与城关镇草堂村观前组协商,将县看守所生活废水引入农田灌溉,减少了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一个污染源。11月,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东江水库沤江水域水质保护管理实施细则》。12月,县环保局在县乡镇企业委员会下辖的矿产品公司召开选矿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现场会。该年,全县工业废水处理量21万吨,处理率为22%。是年,县自来水公司集资4万元、贷款5.8万元,对净化池——净水器系统进行改造。1993年重点整治普乐小江区域水土流失,普乐乡政府出资4000元在高岭土矿区周围种植水源林,并发布《关于禁止乱采滥挖锡矿、高岭土的布告》。此后,小江区域水污染的情况有所好转。1994年,县人民政府下发《桂东县依法强化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后,城关镇人民政府印发通告,进行广泛宣传。随后,县人民政府牵头组建由城市管理、水电、国土、环保、城关镇等单位参加的监察维护队,负责对沤江城关段的工业、生活废水进行监管。对严重污染水源的金鱼纸厂限期搬迁。1995年,县内工业废水处理量为48.64万吨,处理率为54.56%。1997年,全县工业废水上升至143.8万吨,比1995年增加54.64万吨。为此,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下发《关于下达2000年前污染源治理达标计划的通知》,要求辖区内所有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都要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对排放污染物严重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不力,未达到排放标准者,根据其造成的危害后果,依法进行关闭、停产或转产。当年,投资3.2万元治理污水,征收污水排放费1.86万元。全县工业用水量只68.73万吨,其中新鲜水63.21万吨,重复用水5.52万吨。重复用水中,废水处理回用量3.62万吨。11月,县人民医院投资10万元建成的病毒污水处理池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县流源锡矿砒灰厂含砷很高的废水沉淀池改造工程,经环保部门多次监测、严格监控,达到合格标准。2002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4.19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4%。

二、废气污染治理

1992年8月,桂东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对废气污染大的工矿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各有关单位对废气污染的问题也引起了重视,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废气排放。同年10月,县内推广应用免烧砖法,每年可节煤千吨,减少780万标立方米的废气排放。1998年,县竹胶板厂投资30万元,购置旋风式除尘锅炉一台(4吨),增加喷淋塔一座,改变了原来黑烟滚滚的状况。1999年,湘肇化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利用化学原理,将废气压缩到最低点,同时再增加一座喷淋塔,从而使废气排放基本上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高氯酸钾厂、流源砒灰厂等单位,都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减少了废气排放量。2002年,全县烟尘排放达标量18.53吨,烟尘排放达标率64.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量352.5吨,烟尘排放达标率49.3%。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上世纪90年代起,县城街道设有垃圾桶、垃圾箱及垃圾池,由环卫所工人定时将垃圾废渣运走,集中堆放,然后运往垃圾场填埋处理。1996年5月,县人民政府下发《桂东县城镇工场、市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此后,县流源锡矿砒灰厂新建一个库容为1000万吨的尾砂库,库的周围用水泥沟隔开,即使是暴雨天气,尾砂也不会溢出,避免了废渣污染。青洞有色金属矿也新建了废渣库储放废渣,但该库容量小。1999年,全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5%。2001年,将设在106国道增口路段公路旁的垃圾场迁至距离县城6公里的南木屯,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但农村居民乱丢、乱倒、乱堆垃圾和废渣的现象还较严重,有待加大治理力度。

第三节  环保宣传

1991年起,县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大张旗鼓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召开会议、发文件、办展览、出专刊、贴标语、举办讲座、开展知识竞赛、出动宣传车、开设环保教学班等方式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当年,在城关中学、城关完小开设了环境保护课,有371名学生接受环保知识教育。

1993年,为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与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及中小学生2000多人上街开展声势浩大的环保宣传;县委等机关领导人员带头签名题词,2000余人参加保护环境签名活动;电视台播放《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片,分管环保的副县长刘承寿发表电视讲话。1994年6月,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长钟本强作了题为《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把我县的环保工作推向前进》的报告,要求大家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年,为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本着“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原则,着力宣传《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印刷《条例》等宣传资料200张,在城乡广为张贴;印刷《条例》小册子100余份,发至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

2000年,由县环保局捐资3000元并购买书籍200本和有关资料,在新坊

中学开办“绿色学校”。至2002年,3年中,“绿色学校”收集环保征文200余篇,其中10篇获奖。

第四节  环境监测

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全县的环境监测工作,依法对境内的地表水、饮用水源、空气质量、噪音及污染源进行监测。上世纪90年代,由于县环境监测站设备、技术等因素,县内大部分项目监测都是由郴州市环境监测站和汝城县环境监测站协助完成。1991年起,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评价监测工作。同时,对地表水、饮用水源进行不定期监测,确保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1993年,配合创建文明卫生县城活动,加强对县城环境卫生和饮用水源的监测管理工作。1995年,对流源乡砂坑村张××擅自土法炼砒,造成毒死2条耕牛的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写出环境监测调查报告,并会同公安等部门依法取缔了该土法炼窑。1996年起,对县内24家较大企业的排污申报进行登记。2002年初,县环境监测部门对700辆(次)机动车辆检测,其电喇叭声在90~95分贝之间;气喇叭声达105~110分贝,超标5~20分贝。对县内企业噪声抽样监测,流源砒灰厂鼓风机、青洞矿井鼓风机、沙田煤矿井下鼓风机的噪音均在70~80分贝之间;桂东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水泥预制场、城关水泥预制场、县电杆厂等发出的噪音均在80~100分贝之间,多数超过20~40分贝以上,对环境、对居民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991~2002年,县环境监测站对县内120个较大污染企业和新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登记手续审批,其中主排废水企业80个,主排废气企业40个。同时,对县内煤炭、化工、冶炼等行业主要污染源进行不定期监测,发现问题,立即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第五节  环境管理

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1991年起,为控制新增污染源,县环保部门针对县内一些建设项目忽视环境保护,只求当前,不顾长远的现象,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把好立项、选址、审批关。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即程序)的管理,在前期管理中,做好可行性论证、立项选址等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做好环保的预审和审批;在设计、施工、运行投产方面,严格执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投产后,必须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验收合格。当年,县环保部门登记审批项目67个,其中有三级化粪池、氧化矿等环保设施36个。1992年审批流源矿综合回收技改工程。1993年完成湘肇化工厂建设工程及县水泥厂技改搬迁工程中环保设备旋风除尘器、减震器、降尘室的审批。1994年,大塘硅铁冶炼厂选址时定在大塘中学旁边。县环保部门鉴于冶炼硅铁时产生的废气对该校环境的污染,必将影响师生的健康,因此,在审批中没有通过。后来该项目通过考察、论证,另选厂址。1996年,投资13万元,完成环保建设项目1个。1997~2002年,审批环保建设项目20个。1991~2002年,全县环保“三同时”合格执行率达90%以上。

二、环保执法

1991年,桂东县委、县人民政府于3月、10月组织了两次取缔非法小煤窑的执法行动,封闭、炸毁93处非法小煤窑,有效地制止了乱采滥挖行为,保护了国家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年,青山乡党委、政府配合工商、环保、林业等部门,认真贯彻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保护青蛙、蛇类的布告》,对在青山乡范围内捕捉、贩卖蛙类、蛇类的违法者进行处罚,并将被捕捉的大批青蛙和蛇放归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1992年6月,桂东有色金属冶炼厂所排放的废水处理不当,造成该厂下游300米处的沤江水产养殖场鱼类死亡。事发后,养殖场向冶炼厂提出赔偿经济损失3000元的要求。县环保局获悉情况后,对冶炼厂排放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确认鱼群死亡与冶炼厂排放浓度较高的含铜废水有关,经调解协商,冶炼厂赔偿养殖场经济损失800元,并责令其整改。

1993年8月,开展环保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水泥厂技改工程、湘肇化工厂“三同时”的执行、县竹胶板厂的“三废”治理、勒里硅厂环保现状和其它一些单位的项目建设及环保情况。通过执法检查,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进行整改。

1995年,流源乡沙坑村村民张××,在流源乡的大坳非法私建厂窑,进行土法炼砒,严重污染环境,毒死农民耕牛及周围的植物。县环保局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取证,作出相应处罚,并由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996年12月,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环保局、矿管办、法制办等部门前往寒口乡落实关闭大坪铀矿事宜,封闭采矿窿口,竖立禁采标牌。

2000年8月,流源锡矿砒灰厂购进一车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渣,经环保、公安、卫生部门联合调查后,由环保部门给当事人处以15000元罚款。

2001~2002年,着重抓第三产业(包括饮食、发廊、歌舞厅、修理业等)排污费的征收工作。由于有些人环境意识淡薄,对废气、废水、噪音等的污染熟视无睹,对征收排污费很不理解、也不支持,甚至拒绝交纳。对严重违规、又不接受教育者,环保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1年有7户、2002年有47户被强制执行。

三、排污费征管

为加强县内排污费的征收与管理,1993年,县设立排污收费监理站。但征收难度大,管理任务艰巨。按照《桂东县1988年乡镇企业和县工业企业污染源调查》,每年应征收排污费53.24万元,而当年实际征收仅3.59万元。欠缴甚至不缴的情况屡见不鲜。1991~2000年,欠交户达25%,欠缴排污费占应征费的60%以上。12年,全县共征收排污费118.55万元。排污费的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方法,专款专用,用于治理污染和适当用于环保自身建设补助。但2000~2002年排污费用于环保自身建设补助的比例高于用于污染治理的比例。




1991~2002年县财政拨款及排污费征收情况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年份

县财政拨款

环境保护补助资金

排污费收入

1991

1.49

2.87

7.53

1992

2.44

3.83

4.10

1993

1.70

5.18

3.59

1994

2.63

8.12

8.61

1995

3.10

13.43

10.35

1996

2.70

14.60

14.10

1997

8.50

12.59

10.78

1998

5.84

15.22

11.78

1999

6.33

10.88

9.38

2000

9.50

16.55

12.65

2001

14.10

13.39

13.50

2002

12.60

13.11

12.32

合 计

70.93

129.77

118.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