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陈俊文作品选之一位女归侨的故事

陈俊文作品选之一位女归侨的故事

生活中的廖驰

陈俊文作品选之一位女归侨的故事

廖驰获得的荣誉证书

陈俊文作品选之一位女归侨的故事

廖驰获得的荣誉徽章

  2012年中秋节前的一天,端庄、微笑的女归侨廖驰,就像一匹奔驰远行的马到了驿站一样,一身轻松地走进办公室:“过两天,我就回高州老家了,欢迎你们去我的老家做客。”

  55岁的廖驰是从桂东侨联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侨界人士。她不是桂东人,是高州人,却把桂东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华侨之家

  廖驰说到的高州,就是中国龙眼之乡­­——广东省茂名的高州市。她的母亲黎洁英是高州人,当年,经过媒人牵线,嫁给了远在新加坡创业的华侨廖辉文。

  廖辉文是一个苦命人,3岁丧父,11岁丧母。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同许多远渡重洋的创业者一样,年轻的廖辉文从广东到了新加坡。在那里,他开办石头厂、种植橡胶。凭着睿智、勤奋,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积累了一大笔资金。他怀着赤子之心,把资金带回广东,在高州古丁镇大塘村购买了大批的田、土、山岭,雇佣村庄上的人种植水稻、龙眼、荔枝、香蕉、杉树。之后,廖辉文又到海外创业去了。

  1949年11月,高州解放,这表明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田、土、山岭全部充了公。廖家也毫无例外。廖辉文担心祖祖辈辈用血汗构筑起来的房屋也充了公,就从海外新加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高州老家。而黎洁英却居住在香港,1957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廖驰。

  廖驰有六姐妹,上有3个哥哥、2个姐姐,她是家中最小的,父母把她视如掌上明珠。

  廖驰说,在划分阶级,评定成份时,按说给她家评地主、富农成份也不怨,实际上家里被评定的是中农。因为父母曾支助过很多人,做了不少公益事业,所以在评定成份时,村庄上大多数人说,廖家以前的财富是在海外创业得来的,他们不同意廖家评为地主、富农。最后,工作组给她家评了一个中农成份。

  别看这成份,那可是一件大事、紧要事。参军、招工、读大学、恋爱……都唯成份论。幸好是中农成份,廖驰的大哥廖明耀、小哥廖强耀后来幸运地参了军,二哥读了大学。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大哥辗转到了海南宝亭生产建设兵团。那时,海南属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不像而今,是一个单独的省。在海南,大哥同兵团许许多多的战士一样,身兼数职,一边搞生产,一边保卫边疆。

  二哥大学毕业之后,因暴风骤雨式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他没有得到分配。原因是父亲有在海外的历史。那时的形势,无论你学位多高,成绩如何优秀,只要有海外关系,很多的理想都会成为泡影。这时,父亲廖辉文、母亲黎洁英索性携儿女告别了高州,迁移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在宝亭县新政公社(今为镇)报什生产队落户,务农种田。小廖驰转学到了新政中学读初中、高中。

  宝亭县在海南岛的中部,是黎族苗族自治县,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的不少孩子读书学习成绩较差,老师常常安排数理化学得好的廖驰去辅导,廖驰也十分乐意。由此,她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从中学生到割胶工

  1975年,廖驰高中毕业。那时,全国不时兴考大学。廖驰的大哥是建设兵团的,作为建设兵团的亲属,她幸运地被安置到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六团八连,成为了该连队青年班的一名割橡胶工人。

  在八连,廖驰被派遣到一个最偏远的地方割橡胶。那是一段荒凉的岁月,一位姑娘,每天凌晨三点钟就得起床,简单洗漱之后,走出屋门,踩着夜色,向着橡胶林出发,到那山地里去割胶。因为割胶要趁着天最凉的时候收割,太阳出来了,橡胶会凝固,收割就费劲了。

  一次,八连青年班的班长陈家和问她:“怕不?”廖驰回答:“不怕”。廖驰心里很清楚,那时候能够拥有一份工作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找什么理由来向组织上谈害怕的事。

  割胶尽管是搞生产,但也是一项精细的手工技术性工种。廖驰割胶,能够做到稳、准、轻、快,割得不仅深度均匀,接刀均匀,切片厚薄、长短均匀,而且没有顿刀、漏刀、重刀、压刀和空刀。通过她的巧手,橡胶树产胶产量又高,伤树少,耗皮少,也不会长瘤。连队技术组每次来检查验收,常常对她的树位(每300株橡胶为一个树位)竖起拇指,连连夸赞。人家要一年转正,廖驰半年就转了正。后来,连队安排割胶的区位时,她被安排在最近的、最显眼的橡胶林地劳动,以便人家参观学习。

  割胶工很辛苦。凌晨割完胶,白天还得往橡胶园里除草、施肥。后来,一段岁月,是到山上砍树,砍树回来,就锯木板,木板用来加工家具,安置那些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难民(1975年那几年,越南反华,大量在越的华侨归国)。

  廖驰践行自己的职责,她出色的表现,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她被提拔为青年班副班长。1978年被任命为妇女班班长。

  正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熏陶与磨练,廖驰养成了倔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从广东姑娘到“老桂东”

  1980年的一天,通过朋友的介绍,青春、靓丽的姑娘廖驰与桂东英俊青年郭志中相爱了。不久,两人便结成了夫妻。

  该年6月,廖驰从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六团八连工作调动到了桂东县农业局工作。廖驰说,到桂东来工作之前,还掀起了一点波澜——哥嫂等亲人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怕她在桂东吃尽苦头。

  其时,廖驰的哥哥在深圳边防站工作,嫂子在深圳公安局工作,他们都乐意帮忙,都能做到把她安置在深圳工作。可倔强的她还是选择了山区桂东,在桂东一干就是32年。

  离开故土的廖驰来到桂东,一切从零开始。她在农业局从事枯燥乏味的土壤化验工作。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她边工作,边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院的函授学习。她翻山越岭,走遍了桂东的村庄、田野、山岭,准确掌握了桂东的土壤情况,这些土壤由花岗岩、板页岩、山岩、石灰岩四种岩石风化而成,还有一种土壤是由河流冲积物形成。

  虽说离开农业这一行业15年了,但她谈起桂东各乡镇的土壤土质来却滔滔不绝——最好的土壤在青山、大水、贝溪,土壤是由板页岩风化而成的,含钾高;沙田镇的水庄、太湖,四都镇的角塘,黄洞的青竹、南华,东洛的五花,土壤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保水保肥能力差,稻瘟病常常发生;河流冲击物形成的土壤有寨前镇的白竹、新桥、水湾,沤江镇的松山……她提出了桂东的土壤多数不宜施酸性肥料。在服务桂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她无私地呕心沥血地提供技术和帮助。

  1997年,廖驰被提拔到桂东县委统战部担任侨联主席。

  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深入全县的乡镇村组,走访侨眷,摸清底子,建好档案。她以“侨”为家,爱岗奉献,充分发挥侨联的“桥”作用,为归侨、华侨、侨眷架起了幸福之桥。加强侨居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香港等12个国家与地区的桂东新老朋友的联系。

  她在网上使用QQ,积极向华侨、侨胞发送桂东风情风貌的图片、发贺年卡,让他们了解桂东,让他们得到家乡的亲切问候。还帮助定居美国的加州大学博士郭威廉老人寻找失散在桂东的亲人,让他们见上了面。她争取香港金星洋行的郭家祥先生捐款给贝溪乡壕里村建造石拱桥。争取加拿大多伦多牛力贸易网络总裁彭良健先生资助沙田的贫困学生。争取美国星星教育基金会资助8万元建设城关完小教学大楼。联系美国爱之家慈善机构(现称“罗伯特·厄普秋尔奇教育基金会”)帮助桂东的贫困学生,自2007年以来,桂东有76名在小学、中学、技校、大学就读的贫困学子受益,受益金额累计80余万元。

  淳朴、善良、才情、倔强的廖驰,在桂东这片红土地上,奉献了她的青春,晒下了辛勤的汗水,用她美丽的微笑传递了爱,以她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女归侨的奉献之歌、爱心之歌。2009年,她被国务院侨务办、全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侨属先进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