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纪实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就是民生,教育就是普惠人民”这句话,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准。作为国家贫困县的湖南省桂东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缘何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关键是这个县把教育置于造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中,它验证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重要论述。
桂东作为国家贫困县,在大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中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关键是离不开县委县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全县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是他们为桂东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一类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这里是著名的第一军规的诞生地,毛泽东当时在这里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里还是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军会师地,重上井冈山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这里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山峦叠嶂、绿树葱茏、气候宜人、人文质朴,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全年平均温度15.4℃,负氧离子平均在25000个/立方厘米以上,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2011年被纳入国家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围,2012年被列入新一轮“国扶县”。
这里还是“千年鸟道”所在地和闻名遐迩的桂花城。每年有数十亿的候鸟从西伯利亚、内蒙古、华北等地,途经这里飞往南方越冬。有道是:“千年鸟道千鸟飞,只缘鹊桥牛织会,仙女情动相思鸟,珠山留下相思泪”。
这就是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桂东县。
近年来,桂东县坚持“宁苦大人,不苦孩子;宁苦机关,不苦学校;宁苦干部,不苦教师”的“三苦三不苦”的办学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贫困地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奇迹。
桂东县被湖南省授予“‘两基’迎国检工作特殊贡献奖”、“湖南省首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荣获了“郴州市教育强县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和“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等一系列荣誉,走出了一条“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办名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大发展、大均衡”凝聚桂东“三苦三不苦”精神
桂东县辖15个乡镇、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有林场,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全县现有中小学校92所,幼儿园37所,校外活动中心1处;在校中小学生20535人,在园幼儿5065人;全县有教职工152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727人,初中专任教师426人。
走进桂东县给我们总的感受是:推进贫困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强化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公平,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级党委政府“勤政为民、造福于民”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桂东县在财力困难的前提下,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经验,为全国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教育提供了一份新鲜的经验和成功的示范,也为桂东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发展篇章。
--“宁苦机关,不苦学校”是桂东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如何实现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桂东县站在历史与未来的高度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该县认为,要想实现后发赶超、富民强县的目标,根本在人才,关键靠教育。在桂东,只要抓好了教育,就抓住了民生这一根本。
为把“教育强县”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2009年,桂东县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吹响了全县教育发展的进军号;2011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又制定了《2011?D2020年桂东县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这些宏伟蓝图,将桂东的教育发展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县里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县”,是县里必须办好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要严格执行“五项制度”、“六个优先”,把教育纳入与经济发展同等的重要位置,为全县的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五项制度”是:强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制度,将教育工作实绩列入对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和部门联系学校制度,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定点联系1所学校,不定期到学校调查研究,为学校排忧解难;确定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制度,每年对各乡镇教育发展水平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建立党政议教制度,尤其是,县里等几大班子均要把教育发展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六个优先”是: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为促进这些政策的落实,近几年,桂东县召开县委常委议教会达7次,政府常务会专题讨论教育议题达13次,就教育经费、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安全管理等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营造了建设“教育强县”的浓烈氛围。
--“宁苦干部,不苦教师”是桂东县的重教观。在桂东了解到,不论是山里教师还是城里教师,每位教师言语之间都洋溢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于该县政府和领导的深厚感情:2009年,县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资金设立了“一品教师”、“一品校长”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优秀教师;为使广大教师告别“蜗居”生活,县里组织教师团购住房,县财政对团购住房的教师给予每户每平方米50元的住房补贴,仅此一项,县里就拿出60多万元;2011年,县里拆除一些农村教师居住的D级危房,在桂东二中、大塘九年制学校投资兴建79套农村教师工作周转房。
为解决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县里决定在教师原有待遇基础上,实行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交通和山区补贴政策,财政预算每年增加200万元,乡村教师每人每年平均补贴2000元以上;为使全县师生用上宽敞明亮的新学校,2011年,县财政在只有350万元机动财力的情况下,每年挤出200万元作为教育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创新之举,使桂东县的教育实现了大均衡的发展。
据县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讲,全县各乡镇的学校建设县里主要领导都要亲自谋划,经过反复论证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尤其是新一届桂东县领导班子,不管工作有多忙,总要想方设法挤时间关心教育的发展。几年来,桂东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安排专门时间,对全县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现场办公,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
走进桂东,一座座建筑新颖、引人注目的现代化学校,构成了桂东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县里为缓解县城教育的压力,又投资1980万元新建了占地50亩的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新增学位900个。同时,还正在规划建设第三完全小学。在此基础上,全县还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化食堂建设。先后共改造危房5.4万平方米,新、扩建校舍5.3万平方米;投入2752.81万元,共完成了32所合格学校建设,通过了湖南省的督导评估。2010年,县里还投入954.8万元,用于恢复洪灾水毁设施,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拆除D级危房3856平方米。
用当地百姓的话讲,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多么偏僻,多么贫困,“建筑最漂亮的是学校,环境最优美的也是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学校。”
--“宁苦大人,不苦孩子”是桂东县的人才观。“发展要先发展教育,建设要先建设学校,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凡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事儿,我们不能打丝毫的折扣……”这是桂东县一把手经常说的一句话。
为深入挖掘桂东县创造的教育奇迹,2013年6月,我们沿着“千年鸟道”走进了桂东县,“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虽然,桂东深处大山,交通不便,发展落后,但这些都阻挡不住桂东人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步伐。
走进桥头乡中心小学,琅琅的读书声飘窗而至。这是一所典型的“山中有校、校中有景”的校园,是桂东县为大山里的孩子打造的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环顾校园,迎面是一栋高标准的教学楼,上面书写着“活泼、守纪、明礼、诚信”八个大字。再往里走,便是县里为解决留守儿童接受优质教育专门建造的“学生公寓楼”。整个校园翠柏吐绿、桂树挺拔、花团锦簇。
据该学校负责人介绍,桥头中心小学是桂东县东北部最偏远的一所学校,学校创建于1980年,占地面积10925平方米,建筑面积4453平方米,辖尚义、甘坑2所村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有专任教师30人。学校所有功能室、教室全部实现了网络教学,各班配备了电子白板,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山区孩子打开了方便之门,该校是郴州市的先进典型。
离开桥头中心小学,仔细品读该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特别是那些阳光灿烂的孩子们,笔者陷入了沉思之中,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能见到这么好的学校,足以说明桂东县的决策者和坚守大山的教育人,为桂东的未来,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多年来,桂东县就是以这样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进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为桂东的教育勾画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所所美丽的校园。它不愧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先进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清晨,伴着第一缕阳光穿过群山峻岭,照耀在大山深处丛林掩映的一所所乡村学校。“叮铃铃”上课的铃声传遍了整个桂东所有的学校。于是,桂东教育人又开启了忙碌的一天……
走进桂东县城,这里并不大,群山巍峨,风景秀美,如诗如画。沤江将县城一分为二,它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那样,处在群山环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之中。
“大整合、大跨越”催生桂东“教育强县”新模式
全面挖掘桂东县“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办名教育”的经验,还要从这个县的经济收入说起。桂东山川秀美,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1.1亿元,在全县23万总人口中,按国家新制定的2300元标准,还有11.5万贫困人群。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贫困县,是怎样拿出有限的资金来大力发展教育的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桂东县支撑教育发展的核心层。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弱”上起步向强点突破。桂东县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从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开始的。2008年,县里全面启动了合格学校建设,两年间全县投入2752.81万元,建成合格学校32所,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建成合格学校,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中心小学以上合格学校建设任务。2011年,县财政又投入资金385.32万元,完成了4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
2012年,桂东又在郴州市率先启动了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合格学校建设,先后使15所村小告别了薄弱的历史。该县还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对全县7所学校进行整体改造,使全县各校基本上实现了教育教学、教育设施、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的现代化。
走进沤江第一小学,这里如今已是一派赏心悦目的景象。自2008年起,县镇两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设施进一步得到优化。特别是,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工程;添置了大量办公电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建成了智能广播系统、多媒体中心教室、学生专用计算机房,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管理,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了全县规模最大的县城小学。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9267.6平方米,建筑面积6886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一类学校标准。学校肩负着城内5万多人口的家庭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适龄儿童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了100%。近三年,全校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探索教育前沿领域的新经验、新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12人次获国家奖励,49人次获省级奖励,200多人次获市县级奖励。被湖南省授予为“全省先进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挤”上入手向科学发展。“十一五”期间,桂东县为解决城里学校拥挤的问题,在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异地建设了桂东一中,2010年县里再投入1980万元新建了城关二小,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的现状,确保了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读好书”。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县勒紧腰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入数千万元实施了“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等三大工程,使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一个贫困县“大均衡、大发展”的蓝图,在桂东的大山深处由此写就。
桂东一中,是一所全新的现代化校园,也是桂东县仅有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它作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桂东县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又承担着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
该校建于1924年,是湖南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湖南省重点高中、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1935人,有职工192人,其中高级教师58人,中级教师60人,高中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21%,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年轻学校。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桂东一中占地面积小,受教育环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教育的发展。为普及高中教育,桂东县决定再异地建一所“桂东一中”。学校实现整体搬迁后,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文化氛围的进一步浓厚,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办学特色的进一步显现,引领示范的进一步增强,使学校跨入了湖南省教育发展的先进行列。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优秀单位”等多项称号,成为了桂东县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少”上抓起向现代迈进。“我不能带孩子走遍世界,但我可以把整个世界带给孩子。”这是桂东教育人让山里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这个县以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为平台,解决了优质资源“少”的问题。全县累计投入1930万元,建成了远程教育站点91个,站点覆盖率达100%,全县生机比由2008年的10∶1升至6∶1,师机比由5∶1升至3∶1,建设县级资源中心1个,学校资源库32个,购置优质教育资源6800G,整合资源1200G,自主开发软件427G,县域教育资源实现了网络共享。这一经验,在全国和湖南省得到了推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看到太空授课我就非常激动,看到那些神奇的实验,就激发着我的梦想。长大后我也要飞上太空,当一名真正的航天员。”说这番话的是一所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刘铖。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么闭塞的大山深处,还有这么一群孩子关注着“天宫授课”,他们以山里孩子特有方式表达着对未来科学的追求。谁能想象,未来在他们中间又将诞生多少个天宫探索者呢?
据李芝芳老师讲,“天宫一号”为全国的学子授课时,学校就做了充分准备,组织全校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观看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与同学们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有的说,我要好好学习;有的说,长大后也像王亚平大姐姐那样飞向太空;还有的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用学校领导的话讲:“如果没有县里打造的现代教育信息平台,孩子们怎么也不会接受到这么先进的教育。
从这件事又不难看出:桂东教育人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的建设中,为桂东的明天创设了一片实现梦想的天空……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难”上奠基向未来挺进。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近年来,桂东县为解决幼儿教育难的问题,专门针对学前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的发展方针,有序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从2011年起,先后完成了3所乡镇幼儿园建设;2012年县里又建设了7所中心幼儿园。同时,还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改造、增设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24所,使全县乡乡镇镇都有了幼儿园。
行走在桂东的城乡之间,我们亲眼见到了那么多环境幽雅、色彩斑斓、靓丽清新的幼儿教育基地。高高的大楼、统一的标准,着实令人称道。据县教育局领导讲,启动全县幼儿园建设,是优化教育资源,使全县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重大工程。它对妥善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幼教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贫困山区,没有幼教事业的均衡发展,还称不上是教育发展的大均衡。”该县教育部门领导这样说。
走进红军路,在当年毛泽东与朱德会师的“唐家大屋”旁,一个现代化标准程度很高的幼儿园引人注目,这就是“桂东县幼儿园”。该园创建于1971年,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被郴州市评为“一级一类幼儿园”和“郴州市示范性幼儿园”。
多年来,该园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宗旨,把幼儿的教育、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赢得了人们好评。据陈淑平园长介绍,县里重视幼儿教育有口皆碑,目前,班班都配有空调、电视机、DVD、录音机及足量的玩具和幼儿图书;还有配套的活动室、阅览室、美术室和先进的幼儿教育设施;开设有语言、计算、社会与科学、音乐与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为县城的婴幼儿提供着优质的服务与教育。
谈到幼儿教育事业,陈园长感慨颇深:作为一名贫困山区的幼儿教师,既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要问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打的是人生基石,做的是默默工作;想的是无私奉献,给的是妈妈真情;教的是人生启蒙,育的是桂东希望!”
从陈园长富有哲理的话中,使我们看到了桂东县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博大情怀……
--端平教育这碗水,从“零”上突破向弱势转变。“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桂东县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覆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均衡,它大到职业教育小到特殊教育,无不凝聚着县委县政府部门的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多年来,桂东的各级党政干部和全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用自身的能量不断抢占着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创造着一个个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用他们一个个坚强的脊梁,支撑起了一座座充满希望的大山。
2012年,为实现特殊教育零的突破,县里启动了“桂东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容纳学生300人,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550万元。它的建成不仅改写了贫困山区无特殊教育的历史,还为那些期盼读书的特殊教育群体,送去了欢乐、带来了福祉。
对于桂东教育的大发展、大跨越,对于桂东教育人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桂东县主要领导做了这样的诠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是贫困县办大教育的最佳途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桂东,我们只有攥紧拳头形成合力教育均衡才能得以实现,贫困山区的孩子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 上一篇:桂东唱响“红”与“绿”聚合曲
- 下一篇:桂东县举行喜迎“七夕”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