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enzhou.gov.cn/2010/11/08/093818231172.html 早秋的一天,天高气爽,蔚蓝的天空中白云一朵一朵悠闲地飘着,太阳还是火辣辣地直照在头上,沤河岸边上的江风直吹着柳丝拂拂,也吹得我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愉悦清爽。乘着雅兴,我驱车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
巧遇
东水是我老家,行至村头的小路上,有一人手捧着一本土纸订成的本子,蹲在路边独自翻阅。此人是收古董的。他见有人来了,呼过去与他认认本子上的字。天啦,这些是什么字,全是些一堆堆的符号,是甲骨文?陶文?韩文?日文?还是女书字……我看了老半天,没看出什么名堂,觉得小时候在村子里一些老屋场的墙壁上有人用火屎(木炭)写着有这种文字。于是我把有代表性的符号记了下来。 很快进入了村子里,我将记下的“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等这些图符去请教一位老先生。“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无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此莫把仇人靠。千里一撇消!”老先生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只吟诵一首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的《断肠词》给我听。我知道这词不但是首哀情百转的情词,也是一首谜语数字词。 好了,终于明白了,这些符号是一组从一到十数字。那人手中拿着的是一本账薄。但是,这些数字符号是从何而来的呢?很多人清楚阿拉伯数字的写法,1、2、3、4、5、6、7、8、9、0。也知道中国数字的简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繁体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億的写法。但是,这种图符代替数字写法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柴码
老先生知识渊博,他说“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在桂东民间是“商业数字”,称谓多达20种。民间俗称柴码,又名土码。屠夫曰肉码,农民曰草码,药店曰药码,菜农曰菜码,裁缝曰衣码,账房曰账码,商人曰财码等等。这种数目符总的说来应该为中华数字。 柴码数字符号在书面一直无记载,均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柴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在民间流传通用。普乐陶瓷匠收购烧陶器用的柴茅时或陶瓷器出售记账,全用柴码记在本子上,临时性的就用黑木炭写在墙上。乡下木匠同样在量线记数时,也用竹篾尖沾墨用柴码做记录。久而久之,各行各业中就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柴码数字符号了。而且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外来文化冲击不大,所以大山里的桂东至今一直还有人在用柴码数字计账。 民国前,桂东柴码数字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柴码文字其形象性很强,极容易学习掌握。后来,小贩即便是文盲,写出来也是运笔如飞的熟练,所以成为其“商业数字”。后来,桂东有人在外读书,引进了用阿拉伯数字记账,受人羡慕。这柴码符号记账就慢慢地越来越少了,时至今日,逐渐消亡。
破译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这些柴码数字符号有何奥秘?我从东水回来后,对此作过一些研究。诚然,看起来很古怪神奇的柴码符号,其实说破了就不神秘了。 我认为柴码数字是瓦窑匠在收购窑柴时发明的一种独特的记数符号,虽然我发现与外国的罗马数字符号“I、II、III、IV、V、VI、VII、VIII、IX、X”形状及其数字规律性很相象。有专家认为这类数字发端于2500多年前的楚国。这柴码符的发端年代也许还会更远一些。柴码符与3000多年前刻在龟兽骨上的甲骨文字极其相似,也可以说是“同宗连支”。 柴码符号表达很形象。有古算盘上面的一点,上档拨下一个珠子不就是个五吗?然你下档加上一(珠),不就是“〦”变成了六,加二变“〧”是七,加三变“〨”是八。当“〡 〢 〣”相遇时,又怎么办呢?123也可写成一二三,这三个符号可变成横划书写记账。如2134,可写成“〢一〣〤”,32,可写成“〣二”。柴码符号之考,“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但是,你稍微认真也看得出,“〡 〢 〣”相遇也无妨,“〢”的前一竖必须要写得比后一竖短。“〣”的前二竖也必须写得比后一竖短,同样也不会混淆。 “〤”符号的书写也不是一个叉号。注意:一定第一笔要写成比第二笔长,写成一样长就没用,对方不承认这是“四”的柴码数。“〥”符也不能写成阿拉伯数符的8字图,起笔是挺硬朗的斜竖然再往右圆笔写下去。“〩”符是久的变写,最后一点是要写成与上一笔交叉。在桂东的柴码账薄中,专家还得从二行柴码数同时加以辨认,你才能破译出柴码所记的真实内容。还有斤两钱毫,元角分廛,十百千万的符号与换算……如此等等,就不一一赘述。 柴码文字,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长期在民间流行。柴码是地地道道中国人发明的。柴码作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个代表,折射出“中国商用数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字体系,虽已逐渐消亡,但它在中国数目记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