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德作品选之散文卷六
探访桂东耒水源头 | |
郭名德 | |
2007年6月23日,湖南耒阳电视台摄制组前来桂东县拍摄“耒水探源”专题片,为什么他们径直往黄洞万王城那里去拍摄。那里是“耒水源头”吗? “树有根,水有源”。《万历郴州志》载:“桂东沤江其源有三:一出酃县界烟竹堡(万王城)平(屏)水山,经两水口自北而南至县,合流冲激成沤,是名沤江……又三百里达郴江入湘江。”又“资兴江源自五都,接桂东界,有泉方广十余里,泉傍石壁峭立,流十里合泸渡江(沤江)。泸渡江源自桂东万王(城)里……”一切都很明了,沤江是由万王城起源的。 以前,我也是只知沤江之源出自万王城的屏水山,根本不知耒水源头与沤水源头共一个。连一条伟大的“七县人民共饮一河水”的母亲河都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在陪同耒阳电视台摄制组的几天中,对这方面也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增长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耒阳电视台长对我说:耒水之源,现在存着有不同的争议,有的说在汝城,有的说在桂阳……我们经过多方考证这耒水之源应在桂东,《耒阳市志》记载是正确的:耒水,发源于桂东北与江西交界处的万洋山,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之后,从耒阳东南角黄市镇大河村入境……。 是的,后来我在《中国河流水文状况》中看到:耒水,在黄草坪上有二支,一出汝城县耒山之阴称耒水,一出桂东县烟竹堡(万王城)称沤江,后者为主流。耒水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耒阳、衡南等县至耒河口注入湘江。耒水干流长453km,流域面积11783km2,天然落差1163m。平均坡降2.56(‰)……这就充分证明了耒水之源主流是从万王城而出。 高山有好水啊,桂东境内大小有133条清澈的溪流,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沤江。如果至今没搞清楚沤水源头在什么地方,也许大诗人李白到了桂东也会说 “沤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当然,在我国每条河流的支流是非常多的,那么,用什么标准才能定这条河流的水源头呢?资料上说: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定,长的、水流量大的,就是这条江河的源头。 你知道耒水源头的实景是什么样子吗?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泉水眼中,趵出了一股泉水也来了吗?这不准确。不能简单的凭一个泉水眼就可定位是这条河的水源头的。 你到了屏水山,就可看到屏水山的山窝中是一片约百多亩绿油油的沼泽地。似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四川日干桥的沼泽草地。但桂东人把这种沼泽地叫着“办泥眼”。你看这些沼泽地被绿草覆盖着,这隐蔽在地下密若繁星似的千百万个小泉水眼,涌出的细流涓涓汇成了一股清澈无比的小溪朝着万王城方向流去。这就是耒水之源的初始流出。 如果旅行家徐霞客来到这耒水源头,我不知他会有什么思潮?但这时就使我想起了有个人说过的一段话,“……什么样的画面和语言才能言说源区的全部呢?是高原上炽热的阳光、幽深的星空,还是沉默的雪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四季如何更替,他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展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魅力。于尘世之中,于尘世之外,极冷,也极温柔;超然不问世事,又无时不在尘俗之中;它是如此清新、如此祥和、高贵而平易,沉默着、思想着,散发出万般慈爱的圣洁光辉。或许那就是大地之上,已经越来越显见的高尚的引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被世人誉为“南国相思桂花城,牛郎织女爱情都”的桂东,正在逢勃发展,方兴未艾。这条耒水之河的上游在我县下大力度的整治下,为保证耒水中游和下游的水质做出很大的努力。耒阳电视台摄制组从万王城开始,将我县沤江两岸美妙的山水、独特的风情风貌以及红、绿、古、特等方面,他们一一做了精心的拍摄。即将离别,台长再三求我写个条幅相送,我为他们真情而感动,挥毫写了“耒水之源”以作纪念……是的,我们拥有天造地设的耒水之源而引为骄傲。我想,我们这条“七县共饮一河水”的耒水之河,是我们七县人民心中的一条奔腾不息的感情之河,和谐之河,财源之河,幸福之河。 |
万王城探秘
神秘的地方总令人向往。据说在大塘、沙田、贝溪三地交界处有一座神秘的古城堡。有人说是“南方古长城”;有人说“永成书院”;亦有人说是“石花仙”;还有人说是“大平天国据点”等等。众说纷纭,那里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笔者专程叩访,一路美景自不言说。从桂东县城出发至大塘船塘的石花坳下车,全程是106国道,别无叉路,距县城约30公里。
下车后开始登山,古城堡是在一座山顶上,西面是贝溪,东面是大塘。上山不久,远远可望到一座雄伟而壮观的围城,依山而筑。越走越近,一个石拱城门和石城墙立在眼前。石拱门顶上有块高约50公分,宽一米多的青石碑。上面横刻“书院” 粗壮有力的二个大字,正中竖刻“永成”二个小字。石拱门中的二扇门叶因年代已久而失去,但可见完好的保石门墩和门闩槽。哦,原来这里是“永成书院”。
“永成书院”城墙最高处有数十米,墙宽约2.5米,全由条形麻石与石灰砌筑而成。由于山顶上东面是万丈悬崖峭壁,之所有几十米险要的地方不用围。虽然没用城墙全围住,来人只能从仅有的一扇石山门而进入院内,否则无法步入古城堡。
顾名思义,书院是供人念书的地方。我想象中,“永成书院”应该是一座庄院式的屋宇吧。进门后大吃一惊,没有半间房子,甚至连一块平整的地方也没见到,只见茂盛的树木和齐腰的茅草复盖着一条上山的小道。你说怎么让人去念书呢?念书有必要将整个山顶围起来吗?
当然,城墙只有几百米,要说是“南方古长城”,有些勉强。进了“永成书院”石山门,登上山顶,心中一喜,这不是“永成书院”的遗址吗?还有些墙脚还保存着。这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古石碑,一块方形的古石碑,四个石碑面一样大,准确说它是一个古石方墩。
笔者拨开茅草走近古石碑,看到了此碑有一面缺了一个角,但这面应是开头一面,碑额上的“霁”没有了,然在碑序上看到刻有“霁云仙”几个字,这又说明这山顶遗址是霁云仙场(道观),非“永成书院”了,也亦非“石花仙”了。“石花仙”之说也只是当地人另一种说法而已。那么城墙山门青石碑上镌的“永成书院”又是什么意思呢?
笔者反复思索着,或许是一栋房子二个牌子吧?既是霁云仙场,又是永成书院。据了解,桂东境内有几个仙场和庙宇内,同时也设书院。例如,四都的总管庙,沙田的寺前等处。
当地人对笔者说,古城堡很神奇。在城堡内有一股山泉水。不管晴雨,不枯不丰,只能够给一人喝,饮之不尽,当地人相传为“仙泉”。饮了仙泉百病可除,老人饮了可延年益寿,童心不眠,夫妻饮了恩爱有加,白头到老,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饮了更加俊俏、潇洒、健壮。在离古堡160米处有一尊12米高奇石,名曰“送子观音”,又名“观音坐莲”。久婚未孕的人祭祀后来年必生贵子。离送子观音200米处又有一对“卵子石”,形象逼真,如果想生男孩,祭祀后,可以如愿以偿。
站在古城堡上凭墙远眺,远山近景,尽收眼底。层峦起伏,翠岭葱茏,山峰各具形态,顾盼生情;往东南方向看去,一个个大小村庄的瓦屋草房座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下,浅雾象丝带一样在美丽的村庄上飘动。酷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美景动人,传说也有趣。相传, 185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旌旗飘展,头戴黄头巾的队伍浩浩荡荡进入了湖南桂东。这些“天朝天兵”在桂东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产品分配和“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宣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思想。
1852年三月,江西上犹刘洪义集中桂东响应太平军,袭杀清军把总吕志漳、邑绅黄达三后进驻沙田,并把“永城书院”作为一个据点和烽火台。这海拔1400米高的山顶据点,建据点和烽火台是最理想的地方。如果清军从桂东县城、贝溪、大塘等方面的部队进攻沙田,居高临下的“永城书院”就可观察敌情,能立燃烟火,离大塘三十里的沙田太平军即可做好充分准备迎战。一次,邑令范鑫集壮勇配合官兵前往沙田围攻。由于太平军有支人马在“永成书院”据点,迅速燃起了烟火信号,所以沙田一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后来清军罗泽南、王鑫率部弛援,双方交战于竹坑等地,清军与壮勇伤亡惨重,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战争的需要,后来刘洪义部撤回江西。
当年五月,天地会党李明起义,响应太平军,占领了桂东县城,号称“洪顺元年。声势浩大。
1855年,翼王石达开的部队占领桂东县城,该军先后在桂东驻扎近十载,与清军发生大小的战斗数十次。尤其在三都(寨前)那次战役,桂东县城的太平军进攻寨前。“永成书院”据点的太平军队伍响应赶赴寨前,前后夹攻,致使清军与壮勇伤亡很大。
1860年四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离开桂东开赴江西……
传说归传说。后来,从《桂东县志》第六章239页中看到:“咸丰二年(1851),太平军进入桂东……咸丰四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占领县城。该军先后在桂东驻扎近十载,与清军发生大小战斗数十次……”由此可证,当地所传太平天国的军队以“永成书院”立为据点,亦非讹传。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红似火焰。我慢悠悠地下山,边行边思,这古城堡是“永成书院”?还是“霁云仙”?还是……这古城堡以何名定位呢?
铁山——烟雨江南中之寿山
“寿域铁山不记年,云游彭祖赋遗篇。而今虽有兔石在,皓月宫中客已仙。” 曾有人赋诗。与县城紧紧相连的增口,恰巧在县城的南面。铁山正好是桂东的南山。南山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寿山,在当地人们常将铁山为寿山。此山本自千年之造化,宛如日月之华英。群峰环绕,层峦叠绿,白云为之绽容,清风为之吟咏。
铁山有块巨石立于山中,称之为玉兔石。相传,月中玉兔出于此铁山。此石是玉兔的化身。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白兔即玉兔。"玉兔捣药",是道教的掌故之一。在汉乐府《董逃行》中载道,……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是的,古人对玉兔有一定的认识,认为玉兔与药材有密切的联系。
五月铁山中的厚朴花开得很美,远观似玉兰花,近看如莲花。浓热奔放,矫情大方,在大片绿叶的簇拥中尽其在我,幽发馨香。万亩药材场的铁山,生长着的药材近万种。以点带面在全县推广先进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73年桂东县作为全国药材先进单位在全国中药材生产会议的大会上介绍经验。铁山人还是一直大面积种植厚朴这种寿命可达百年的药材。如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说,这种药材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等功能。
相传,古时曾有一位几百多岁的老人住在铁山。老人耳聪目明,童颜鹤发,银须微飘。一天,不知为什么胃脘和小腹胀满,觉得浑身极不舒服。从来没有的这样气滞不畅,使其妻一时慌无所措。于是老人在竹床上凝神屏气,盘腿危坐。朦胧中房中跳进一只大白兔,一晃变成一位白衣青年走近他的身边,说给他找了一些草药,可治好他的病,这白色少年把几味药放在了桌子上。一转身便不见人影。老人醒来,看到桌子上果真有一些树皮和一些草药。再仔细一看,树皮上还留有兔子用爪子和嘴啃的痕迹。老人心中明白。病好后,老人在铁山中找到了玉兔石,也找到了玉兔啃过的这株树。老人将这株树取名为厚朴,意为人只要一生处世忠厚纯朴,就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你知道这老人是谁吗?他就是精于养生的彭祖,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得悉此事乃修炼百年善良纯朴的白兔为善之举。便上奏玉帝,玉帝恩准白兔为仙兔,上天界与月中嫦娥为伴。嫦娥看到白兔身洁如玉,亲呢地叫白兔为玉兔。玉兔很乖巧很听话亦很勤奋,有空便在月亮上握杵捣药。愿天下人健康长寿,百病不生。那么,彭祖来到世外桃源的铁山做什么呢?他闻听铁山有长生和不老之术。后来他找到了长生之术。在彭祖的传世长生之术中,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注意锻炼身体。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气数十遍;然后起身、熊径鸟伸、运气发功等,他是气功的最早创始人,这套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二,是思想修养,他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情绪恬静而达观。不受“慎喜毁誉”所累,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三,是生活习惯,他坚持顺乎自然,不伤害身体,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顺应四时节气,使身体舒适安康,重视劳逸结合,用脑切忌过度,衣着求适不求华髦,男女生活饮食合理调节。但不老之术彭祖始终未找到。彭祖只活了八百岁。
是的,走进铁山,游山玩水,看蝶观鸟,赏花品泉,确有一番享受。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环境,宜人宜物。仿佛来到了远离尘嚣的“蓬莱”仙境,空气清新通透,面对葱绿的青山,深深地吸上一口天然之气,缓缓地意下丹田,仿佛吸进了一种灵光仙气,心情格外爽朗,你一定能在心旷神怡中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还有,当你有缘站立铁山的千年鸟道上,观赏亿羽南飞鸣声彻天壮阔瑰丽的情景时,更会令你乍舌悦心惬意惊叹不已!
访回龙仙 | |
郭名德 | |
“回龙仙”亦名“飞龙仙”,位于十万亩林区东洛境内,西面与沙田交界。山峰海拔1206米,山顶上的一座道观和一座寺院,两者紧靠在一起,以前人们将道观寺院叫“回龙仙”。现在当地人却把整座山叫做“回龙仙”了。 久闻回龙仙之盛名。我们一群好友乘着元旦好天气,慕名驱车前来叩访,向导说:回龙仙有四奇,山势奇、传说奇、寺观奇、景色奇。 一下车,我们就感到了“回龙仙”山势之奇,界脊山势,纡回蜿蜒,似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你看,一只龙头猛然回转过来、几十里的龙身若隐若现、还有一条仿佛在左右摆动的龙尾与四只强壮有力的龙爪。山势险绝,翠林密布,绝壁环绕,峡谷幽深,望到山峰绝顶不远,险要的“老鼠绕缸沿”,山脊窄道,恰似蜀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地势。 山道越来越陡峭,到了山腰,我们拾级而上,虽然是寒冬腊月,但炽热的阳光下挥汗如雨。这时,为了减轻大家的疲惫,向导开腔了。 据传,回龙仙山上有一株桃树,到了结桃子的时候,山下上去多少个人,那树上就会有多少个桃子,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让上山的人解乏止渴。尤其姑娘们,吃了仙桃,一个个白里透红,水灵灵粉嫩嫩迷人的脸蛋,用鸡毛轻轻一弹也能弹出血来。原来山顶上桃树是牛郎的妻子织女种的。一天,织女从不远的仙缘桥来到回龙仙峰顶上游玩,被这儿优美景致迷得久久不愿离去,这时她口中有点渴了,找来找去,找遍了整个山顶也没发现有泉水,怎么办呢?突然,记起身上还有一个仙桃。原来这桃子还是在天上赴蟠桃宴,王母娘娘给的一直不舍得吃,就带在了身上。织女把仙桃拿出来没及慢慢细嚼,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剩下的桃核随手种在了山峰上。 我们来到一个“神龟出海”的景点拍摄。后面上来一群登山健身者,抢先快步而过。一会又有一群浪漫闲游的情侣们携手从我们身侧说说笑笑地下山去了。稍后,又一群善女信男赶上来,带着朝拜回龙仙的信品,直奔山顶而去。 拍完了“神龟出海”继续攀登。山脊,一条长长的山界,一个个起伏的小山峦似游动着的龙身,蜿蜒曲折,给人以驾去腾飞的感觉。我们很快地登上山界,便向山顶峰进发,道旁的小树上结着满了珍珠般的小红果。可爱极了。忽然,扑滋扑滋飞出一群山麻雀,绕着灌木林,朝悬崖方向飞去。我们走过能赏‘日破云涛万里红’的“回龙观日”台;穿过‘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回龙望月”岭;爬过二十多米长三刃刀似的巨石“老鼠绕缸沿”。巨石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陡峭的山体。过去这一关,又行片刻,大家到达了回龙仙顶峰。 回龙仙顶峰长满了红枫和桃树,林间有一模一样的石屋二座,紧挨一起,门朝北开。一座里面端放观世音菩萨塑像,是供佛教信徒供奉,另一座端放着大上老君塑像供道教信徒供奉。像南岳衡山似的佛道并存。每座石屋外呈方形,全用石块垒砌而成的墙体。约5米长,5米宽。高3.5米,像一个巨人忘记带走的二个小方合子。里面呈圆形,无梁无柱,盖顶无椽无瓦。全用片石拱就。里面有碑石镌字,记载着此观建于雍正八年,另一块记载着乾隆十四立,还有一块记载是乾隆五十八年重建。共有碑刻三块。其它的字有些模糊不清,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对于桂东所传的三十几座古仙场来说,“回龙仙场”构建别具一格。 从山脚下登上山顶,我们用了约有一个小时。驻足山顶,平添豪气;一览众山,心旷神怡,大家忘记了登山的疲劳,展眼望去,东边山那茫茫林海,郁郁葱葱,间有零落的小村庄,炊烟袅袅。俯瞰西北边,第一军规颁布地的沙田全景,尽收眼底。自上而下的沤江,象一条崭新的千里玉带,向南徐徐飘去。一阵微风吹来,哟,悬崖边上苍松虬枝摆动,仿佛在招手致意,欢迎我们的到来…… |
六月禾苗节 | |
郭名德 | |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 “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笔者来到号称十万亩林区的桂东东洛采风。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今年一定会丰收。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龙离开农家后。该农家随接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祈求五谷丰登。《桂东县志》中有记载。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遇上当年天晴之日,村子里会请来功夫好的汉子表演一些精彩节目。将一条几丈长的木桅杆竖在宽敞的草坪中间,木桅杆两边绑着磨得锋利的茅镰或专用刀,然有人赤脚爬上顶端。称上刀山。第二节目下油锅,是将一口龙朝大铁锅里的茶油烧开,在沸腾翻滚油锅中丢进银元,有人挽起衣袖用手把银元捞上来。第三节目过火海。事先在草坪中挖好一条二尺宽、一丈多长的土沟,土沟里全是木炭,烧得红红的,人从这一条炭火正旺的面上走过。还有……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黑风峒……”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11年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在桂东东洛民间中就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
- 上一篇:郭名德作品选之散文卷五
- 下一篇:郭名德作品选之散文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