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郭名德作品选之散文卷五

湮没在岁月中的牌坊城(桂东)

  桂东是“南国相思桂花城”,又是 “牌坊城”。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境内建有石牌坊40座(明代18座,清代22座)。 桂东的牌坊,一时名噪江南。一座座巨人般的青石建筑,似“凯旋门”跨立在城东、城西二条街头,守望着平安和谐的小山城,春风来了,夏风来了,秋风也来了……一年年寒暑交替,清风吹着牌坊飞檐的鳌尖上的铜风铃,“叮铃铃”、“叮铃铃”……非常清脆悦耳,听之心安神定,仿佛是一种天赖之声……

    牌坊城啊牌坊城,至今牌坊荡然无存。可惜呀,真可惜!这些是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啊。面对湮没在岁月的牌坊城,一遍遍探寻着牌坊的痕迹,一次次搜索着牌坊的传说和故事,听到的是街坊人群中一片片的叹息声……而今,也只能凝视从牌坊拆下的残骸而沉思着,似乎听到了它们这些碎段东一块、西一块横躺在小街里、“文革桥”下、荒坪野道中……惨淡地呻吟声。

    牌坊,是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建立;以旌表一个人的德行流芳百世,这是古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诚然,有些地方也用来标明地名,使人有一种孔孟遗风的感觉;宫观寺庙也以为山门,显示法力雄强的象征;祠堂前面以作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乾隆年间,桂东有一邑庠黄某之妻李氏美丽端庄,贤慧善良。奉守 “万事孝为先” 的古训。在孝敬父母和教育子女方面有口皆碑,堪称典范。去世后,朝庭为了旌表李氏,于丁未年六月十八,在城皇庙门前树立了一座“节孝坊”以昭后人。

    这些牌坊,不仅仅成为一个地方标志性的建筑,还起到了某一处点题、框景、借景的艺术效果。更是当时建筑工匠高超的手艺和智慧的结晶。

    据传,圣旨上对这座“节孝坊”的工艺要求很严,竣工的时间有限定。接旨后,僻土山乡的桂东对这事不敢怠慢,速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挑来了一批能工巧匠,开山取石,精心雕刻。把花鸟虫鱼刻得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观者无不为之赞叹,真乃鬼斧神工也。一位湖南石匠用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在“孝节坊”碑额上的另一块镂花圆雕中,刻了一个画眉笼,笼子里面的一只惟妙惟肖的石画眉,落在横杆上仿佛一声声地在歌唱……细细的笼杆,细细的羽毛,细细的脚……实在是大精致了。工期只剩三天,竣工即在眼前。这位石匠为雕刻好这个画眉笼,已花去了数个月心血,现只剩下最后二道工序了。这时,御史奉旨亲临察看,在工地上对石匠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御史看着、看着入迷了,干脆蹲在一旁观看操刀,此时正在雕刻中的湖南石匠感到十分压抑,心情格外紧张。突然“咔嚓”一声,一只画眉的右脚……断了。他霎时脸变了色,额汗如雨,身子瘫痪在石头上,众石匠看着也全傻了眼。好啦,全完了,一切全完了。幸运之神瞬间成了吃人的魔鬼。接旨的牌坊不能如期竣工,全体石匠等着砍头去了。但全部的人还在不停地安慰着他,说我们大家一起来再想想办法好吗?……果然“天无绝人之路”。次日,这湖南石匠一声不响地又在哪刻了起来,画眉脚断了还在刻?……瞧, 他在画眉的肚底下把那只断脚正改刻成了一只提起来的脚,你看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地操刀精刻。几个小时后,这只石画眉看上去比原来的更加生动、更加传神,更加精彩。大家欢呼起来,把他抬起抛向空中……桂东城里有一座“提脚画眉” 的“节孝坊”在江南一带成为美谈。

    湮没在岁月中的牌坊城。这些牌坊多数与街道房屋连成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公共活动场所,牌坊脚下不仅是交易之处,还是一个露天客厅,极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之所形成了桂东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大标志,一直享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城”之美誉。是的,现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也成了澳门的标志和象征;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马坊与碧鸡坊也成了老昆明的镇城之宝;还有苏杭的牌坊……

    呜呼,时过境迁,牌坊何在!倘若能将遗落在各处的断刻残雕集于一起,或能恢复牌坊一二,勾起后人的对这种文化遗产的一种追忆,从中读出历史,也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找到它新的位置。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思桥与相思豆的传说


 桂东八景中的“仙桥天乐”是普乐乡新庄村的仙缘桥,又名“仙女桥”、“相思桥”两座大山夹峙,涧深百丈,气势非凡。一整块长28米,宽2.5米,厚4.5米的青色巨型天然石桥飞架于两座山峰之间,穹窿如卧如虹,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人行桥面,顿觉飘然若仙。忽闻谷涧中清泉细流声,风水相和,宛如宫娥美女奏出美妙的轻音乐。转眼间松林竹海的波涛声,恰似万马奔腾在千里草原的交响乐。

    相传,织女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私自下凡,与凡间的牛郎私定终身,违背了天规,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感动了一群喜鹊,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喜鹊便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上约会。时间久了,织女对凡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两个小孩的思念与日俱增,便请求王母娘娘让她下凡看看孩子,王母娘娘于心不忍,但又不可以让牛郎织女继续生活在一起,出于骨肉之情,于是下令二郎神在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把山劈开,再搬来一块巨石,横架南北。石桥两头宽,中间窄,桥面稍斜,以防他们跨越桥中央,借以阻断织女的回家之路。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上半夜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下半夜牛郎织女在石桥相会,也就是现在的仙缘桥。

    据说,凡是到过仙缘桥的人,如果是单身男女走过此桥后,必能获得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如果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婚后必然幸福美满;感情不和的男女如果双双牵手渡过此桥,定然能和好如初;而那些感情已破裂的男女,如能双双牵手走过此桥,亦可破镜重圆。

    难怪总见到许多远方的客人,趋之若鹜地奔赴这座预示美好姻缘的仙缘桥。他们不顾涉水之险,爬山之辛,为的就是神圣的爱情。他们既能在这块圣地上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又能在这风光绮丽的环境中,感受悠悠千古情的浪漫。在历经风风雨雨千年不变的仙缘桥中,表白自己心灵深处埋藏已久而在平时又难于启齿的情怀,既真切又古雅。许多未婚青年在临走时,还不忘带回一瓶“相思泉”中的相思水送给自己暗恋之人。可谓借物传情,胜过金银无数啊!
  
                            王维情沁相思豆

    相传,牛郎上天欲与织女相会被银河阻隔,两人悲痛欲绝,织女把眼泪哭干后,流出来的是滴滴鲜红的血液。鲜血滴在土中化为了长着红色花纹的花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这些红色花豆,伴着织女心中的思念,慢慢地变成人们所公认的用来表达深情厚意的“相思豆”。

    在桂东民间,相思豆像玉一样,是具有灵性的吉祥神物。男女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更加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偕老;婚后,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亦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如今,用相思豆制作的饰品风靡全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精美相思豆饰品为荣,许多人选择相思豆饰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浓浓爱意。的确,相思豆从古到今都是人们一种寄托相思之物。

    据传,大诗人王维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后,非常感动,留下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千古佳句。然而,王维只知道相思豆生长于南方,却不知生长在南国偏远山区桂东的花豆就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相思豆,这对桂东而言,多少有些遗憾。

相关链接:
    花豆又名花纹豆,因其表皮呈规则花纹而得名,别名又叫相思豆、老虎豆、祛湿豆、荷包豆、红花菜豆、龙爪豆、大白芸豆、雪山豆等,因种子褐红色间白色花斑,俗称花豆,迄今有二干多年的历史。花豆原是桂东罗霄山脉一种野生的 年生藤蔓植物,只能在海拔850米左右的地方生长,而且适宜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 5.4c左右和平均降雨量1 647.9毫米等条件的地方,以及无霜期和土壤也至关重要。桂东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极佳,加上这里大部分地区为砂壤土,腐殖质丰富,特别适宜花豆生长,产出的花豆品质优越。花豆的主要营养成分经专家研究,测得花豆蛋白质含量为18.0690,脂肪含量为1.200/0,淀粉含量为46.72~/6,还富含人体需要的十七种氨基酸,实为豆中珍品。花豆具有健脾壮肾、增强食欲、抗风湿的作用,对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有食疗作用。最为神奇的是,花豆能把各种肉类中的脂肪降低,实为煲汤圣品,在民间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花豆既是鲜美可口的美味佳肴,又是保健食品,故桂东人亦称之为“神豆”。

中秋之夜邀嫦娥
郭名德 

   郭名德作品选之散文卷五

“月光姐姐月啷铛,请你下来饮茶汤。请你来你就来,不在门背起嗳嗳,请你入你就入,不在门背等一切……”。

    中秋,皓月当空, 一城花絮,满树相思。渡步沤江河畔,不远有一处被桂花树围住的农家小院,透来一阵江南山歌客家腔的念唱声,从声音中听得出她的虔诚和庄重。她们在做什么呢?

    她们在“嘟月光姐仔” 。又叫“迎月姐”和“请月光姐姐”。是桂东的独特的一种民俗。《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载道:湖南人在中秋节以瓜饼相赠,是夕设月饼、酒果于庭,团聚赏月……桂东女孩子姊妹相邀,用瓜饼、茶食,对月奠于净处,以米筛(筲箕)、竹筷为卜,俗称"迎月姐"。此为拜月祈福之举。

    是的,每年中秋之夜,桂东民间就有着拜月祈福、预卜婚姻和暗示自己未来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民俗活动。“月光姐姐”是峒里人对月中仙子嫦娥的妮称。这种民俗在桂东从唐代一直沿袭至今。后来也流传赣南、闽南、岭南……等地。

   “月光光,照河上,我来等、姐来尝……走路来,找路钱;坐船来,找船钱;坐车来,找车钱;骑马来,找马钱……酒三杯,茶三杯;米三升,(月)饼三介;碗三介;筷子三双;苎麻三稿,手镯一双……” 人群中又传来山歌客家腔。似乎是告诉月光姐姐,我们大家已心虔意诚地在此恭候您的玉驾光临了。

    踏着迷人的月色,带着好奇的心理,我走进了一处桂花掩映的农家小院。哟,院子里的地上垫着一张用来晒谷的斜格子花“篾篷垫”,很讲究吧,还铺上了时尚的“竹篾花地毯”。八仙桌摆在“竹地毯”正中间,香炉上三支红烛的火苗被风吹得微微作动。九支茶子壳做的土香亮着小红点,紫烟袅袅,直上月宫。白米、酒、茶、米、月饼、苎麻、瓜果、银镯子……等祭祀品一任齐全地摆放桌上。桌前不远有个土泥钵,正在燃起一些凿满了一排排括号状图案的土毛边纸,说是赠送给嫦娥的路钱,这时火苗在盆中透出一道道的祥光。

    桌两边各坐着一位沐浴更衣、用檀香熏过手的老太太,她们是峒人们公认的贤慧能干、德高望重的老人。这时她俩同时用手指勾托起筲箕边上的筷子,这筷子安插在筲箕两边,似二条冲米碓上的轴,这使手中的筲箕更能前后上下自如翻动。洁净的布襟裙蒙盖着筲箕。筲箕的一头也插着一个筷子,刚好放在米盆上。有趣,筷子当碓嘴,装着米的盆子当碓臼。迎请月姐还用这些干什么呢?

    四周围满了少女们,在人群里我发现有不少是外地人,听口音有广东、广西、江西、山东……等地姑娘她们是慕名到相思桂花城来会“月光姐姐”的。

   “屋檐童子,屋檐童郎……”。这与屋檐有什么关系呢?我转身发现屋檐边上靠着一条长长的竹篙,竹篙一头插在地上装满清水的脸盆中。《霓裳羽衣曲》的传说中写道。“天宝初年,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方士罗公远对玄宗说:“皇上想不想到月官里去玩?”唐玄宗说:“如何去得?”只见罗公远把手中和竹手杖往空中一扔,立刻变成一座银色桥,直通月宫……”难道这条竹篙莫非是罗公远的竹手杖?我想应是峒民们意想之中给月光姐姐铺设的银桥吧。 “月光姐仔’来了吗?”一少女问。老人回道“来了来了,我抬着筲箕的手突然感觉沉了一下。重量似乎增加了许多。”。这时,还有人说,我仿佛看到天上月亮突然暗了一下……。莫非真是嫦娥飞出月宫时所发出的信息?

    这时,月光姐姐莅临凡间并附体于糙箕。“ 月光姐仔,这条竹篙有几个节呀?”“……我们这里一共围着多少个人呀?”这时,竹糙箕就会自动朝米盆中嘟下去。几番试测之后。“能嘟得准了,大家可以问事情。” 此时,一位杭州姑娘迫不及待地说,“月光姐姐先给我看看,我的姻缘今年会动吗?如果会动,请您嘟三下,还没动,你就……”这筲箕立刻在老人的手中自如地翻动起来,筲箕一头的筷子刚好嘟(意为敲插)在米盆上,还很有节奏。真灵,筲箕果真嘟了三下就静止不动了。 “你呀,好姻缘,准备请客罗”大家笑了起来,她看了在不远处眠着嘴笑的桂东男友一眼。“好,好,一定!一定……”。随着也开心地和大家笑了起来,

    接着又有人问月光姐姐,一个接一个地问,真有趣。多数以问婚姻为主;也有少妇问,她肚中怀着的是男还是女?还有几位女学生问前程?……问求职?问升级?问财气?还听到有人和月姐开玩笑,问她今晚家里煮了几个菜……好像亲呢的月光姐姐既是神通广大的月神,又是她们之间无话不谈的知心密友。当然,大家心中认为,凡人想要知道的事,“月光姐姐”一定非常清楚并十分准确!不管夜多深,问得大家尽兴为止。完毕,抬筲箕的其中的一位老太太又燃起新香,口中念念有词地把月姐送返月宫……。夜很深了,大家有说有笑地离开了这里。

   “月光姐姐月啷铛,请你下来饮茶汤。请你来你就来,不在门背起嗳嗳,请你入你就入,不在门背等一切……”。

    回家的路上,这声音还在耳畔回响。多情的八月天,明月、嫦娥、桂花……人们总是把它与“相思”联系在一起。是的,此时的我,望着纯净、明澈的月亮;深吸着桂花清醇扑鼻的奇香;享受着诗情画意的景象,想念起远方的她。“嘟月光姐姐”的桂东习俗真的给人们增添几许神密和幽雅。

深隐丛山中的万王城
郭名德 

   在湘南海拔1500米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着美丽的小村庄。座落在二省三县的边界的丛山中,就是如今桂东黄洞的青竹村。

    古时,这里香樟挺拔,桃红李白,轻纱浅雾,翠竹掩映,此村庄人们把它叫做“烟竹堡”(方言‘英姿铺’)。桂东沤水、“七县同饮一河水”的湘江耒水均由此而起源。“烟竹堡”四周有全用长条方青石砌成很高的城墙。故又名“万王城”,往东一刻时辰可入江西遂川之域,往北不出半个时辰可进炎陵之地。万王城中的首领是名姓“万”?还是该领导这万人军队的之上的首领被部下称为“万王”?至今无人说得清。

    据说,万王城建于五代十国时期,那时整个中国全是弱肉强食,占地为王,一片大乱,除了明摆的十个皇帝外,全国还不知有多少大王寨主,诚然,四分五裂的中国,仿佛被人撕成了似碎布一样。

   《桂东县志》中所载“……村有古城,龙盘虎踞,所吞山光。城南、城西各筑一寨,势成犄角。城北半公里地修有马道,遥想当年金铁马,旌旗蔽日,仿佛依稀。颇有“一城高踞万洋山,豺虎遥惊胆寒”气概。古城旧地十二亩,呈椭圆形,年代悠久,已辟为田畴,昔日金城汤地池,仍历历在目。绕成墉垣,全部为为条方石砌就,高3米,底宽3米,顶宽2米;墙外掘池,还能清楚看见的有一里多,宽7米,深3米;城门石阶十余级,阶长1。15米,宽30公分,高20公分。”
由此看来,“万王城”应是万洋山中一处军事要塞。驻兵少则数千,多则万人。军饷粮草,如何解决?这支队伍究竟是聚兵起义?还是残军避难?……这样大规模的城堡不是一天两天可建成,至少得几年时间才能建造好。万王为什么偏要选择这个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花那么多时间来筑造这个城堡呢?……一切,更使人扑朔离迷。

    1982年,桂东县组成文物调查小组对万王城进行实地考证。在古城内外,没有发现半截完整的城墙了,但却发现处处横放着零散的长条保方石。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青砖、天地瓦和许多陶片,在村民家里征得铜钱二枚、石臼米规和砚池一方。这方石砚池上刻云纹异兽图案。充分说明当时有文化人在军中。

    如今湖南省图书馆所藏的《大明一统志》中有万王城的辞条,均无详细说明。据说明修的桂东县志中以“名恶事幻”为由,将万王城之辞条删除。由“名恶事幻”句推断,也许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支囤兵起义的队伍,和流传有大多的离奇古怪的传说,而在将这里所演译出轰轰烈烈的历史抹杀了!如今作为桂东一大人文资源,如能很好地挖掘出来,加以整理,也应是对桂东的历史文化的负责。

万王城中的王孝先

《湖南王氏源流》中载道:“始迁祖曾公,字孝先,原籍江苏苏州,宋景佑2年(1035)出仕郴桂史,奉剿湖侗,始迁桂东万王城,再徙宜章油桐坪。至1949年,已传39代,共5000余人。族人多分布在郴县良田铺和宜章。”

    桂东万王城,竟然一代名相王孝先进入湖南时,一开始就到了这地方落脚。并居住一些年月,真是深山中万王城的一大荣幸啊!这是真的吗?

    提到王孝先,不由使人想到了他的《题通云亭》一首诗,“小亭高古占城闉,地迥全无一点尘。时有行云自来去,晚来施雨欲留人。”还有《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那真是绝妙好诗。既点明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前,借咏梅以抒志向高远。胸怀奇才,以诗言志。还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更是世人久传不衰的名句,表达了人人都应接受教育的思想。

    王孝先是一位“三元及第”的奇才,幼时求学,开始参加乡试,就名列榜首,成为解元。25岁时参加礼部的省试,赋冠群士,一举夺魁,成为省元。不久,又参加殿试而大魁天下,成为整个宋代的“三元”状元之一。

    当朝宰相寇准荐其才,上奏宋真宗,任命王曾为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王孝先恪尽职守、政绩突出。《东都事略》评王孝先“毅然奋忠,临大节而不可夺,卒使帝室尊荣,祸乱不作,可谓社稷之臣矣!夫贤者以身为天下用,而安危系焉。”

    真宗常在茶余饭后把王孝先召至身旁,高谈阔论……王孝先深得真宗的信任。真宗重用其才,将王孝先就任执掌朝政大权宰相。莅任后,辅佐宋仁宗竭心尽力、忠心耿耿、选贤任能、不计前嫌,多重才干。王孝先力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和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并委以重任。成为历史上的深得口碑的一代名相。

    在宋景佑二年(1035),那时候桂东还是隶属于桂阳县的零陵、宜城二个乡。离桂东建县还有七十六年(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桂东建县)。

    深隐在丛山的万王城,这位朝中重臣会跑到这儿奉剿湖侗吗?湖南的侗民在深山老林中举事,有必要朝中宰相亲自出马来督阵围剿吗?

   《中国古代状元录》:王曾,青州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

    在查证手头上一些资料,而所记载的王孝先(王曾),均系同生在北宋时期,同名而且又同取字,产生了很大的巧合。但所处在的出生地点却不相同。

   《中国古代状元录》载王孝先是青州益都(今青州市郑母镇)人。在《湖南王氏源流》中江苏苏州人。如果说青州益都王孝先是北宋朝宰相。那《湖南王氏源流》的王孝先出仕郴桂史,奉剿湖侗,他又是朝中的什么人呢?我想,这个王孝先他能奉朝庭之命带领军队,前来湖南一带追剿造反的侗民。即使不是朝中宰相也并非一般人士。究竟是何许人士?这时使我的思绪又坠入了迷茫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