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桂东惊现三百万年前冰臼群
马蹄印之谜被破解 奇特地貌亟待保护
[日期:2007-02-02]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巍文/图 [字体:大 中 小]
1月30日,多年来困绕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百姓的谜团终于被解开:分布在该乡东水村河流中绵延数十里花岗岩石上的“马蹄印”,已经被我国研究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权威专家韩同林教授,初步认定为是距今大约二百万年至三百万年前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质现象——冰臼群。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冰臼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
冰臼组合稀奇古怪
这处“冰臼群”位于东水村流往红洞村的一条十多里的河流中。东水村的老百姓告诉我们,这些冰臼很像旧时农家舂米用的石臼,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石臼”宛如被马踩出的脚印。根据老一辈的人留下来的传说,这是天上的一匹白色的天马下凡间,专挑山高路陡的深山老林游玩,来到桂东普乐的时候,由于普乐山高路陡,白马的马蹄受伤,一个个马蹄印就留在了这河边。神秘的传说致使当地的老百姓对这些“马蹄印”顶礼膜拜。进入90年代后,桂东兴起了开发小水电的热潮,于是在这条河流上游建起了一座金狮电站,随着大坝的建起,河水水位下降,河床裸露出来,这些冰臼也随之浮出水面。这时候,东水村的百姓才看到,这些散布在东水村河流的这些“冰臼”有的镶嵌在白色花岗岩上,内壁光滑细腻,臼壁和臼底天衣无缝,自成一体,手顺着它那光滑细腻的“肌肤”可以一滑到底;有的在水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圆环,形成非常有趣的水下冰臼。顺谷底河道而上,在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石臼处,同行的桂东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禁不住纵身跳下1米多深的臼坑,双手撑住臼壁告诉记者,这些花岗岩的硬度非常大,可大自然竟然不着半点痕迹就“凿”出了这些石臼。一路散落的冰臼和冰臼群让人连连称奇。这些石臼直径最大的有1米多,最短的只有几厘米,基本分布于同一岩面上,内壁都十分光滑,形状却各具特色。冰臼与地面(岩面、河床)近乎垂直,口小肚大,底平,既无进水口,也无出水口。
专家认为石臼是冰臼
奇特的“石臼”是如何形成的?最近,一批地质爱好者和户外活动爱好者得到消息,来到普乐东水村进行现场勘测,并将发现冰臼的消息发布到网络上后,很多地质学者才告诉我们,这应该是冰臼。
有“中国冰臼之父”之称的韩同林教授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他在接到桂东县旅游局发去的“马蹄印”的石臼照片后,回信表示桂东普乐乡东水村的石臼是典型的“河谷冰臼”。1月30日上午,韩同林教授来电说,根据邮寄去的多幅图片和普乐乡当地一些地质情况分析,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普乐乡东水村曾被冰川覆盖。可以初步认定普乐乡的这些分布于花岗岩上的圆形或近圆形的“马蹄印”为冰臼。他解释说,所谓冰臼,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形成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
韩同林教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冰臼群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既神奇又奥秘,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研究本地区第四纪地质历史、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和全球变化,提供又一处重要的实际材料和依据;也是开展当地旅游,发展旅游经济的又一处奇特景观;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好教材。
但得知冰臼群由于修电站遭到一些人为的破坏后,韩同林教授忧心地指出:“地质景观,一经破坏,不可再生,希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流传桂东数千年---牛郎织女在桂东的相关传说如下:
桂东仙缘桥(仙人桥)----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现代相爱男女的朝圣之地
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往红洞、上井的河流,从"哈喉脑"开始沿江而上,去新庄村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疑为“冰臼群”,的石窟窿,大如"禾桶缸,"小如'谷箩框"当地语言),延绵数十里,当地人称为马蹄印.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大小不一的蹄印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南阳城”据说是西晋时期湖南南方的桂阳郡城,现在的郴州市,简称为“南阳城”。据桂东县志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即今汝城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明洪武元年(1368),移县城于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伏牛山”,即位于与桂东县交界资兴市的“石牛山”。石牛山海拔1238m,属于八面山支脉,南北走向。资兴古八景之一,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灰牛大仙被降伏于此,故古时也称“伏牛山”。)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牛郎暗自伤心流泪,不知家去何方。
那头老牛看着被赶出家门的牛郎形单影只无家可归,顿生怜悯之心,告诉牛郎,自己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地方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离天只有三尺三,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痕迹,千年铁杉竞秀,千年古道斗险。原始森林间,飞禽走兽生活期间;那里由于离天较近,故而气候凉爽,当天上的神仙酷暑南耐时,神仙每年夏天下凡避暑纳凉的地方,于沤江河边洗澡降温,或游水嘻戏.它就经常看到有神仙在山顶上下棋,仙女在那河里洗澡,乃人间仙境,去那里生活将会比这里更加美好.
于是牛郎随着老牛一起离开那个伤心地,跋山涉水,来到了老牛所说的离天三尺三的地方,在一个叫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的地方住了下来. (即如今湖南桂东八面山一带,古又人云: 八面山, 离天三尺三,人过要弯腰,马过要下鞍,现有景点有“八仙下棋”,古活化石银杏树等.盛产人间仙草灵芝,.桂东牛果等 .桂东县城,海拨800多米,是湖南省海拨最高的县,那里夏季气候凉爽,晚上睡觉还要盖被,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怪不得神仙也下凡到此避暑纳凉了,呵呵。)
一天,天上酷暑难耐,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纳凉,在沤江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后来和诸仙女回天朝后对牛郎日夜思念,便骑一匹白色的天马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为了不让玉皇大帝发现,于是带着牛郎从牛氏坪沿沤江转至东水村去人迹罕至、偏远得神仙也很难找到的新庄村青石洞安家.
途经桂东牛塘界,没有路难以前行,在沤江边住了一个晚上,老牛也累了,牛郎陪老牛在沤江边上洗了一个澡,他们洗了澡的地方被老牛滚出了一口大塘,当地人后来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塘,现称为大塘乡,他们在沤江边住过的地方称为牛难前,也就是牛郎难以再向前前进的意思。(现也叫牛栏前,位于普乐乡沤江边),
进入东水村后,由于东水村的地势比沤江高,沤江水流不进东水村,而且山高路徒,没有水路可走的白马马蹄和老牛的牛蹄受伤,留下一个个蹄印,织女看到伤心落泪,泪流成河,便是今天的东水河,原来东水村本无水,因为水应从西向东流,沤江水不可能倒着往高处流,织女没来之前,当地百姓一直处干旱之中,经常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饥荒连年.自织女的眼泪变成水后,当地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正是因为东水村的河水是织女的泪水演变而成的,所以水也就可以从东向东流,从高处看水是倒着流,故留下了"桂东东水水流东,东来东去"的千古佳话,这也是东水村村名的由来.
织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十分偏僻新庄村青石洞安下家来,做了牛郎的妻子。刚到此处牛郎织女人生地不熟,茶米油盐,样样皆缺。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笋、蕨菜根,黄菌等充饥。心灵手巧的织女把吃不完的竹笋烘烤成笋干,蕨菜根加工成蕨淀粉,黄菌晒成黄菌干 ,吃的解决了,但缺茶少油,织女于是又把牛郎在终年云雾飘渺齐云山上找到的叶大叶小的两种茶树,叫牛郎带动当地百姓广种于桂东大地。 叶大而粗的叶子不能吃,但它的果实可以产油,当地百姓把这种茶树称为木子树所产油的叫木子油,即茶树油。叶小的那种茶树叶嫩而叶子可以泡着喝,鲜美提神,牛郎非常喜欢。即现在大地乡的云雾茶,现在又叫玲珑茶;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织女在离青石洞较远的另一个神秘的洞穴里划出一块神田,牛郎每天早上骑着白马带着老牛去那里耕种,中午肚子饿了就在石洞里生火做饭,做饭时洞里常常烟雾渺渺,当地百姓后来把这个石洞取名为“碧洞飞烟”;晚上回家途径东水村时都稍作休息,现在白马休息的地方也叫“五马归巢”.牛郎把织女从天上带来的大禾仙米、苡米等播种下去,年年耕种,年年丰收.
一年天上又酷暑难耐,天上的一条金龙和诸仙一起下凡纳凉,金龙突然特感凉快无比,一个喷嚏,变成一场大水,使得八面山的青山河河水瀑涨,大水带着泥沙咆哮而下,淹没了沤江边的万顷良田,当地百姓欲哭无泪,牛郎知道后,带着白马和老牛帮助当地百姓在沤江边上治沙造田,最后把被淹的万顷良田重修于好,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了记住这个事情,把青山河发大水的地方称为“青山”、“大水”两个地名,把牛郎治沙造田的地方命名为做“沙田”,即现在桂东沙田镇。金龙惹祸后不敢再回天上,愧于当地百姓,自愿留在凡间,充当沤江守护神,从此沤江不再发特大大水,当地百姓于是又把沤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命名为龙头村,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虫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天虫,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织女又发动当地百姓广种桑树,养天虫取丝,牛郎每天把丝带回家给织女织布。为了感谢织女给了天虫产丝,当地百姓把天虫尊称为“蚕”,这也是把产丝的虫子取名为蚕的原因.为了纪念织女给了天虫取丝织布,当地人又将地名取名为丝都,即现在的桂东四都,把牛郎耕种的神田称之为“仙人石田”.仙人石田洞现己成为桂东著名的旅游胜地.到现在,如果你去旅游观光,还可以看到牛郎在那里耕种的身影呢。
织女把新纺出来的布拿到一条小溪里面挂着漂洗,但见白光闪闪,暇光万丈,当地百姓以为金龙现身,惊喜万分,纷纷跑去观看,一看才知道是织女在漂布,一个个啧啧称奇,织女上了天朝以后,她漂布过的溪流形成了一个一百多米高的瀑布,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织女的故事,把那条小溪称之为龙溪,把那条小溪漂布过的地方称之为龙溪漂布,现在又叫龙溪瀑布。把当地地名称之为新纺,也就是现在的新坊乡。
牛郎和织女就这样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生了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它会变成一棵树,长果子给牛郎的后代吃,还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老牛说完这此话后就死了.死后,牛郎把老牛埋葬于桂东的一座高山上,即现在桂东的牛死仙山,以前建有一处牛仙庙,由于年久失修,仅残留遗址.非常奇特的是,当地猎人在牛死仙山打猎时,怎么样也打不到猎物,似有神灵佑护,被猎人称为打猎禁地.。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老牛的坟上果然长了一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当地百姓称之为牛果.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带上用大禾米加工成的黄糍粑干粮(大禾黄糍粑,现桂东著名特产),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话说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用力过猛,金簪朝东落到凡间,插到了位于桂东县黄洞乡羊石坳山顶,山顶突起三峰,盘结如鬟,因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盘结如鬟而得名,原叫织女云鬟,现称玉女云鬟,桂东著名景点。据说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也慕名来过此地。 并在石头上刻下了“丰”字。金簪朝东划落,一道金光划过的地方现在称为东洛乡。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百鸟之王--凤凰,凤凰把鸟儿们召集起来,在凤凰的栖息地(即如今在桂东县城旁的凤凰山,现仍有演变成为小个儿的凤凰那附近栖息,还有一棵需要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松,被誊为中国马尾松之王,该处也是桂东著名景点之一,称之为“凤岭古松”),在两棵千年古松树里,开了一个百鸟大会。后来人们把这次百鸟大会也称之为百鸟朝凤,百鸟们共同商讨如何帮助牛郎飞到天上去追织女,这时,生长在相思泉的喜鹊勇敢地站了出来,泪水汪汪地请求凤凰,要去帮牛郎,凤凰被喜鹊助人于危难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喜鹊们的请求.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玉皇大帝牵怒于白马私自带织女下凡,触犯天条,把白天马贬为凡马,留在人间,所以现在仙人桥所处的山也叫白马山,白马山上有个千年不枯的泉眼,便是织女被天兵天将带回天庭时,对心爱的牛郎和给她找到人间真爱的白马所留下的伤心泪,泪滴成泉,也就是今天的相思泉,生长在旁边的豆科植物成了相思豆.由于这种原产的相思豆比较大而且有花纹,当地人又把它称为花豆.(据传,大诗人王维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后,非常感动.只知道相思豆生长于南方,却不知是生长在南国偏远山区桂东的花豆才为真正的相思豆,让世人以为南方的另外一种豆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面的相思豆,留下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古佳句.但对桂东而言,多少有些遗憾.).
树上一群比翼鸟被牛郎织女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感动,其中,喝了相思泉的个儿小的鸟儿,就变成了桂东著名相思鸟,飞得高的鸟儿每年七月七日都带着牛郎飞到天上,搭成如同凡间的石桥一样,让牛郎织女在天上约会,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凄美的爰情故事,将这种鸟称之为喜鹊,每年七月七日称之为七夕,喜鹊所搭的桥也称为鹊轿。
织女上天庭后怛心白马和牛郎的牛没草吃,就让雷公在白马山顶上放一把山火,烧掉山顶的树木,让山上长满白马和牛郎的牛所需要的青草,所以到现在,白马山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的发生一起山火。。。。
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时间久了,对凡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两个小孩的思念与日俱增,便请求王母娘娘让她下凡看看孩子, 王母娘娘于心不忍,但又不可以让她们继续生活在一起,但出于骨肉之情,每年看看小孩,也是合情合理,于是按照喜鹊搭桥的办法,下令二郎神,在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把山劈开, 二郎神再搬来一块巨石,横架南北,石桥两头宽,中间窄,桥面稍斜,以防他们跨越桥中央, 借以阻断织女的回家之路.据说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具体是否如此神奇,只有你自己亲自去体验了才知道。。。。。
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上半夜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下半夜牛郎织女在石桥相会,也就是现在的仙缘桥,至今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那边的桥边上,耸立着一高一矮两个石头, ,传说就是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当地人把它称为,望星石,也称望亲石.他们每天翘首相望,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等待父母亲的到来,日久天长,成了今天的永恒追求的象征………
由于织女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私自下凡,牛郎织女在凡间所约会过的桥称为仙缘桥,现也叫仙人桥,住过的洞叫情思洞,现在也叫青石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住过的洞室,把新郎新娘结婚用的房叫洞房,这也是洞房的由来
由于鸟儿们每从四面八方回来搭桥,于是在桂东形成了一条千年鸟道,鸟儿因赶着要去搭桥,经过千年鸟道那个地方,当地百姓把这个地名取名桥头,鸟儿经过的山叫鸟岭.(现在桂东桥头镇),
新庄村当地百姓偷看织女在约会时为了更加美丽而采集百花化新妆,古称化妆为上妆,卸妆为下妆,故有新庄,上庄,下庄三个地名.
听说,现在有很多谈恋爱的男女,为了神圣的爱情,不顾爬山涉水之艰辛,来到仙缘桥,海誓山盟,以表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之心,更有人勺一碗相思泉的相思水,送给自己暗恋之人,借物传情,皆大欢喜.
织女为了爱情而下凡生活在湖南,于是有了湘女多情的说法。桂东人民为了沤歌这个故事,把桂东的一条织女下凡洗澡的大江称之为沤江,把沤江的一条支流称为牛郎江,(住于桂东寨前,后简称为牛江)两江相汇,意为让永不停息的江水,把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百年好合,永远沤歌,流源远长...................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后记:由于牛郎织女在桂东的神话传说己有上千年历史了,现在的年轻人又不喜欢听故事,发生在桂东有关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被人渐渐遗忘,只有老一辈少数几人还能依稀记起,但也残缺不全,加上地名变更,如丝都现己更名为四都,牛氏坪更名为牛屎坪;织女云鬟更名为玉女云鬟,龙溪漂布更名为龙溪瀑布;仙缘桥更名为仙人桥等等,渐渐的,连桂东本地人也逐渐忘记,有的甚至完全遗忘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这在传说发生地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今天,笔者通过寻访众多老一辈人士搜集整理出来,许多典故,地名等己无从考证,欢迎广大朋友继续发掘,并请多多指正,共同努力去完善.目地只有一个,让发生在桂东的美丽传说继续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附记:
1.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地名:“南阳城”、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牛塘界、寨前乡、大塘乡、普乐乡 东水村 牛难前(牛栏前)、大地乡,“青山乡”、“大水乡”、沙田镇、龙头村、(丝都)四都乡、(新纺)新坊乡、龙溪村 、黄洞乡、东洛乡、桥头镇、新庄村,上庄,下庄
2.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山:八面山、凤凰山、鸟岭、齐云山、羊石坳山、白马山、牛死仙山、另外还有“伏牛山”,即现在位于与桂东县交界资兴市石牛山。
3.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水:沤江、东水、龙溪、大水、(牛郎江)牛江
4.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景点:湖南桂东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天然空调城--桂东县城、、“凤岭古松”、八仙下棋、东水水流东、马蹄印、五马归巢、“碧洞飞烟”、“仙人石田”.(龙溪漂布)龙溪瀑布、牛仙庙、(织女云鬟)玉女云鬟、千年鸟道、鸟岭、望星石、相思泉、(情思洞)青石洞、(仙人桥)仙缘桥。
5.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土特产:灵芝,、银杏果(白果)、桂东牛果、大禾仙米、苡米、大禾黄糍粑、相思鸟、相思豆(花豆)、笋干(玉兰片),蕨菜、蕨粉、黄菌干、木子油(茶树油)、云雾茶(玲珑茶)
6.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名词:洞房的由来、“蚕”的由来、湘女多情的由来、相思鸟的由来、喜鹊的由来。
7..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歌曲 。。。
8.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诗词:收集中。。。。。
9。与牛郎织女在郴州桂东的其它文章:节选《牛郎织女与郴州成仙》作者: (郴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文史研究员):张式成 郴州风杂志期刊: 2006年9月第14期
“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出来,恐怕要惊你一跳。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五马开河”的传说
2006-11-30 17:45:30 红网 字体: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巍峨雄奇的齐云山下,一条洁白的玉带穿过翠绿的群峦自然舒畅地迎风飘舞,飘着……飘着,一直飘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霎时化作一条长龙绕转向东方悠然飞去……这就是扬波向上的普乐乡东水河。于是,此地便有了“东水”这个村名。
江南一带广泛地流传着东水村无数迷人的传说和故事,如“织女会牛郎”、“神农与大禾糍”“五马开河”……宋周敦颐曾绕经此地,凝视着东水迷人的风貌,追古思今,感慨万千,回桂阳府后欣然拟出上联“桂东东水水流东”,让其弟子应答下联,至今无人对下。
四面环山的东水,西南方挺拔五座山峰,酷似五匹雄姿英发的骏马从天边欣然归来,故此群峰名曰“五马归槽”也。深夜,在寂静的村庄里,侧耳细
听,隐隐约约时闻“滴答、滴答”……的马啼和仰天长啸的回荡声。
古时候,东水没有河流。一年,老天作难,火红的太阳把田里直烤得冒烟,庄稼一天天枯萎下去。苦命农夫心中如沸汤翻滚,为了生存,无奈收拾家什,准备拖儿带女奔外乡逃荒。
归槽在山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神马,各分为青、黄、赤、白、黑颜色五种。相扶相生,骠悍勇猛、灵性超凡;且心地善良、怜弱悯贫。近闻山下灾情,心情十分沉重,有时烦躁嘶吼,有时在山上来回渡步,不知如何是好,便相聚同谋献策设法去帮助山下的人们……
对,开河引水!说干就干,五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兵分五路,白马从齐云山开引;赤马从仙缘桥开引;黑马从高山丛开引,黄马从圹坳开引,还有青马从……五马各自沿着山涧将尾巴垂拖在地上,一声不吭地使劲拖出河道至东水峒里,它们的尾巴就是开河工具。多数山涧是坚硬的石壁,一次拖过去,不够宽也不够深;河水通不过,就再来一次;还不够,又再来一次;一次复一次……不知来回拖了多少次……在五神马坚韧不拔的努力下,终于把一条由无数条山溪水汇集而成的东水河开通了。五匹马的尾巴毛也全脱得个精光。转眼间尾巴毛随着山风化成了两岸茂密葱绿的树林。
五马把清清的河水引了过来,庄稼得救了,农民也有救了。瞧,一夜间,一条约九丈宽穿山越岭奔流十几公里的东水河与几十条新开横竖交错的水圳(水渠)出现了,白哗哗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稻田之中。
次日清晨,人们望到村子里遍地花红草绿,彩蝶飞舞,百鸟欢鸣,满垅满埂田中的庄稼又重新昂起了头,大家惊呆了。揉着双眼,这是不是在做梦呀?抚绿茵,赏鸣蝉;花香沁,掬水甜……真是换了人间。整个村子马上沸腾起来,男女老幼一齐焚香跪拜上苍,感谢老天爷。不知谁在东水河里的石河道中发现了一连串深陷的马蹄印。这时,大家才明白眼前的一切是“五马归槽”山上神马在暗中所助。然后,齐齐转身面向“五马归槽”山虔诚叩谢。从此东水,年年禾田水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江南东水遍仙踪,五骏开河贯宇虹。义薄云天情似海,奇观蹄印水流东。”五马开河时留下的马蹄印(亦名冰臼或石窟窿),在山涧绵延的河道中如今竟形成了一大旅游奇观!夏日,总能见到一些远方而来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在马蹄印式的冰臼群中说说笑笑,泼水嬉戏,扎猛浮游;在这清澈甘冽的山泉水中畅洗开心的“马蹄浴”,聚谈着“五马开河”的传说……
[稿源:红网]
[作者:郭名德]
[编辑:王新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