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人文之邓建中的桂东古民居--聚龙居
在桂东千年古道上,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江南风格古宅——聚龙居,俗名戏台背。此民居位于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水井田组。古时候,在这八面山下的穷乡僻壤里,是什么人那么有钱?能造规模这样大的高档住宅?
聚龙居以盘山式的三进九厅,十八天井,99间半居室,堪比当今豪宅
贝溪的“贝”字,人们知道它是钱的鼻祖,最原始的钱,就是先人们用海上的贝壳来当钱使。无独有偶,此地还真得到了钱多的印证。在资料上,我们发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省长薛岳把湖南省银行搬到了贝溪村里,在这里隐藏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湖南省银行才撤回至省城长沙市。
据现住聚龙居的老人介绍,古宅聚龙居是当时广东省海康清道分司巡检官郭同朝(曾任清同治年间雷州半岛厘金官和广东海丰县盐政司司长)所建的,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聚龙居是以山脉走向似群龙聚首而得名,土木结构,风火山墙,盘山式的三进九厅,十八天井,前后两院有大小居室99间半,造型各异,共占地30余亩。在左右两厅大门上方各书“胜金谷”、“赛玉川”。聚龙居左侧厅“胜金谷”的后厅名为“居易所”,照壁上有个苍劲有力的榜书正楷“寿”字,这寿字约有二米高、一米宽。倒很耐看,不知谁人所书。这里人所说的两旁配有慈禧太后的题联一副:“霁月光风况此胸臆,春葩丽藻粲于齿牙”。可惜没了踪影。只见有郭同朝亲笔行书对联,“有竹有松今栗里,一觞一咏古兰亭”。再往上看是“郭子仪捆子上殿”、“打金枝”的人物故事浮雕图案。
在内厅上的帐门上,黑漆书写有很多草体书法。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佳句,这些行云流水般的草书倒是含有晋代草圣王羲之之遗风。
聚龙居的老人说,以前这正中厅神龛上供奉着汾阳堂上的“郭子仪”雕像,上有一块大横匾楷书“恩承厥北”浮雕。下方是楷书记载的郭子仪生平。厅堂上12根大柱子分别立在雕有龙凤虎狮等动物的柱石座上。每一根柱子不是上书有行楷书对联,便是在柱子画有“富贵寿考,忠武贤良”,或“一生守正,千古流芳”或“德服群小,威镇遐方”含义的图画。
柱上“不嫌地小到这里赏玩一时蜗庐无非游苑客,偏爱才高座其间谈笑几句鸿儒便是探花郎”的对联,表现了主人悠然自得,偏爱才学之意。中厅柱上有“麻姑献寿”的两个木雕人分立神龛两旁,可惜现在这一些都没了。老人说,他还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这些重新复原。
聚龙居采两湖、两广民间建筑之精粹,集中国民间建筑之大成,堪称江南一绝
笔者观察后发现,右侧厅“赛玉川”的结构与左侧厅大同小异。其后厅与“居易所”也是相对应的,主人取名为“圣人居”。老人介绍这是主人郭同朝与妻妾丫环食住歌舞游玩的地方。难怪照壁上书有“风篁须长笑,流水当鸣欢”字句。
“圣人居”的左上楼是主人卧室,右上楼妻妾丫环的住所。老人介绍说,那些美人小姐住在其间,吃喝拉撒睡全不用下楼。尤有一处设计得相当特别,极像现代宾馆里的卫生间,只是用木制的器皿代替现在的瓷质立式大便器。小姐们解手之后,可用脚踏自行车般的装有竹筒若干的水车往上抽水,将楼下水缸里的水抽上来冲洗便器。我想,这种家居卫生设施,在当时,即便是在城市中也还稀少。这间古卫生间,至今居住者还照常使用。
聚龙居还有一处念书学习的场所,古称私塾。主人把它叫“居易所”。这间房子宽敞明亮,墙壁上绘有孔子彩像。旁边是私塾先生住的书房。与之相对应的一楼,是主人与文人墨客谈诗论赋的地方,上书有“群贤毕至”几个榜书大字。正后厅,一条九曲回廊,进入客人下榻的地方,左右回廊上书“富贵花开,长草名科”。西外大门上书魏碑榜书“人杰地灵”四字,东外门后上也有楷体榜书“物华天宝”四字。
老人说,郭同朝的长婿钟全春擅长各体书法,功底深厚,所书各体笔画猷劲有力,许多门柱联和照壁联所采用的行、草、楷书均为钟全春书写。
聚龙居的楼台厅阁,弯延曲折,巷厅相通,设计布局十分合理。正厅、司房、卧室、卧房、储藏室、工具室及杂役庄丁的住室,以及马厩、厕所一应俱全。聚龙居整栋古民宅中的采光的科学程度相当高,大小百余间,无一暗室。还有这聚龙居里面每一块麻石条、每一片瓦当全是雕花,每一块吊顶上面的木板全是彩绘,每一扇窗户全是镂花。这些鬼斧神工的艺术之作,无不使人惊叹不已。
聚龙居在防火、防盗、采光、排水、保暖、通风等方面,汇集了两湖、两广民间建筑之精粹。老人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著名教授王宣曾到这里考察,对这座深山里的造型古雅、结构别致、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古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北京故宫是集中国传统建筑之大成,而聚龙居是集中国民间建筑之大成,堪称江南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