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桂东山歌
唱山歌的罗志才 罗志才(后排左二)参加汇演后的留影 清泉镇新貌 山歌好比泉江水 山歌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山歌是一种民间文化。山歌可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和促进生产,因而曾经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变迁,唱片、卡拉OK、DVD里的流行歌曲盛行,山歌渐行渐远渐无声。桂东山歌的情况又如何呢?最近我到清泉镇农村,造访了一位喜爱唱山歌的老人。 他叫罗志才,63岁,家住下丹村江背组。村里人对我说,他是该村唱山歌的老把式。 老人听说我因山歌一事奔他而来,连忙说,不晓得唱了,不记得歌词了。 在我一再追问下,老人考虑我的情绪,深情的回忆起往事来...... 他说他唱山歌始于1960年。那时,他在桂东县汝桂三中(桂东与汝城合为一个县,中学在县城)读初中,听别人唱了山歌之后,就感兴趣,就跟着唱。后来因山歌着迷,一发不可收拾,就到处收集。本地的,江西遂川的,只要是山歌,就抄来唱。有劳动、生活、习俗、情歌等山歌。后来又买了一本山歌的书,一首一首的学,既学别人的,又结合本地的风情民俗自编自唱,又唱又弹。 他介绍,他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直唱到九十年代,唱了30年。那时蛮多人会唱,不过要唱得他这么好的不多。六七十年代,每个村(那时叫大队)有个宣传队。每年春节,公社(现称乡)会搞演唱会,任务下到村,村里会组织人员弹唱,参加的人员由村队记工分。工分按生产队评定的底分记。去多少天,记多少天的工分,相当于如今的上了多少天班。他说他不仅在公社和公社管辖的庄川、铜锣等地唱,还曾代表清泉(过去叫“大地乡”或“大地公社”)乡到县城参加农村文艺调演,还获得过一等奖,县里奖过彩电、锣鼓响器等。十多年前,郴州一家新闻单位还到清泉摄他们唱山歌的录相呢!现在很久没唱了,要再唱好、唱完整很难了。那本山歌的书和自己作的笔记也不翼而飞。罗志才老人一脸兴奋又不无遗憾。 唱山歌很怡情。人与人一起,嘻嘻哈哈过日子,好快乐。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和谐,加强了友谊。是单调文化年代的一种生活充实,是艰苦劳动的一种解脱。 清泉的山歌带点客家话的尾音,音质好,声音脆、嘹亮。不似桂东县城的,县城的山歌拉三打四,好像带哭腔。 我诚恳的请老人再唱几首或说上几段山歌歌词来听。老人短短的思虑后,便脱口而出: 如今解放好处多, 灶前灶背唱山歌。 哪人喔(说)我不该唱, 扫清班房(监狱)尽咯(他)坐。 这支山歌体现妇女翻身得了解放。解放前,清泉有厨房煮饭煮菜是女人的“专利”习俗。唱山歌多半是男人,女人一般不唱。女人唱,人们会说三道四。 山歌不唱不得(会)夜, 唱个山歌遭人喔(说)。 山歌本是人唱得, 大路本是人上下。 唱山歌来回答那些对山歌有偏见的人。既文明又礼貌,又含哲理。 三月一过日子长, 田里作事乱忙忙。 莳得田来茶又老, 摘得茶来秧又黄。 这是一支劳动山歌。唱出了农村春耕大忙季节,农事紧张劳力不足的情景,唱出了茶农的心声。 罗老接着说,山歌大部分是情歌,有的很俗气,有的很雅。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人不钟情。互相爱慕的男女青年,为了表达相思相恋的情怀,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常常利用节日或联欢聚会或劳动生产对山歌。男的唱一首,女的回唱一首。不少少男少女通过山歌以身相许,接成美满夫妻。后再请媒人作媒只不过一种形式罢了。 他说曾有一件这样的事。过去,有一个青年小伙子爱慕山村一个清纯姑娘。小伙子为了追求她,在一个断了黑的夜晚,与媒人一起去姑娘的家,小声叫,门不开。大声喊,门还是不开,静下来细听,家里又有响动。敲门,门还是不开。村庄的狗吠声此起彼伏,俩人只好悻悻而归。 第二天,小伙子见到姑娘,斗胆的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小妹妹哟小妹妹, 昨晚到你厢子(窗户)背, 小声叫你你不应, 大声喊你遭狗吠(Pei)。 其实,姑娘心底也有相思之意,只不过心扉难启。加上那晚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还约了一个伴来,哪里方便谈情说爱,于是回唱道: 阿哥想来尽管来, 不要带你朋友来。 阿妹不是梅花树, 三分四码俵(biao“分”的意思)不开。 姑娘以山歌回唱,表达爱意,道说爱的专一性,解释不开门的理由。 老人说,山歌有砍柴的、绣花的、劝郎的、劝妹的山歌,还有指责讨了老婆不孝顺爹娘的山歌。 黑喜鹊,尾巴长,讨了堂客(老婆)忘了娘, 关上门,堵上窗,呼呼啦啦喝鸡汤。 桂东的山歌内容广泛,五花八门。词句精炼,押韵上口,风格清新。曾给人们消除疲劳,活跃气氛;也曾为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在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沟通感情、纯补民风和凝聚合力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现在桂东山歌渐行渐远,岁月的流失很快就会消失。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整理挖掘。 |
- 上一篇:桂东人结婚习俗/陈俊文
- 下一篇:收藏“文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