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文:吊钟岭下古民居
对古民居情有独钟的我,没想到在桂东县沙田镇文昌村的吊钟岭和双鱼岭下发现如此规模的清代古民居。于是,尽情地游览了一番。
历尽沧桑风雨的清代郭氏古宅,“养在深闺人不识”。
离县城39公里,自然风光优美的文昌村新屋组,有三幢清代古民居,之间相距不到百米。古宅历尽风雨沧桑磨砺,仍显昔日的辉煌和主人的地位显赫。古建筑虽说不是最精美的,但其建筑的规模,在当时的桂东来说,应该是一流的。
纯朴好客,今年已68岁的文昌小学退休老师郭名传和该村村民郭名龙的爱人──64岁的张福梅,成了笔者此次游览的特殊“导游”。
他们介绍:古屋是清代郭映奎和他的后代构建的。他生于清雍正甲辰年(1724),庠生(秀才)。他有五个儿子:宗荃、宗莲、宗芳、宗蕃、宗芹。五个儿子五幢屋。田心组两幢,宗荃、宗莲。中新屋组一幢,宗芹。上新屋组一幢,宗芳。下新屋组一幢,宗蕃。五幢古屋,田心组两幢早已坍塌。仅存中新屋组、上新屋组、下新屋组三幢。
三幢古民居古朴典雅,两层,砖木结构,小青瓦盖顶,没有饰檐。古屋是郭氏建于清中期。因被一些新建筑物掩映,加上古屋并不张扬,很难被外地人发现,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
恬淡朴拙的三幢古宅,曾是省财政厅和省银行临时办公用房,又堪称桂东新发现的最大古建筑群。
上新屋古宅座北朝南,青砖灰瓦。前有一大门楼,西有槽门。大门楼、槽门跟2米高约华里长石灰泥结构的围墙相接,围墙将古宅圈起来,成一个浩大的圆形,因似脸盆,当地人又称古宅为“盆形老屋”。
老屋与大门楼之间依次是:“广场”、鱼塘、菜地。鱼塘成月牙形,约半亩面积。在菜地的右边有青石旗杆石,阴刻“同治十二年子月下浣彀旦”和“癸酉科岁进士郭英福敬立”。旗杆石,以彰显主人功名。据当地83岁村民郭进朝说,菜地左边也曾有旗杆石,那是郭孟诏立的,上个世纪60年代,用作修文昌水库了。
据《郭氏族谱》载:“宗芳之孙孟诏,字翰文,号丹山。由附贡生署兰山县训导,升授嘉禾县教谕,捐俸助军饷钦加军功六品衔,旋授澧州慈利县教谕,例授五品升衔,诰封奉直大夫。生嘉庆癸酉年,……生子二:英福、英禄。”
教谕是学官名,相当于今教育局长。由此可知:郭孟诏不仅是清代贡生,而且还担任了嘉禾县、慈利县的教育局长,享受朝廷俸禄。
郭孟诏的儿子郭英福是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进士,《族谱》记载他被敕授了修职郎文官一职。
古宅大门,高大且宽敞,斗拱,左右硕大的门柱上方各木雕一只栩栩如生的猴子,倒立俯吼,又似在“海底捞月”。
古宅以大门为中轴线,向东西两边成一字型扩展,形成东边两开,西边也两开的院落。东西互为对称。每开院落既可独立成院,又有小门巷道相通,跟古屋连成一个整体。走廊巷道迂回曲折相通似迷宫。古宅的后裔说:孩提时,在这里玩捉迷藏,好半天都难找到人。
古宅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5m,南北进深35米。建筑面积达2625m2。
古宅还有壮阔的后花院,有2扇后门通往。如今植有茂密翠绿的楠竹。
郭名传老人介绍说:“过去称该古宅占地100石谷田,按四石谷田为一亩计算,那么古屋占地面积是25亩,也就是16675m2。”
古宅11天井,议事厅、客厅、女子厅、官厅等13厅,主室、上房、厢房、阁楼等大大小小正屋70间,牛栏、厕所、舂米房等杂屋10间。张福梅如数家珍的介绍。古宅后院靠左有女子厅。女子厅是闺阁中女子学针黹女红的地方。尽管女子厅前面有一个厅办学堂,但女孩子是不能过去的,那是男孩子读书之地。当然,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邓国校在此办农校时,也另当别论了。古宅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作过省银行临时办公用房。
而老人郭进朝却对笔者说:女子厅确是闺女绣花的地方,闺女住后院的阁楼里。她们遵守传统观念,不会到前面的厅去读书。该读书的地方叫“官厅”,主人会客也在此。过去,官厅的天井下有花台,石头砌的,置放一年不同时令的花。环绕花台的天井放水养鱼。花台早已拆除,如今只有这似鱼塘样的天井还在。对于老屋,印象中大门口有郭孟诏的牌匾,书:“慈利县教谕”。牌匾不晓得猴年马月不见了。进大门的下厅挂有宫灯样花灯,上厅是神龛和木屏,还有不少的装饰挂件,如今都没有了。
古时候,尊卑长幼,男女主仆都有一定的传统等级观念,似乎在这,都能找到答案和得到印证。
下新屋古宅座东朝西,一进三厅,曾有大小正屋79间。其构建的式样、鱼塘、小院落,与上新屋古宅基本相似。其走廊、巷道曲折相通。古宅前埕有青石旗杆石,阴刻:“嘉庆癸酉岁”和“贡生郭孔超立”,据《郭氏族谱》载:郭孔超为宗蕃之子,宗蕃是清代庠生(秀才)加六品衔守府。孔超字别群,号鹤岩,贡生。
古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0.6m,东西宽30.6m,建筑面积2772m2,占地面积4860m2。
古宅别具特色的是:左边一四合院内建有一别致的木青瓦结构八角楼。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老人陈述:八角楼是清代文武两考的场所。演过《杨家将》、《大西厢》等古装戏。古宅办过私塾和学堂。抗日战争中,长沙、衡阳、郴州沦陷后,1944年的元月,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将薛岳迁省府于桂东,随同而来的省财政厅便将古宅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中新屋古宅跟前两栋古屋很近,座东朝西,一进二厅,占地面积:2600m2,建筑面积:1120m2。古宅有大大小小正室17间,前有鱼塘,后有院子。古宅有高昂翘首的马头墙。古宅的木雕、石雕精美。
弥足珍贵的古民居,为了解和研究桂东清代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实物史料,有望申请文物保护。
这些清新淡然的古民居,散发出久违的淡淡芳馨。郭氏的先辈们在这繁衍生息,他的后裔今天达100多人。如今富裕的后裔们新建了房舍,陆陆续续乔迁了出去。只有上新屋古民居还住着郭龙章一户人家。由于没有什么人住,疏忽维修和打理,古屋堆满了杂物。门口、“广场”、走廊和巷道很零乱。装饰挂件也常有“梁上君子”光顾。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屋舍,梁斜瓦残,蛛丝布满,让人深感荒凉、破败。笔者徜徉穿梭于古屋,感到一门五代科举榜上有名,在桂东实属罕见。遗憾的是:在这没有发现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
这些深藏乡间,又有很高文物研究价值的古民居,如不加紧保护和利用,将会渐渐湮灭。
- 上一篇:郭名德讲述桂东相思系列传说
- 下一篇:桂东方言小集锦/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