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神农作耒”的发掘及在文化、经济中的利用

   [ ] 对神农创造农耕工具、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进行了挖掘、考证,认为湖南郴州地域存在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起源的人文遗产,阐述其对湖湘文化、华夏文明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利用它为文化、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策略。


[关键词] 神农作耒,人文资源,发掘利用,文化经济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地方文化、经济如何应对?怎样在国内外确立自己的一席?是各地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者认为地方发展文化、经济,总有自己的资源,应优先考虑开发利用最有价值、潜力的那一部分,它往往是地方独有或特有的人文资源。对湖南郴州各市、区、县而言,即“神农作耒”及神农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关系(简称“神农作耒”)

一、“神农作耒”的发掘、解密

“神农作耒”,古代至今,郴州地区志、郴州市志及郴县、桂阳、资兴、永兴、安仁、宜章、临武、嘉禾、汝城、桂东县志,包括郴州旧县耒阳、酃县(今炎陵县)等县县志,均无载。

1、“神农作耒”发掘的动因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作者先后从安仁、资兴、桂东经酃县上井冈山,见炎帝陵距郴州很近(离资兴、安仁县界10余公里),并在郴县、资兴、安仁、汝城等县听到很多神农的传说,了解到酃县远古、现代曾为郴州属地,遂产生兴趣。1984年在北京参观中南海时,知丰泽园系历代帝王“亲御耒耜”之处,联想到郴州原属地耒阳县的“耒”,进一步刺激了这个兴趣。知耒、耜为古农耕工具,又查《汉书》说“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但遍翻各县志无载,激发了挖掘这个秘密的信念。

2、“神农作耒”的解密

●假设既然耒耜为神农所作,那么他与郴州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由两点:汉字有“耒”部,而全世界汉文范围内,只郴州当时有带“耒”字的事物——“耒水”、“耒阳”。再,笔者在郴属数县与酃县(今炎陵县)搜集到大量神农与郴州的神话传说。

1、神话、传说中折射的史实影子

神话、传说虽是口头文艺,却含有地方的历史、文化、科技诸因素。不过囿于当时的条件,只能通过子孙后人口耳相传,代代相续,越传越神。因此可以从中发现历史的影子,寻找相关的例证。如:

炎帝陵为何距郴州这么近?为何不在酃县县城而靠近安仁、资兴的偏僻之地?资兴、安仁、汝城老辈的人传说是,远古天上10个太阳作怪,后羿射日,射下的第8个掉在汝城为热水,第9个落在资兴为汤市。神农尝百草由郴县、资兴、安仁到酃县、茶陵一带,不幸误食断肠草(合《史记》载“帝崩长沙之茶乡”)。自知不起,告后代臣子“葬我于汤边”,即资兴汤市温泉畔,因他尝百草常到此洗去伤痛疲惫。他逝后,运载其灵柩的船筏沿氵米水上行,天下百姓赶来送葬。前队抵汤市钟山,锣队到了铜锣丘,鼓队还在资、酃交界的响鼓坳,船队上到酃县船形镇,运灵柩的大船还在鹿原陂。此时风雨大作一连三日,大船翻了(后变成船形山),其后人臣子认为此乃天意,遂就地安葬。

这就是答案,不然解释不通“崩长沙之茶乡”而不葬“茶乡”,也解释不了为何要过酃县县城所在地葬偏僻山野。此地在汉代以前的版图上曾属郴,20世纪50年代酃县也曾属郴。

传说神农的另几个活动地与活动,在郴县、万华岩风景区搜集的神话如:神农为百姓上天向玉皇讨谷种,掌管此事的官员因神农未送好处而不给。神农就示意他带的黄狗跳下天河弄湿皮毛,爬上岸在天庭晒谷场打个滚,巧妙地把谷种偷回人间。恐被那官员发现,便躲进万华岩地下河溶洞,开凿石田播种插秧,丰收后将谷种分发天下百姓。安和乡、万华岩一带还有神农伏蟒救农家牛等传说。

在嘉禾县搜集的传说,如九老峰下山洞叫“丙穴”,洞外良田,洞中有洞叫“皇帝楼”,即炎帝栖身处。传说炎帝在禾仓堡(嘉禾原名)发现“嘉禾”,白天外出教耕,夜晚回“皇帝楼”休息,洞中还有鸡埘、猪圈、犬穴,说明神农在这里驯养过家畜。五行中丙属火,炎帝以火德王,洞名“丙穴”即专门纪念他的。

2、地名学分析

《嘉禾县学记》载“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表明嘉禾县即传说中“天雨粟”的地方,“天降嘉种”,说明神农在此发现野生稻并种植。“于其地为禾仓”,即嘉禾县为神农所建粮仓。全国叫“嘉禾”的县,古时共有湖南郴州嘉禾、浙江嘉兴、江西南丰、福建建阳4地。后三者皆是别称:嘉兴前身在秀州,三国时生有嘉禾,宋时曾以此名为郡额;南丰因唐代治所曾设嘉禾驿站而别名,建阳南宋时曾改过“嘉禾”名。而前者原名“禾仓堡”,宋以前属临武县,明代分出专门立县为“嘉禾”。直到今天,是全国唯一以“嘉禾”命名的县。

据传“郴州”的由来,是因神农的大臣、编出“扶犁之乐”的郴夭活动居住于此而得名。又传,神农之妻名“莽水氏”(《中国创世神话》)。宜章境内中南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区莽山,其名大概也来自“莽水氏”的“莽”。

按地名移植学分析,“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管子》)即传说他在河南淇山南淇河边的淇县种植谷物,又传他出生于陕西姜水边的歧山。而本文认为神农最早居住活动在郴州一带。所以“歧”“淇”“骑”之名移来用去。宜章县北郴州城南的骑田岭的“骑”,即与“歧”“淇”谐音。岭跨郴县良田、宜章麻田、梅田而立,故名“骑田”,说明神农及后裔曾在这一带拓荒开田。这点,80年代末查出《桂阳州志》在引用《衡湘稽古录》中所录管子语后,有言可印证“淇田即骑田岭也……”,“‘淇’‘骑’音同而字偶异”,桂阳还“北有淇江,其阳有禾仓嘉禾……”。

3、典籍资料直接显示

再考《衡湘稽古录》“……当时田器,帝创其式,命匠作之,颁赐万国,……《衡湘传闻》曰‘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终于找到直接出处,湖南三湘:潇湘、沅湘、衡湘;“衡湘山水故每以田事制名”,郴州地在衡湘,故嘉禾、骑田岭、耒山、耒水、耒阳以“田事制名”。而田器是“帝创其式”“命匠作之”,“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即炎帝神农在郴州的耒山发明了耒、耜,他与后代臣子又在这里制造耒耜。

耒耜本是两种耕地翻土的农具,耒发明在前是最早的木制有把叉式田器,耜是无把铲状田器,《管子》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后合二为一,耒为柄耜为铲的耒耜作为古代农具总称,本文按古汉语用法,参照清代《坦斋先生全集》“流民载耒来归”句,略为“神农作耒”。

但耒山在哪里?耒阳并没有,《汉书》说“郴(即郴县),耒山、耒水所出……项羽所立义帝都此”,但郴县(今苏仙、北湖区)也找不到耒山。因秦置郴县地广千里,汉高帝在此设桂阳郡,北到氵米 水入湘江处、衡山脚下,南括粤北英德以上北江流域。90年代初终于查出两说,一说“耒水出汝城县南五里耒山下”(《徐霞客游记》),一说耒水“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汝城县志)。总之,耒山在郴州汝城,“神农作耒”,水落石出。

二、“神农作耒”发掘的意义

“神农作耒”,应被视作郴州地域独有特有,与最具国际性影响的人文资源。需科学配置,利用到文化、经济的发展上去。

1、“神农作耒”及神农与郴州地域关系的意义

由本文第一大部分可知,神农主要居住活动在郴州一带,并“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这标志着神农在郴州正式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而他在这一带至湘东“尝百草以为药”,又开创了中国医药文化。

这还有两个物质性佐证:早在唐代同光年间,安仁县即有春分、春社时“祀社神以祈谷”的盛会,历经千余年形成全国独有的民俗节制“赶分社”(《中国实业志》、《安仁县志》)。“社神”即神农,据传神农在安仁尝百草辩药治病,教化乡民。从此这里托神农灵气,百草皆药,方圆千里之地的人都慕名来采药求医。已知最早的“神农药”提法,也发生在郴州(见《全唐诗》沈全期《至白石岭下入郴州》中“涧蓄神农药”句)。于是,安仁人在“春分”、“春社”节期间将中草药汇于县城交易,上市药材发展到全国与东南亚采集而来,除此外还有谷种、农具、农副产品。交易者除本地,邻省江西、广东的,还有广西、湖北、河南等省商贾。同时,安仁人与郴州各县的传统春耕方式,是吃了草药炖猪脚再下田。

至宋绍兴18年,郴州太宋赵不退奉旨劝农,于万华岩洞口立“劝农碑”。既然是敦劝农桑,为何此碑不立田陌上耕地中,偏要选择离城30多里远、交通不便的骑田岭下坦山万华岩溶洞口?这正说明,地方长吏既有对神农作耒耜于郴州的创业精神和开田于骑田岭下的功德的敬意,又有对神农在万华岩凿石田、救农家牛的传说的感念,更重要的是对农耕文明、地域文化的尊重、理解与承续。碑文要义“务农重谷,天下为本”,恰与古籍所说“务农重本……炎氏之遗风”相吻,此碑历850多年而完好,称得上迄今发现的中国农耕文化第一碑。

2、郴州在中国农耕文明史的地位

由此,可认定湖南郴州在华夏民族文明进程中和中国农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位置。以往史学界一直认为,中华文明、文化的源头、重心在黄河流域。现通过对“神农作耒”的发掘,可以说随着“炎黄”之炎帝神农对农耕工具的发明推广,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其文明、文化的源头、重心早在长江流域中部上游地区出现。因发源于耒山的东江(上游名称)与沤江(桂东)、郴江汇流而成的耒水,系湘江流域最长也曾是运输量最大的支流,湘江流域又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区域。中华农耕肇始于此,也就不难理解“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为何传颂千年?《地图综要》说“湖广古荆州地,江、汉若带,衡荆作镇,洞庭云梦为池。……郴走闽、粤,长沙界江右。……中国之地,四通五达,莫楚若也。……耕稼甚饶……。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注:“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谣没有千年,明代才流传。)

这些,足以说明郴州、湖南最先进入中国上古农业经济社会,与中华文明发端同步。郴州更找到了自己的历史源头,丰富了湖湘文化。比较它被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时(见1988年2月《关于审定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报告》)的几项条件,“神农作耒”这个后发掘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珍贵。

三、“神农作耒”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利用

“神农作耒”之名既出,那么接着要解决的就是“实”的对策,使之名符其实。

1、塑造形象——“神农作耒的地方——郴州”

一个地方能出名、能吸引外界,有如人一样,形象很重要。这个“形象”,结构了诸多因素,简言之,它是一个地方自然条件、建设风貌、文明素质在外在形式上的综合表现。

由于“神农作耒”发生在农耕初始阶段,又经过漫长岁月的淹沉,一朝发掘,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一个陌生和新鲜的事物。故需采取高妙到位的诸种包装手法与实实在在的工作,将它的思想意义、历史、文化、科技含量,及相关的教化功能、爱国爱乡情结等,揉入市本级与有关区县、风景区中,共同塑造出一个矗立于独特环境氛围的亲切动人的形象来。这个形象,如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即“神农作耒的地方——郴州”,用广告语来说即“神农在郴州揭开了中国农耕史大幕”。同样的方法,用到嘉禾县即“神农的粮仓——嘉禾”。用到宜章,又可说“骑田岭,神农开田的见证。”用到汝城,则又是“汝城耒山,神农在此发明耒耜。”总之,让八方宾客来过这里就忘不了这句话。

但这个形象并非单靠一句漂亮话就可成立,它包括方方面面软、硬件的总和:历史遗迹的发掘与保护、文化风貌、城乡建设、科教水平、经济状况、民情风俗、人的素质等。还要与其它人文、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如宣扬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时,同时宣扬它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佳境、多种自然资源宝库、道教胜地,因此不愧为“天下第十八福地”,给外界“地灵人杰”的深刻印象。让人们到了这里,这能在独特的环境气氛中感受到“神农”的巨大影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形象自然稳固耸立。

2、营造载体——“中国郴州劝农旅游节”

形象逐步成熟的主要载体,是节会。节会因主题明确、吸引外界舆论,易于沟通主客双方,有一箭数雕的功能。各地都在挖空心思办节会,每年一次,许多雷同,求洋求大,有的浪得虚名或昙花一现劳民伤财。只有按“人无我有”的原则,从地方根基深厚的人文资源中吸取丰富内涵,科学地操作,才能办出特色。郴州可设立“中国郴州劝农旅游节”,“神农作耒”与“劝农碑”、“赶分社”、“天降嘉种”、骑田岭下开田等,就是上苍恩赐给郴州的“人无我有”的一笔巨大财富。结合旅游节相关内容,设“劝农旅游节”完全成立。此创意为2001年春郴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接受。

可将农业文化、经济、科研,带“农”字的外经贸,养殖业,农机具生产业;林业文化、经济、科研,蔬菜业,水果业,茶业,花卉业,竹编草织木器,桑麻烟草(草业),丝绣布染,奇石根雕,民间艺术等,统统纳入节会相关内容。举办以农业、旅游业为主,兼顾林业、矿业等行业的文展与经贸投资洽谈。慎办大型明星晚会、团体操,无须洋而全要“土”而精,代之以浓郁地方风情的民族、民间文艺形式的联欢晚会。加上参予性项目如插秧、犁田、牧牛、舂米、放羊、斗鸡、赛狗、狩猎、踩水车、割稻谷、斗糍粑、采药、采茶、摘水果、学绣花、编竹藤器具等。使载体内容丰满,特色凸现,亲切动人,花钱不多又名气日添。

3、建造纪念性场所——“神农纪念园”与纪念性城雕

具有史学、美学价值,维系爱国爱乡情结的特殊建筑、场所、雕塑,是一城一地的标志性建筑与识别符号。郴州宜建造“神农纪念园”,既能永久性地祭祀纪念中华人文初祖、农耕文明与医药文化的开拓、传播者炎帝神农,又能标明自己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作为“劝农旅游节”的主会场。园中设“神农堂”(供奉塑像)、山墙(绘制神农作耒耜、开田教耕、驯畜、尝百草的壁画)、百草园、农耕工具陈列棚、耒耜演习场、神农广场。广场无须大,庄重简朴容千人集会即可。

在城市主广场,建标志性雕塑“神农作耒”。此策划已被专家学者认可、市领导采纳,经一年半努力,2001年6月在五岭广场竣工。汝城、嘉禾、宜章、安仁等县城也可立城雕,如嘉禾可立“天降嘉禾”、汝城可立“神农·耒山”,宜章可立“神农开田”,安仁可立“百草药祖”,在当地为主雕,又从各个侧面烘托“作耒”,但不能滥造,雷同。

4、广造舆论

运用传媒、网络、出版物,通过报刊书籍、声光影像、文学艺术,大力宣扬神农的精神、贡献,“作耒”、“尝百草”的历史、文化、科技意义,农业、林业、养殖业的重要等。有关内容应进入方志、教材、干部读物。

上述几点应能与炎帝陵的宣传相呼应、配套,共同作用于湖湘文化、炎黄文化中。

四、“神农作耒”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利用

神农开创的农耕文明史、医药文化史中的文化、经济、科技因素,带来的是新的思考。它启示人们,地方发展经济,尤需因地制宜,以自己特有的文化作支撑,并形成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否则难成气候,下举几例思考:

思考一  “神农”品牌的天地人和

我国入关后,农业产业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反过来看,这又是巨大的机遇。对农业人口、贫困乡较多的郴州各市区县来说,应因地制宜,奋力创造出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来楔入这个机遇。“神农作耒”已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因素,发展成“劝农旅游节”就可酿成巨大商机——“天时”,“地利”早已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邻广东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关键是“人和”方面的郴州人怎样“和”?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土、特、农副产品,力争打入国内外交易流通空间。具体而言,在粮食、植物油、药材、蜂产品、林产品、花卉原种、天然饮用水、蔬菜、水果、菜叶、烟、酒、农机具与矿产品等方面,科研开路、优化质量,结合“劝农旅游节”不断改进、推出自己的品牌,完全可行。

“神农”及其相关事物本身就是一大品牌,它是因地制宜的产物。神农开始曾试种麦子,故临武县有麦市乡。但南方天气不太适宜,于是适应环境摸索开田种稻,这就是他为何在临武建“禾仓堡”而非“麦仓堡”的缘由。现临武好几种土产中有一例南强枣子,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却一直产量小,收藏时间短,人们认为形不成规模全怪水土。但对比沙田柚,原也只在广西沙田一乡,后来不只阳朔县、桂林市,引种到广东用科技优化土壤苗木,使梅州成就了全国最火的“沙田柚经济”,最终靠的是天地人和。如临武枣子也这样下功夫,并用“神农密枣”、“神农枣汁”命名,水果、饮料品牌指日可立。

要注意的是,“神农”这份品牌资源不宜乱用滥用。各类产品的质量、规格、标准、命名,需由技术监督、工商、业务主管部门与专家学者把关,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地方经济的一大品牌体系,在国内外市场才有综合竞争力。

思考二    市树市花的经济意义

象征一城一地品格形象的市树市花,有无经济意义?答案是:市树市花代表一城一地精神文化风貌,选准了精神能变物质,其中自然含有经济意义。一般说市树市花应具备下列条件:土生土长,易于推广,或引入后栽培史长,观赏价值高,在环境美化中占重要位置(可选中后推广);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与当地人文历史密切相连,富地方特色,群众喜爱。郴州的市树市花定为樟树、月季,却是抓芝麻丢西瓜。并非这两种植物不好,樟树在郴目前主要是绿化,不能发挥经济作用,月季已被几十个城市定为市花。更重要的,是它们与郴州的人文历史没有内在联系。

郴州之为历史文化名城,与苏耽母子用桔井水熬桔叶汤救民的史传和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密切相关。《水经注》、《太平广记》、《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皆收录苏母抚孤、苏耽孝母行善的传说,桔井、桔井观、苏母墓、苏仙桥、苏仙岭合为道教第十八福地,使郴州成为我国“反封建、讲人道、母爱子孝、救难行善、造福一方”的人文思想的原生地之一。受神农尝百草精神激励的苏耽成为一代少年药仙,“桔井泉香”的典故辉耀中华医药史,连东南亚与欧美唐人街也有“桔井”药店,日本有《桔杏春秋》医药杂志、柬埔寨还有省、市名“桔井”。周敦颐在郴为官三任,掘池种莲写出《爱莲说》,塑造了正直高洁、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抵御外物侵扰的君子形象。此文影响教育着古今中外人们的情操。周子其文与纪念他的濂溪祠、濂溪书院,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道德观、宇宙观的发祥地之一,各国学者对《爱莲说》的翻译、研究汇成洋洋大观。因此,如“神农作耒”最适合作城市标志性雕塑一样,桔树、莲荷最具备市树市花的资格。

从经济角度来说,桔树、荷花的价值颇高。桔柚橙柑浑身是宝,名果;可制蜜饯、果脯、罐头、饮料、酒;花酿密;花、叶、皮提炼橘油加工食用、工业香精;皮、核、叶入中药为桔红、桔络、陈皮等。可培植“神农果”、“福地”牌柑桔橙柚出口。莲荷,名花;花、蓬、叶、杆极富观赏价值,是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根茎为藕,既是蔬菜又作水果,还可制藕粉、奶糊;果实为滋补品,冰糖莲子、雪耳莲子、莲子羹;莲叶可包烹食物;果、叶、藕节均可入药。湘莲闻名于世,郴州过去多,现也可培植“濂溪”牌湘莲运往粤港澳与出口,且比湘北成本低而快捷。用知识经济的眼光来看,郴州桔树、莲荷的浓厚文化底蕴,奠定了它们形成拳头产品的资质与巨大潜力。

 

     结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地方文化、经济、需用敏锐目光深入发掘本地特有、独有的人文资源,从中获取信息启示,从战略高度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激活、提升其潜力、价值,形成优势,并利用其构建有科技含量的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才能优化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使其以鲜明特色迈向世界。

  (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文献二等奖——国家科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03年主办

国 学 术 发 展 优 秀 成 果 一 等 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管理观察杂志社》2010年主办评选活动

湖南省县域文化研讨会论文评奖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办2001年主办,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县域文化研究》一书,《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式成湖南郴州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郴州市政协委员,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形象标识、地名、文物、城市雕塑评审委。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旅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