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

 

一)漫漫古道


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词“十六字令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对“离天三尺三”的出处,毛泽东注释:来自湖南民谣。其实准确地讲,它出自郴州八面山民谣。八面山有一条古驿道,是古代郴州经资兴通往桂东、汝城的官道。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由郴县县令调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就是经这条道去赴任的。八面山古驿道险峻雄奇,民谣唱道: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1928年秋,由于左倾思想影响,造成井冈山“八月失败”, 毛泽东下山迎还红军大队,在八面山的一座村庄里做群众工作,听到老百姓传唱这首民谣,特别喜欢,把它记住了,并将“离天三尺三”引用到自己的词作中。


八面山古驿道属于郴州骡马古道的一条支线。郴州骡马古道又称盐铁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称驿道、峤道,是朝廷修筑的官道。特别是骑田岭古道,由于骡马长年累月的踩踏,古道的石板上留下了许多深深的蹄印,因此又俗称“骡迹路”。


古代的交通,尤其是货物运输主要依托舟船水路,由于郴州是中原通往粤海最便捷的通道,又雄踞五岭中段,分隔长江、珠江之水,地理位置独特,南北客货运输到此,不得不舍舟下船,或拨夫差,或雇骡马,翻山越岭,到达另一条水道。据史籍记载,古代湘江水系经郴州通往粤北珠江水系的线路主要有三条:东线从郴州汝城县至韶关仁化县,连接沤江与锦江;西线从桂阳县至临武县,连接舂陵江与武水,临武以南,单独有一条旱路到广东连州星子埠;中线有两条,一条郴州至临武,一条郴州经宜章至韶关乐昌市,两条线均连接郴江与武水。三条线路中,东、西线为支线,中线为主干线。其中郴州至临武线最为古老。


这条路大规模的修筑,始于秦朝。据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称: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由此可见,当年秦始皇50万大军谪戍五岭,其中一支军队正是走的骑田岭之道。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郴州骡马古道进行过整治。《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了东汉建武年间桂阳太守卫飒修筑湘粤古道的情形: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至建初八年﹙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以交州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偏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奏开桂阳峤道。清嘉庆年间编撰的《郴州总志》,收录了宋代郴州一位叶通判写的一首七言排律诗《修马坎路》:延袤山路更崎岖,蜀道虽难恐不如。使者久怀谋改易,海仙加意为兴除。凿开怪石人何惮,洗出夷途地有余。安稳不妨驰驿骑,宽平惟称走肩舆。往来尽脱层崖险,陟降谁忧旧栈虚。旬日工夫千载利,好题名姓在图书。马坎路在汝城,为郴州骡马古道的东线。而在郴州民间,则广泛流传着彭京官倡修郴州至宜章九十里大道的故事:说是原来这条骡马古道路面狭窄,清朝年间,有一个姓彭的京官,乘着两人抬的轿子,在折岭下的界牌脚,与一顶四人抬的轿子相遇,双方都不肯相让。于是打赌,谁的官小,谁就出钱修路。四人抬的轿子里坐的是宜章县令。双方递过名刺,宜章县令看了,慌忙从轿子里出来,向彭京官打躬作揖,赔礼认错。彭京官幽默地说:“错不在你,在这条路。刚才的赌局要作数哦!”宜章县令很为难,说修路要花巨款,很难筹集到。彭京官说:“你这人好呆痴,我送你八个字,‘官出于民,民出于土’。”宜章县令茅塞顿开,回去就摊捐入亩,很快筹齐了款项,将这条路修成了一条大道。《郴州直隶州乡土志》称:此路自郴至宜,长九十里,阔皆九尺。嘉庆时,彭修撰浚经此,悯人骡两夫拥挤不堪,乃委宜邑令某为总理,筹款兴修。这也印证了民间的传说。彭浚﹙公元1769~1833年﹚,字映旗,号宝臣,衡山人,清嘉庆10年﹙公元1805年﹚考中状元,之后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年以后,任会试主考官。彭浚这次倡修郴宜古道,正值骑田岭骡马古道的鼎盛时期,是这条古道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修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在劳动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财富相对贫乏的古代,实属不易。所以,古代人把修路架桥建亭看作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予以褒扬,每当道路桥亭完工,都会为之树碑立传。从历代的碑刻中,可见当年修整骡马古道之历程。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宜章训导胥文友所撰《新修折岭路碑》称:邑治北三十里,名折岭。邑人由此至郴,凡郴属邻封及各省士夫达两广者,率皆由焉。而商旅经历尤多,盖冲要路也。崎岖险阻,荒榛宿莽,多怪石巉岩,森列蹲踞,……嘉靖癸巳,浙之汤溪胡君九峰来令邑事,……遂节俸募工以从事。椎凿怪石,巨者浃旬,小者浃日。突而起者平之,岈而陷者实之,起伏逶迤,随其形势而理焉。……邑之耆老谓公治邑,兴滞补敝,轻徭振乏,善政如兹,宜悉刻诸石以垂不朽。又如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郴州知州胡星所撰《重修八面山路记》曰:楚南多山,衡岳称最。此外有名不登于舆图,路实苦于行人者,如郴属宁桂之交八面山是也。……归而谋诸属吏,共结善緣。……披荆填石,务求宽稳;移置邮递,以增烟火;建造客房,以便憩息。至癸亥春,始得告竣。往来士民,莫不称便。这些珍贵的史料,记叙了古道历次修整的缘由始末。


骡马古道建成后,以东、中、西三条路为主干,枝路纷然错杂其间,构成郴州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果将这些枝路形容为现在的村道、县道,那么,郴州骡马古道的东西两线就是省道,中线骑田岭古道就是国道。这条线路是联结中原地区和粤海的交通要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价值。明嘉靖(公元1522~1566)以前,中国对外经商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宁波,福建、浙江方面的货物运输要甚于广东。此后倭寇肆虐东南,朝廷被迫闭关锁国,独留广州港一处对外贸易,以至南货北运,北货南迁,悉由骑田岭骡马古道经过。行旅客商,纷至沓来,甚至广州著名的十三洋行也在郴州设有办事处。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刊行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道、咸之世,海舶未通,南货运北,北货往南,悉由此经过。故沿河一带,大店栈坊数十家。客货至,为拨夫,为雇骡,为卸船只,络绎不绝,诚南楚一大冲要也。这种繁荣状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也就是说,明清两朝300来年的闭关锁国,成就了郴州骡马古道一段最辉煌的时期。鸦片战争后,满清王朝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新式火轮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达全国各地,占尽运力优势,郴州骡马古道风光不再,日见衰微。


临连古驿道

(二)千载民谣


一代一代生活郴州骡马古道上的人们,不仅辛勤劳作,繁衍生命,而且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谣,口碑相袭,流传至今,为这条古道注入了鲜活的灵魂。


过去有一句著名的顺口溜,叫做: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以往人们一直认为它是指郴州“交通闭塞、瘴疬横行、贫穷落后”,其实大谬矣!这句顺口溜,实实在在是郴州骡马古道最古老的写照。“船到郴州止,”是指从中原经湘江南下的客货船只到郴州后不能再往前航行,只能到此打止,人货下船,改从骡马运输;“马到郴州死,”是指马被卖到郴州后,要日夜驮运货物,因此马的寿命很短,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就会被活活累死。郴州南关上有处地名叫五马坟,就是在那里一次埋葬了五匹马而得名的;“人到郴州‘打摆子’,”是指众多船工、挑夫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钱不多,谓之‘打摆子’。古代郴州是湘粤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极盛时,船只过千,骡马上万,四方宾客云集。人们见面相互问候:“你今天搞了什么?”“你今年赚了好多?”回答则是:“打摆子,没搞什么。”郴州还有民谣唱道:郴州豆腐宜章酒,良田糍粑家家有。冬挑盐担夏挑米,就得空空两只手。而宜章与坪石交界处,也有一首民谣唱道:转围罗家观,盐箩千百担,三天不出门,饿死一大半。可见挑夫确实赚钱很少。


临武有一首叙事民谣很有意思:李家哥哥真可怜,起早贪黑去挑盐。一根扁担两筐箩,翻山越岭冇得闲。走了好多冤枉路,逗了好多老板嫌。吃了好多粗糙米,睡了好多屋脚檐。辛辛苦苦日跟日,风风雨雨年复年。扁担当得摇钱树,盐箩当得早禾田。媒婆穿梭厅堂里,哥哥徘徊屋门前。煮碗汤园送哥哥,问他团圆不团圆?这首民谣也是写的郴州骡马古道上挑夫的艰难。


从宜章到郴州,有一首《九十里大道歌》: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尧坡,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三十里折岭陡壁高万丈,四十里两路司口岔平和,五十里良田关卡完官饷,六十里万岁桥上封八角,七十里登临韩公走马岭,八十里细看屋角对庙角,九十里南关上头抬头望,郴州城房屋堆起象蜂窝。而从郴州到坪石,也有一首歌谣唱道:泷船头上慢摆舵,沿河码头快下货;裕后街中妇娘喊,南关上头崽跟脚;短打招呼长吆喝,人挑米来骡驮货;两里三里一拱桥,五里十里一亭阁;龙门池上歇脚少,磨心塘边伙计多;香花井旁凉亭坐,来往骡子老数错;好奇石头打补丁,细看屋角对庙角;苏峰来朝走马岭,万岁桥念阿弥陀;良田关卡完官饷,青阳坪里捡田螺;糍粑填口黄泥坳,蛤蟆两路岔平和;麻起胆子过折岭,汗水从头洗到脚;界牌脚下风吹爽,青石板上排排坐;海烦天愁打白念,汗帕丢起把别个;樟树新枝压旧枝,分水后波冲前波;太平老街尝火酒,长山古树挂藤萝;潘帅题字野石铺,圣贤留迹在尧坡;宜章县城东长街,找个饭馆打平伙;丹霞迷眼五里冲,一天辛苦浑不觉;人货齐聚水牛湾,各找东家早交割;赚得铜钱两三吊,扯段花布哄老婆。这两首歌谣将九十里大道的特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下来。


古代郴州骡马古道的民歌民谣具有一定影响,以至有的文人也受其感染,参与创作。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作《度桂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特别在明清之际,文人以作《竹枝词》为时尚,有的诗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郴州骡马古道当时的繁荣景象。如郴州《竹枝词》唱道:商贾郴阳辐辏通,骡铃终夜响秋风。小民尽逐锥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郴南客路湾复湾,岭表千山接万山。妾有心如江水曲,送郎安稳下韶关;五里佛庵五里堂,妾夫在外妾烧香。油灯半载三清殿,香火一龛百蛰王。坪石《竹枝词》唱道: 万人维舟饬蒿橹,衔尾渐进如昏鸦。落帆上岸逛街市,十步九顾长吁嗟。临武《竹枝词》唱道:春风昨夜送春寒,几点桃花夹路看。五日行程姑缓缓,石盘南岭度跚跚;半篙绿水漾春风,无限烟波古渡中。一路沙禽啼不住,数声飞过夕阳东;高寻石径到山巅,襟逗岚光袖拂烟。莫怪谪仙难蜀道,个中已是上青天。桂阳《竹枝词》唱道:带水盈盈绕翠崖,卖盐运米足生涯。莫愁艇子送郎去,一叶轻浮红绣鞋;风波险处妾心寒,骇浪惊涛十八滩。禹帝祠前过归客,频将两字报平安;网得鲜鳞向酒家,蒙泉煎取大滩茶。街前幸遇同心侣,平伙归来日未斜。这些诗词,仿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骡马大道上商贾相接、市镇繁华的山水画。


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是历史留给郴州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予以格外珍惜。
郴州市文物处  刘专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