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从冀东、雁北到滹沱河两岸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发生,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次年8月,邓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副团长,同杨得志团长一道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次年5月,邓华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委,与宋时轮司令员率部挺进冀东,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晋察冀军区在河北唐县何家庄召开高干会的合影。前排左起王震、舒同、罗元发、萧克、朱良才、刘道生,后排左起陈漫远、赵尔陆、马辉之、程子华、王平、彭真、聂荣臻、关向应、邓华、孙毅。
1940年3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五分区地处雁北,是有名的贫瘠地区,加上日军频繁“扫荡”和掠夺,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邓华上任后,一面开展政治整军,开辟根据地;一面领导部队进行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邓华指挥部队抗击日伪“扫荡”,奇袭敌占区“虎口夺粮”。经过几个月艰苦奋战,雁北面貌迅速改观,人民生活开始稳定,部队战斗力增强,所辖范围除原有六县外,还新开辟了应县、阳原两县,根据地不仅巩固而且扩大了。同年8月,邓华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他被任命为涞灵战役左冀队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所部扫除深入边区内的敌伪据点。战前,他对敌情、地形侦察得十分详尽,严密封锁部队消息,因而保证了出击的突然性,及至战斗打响,敌人还蒙在鼓里。此期间,邓华指挥所部进行大小战斗9次,歼敌500余人。他亲临战地指挥的南坡头之战,体现了他审时度势,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10月2日,左翼队向灵丘等地出击时,敌人急调南坡头兵力企图合击邓华所部第二团。邓华立即指挥一个营,乘夜晚强攻兵力空虚的南坡头据点,一举消灭日军70余名,其中还活捉10名,缴获许多军用品。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赞扬:“这个战斗打得十分干脆漂亮”。
1940年晋察冀部分干部合影。前排左一为邓华,右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一为聂鹤亭、右二为郭天民。
1941年春夏,作家周而复专程来到五分区,同邓华朝夕相处半个月。他在《晋察冀日报》发表了题为《邓华断片》的文章,文中描述:“一副清秀白皙的面孔……走起路来斯斯文文,看上去简直是一个文人;但在火线上却象狮子一样的勇猛、睿智,望见从他那双眼睛里发出的具有摧毁一切力量的光芒,指战员就好像有了依靠,得到胜利的保证,文人和武士在他身上得到和谐统一。”
1941年下半年,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四分区是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位于滹沱河两岸,平原多,地域大,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因此,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
1941年于晋察冀四分区司令部驻地。后排右一为邓华,前排左一为邓华夫人李玉芝,前排右一为范景阳,后排右二起:刘道生、聂鹤亭、易耀彩、吴先恩。
当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同敌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扫荡”与反“扫荡”的殊死博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邓华率分区主力避敌锋芒,巧妙转移,与敌人捉起了迷藏;同时抓住有利战机,在敌必经路上,进行伏击和阻击,突然开火速战速决。同时还派出部分兵力配合民兵和游击队打麻雀战、地雷战,打得敌人寸步难行,使敌人的“扫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分区的武装力量,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得到发展。进入1942年,日军在边区周围大修封锁沟、封锁墙,建立无人区,推行以堡垒推进为核心的“蚕食”活动,对边区威胁很大。邓华贯彻军区提出的“到敌后之敌后”的对敌斗争方针,组织游击队到敌占区活动。10月14日,邓华指挥部队,一举攻入灵寿县城,毙伤敌60余名,俘敌200余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颁发的金质奖章,使敌伪极大惊恐。从9月到12月,四分区军民在邓华领导下,不断出击获胜,歼敌821名,摧毁敌堡垒11座,恢复和开辟村庄144个,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1943年初,敌人又对根据地进行所谓“跃进蚕食”和“毁灭扫荡”。邓华指挥部队乘敌立足未稳之际,以迅速的动作跳到敌人背后,发起一系列攻击。10天中,攻克西口头,三打刘库池,夜袭东寺,强攻谭庄,连获胜利,共毙伤日伪军782名,狠狠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与此同时,邓华还派部队到敌封锁沟外活动,袭击了平汉路上的东长寿车站。《晋察冀日报》2月20日报道对东长寿车站的袭击时说:“敌伪于梦中忽闻枪声,不知所措,裸体逃奔。”9月至12月,邓华领导四分区军民与敌战斗432次,歼敌2400余人,粉碎了敌人所谓“毁灭扫荡”。
1942年平山夹峪,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领导合影。左起:王宗槐、易耀彩、刘道生、邓华、王紫峰。
1944年初,邓华和夫人李玉芝离开晋察冀四分区前往延安时摄于司令部驻地。
- 上一篇:邓华-征战在白山黑水间
- 下一篇:邓华-狭路相逢勇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