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寺庙庵祠留胜迹
王闿运在《桂阳直隶州志》为桂阳的寺观道庙开辟了一个专版《伽蓝记》,称桂阳寺庙道观“虽无洛阳之闳富,或同莲社之清尘”。由此可见,桂阳的寺观,早已名声远播。九鼎山的广润寺、团山石的扶苍山寺、城郊的能仁寺、鹿峰庵及以后的静室庵、报恩寺、定香寺、五云观、清灵观等等名声大噪。几朝几代,祠庙的崛起繁花似锦,尤其是城区的庙宇,尺咫而立。名气高旺的,东有文庙(孔子庙)、先农坛;西有汉顺平侯赵将军庙(子龙庙)、宝王庙、十三娘娘庙、财神庙、神祗坛;南有蔡侯祠、诸葛祠、关帝庙、灵润侯祠、城隍庙、吕祖庙、昭忠祠;北有社稷坛、八蜡祠、禹王祠等,到清代嘉庆年间,州城上下,计有寺观编户343处,清同治年间计395处,均系较有名望寺庙之所。实际建寺庙奉像者,许多尚未计内。可见桂阳人受楚文化的影响, 信奉道教、佛教及敬奉先贤神灵的风气十分深远。
这些寺庙建筑布局,大的有如仿作官署设置,小的也与比较有气派的民居媲美。一般前有三门(或称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以象征“三解脱”。沿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建一厅殿堂,周围有廊屋或楼阁。
寺庙的环境,峰峦隐映,松桧荫郁,岩壑幽胜,水流花放,更甚者是它的历史文化丰厚蕴深。一座座园林式的建筑,至今刻映在人们的心里,难以忘怀。它们是研究历史优秀文化,开发旅游事业、促进桂阳经济繁华的珍贵资料。这里选介几处,供人回味。
团山石扶巷山寺,在光明乡与华泉乡交界处。
广润寺,在县北九鼎山(即坛山)西北山腹,始建于唐代以前。清康熙年间,文化名儒何其高在《坛山游记》中写道:“寺在腹中,至近反不见。下行曲折,两渡危桥,由便道即入寺门”。唐代初期,广润寺的环境已声震朝廷。唐高宗仪风三年(668),皇上下诏赞誉:“南方有山搜险,中有圣人足迹,石穴流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皇帝颁诏在九鼎山寺院开设戒坛,于是,与九嶷山齐名的九鼎山,在桂阳州、永州、衡州及广东名声大噪,自此称作“坛山”。
走进三门,在门柱上闪亮着黑底金字对联:“名随时雨显,心与石泉清”,把广润寺的著名与香客清静心胸标榜于前。寺内宽敞宏伟,占地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明清时期,能纳三、四百僧人。常年梵音缭绕,香火鼎盛,经久不衰。
寺院为古树芳草环抱,两旁清澈山溪欢唱不息。从山下远远仰望,不见寺容。只见浓荫上空白烟袅袅,直上云霄。身居这处清幽无尘的世界,确让你“心与石泉清”。
几经千百年创下这座难得的幽美园林,上世纪中已人为拆毁,上百通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石碑,均被拉去架桥铺路。唯有寺前草坪中那两株高大挺拔的千年银杏,仍枝叶茂密,傲然屹立。犹如在缅怀已失去的宏伟建筑和往日的佛事辉煌,或许在呼唤那幽静无尘的天然乐土再塑人间。
鹿峰寺,屹立在桂阳县城东塔岭巅。原名鹿峰庵,至民国时期改称鹿峰寺。
据清《康熙州志》记载:鹿峰庵始建于唐代,历代频圮频修。明万历四年(1736),州民徐天和随同里民袁仲仁捐资重建殿宇僧房,并在寺外栽松植竹,扩大殿堂,幽化环境。妆点得寺院群松郁郁,修竹琳琅,元阁高开,白云鳞砌,清风拂拂,前籁自生。故其门首书有“元阁清风”之匾额。明代知州蒋学成观后,兴奋中吟诗一首:“闻来散步鹿头峰,翠黛晴峦俯视中。林鸟不惊飞我过,山花无意向人红。云归古洞宾高阔。水满平沙看落鸿,野寺僧来空不语,一声钟磬半岩风”,把这座古寺和周围环境赞颂得美不胜收。
历经百年,风雨无情,古寺沉受摧折。至清顺治丁末(1649),僧人荘圆、荘贵,募资鸠工,依旧建造,使古寺又焕新容。一时间,游客络绎,香火繁盛,成为湘南一大名刹。
走入三门,沿街拾级而上,天王殿前,两大金刚威立,左右钟楼鼓楼,晨昏传韵,敲得端座殿龛的弥勒佛,笑对人间。走入大雄宝殿,三尊不同化身的释迦牟尼像,威严注世,各种形态的罗汉,忠于职守,护卫佛祖。后堂那座南海观音,足踏莲花,手持柳枝净瓶,在默默点化香客。两廊的殿屋禅堂,楼阁库房,相对工整,那两层重檐的翘角,傲向四空,增添了整个寺院的雄壮威武。全院宽敞舒适,常住有三、五十人在此修禅传经。清代至民国年间,桂、郴、临、蓝、嘉等地僧徒在此授戒。民国三十五年(1946),最后一批受戒的僧人今犹有存。全国佛教界名僧宣扬和尚,今住香港,常来广州、韶关、长沙、南岳从事佛教活动。
因此处环境隐密,二十世纪初中期,共产党派肖克、王淑兰等人,在此指导桂阳及周边县乡人民开展革命活动,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风暴卷来,一夜之间,夷为废墟。1998年,经湖南省佛教协会批准,僧人耀成法师筹资重建。一座钢筋混泥土的仿古建筑竣工后,成天香火缭绕,经韵飞扬,香客游客,如云似水,成为桂阳县城一道亮丽的旅游观光景点。
能仁寺,在城南郊外,甚前唐古刹。五代时叫大云寺,后又称崇福寺。寺内置有南汉铜钟,钟文铭刻:“大汉桂阳监敬铸铜钟一口,重二百五十斤,谨舍于崇福寺,永充供养。特冀殊因,上资国祚,次及坑炉,民庶普获利饶。大宝四年(五代南汉9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设斋庆赞讫。谨记。”铜钟甚我地取材铸造,证见当年桂阳的采矿、冶炼技术发达和工艺的精良。
宋大祖三年(952),改为“承天寺”,元丰中,凡“天”字用避讳悉除不用,故改名为“能仁寺”,后倾圮。明洪武时,自然无尘二僧重修。宣德九年(1434)赐号“金轮”。自此房舍宽绰,环境幽丽,名声远播。州官有重大礼仪活动,都在此举行。
寺内阶前有井,四时烟覆,如同雨雾,人言因井底潜龙,故有此气,能预测阴晴,旧谓之“能仁烟雨”,为州城八景之一。历代诸多人墨客为其赞颂。清代名人何沿有诗赞曰:“山雾空蒙连远天,拟图春色入鸾笺。润分林外千花雨,翠溅城南半亩烟。飞鸟苍茫双塔畔,垂杨摇曳断桥边。只应南汉钟声记,云物凄迷似往年。”民国末年因失修而塌。
桂阳的祠庙最早而文化艺术最有魅力的要算文庙。这座庙在县城东隅,五代石晋时,初建崇圣祠,也称文昌祠、明伦堂。敬奉孔夫子及圣贤先师神位。祠内设学宫,让学子在孔圣人身前习文学德。宋乾德元年(963)毁于寇。四年重建,名称文庙。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遭火灾受损,迁至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因年久失修,文庙部分倒塌。理宗初年起,因渐废儒术,文庙及学宫受到冷落。至元代泰定中(1324—1327)儒学始归其位,并在文庙另建七贤祠,以供奉历代先圣先贤。明代洪武初年,知府李福田大新文庙和学府,将文庙迁返城内东隅原址。洪武九年(1376)立桂阳州。为了办好学宫,十五年赐学粮八百担,建学宫、庙宇、殿庑、斋舍,号为最盛。明末,时局动乱,兵灾践踏,改使州中庐舍尽毁,学宫荡然。
清顺治初,皇上下诏州县立学,文庙得以维修。复造三楹房舍,扩建崇圣台达十八尺。顺治十四年(1657),李宏檀上任知州,藏修息游,皆有改善。康熙乙卯年(1675),州宦偏信术士诬言,文庙又迁城南。康熙四十五年,云南伍士琪任知州,根据圣天子崇儒故之举,毅然以兴学为首任,上任时首谒文庙,出南门,四顾文庙荒蔓景象,科举寥落,遂于次年(1707),筹资鸠工,迁文庙至城东原址,修大成门,建正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乡贤祠(奉州内先贤),名宦祠(奉州外良吏)各三楹。殿台及棂星门累以石,第二年落成,蠲迎先圣及从祀诸主。州民欢欣拥戴。
清道光中,文庙砖石风化,樑木腐朽,时有塌陷之险。知州贾亨晋,倡言新修文庙学宫,以治文光,州人绅庶翕然相从。二十五年(1845)动工复修,二十七年竣工,庙制进行扩大严肃装饰,设学田百亩,入租九十余担。文庙岁修田九亩,入租二十五担,用于管理。至此,文庙总建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是州中上下最大的建筑物。
房舍坐北向南,砖砌红墙,盖黄色硫璃瓦。临街一道围墙,牌楼式棂星门,门前有坐狮,门额凿刻二龙戏珠浮雕。门东南外墙上嵌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刻匾额。庙有三进,第一进为宽广花坪,坪西乃学宫。第二进大成殿巍然矗立于中,高约十余米,宽约三十米。殿前台阶上有浮雕双龙,一为汉白玉制,一为青石制,每条龙宽1.4米,长约7米。龙身纹刻细腻,龙头昂扬威严,犹如游龙出海。传说白龙是公龙,青龙是母龙,两龙常于夜间在门外池塘调水相戏。有人认为有伤风雅,便向天庭告发。天庭派雷神下凡巡察,恰遇青龙抬头出水,雷神作威,举锤相击,打掉青龙头颅,从此,青龙有身无头。两龙左右有石阶通道,通道外侧有汉白玉护栏,栏杆石上刻有各种纹饰,每隔两米一石柱,柱顶雕刻各种吉祥动物。大成殿内八根柏木大柱,把殿堂分为三间,支持屋梁。顶为歇山式,三层重檐,飞檐翘角。支柱和各层木质檐口,均雕刻人物、花鸟、涂金绘彩,壮丽美观。瓦瓴和翘角装饰吉祥动物,屋顶正中,置黄色葫芦攒尖顶。殿堂祭坛为石,雕刻各种精美图像,上供“大圣先师孔子神位”牌。第三进是崇圣祠。大成殿和崇圣祠左右两边设有七贤祠和乡贤祠。七贤祠是供奉外籍来桂任职的七位良史神灵牌,其中有东汉六位大守杨璆、卫飒、张隆、茨充、许荆、周憬;乡宦祠祠宋代知监汪纲、知军陈傅良;明代知州吴渊、何棋、敖毓元、张景元,同知管淳,州判顾宪成,庄昶;清代十八人,湖广经略洪承畴、湖广总督员吴典、李荫祖、李辉祖、丁思礼、郭世隆、额伦特,湖南巡抚赵申乔、李发甲、潘宗洛,湖广学政蒋永修、高世泰、彭而述、姚福焘、钱澧、祁隽藻,衡永郴桂道张世可,湖南布政使郎永清等。乡贤祠祀奉桂阳籍的官员名儒,其中有东汉尚书胡腾、中常侍蔡伦、晋中郎谷俭、宋职方员外郎黄照麟、宋朝散大夫叶盖、宋朝清郎黄植、宋知灵川李誉、宋知融州邱崇,明代江西左参政李思聪、奉议大夫史鉴、中宪大夫罗以礼、陈尚伊、巴陵训导欧阳显宇、真儒彭宗赐等。
庙内外翠柏苍笼,花草春艳,是桂阳城中一处难得的绿洲净土。
民国年间,第一进西侧的学宫陈腐而拆,改建为中山纪念堂。1926年,中共桂阳特别支部、桂阳县农民协会在此办公。民国末年在文庙开办城东完全小学。1967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文庙视为“四旧”而拆除。倚址扩建县人民武装部。湘南地区年代最古、规模最为宏雄的文庙,自此消失。
蔡侯祠,祀蔡伦,在城南史家山奎星楼,始建年代不详,后遭兵燹而毁。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复建,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四合院式的传统建筑风格。祠舍五楹,中有大厅,厅中为大木柱支撑,架人字木梁,歇山式顶,盖绿色琉璃瓦,顶瓴正中装陶质葫芦攒尖顶,飞檐翘角。厅内神龛为石雕,纹饰美观,工艺精湛,为清代中期图像风格。神台上供奉蔡伦雕像(其生闰事绩见历史人物篇),常年香火盛闹,尽表家乡人对蔡伦的敬重深情。
1927年,时任国民党桂阳县长谢亮宇,因建雕堡,把蔡侯祠及所有建筑构件一并拆除。
诸葛庵,在今桂阳三中西侧。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亮与赵子龙,奉命取桂阳郡。长途跋涉,行至此处,身感疲倦,便驻军憩息,研究敌情,布局作战方案。因此,后称此处为“侯憩山”。为纪念诸葛亮计取桂阳,制裁瑶民作乱,以保桂阳乡民平安康乐之功绩。清代初期,众人捐资建造诸葛祠,后称“诸葛庵”。
诸葛庵形制不宽,内祀诸葛亮塑像,旁摆有很多碑刻,悬有几幅对联,其中清同治年间知州陈国仲撰联为:“沥胆披肝呈二表,托孤寄命立三分”。清代举人雷澍万撰联为:“共仰神明,三分鼎足一番对;永怀匡复,六出祁山二表心”。短短几语,精炼确切塑诸葛亮一生的军事天才和丰功伟绩。
后因管理放松,年久失修,庵堂逐渐损毁,近年已夷为平地。
汉顺平侯赵将军庙,东汉三国时期,桂阳地内,守官腐朽,瑶民骚乱,民心焦灼,难以聊生,渴望天降吉祥。建安十三年,蜀大将赵子龙,受命计取桂阳,领兵三千,屯我大凑山芙蓉峰。击败太守赵范以后,子龙受任桂阳太守,举戈平息山瑶,并在今桥市乡舂陵河边山头设立关口,民心方得以安定。桂阳人不忘子龙恩德,常诵“将军之绩,山高水长”。唐时,在芙蓉峰的石壁上刻凿“赵云屯兵处”,宋时又修建“护英祠”,以表赵侯之功勋。后在城中关帝庙侧建赵侯祠。历经沧桑,早已废弃。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叶元棋任桂阳知州,倡议于芙蓉峰重建“赵侯祠”,也称“汉顺平侯赵将军庙”。
汉顺平侯赵将军庙,占地两百余平方米,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青砖白瓦,两进三间。庙前围墙内,立有叶元棋撰写的《汉顺平侯赵将军庙碑记》,并于殿前柱上悬对联:“保蜀汉江山,入矢出枪,楚尾吴头留战迹;随先帝征伐,保孤救主,巴山湘水振威名。”传说赵将军英灵显圣,乡民拜谒,有求必应。故多次维修庙宇。
新中国成立后,有民自发将庙后青山辟烧石灰场,庙宇受到侵袭。1969年,借反“四旧”之风,拆庙掘石,仅遗下庙碑,酒厂领导,派人移藏于蒙泉亭内。
附:《汉顺平侯赵将军庙记》
考夫崇德报功,代有明文,或隆于祀典,或酬于闾阎,此固礼之所不废,而人心之所不泯者也。辛卯春,余守汉宁祀武帝,见庙之左侧有题额,曰赵将军庙,盖即蜀汉之顺平侯也。余拜其像,而不禁有感焉。夫侯与武帝同事先主,经营天下,功绩昭著,赖恃忠诚,济于危险,具其严重整肃,有不为色动,不为利诱者。其功与德,又岂在武帝之下哉!迄今庙貌巍峨,俎豆千秋。虽穷乡僻壤,独知有武帝,而不知有侯者,抑独何欤?今以侯庙,侧乎武庙之右,帝恐不安。吾尝阅州志,而知侯之收桂阳,领郡牧,功德及民,彰彰可考。及访诸父老,咸称州城之南不数里,有芙蓉岭,侯曾驻兵焉。呜呼,侯之功德,既在武帝伯季间,则侯之食报,也宜于武帝并隆矣。顾可或哉!因议于岭建庙焉。州人欣然。而庠生高义思者,亦乐捐山地,以为庙基地址。爰集佰金鸠工庀材,不匝月而庙成。庙分三楹,上为堂,下为门,又前为台。自是精爽,若接之灵昭昭也。凡岁为春秋两祭,祭用豕一羊一,董其事者,有首事刘生德彬等,为之经理。盖官于斯者,久暂无时,求先哲,访遗事,守土之责。至于先后先相望,世守勿替,又诸绅士之力也。爰记其始末,以勒诸石。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孟冬月谷旦
署直隶桂阳州知州金华叶元琪撰书
桥市关口赵侯祠,在舂陵江泮,桂阳通衡湘隘口处,这里地势险峻。当年,赵子龙守卫桂阳,在此安营扎寨,设关口,驻军队,拒侵敌,安民心。获乡民拥戴。清道光三年(1823),民众捐资“遒其古迹,建亭于斯,因设像于斯,复馨香恒于斯,置田舍,令香丁,奉祠”。道光九年又置《赵公香火碑》,乡民和过往官吏商贾,常停舟歇力,前来敬香烧纸。而今,神灵无存,荒蔓缠祠,部分砖瓦塌陷。附近村民正在筹资,重修关口赵侯祠。
三堂庙,桂阳,地下矿藏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称八宝之地。还在汉代,这里的开采冶炼业就已闻名全国。古人认为,有矿就矿神,有神就必建庙,三堂庙就是为祭祀矿神而建。
唐代初期,在桂阳城西大凑山南麓建宝王庙,此为南堂,到了宋代,在城西北建“十三娘娘庙”。该庙是祀奉宋代初期的柴氏七郎太保、十三娘娘。该二人是五代期周世宗柴荣之后裔。宋太祖得天下后,派遣皇亲国戚十三娘娘兄妹来桂阳监,控制桂阳的开矿冶炼业。十三娘娘在桂阳,为人贤德温良,体贴民间疾苦,与民相处和谐,受桂阳人民的尊敬爱戴。几年后,十三娘娘因病去逝,其尸骨未还京师,葬于桂阳城北。为了供奉她,便在大凑山北麓修建一座“十三娘娘庙”,以示永记,此为北堂。及至清代末,该庙倒塌。1972年,修方元水库渠道,樟市民工团在八字塘北岸山坡,挖掘宋代砖墓一座,墓内见有十三娘娘墓碑及尚好彩绘棺木和华丽衣裙,可见传记为真。
大凑山东麓,今蔡伦中学内,建有一座“财神庙”,此为中堂。财神庙何时始建不祥,是由桂阳的民间矿业主组建。规模五楹,青砖青瓦。清光绪十一年,又在庙堂内修建一座戏台,常有大戏班来此演出。使财神庙人间烟火繁盛,增加庙内热闹气氛,求得财神保佑,开采冶炼兴隆,财源滚滚。至近代因扩大城市建设而拆毁。
三堂庙,是宝山矿业主为求神佑矿,图其兴旺发达而建,从中可以看出矿业的兴衰状况,对研究桂阳各个时期采矿冶炼文化的发展,博有可靠的依据。(彭德馨)
古亭整洁冠荆楚
亭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文化,早在商周时期,见有亭建记载。
古郡桂阳,是两广与三湘之管钥,境内驿道邮路纵横,亭建密布。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州四达皆石道,三里辄有亭”,“州境上下,亭以百计,富人官家,皆以造亭为善,其男女负担相属,故州境邮亭整洁冠天下”。桂阳人因民风淳朴,素以乐善好施为本,以求积善德、植阴功、扬家风、旺子孙,故全县境内凉亭,截至民国末年,达400余座(不包括桥亭),1957年调查尚有344座。由于修公路,建新居的拆毁和自然倒塌,至今仅存290座。
亭分风雨亭和园林休闲或纪念性亭。在两广通湘衡的驿道上,按“三里一亭,十里一铺”的规格,仅常宁县弥罗铺经香枫铺至莲塘铺,路长12公里,就有腊园、白阜、满家、铁叉路、香枫、文星、界背、路下、铁箍、峦山、新亭、老亭12座。平整光滑的青石板驿道穿亭而过。风雨亭侧建小屋,建亭首事置有浮产,以便维修和雇人看守。亭内设茶水、无偿司奉行人需求。
桂阳城区园林式和纪念性的亭建遍布。东塔岭有拙翁亭,棲真亭、半山亭、山麓有五里亭;城南有醉芙亭、洞宾亭,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此坐息传道。城隍庙内有御碑亭、戴公亭;城西有蒙泉亭、职方亭;北有高仰亭、接官亭、悼骏亭;城中有胡公亭、景庄亭、万寿山亭、旌善亭、爱莲亭、申明亭等30余处。
亭建结构,是周围开敞的小型单体建筑,下有台基,台上立柱,初为木柱,至明清时期以石柱架梁,多以歇山式或悬山式顶,盖小青瓦。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也有三角、六角、八角形,结构造型和建筑工艺多不相同,其中以中西部的敖泉、樟木、余田等地亭建工艺甚为讲究。至今,历史悠久,工艺高超、文化内涵深厚的尚存不少。
蒙泉亭,在城西二里芙蓉峰下蒙泉南6米处,是县内现存亭建中最古的一项建筑工程。始建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经历代维修,保持原貌,再现辉煌。清光绪十五年(1889)督学使者张预来桂阳州主试,尤爱桂阳山水之美俏,欣然为蒙泉亭柱书刻一联:“此来柱笏看山,孤负平生能著屐;为客飞符调水,偷闲试院且煎茶”。并于联旁刻识。字迹行书、阴刻,流畅刚遒,不仅抒发张预对桂阳山幽水美的满怀激情,也使蒙泉的文化品味得到升华。1997、2001年县府拨款维修,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溪亭,位于敖泉镇温溪村前。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温溪村民筹资始建。1908至2004年进行四次维修。
该亭为楼阁式木石结构,通高13.4米,四层翘角重檐。第一层为长方形,由八根整体石柱支撑。面阔三间,东西总长14.9米,南北宽7米,高3米。左右两间为歇山式顶,中间四柱上架田字木梁,中心以一根高10.4米,直径50厘米的圆形雷公柱为中央支撑点,直通亭顶。每层八根牵梁向外平射连接八根童柱,使二至四层形成八角形。雷公柱底座刻三层莲花,各横梁上雕凿缠枝花纹饰,亭顶正中置1.3米高攒尖式琉璃宝瓶。整个亭建结构新颖,造型美观大方,风格特异,在湘南地区亭建中独树一格,是研究湖南亭建艺术的重要资料。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公布该处为省级保护文物单位。
该亭立于左右龙神山和白虎山夹峙的原始次森林间,周围松青柏翠,怪石嵯峨,一条清澈可鉴的溪水汩汩,倚亭而下,腾向开阔田野,是一处观光旅游的佳境。
鉴湖书院亭,在余田乡鉴湖书院第一进十字道中央。与书院同期建于清同治年间。楼阁式木质结构,四根圆木柱坐于石础上,柱顶架木梁。第一层为四方形,楼面铺设木板,四周装木雕花格栏杆,可容人倚栏观览院内景物和休憩读书。正中有雷公柱伸向顶端,边围设八根童柱,与雷公柱伸出的八根牵梁连接,使二、三、四层形成八角形。亭顶为葫芦攒尖式。亭西檐下嵌有“高山仰止”匾额。木柱、悬梁、栏杆、檐口均绘染朱红彩漆。亭四周为花池,绿荫如盖如抱,幽香馥郁,沁人心肺。仰望亭台,恰如绿荫从中一颗红宝珠,是鉴湖幽静、鲜美风光中最为显目的亮点。
黎山纪念亭,在城郊乡燕山村李家庄梨园山下,建于1996年。亭为钢筋混泥土结构,五根钢筋混泥土圆柱支柱,组成五角形。各柱间距2.4米,对角线4米。柱顶横梁出檐1米,梁中竖柱,顶梁为大五角星,形成五角二层重檐,攒尖式顶。通高8.5米,第一层高3.4米,一、二层间距0.5米。亭门向正南,其余四面砌有钢筋水泥栏杆。檐口依梁有水泥花格板牵制。各柱间的连板上、书绘有毛泽东诗词、延安、井岗山、梨山等书稿图象,亭门上横鉴额有肖克将军亲笔题写的“梨山纪念亭”五个大字。亭西竖立中共桂阳县委、桂阳县人民政府《梨山纪念亭石碑》。
该亭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而建。1934年,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下,8月18日抵达桂阳。当晚通讯连寄宿在燕山村梨园中。时值初秋,糖梨泛黄,芳香扬溢。战士们虽然饥渴难忍,但眼见满山香梨,却不摘一个止渴充饥。次晨,红军离去。百姓目睹此情,分外感动。即派村民急忙摘下几担糖梨,追上红军,送给战士们品尝。可是被战士们婉言谢绝。自此,红军夜宿梨山,秋毫无犯的美名留在桂阳人民心中。在纪念红军长征六十周年的日子里,群众自主组建这座纪念亭,以缅怀革命先辈爱护人民的丰功伟绩。2002年元月,桂阳县人民政府公布该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风雨亭,还是休闲亭、纪念亭,古人都给赋于深厚文化内涵。许多亭柱上,刻写文字精炼、含意深渊、对仗工整的对联。写风光、劝诫人、明理论、表心情,很有情趣,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莲塘大湾界背亭,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此时,山东巡抚陈士杰遭贬居家,心情不畅。建亭人彭静吾向士杰求联,士杰挥毫以行书写道:“荏苒半生几度星霜催我老;纵横尺地常年风雨避人多”。不仅抒发陈士杰此刻的心境,而且很切合凉亭方便群众的功能。
腊园口村南白阜亭联:“此地有崇山峻岭,随时可弄月吟诗”。
泗洲村冷水亭联写道:“两头是道谈一回,意气风发推进事理;四面皆空坐片刻,精神抖擞赶上前人”、“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
竹溪江边亭联:“此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路影一双飞”。
樟木乡西湖亭联:“碧水环门,煎分过客;蓝桥得路,泛应仙人”。
光明乡九龙关亭联:“似屋象屋非屋屋中遮骤雨;东门西门对门门外进凉风”。
南乡一路亭联:“坐客乘凉何用伞;行人止渴不需梅”。
城郊五里亭联:“已至凉亭且慢行,即到城郭无多路;乍离闹市勿坐久,才是关山第一程”。
城西慈善亭联:“一念同济世;千秋永垂名”。
东塔岭半山亭联:“山色淡随人入座;松声静与鸟谈云”>
四里乡长冲亭联(一):“长亭立僻地,送往迎来,过客力疲堪止步;大道接康庄,光前裕后,旅途身倦且提神。”、(二)“世路本坎坷,况肩挑手提,任重道远宜小憩;人情精练达,却名缰利锁,身体力行忌空谈。”
太和千家坪怡然亭联:“忙忙而来,何妨亭内坐坐,聊无疲感;匆匆又去,且慢路边观观,别有风情”。
雷坪乡严家村亭联(一):“横水卧波频乘月过;跻霜湿雨独夕阳归”。(二) “绿柳垂帘鸣鸠拂羽;青松压槛放鹤梳翎”。
风雨亭也好,休闲亭也好,古人均赋予历史文化精心包装,不仅能遮炎避雨,更展现我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深渊和广布。
- 上一篇:(桂阳)卧水横波说花桥
- 下一篇:(桂阳)公祠戏台冠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