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卧水横波说花桥
桂阳地处湘南的边缘,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之场所,兵家必争之要地。然而,这里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把四达的道路剪断,尤其是横贯桂阳的舂陵江,卡断了南北通行的咽喉,路不畅通,造成民不便利,商难流通,兵不行速。明代进士、江西左参政陈尚伊(州人)有文记述:“钟水(舂陵江)至此,流势益盛,春涨夏潦,舟不时济,即秋冬水落,一苇争渡,人马杂蹂,亦往往有覆溺之患”。的确,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马,淹为鱼鳖食饵。
前人渴望在这些大河小溪上架设桥梁,改变这种交通不便之景况。传说古代舂陵河斗下渡有座白鸡岭,岭上有个白鸡洞,洞里住着一对白鸡兄妹,已久炼成仙。兄妹俩见舂陵江上下游常遭船翻人灭之灾,便想为人间做善事,在大江上架座桥。疏通南北的交往。一天,兄妹商议动工,约定在当夜鸡叫以前把桥架成来分输赢。哥哥选定斗下渡,妹妹选在上游石门山。两人各施仙法,开山运石。哥哥自恃仙法高强,见天色尚早,便倒头在袍冲岭上睡觉养神。时近三更,妹妹架桥竣工,便来斗下渡看哥哥架的桥乖不乖。谁知哥哥却还在梦中玩乐。妹妹心里又好笑又好气,便学鸡叫了几声“哥哥”。四面农家的公鸡闻见“哥哥”的叫声,以为天亮,便争相打鸣。哥哥惊醒,听到四处鸡鸣热闹,自己还未动工,惭愧涌上心头,只得认输。从此,石门山有仙人桥,而斗下渡却仍靠木船过渡。这虽然是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但体现了人们心想造桥,疏通道路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企求。此后把修路架桥作为行善积德一种可贵精神传承后代。
秦至隋唐,桂阳隔山隔水,只有小河溪流上架设木桥,这是一种较简单工艺,无非是几根木桩相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直至宋代,始见跨度较小的单拱石桥。仁义镇政明里村旁,有座单拱小石桥,是宋代一位叫邱登龙先辈首建的,名为“惠政桥”,意思是接引恩惠入村的桥梁。社会生产向前发展,人们尝到了桥的好处,一种乐善好施修路架桥的情绪高扬。架桥的工艺也大大提高,劳动人民利用智慧,始在河宽水深的河上架设多拱宽跨的大桥,不仅桥体建筑工艺讲究,而且在大多数桥面上建筑凉亭。亭内构件雕刻各式花纹,配上对联文字,既方便行人途中遮风避雨,消暑休闲,也给路人以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感享受。桥面上建亭的谓之“花桥”,明清及民国,建筑石拱花桥的风气席卷全县。据明嘉靖《衡州府志》记载:桂阳的桥梁“数以百计”,其中“有名桥十座”。清康熙《桂阳州志》载“桂阳州有名桥二十有一”。此后,村村路口河岸,大小石拱花桥风起云涌,四处开花,桂阳成了花桥天下。1987年,交通部门调查统计,全县桥梁434座,桥长10米以上的有118座。几百座桥梁中,花桥占80%以上。现存长度在20米以上的举目可见。县南西水(湖屯水)流域名声远播的通济桥、翠仙桥、接龙桥、乐善桥、长乐桥、新寨桥、官溪桥、极乐桥、文星桥。舂陵江流域有白田桥、千秋桥、陈家坊桥、石豪桥、泗洲桥、溢口桥、双桥、河间桥、文盛桥、流渡桥、聚仙桥等。几百座花桥中其规模最为宏伟,“花”的最为出色的,应数舂陵江上的七拱桥、飞仙桥、成仙桥三座花桥为著。
七拱桥系明代万历十二年(1585),知州罗大奎上任后倡建。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见舂陵江斗下渡口行船过往的惨状,心潮如江浪翻腾,他发布公榜,提倡议在斗下渡架桥,得到万民拥护,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献工。当年动工,至万历十四年竣工,桥名“永济桥”,因有七拱,俗称拱桥。总长125米,高约15米,宽7.8米。桥面盖木结构风雨亭,长达30米,两层重檐,歇山式顶盖小青瓦。亭内置神龛,所有木构件,雕刻龙凤花鸟。整个大桥,石工精巧,木工细致,结构严谨,坚实稳重。形制宏伟壮观,辉映山川,影浮水上,晃晃荡荡,恰似长龙戏水,分外妖娆。自此两粤通衡湘这道天堑,变为通途。七拱桥被列为湘南最为壮观的第一座花桥。
七拱桥的建成不仅沟通了南北交通,给桂阳增添了光彩锦绣,同时,也使桥头南端的花园堡,成了军事要塞。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领几十万太平军,经七拱桥进军,清军无法阻挡,太平军顺利挥戈北进。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分道扬镳,率三十万大军从江西入湖南过桂阳,欲从七拱桥北进衡湘。清军将领陈士杰率乡团练扼守花园堡,以少胜多,逼得石达开改道西行,结果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就此彻底失败。人们把七拱桥誉为“仙桥”。1952年,因桂新公路从桥面通过,花桥凉亭拆毁。“文革”中,桥护栏及8座雕凿石狮被造反派砸烂。但是,桥体至今尚存,前人的心血,前人的才智,还在继续闪光。1990年桂阳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舂陵江上第二大花桥是飞仙桥。这是连接南北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建。传说该处河水滩深水急,石块丢入水中瞬即卷走,施工难度极大。筑到河中第五拱时,根本无法下料。恰在这时,一位白发老头,挑担豆腐要过河去卖,看见百姓施工吃尽苦头,却不能固定基石,老头便把豆腐担子往河中抛去,河中立即现出基墩。两岸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正要面谢老人时,谁知老人已飞身远去。人们这才省悟,这是仙人相助。为了使后人永垂仙人的功德,便把这桥叫作“飞仙桥”。
飞仙花桥有7拱110米长,其形制大体与七拱桥相似,桥面的风雨亭20米,木构件的刻工细腻、古朴。民国十三、十七年两次暴洪,花亭毁坏,民国十八年重新修建。1963年修建光路至飞仙公路从桥上通过,花亭被拆毁。但桥身之宏伟不减当年。
七拱桥下游,和平镇与雷坪乡交界处迟至民国年间建造一座成仙桥。民国十二年(1923),当地百姓满怀激情,节衣缩食为架桥捐资。可是,由于施工质量粗糙,刚砌为第二拱就被山洪冲垮。乡民的血汗荡入东海。桂阳人有股倔劲,办公益事业最为热心,困难再大,还会向前进发。民国二十年,两岸百姓重整旗鼓,筹资复建。此时,正遇留学回国的马一与吴绍鳞归乡,自告奋勇与民一道建桥,民国二十二年主体工程竣工。全桥5拱,长75米。形制虽然与七拱桥相仿,但桥亭建在桥两端,其工艺和质量、冠于七拱桥,成为桂阳花桥建筑中的姣姣者。1972年,欧阳海灌区大坝关闸储水,成仙花桥完整地吞入水中。今县委、县政府作出规划,近期将复建成仙桥。使县内东部的交通畅通,促进东部经济的发展。
风雨沧桑,时势变迁,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由于公路进村,大部分花桥成了通道,桥上的花亭拆毁,加上几百年的造物年久失修,自然倒塌。目前全县的花桥亭台基本消逝。是惋惜?是欣喜?令人捉摸不准。如果你想回眸花桥天下那幅辉煌憧憬,你可踏步白水乡杉树坪尚存的周家花桥那份古朴气息;你可到雷坪乡严家村看看严家花桥那牌坊式的绿柳青松覆盖的韵味。当你阅过那亭柱上的对联,“横水卧波频乘月过;跻霜湿雨独夕阳归”、“绿柳垂帘鸠拂指羽,青松压槛放鹤梳翎”,会使你领略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和温馨,体味到色彩斑烂田园风光山水画面的迷情美意;正和乡阳山古村河上游一里许的寿字花亭,六个石柱被优秀的历史文化拥抱,精美的花纹框边,柱中刻凿韵味深长的三幅对联,一为“鳞片参差分燕翼,石桥长亭论乌私”;二为“停车通梓里,倚杖话桑田”;三为“稳凭石磴升三级,要溯天原上一层”。文化品味,宽人胸襟。更有樟木乡版溪村凗江水上的聚仙花桥,李氏祖先于南宋初建石桥,后圮。明景泰六年(1455)重修桥和亭,桥长27米,宽3.9米,东端有石阶23级,西端石阶18级,中为一孔拱桥。桥廊木结构,亭立木柱32根,两层重檐。整个桥体,形如长虹拱月。而今,虽然花桥面目有些苍老,但骨架依旧精神闪烁,那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仍然展现当年的风韵,2002年,桂阳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座花桥存世,也许引发你联想当年桂阳花桥的辉煌灿烂。这些遗存的历史物质文化,将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工艺,有着深厚的科学、历史价值。
- 上一篇:(桂阳)牌坊光灿耀山乡
- 下一篇:(桂阳)寺庙庵祠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