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在郴州
(一)、周敦颐任汝城县令
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是一篇为后人称道经世不衰的佳作。其文短短一百一十九字,咏物、抒志、讽世,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体现出作者不趋炎附势,苟随人俗的正值人格。跨越悠悠千年,周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永恒地散发着清香。
周敦颐(一O一七至一O七三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有《周元公集》存世。周敦颐以《爱莲说》昭示古今,也以其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的《太极图说》为宋代理学家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直接影响其门徒好友程珦之子,"二程"(即程颢、程颐)而形成独立的理论,并广泛吸收佛道的唯心论,建立起集大成的道学体系,即所谓"程朱"理学。
作为一代文人,人师兼宗师的周敦颐,曾三次在郴州做官,历任汝城县令,郴州知军,与郴州汝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史》一二七卷载:"宋仁宗庆历四年(一0四四年),"移郴之桂阳(汝城)令,治绩尤著。""颐宁初知郴州。"《汝城县志》亦载:"时值青春年华的周敦颐任汝城县令,创办学校,兴农桑,关心黎民疾苦,廉洁奉公。在尽瘁桑梓的同时,并孜孜太极奥秘。"汝城百姓仰慕周敦颐的学识与治绩,在其离任后,于县城边桂枝岭麓,建濂溪祠一座以资纪念。
作为一代文人,人师兼宗师的周敦颐,曾三次在郴州做官,历任汝城县令,郴州知军,与郴州汝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史》一二七卷载:"宋仁宗庆历四年(一0四四年),"移郴之桂阳(汝城)令,治绩尤著。""颐宁初知郴州。"《汝城县志》亦载:"时值青春年华的周敦颐任汝城县令,创办学校,兴农桑,关心黎民疾苦,廉洁奉公。在尽瘁桑梓的同时,并孜孜太极奥秘。"汝城百姓仰慕周敦颐的学识与治绩,在其离任后,于县城边桂枝岭麓,建濂溪祠一座以资纪念。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一五五四年),汝城知县徐兆先于濂溪祠增购学舍,命名"濂溪学院"。清嘉庆九年(公元一八四O年),又新建乡学"濂溪书院"。另有其说,周敦颐任汝城县令时,探得距县城东三十里外的永丰垌,住有几十户姓周的人家,他曾几次欣然前往访亲探宗。《永丰周氏族谱》载有周敦颐的名姓,简介和墓记铭。建于明初的永丰周氏宗祠里,正厅设有"爱莲堂",匾额己毁,祠堂大门左内侧尚存"道统延姬旦;心传接濂溪"的联幅。
(二)、濂溪书院略记
在湖南境内四大书院中,汝城濂溪书院仅次于长沙的岳麓,衡阳的石鼓书院。曾经省市有关专家考证,一致认为:"规模如此庞大,保持如此完美的仿宋古建筑群,实属罕见"。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一九八九年被汝城县人民政府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九年,全国省市、四级人大代表视察后,要求省人民政府把汝城"濂溪书院"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在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庆历四年(公元一O四一至一O四四年)任汝城县令,在任期间,民风纯正,政治清明,文坛绵绵,百业俱兴,千古名篇《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在汝城所作。
为纪念这位明吏,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一二二O年),邑令周思诚于县府创建"濂溪先生祠"。宋佑宗室佑年间,邑令李源复又建"濂溪阁"于县府之东。正德年间,邑令陈德本迁"濂溪阁"至县城西郊桂枝岭麓。嘉靖年间,邑令刘翔将"濂溪阁"复迁于县府之内。六年后,兵待郎潘子正复迁"濂溪阁"至县城西郊桂枝岭。次年,邑令徐兆先在"濂溪阁"增建讲堂学舍,正式创办"濂溪书院"。
清顺治年间,书院毁于寇乱。清康熙年间,邑令黄应庚在旧址重建"濂溪书院"。清嘉庆年间,"濂溪书院"迁建桂枝岭对岸(今址)。一九五O年由汝城县教育科命名"城西高小"。"濂溪书院"从始建之后,几经易址,历尽沦桑,现己有七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濂溪书院背依青山,登高南望,流水潺潺,锦鳞翔集。传统建筑,宋代格式,纯朴工整,气势宏伟。有大小房屋四十九间。建筑群分为三部份:登十级石阶入"前楼阁";又拾五级石阶至"八角楼";再步九级石阶达"夫子堂",寓意连升三级。前后楼堂、左右书斋,组合成四合大院,走道相通,回郎曲径,幽静雅致,松涛水潺,幽雅恬静,括人性情。
濂溪书院自创以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明代两广总督朱英,清代著名作家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都出自该院。
"历史文物得到保护,濂溪书院沐春晖"。她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己修缮开发,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集求知求学,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场所。人民创造了她,她又奉献给了人民。
(三)、郴城濂溪祠
郴州濂溪祠有两处,一处旧址有郴城西街市立九完小校内;一处在汝城城关镇内,都是为纪念理学(道学)鼻祖周敦颐而建。
周敦颐,道县人,因故里有泉流名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他在为官三任:北宗庆历六年(公元一O四六年)任县令到郴州,四年以后,改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又四年后调离。至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O六七年)五十二岁时调升郴州知州。《宋史》、明《郴州濂溪祠记》都赞他在郴为官"治绩尤嘉"。在郴政务之余,他辟莲池,种荷花,写下了名篇《爱莲说》。
作为理学开山人,周公刨作了《通书》《易说》、《太极图说》等多种精要的思想、哲学、文学著作,形成了湖南文学的源头"濂学",并发明了太极图。公元一O七三年他逝世后,历史奉其学说为官学。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一二二O年)赐谥"元公",郴州始流传"元公植莲"的典故。宋理宗一登基,(公元一二四一年)就追封他为"汝南伯",从祀孔庙,于是又世称"周子",元仁宗延祐六年,又加封"道国公"。周敦颐的宇宙观、修养论、哲学思想、社会思想、伦理道德观具有世界性影响,历代都出版《濂溪集》、《周元公集》、《周子全书》等,国际上对他的研究书目、论文汇成洋洋大观,他发明的太极图启迪后人发展成为太极图徽,甚至被韩国国旗采用。其《爱莲说》倡导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风骨,智慧其中,刚直其外的品格,及蕴含的洁身自爱、不为环境所屈服、抵御外物侵扰的精神力量,成为古今中外的做人准则。
南宋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读周子之书的风气大盛,讲周子之学的濂溪书院和奉周子之祀的濂溪祠全国大兴,郴州濂溪祠和濂溪书院,就是在这种人文气氛中当仁不让地建立起来的。宋宝祐中,郴州文庙(原文化路技术监督局、机电局所在地)供奉其像。后专辟精舍,又与文公(韩愈)同祀于景贤祠(今北街田家巷),至明弘治七年(公元一四九四年)复建濂溪祠(今九完小内),凿挖"爱莲池",构筑"养心亭(君子亭),并请明代史部尚书的郴州大学者何孟春作记。
濂溪祠原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左右,一进是门房;二进石柱走廊,两边为莲池,池西是君子亭;三进是南面全敞的大殿堂。五十年代末,东池是一厢房屋,爱莲池确像清云南水昌府同知黄体德所吟的那般美:"红翻绿水濯新容,秀质天然渺迹踪。简酌晚霞曛色醉,叶凝朝旭晓状慵。风光点透轻香细,月霁分披翠蕊浓。空巧藕牵絲断续,东池布锦丽溶溶。"
不料,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莲叶田田蛙鼓蜻蜓飞的濂溪祠被侵占改建,造成了郴州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的巨大损失。
一九八八年郴州申报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濂溪祠、《爱莲说》是获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今天在孔家洞恢复重建的这一宝贵的人文景观,让世人领略了它的风采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