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人缴子读书何以成风
安仁是个相对闭塞的农业小县。种谷子、起房子、缴孩子,是安仁的三大传统。其中缴孩子又是享誉郴州、饮誉湖南的独特现象。
你看,有钱的人家缴孩子,那真是“舍得”。家长陪读,舍得;聘请家庭教师,舍得;参加各种培训,舍得;租居在县城、省城带子孙读书,舍得。一句话,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舍得。
无钱的人家缴孩子,那就是“硬挺”。外出打工搞建筑,再苦也要挺;卖房子,卖谷子,甚至砸锅卖铁,也要挺;身体有病,不治不疗也要挺。安仁人就是这样吃得苦,耐得劳,挺得住。在他们心里,只要有钱赚,只要有机会赚钱,哪怕是一块,二块,三块,也要去赚。赚钱干什么?一句话,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肩膀挺不起,背也要挺起。
这是为什么?
一、山水文化
安仁人会读书,是有口皆碑,有史可查的。宋代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考试中,衡阳郡一共考了六个,而我们安仁就考了四个。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科举考试以来,我们没有统计,一个小小的县,一科考中四个进士,全国不知有多少?大概非常难得吧,当时的一甲第一名进士陈文龙先生在《进士题名碑记》中就大发感慨:“衡郡擢第者六,而安仁居四,地灵人杰,信乎不诬。”
陈先生把安仁人会读书又归结为一种灵动的山水,那倒是有眼光的。他说:“凤冈东来,腾矗飞舞,若千仞之凤,翼然而仪;熊峡南起,崒嵂伟岸,若当路之熊,矍然而踞。江行其中,左右萦带,汇湘流而东之。”
凤冈岭也好,熊耳峰也罢,其实都稀松平常。但人们把她想像成一个展翅欲飞的凤,威武雄踞的熊,那就将山水赋予了一种内涵和文化,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熊(雄)起凤(奋)飞!
是啊,山是静静的,本无情,但山名却似乎有了情韵:金紫仙、盘古仙、太湖仙、五峰仙、猴昙仙、九妹仙……,何以冠名为“仙”?难道是为了“有仙则名”?我思忖着:山,主仁,仁者,人也,仁爱之心也。仙不正是主张普渡众生吗?静谧的山变成了灵动的山。
水,是流动的,落花流水本无情,但水名却隽永深长。我们的母亲河,何以取名“永乐江”?这正是先民的智慧。水,主智,智者,聪明也。怎样才算聪明的人?一个能使自己“永乐”的人那是小聪明,一个能使大家“永乐”的人,那才是大聪明。这种大聪明,正是“仁”,正是“仁者安仁”的儒文化。
独特的地域山水,蕴育着独特的山水文化,昭示着人们要奋飞要雄起的美好愿望。
二、草药文化
安仁称作药都。
安仁的草药多得不记其数,俗话说:药不到安仁不齐,百草皆药。
安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草药,那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决定的。这些都不足为奇。
自从中华始祖炎帝来到安仁尝百草之后,药就不仅仅是药,药与医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医药文化也就开始了传播。
“认得半边莲,可与毒蛇眠”,等等谚语,妇孺皆知。
采药、洗药、捣药、兑药、换药,等等方法,口口传承。
品名、性状、药理、功能、禁忌,等等说明,争相记载。
江湖术士,草药郎中,密不可宣的草药记事本,视若珍宝。
杏林老手,悬壶名医,往往还在《本草纲目》上作些补记。
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作节日,且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春分节,全国仅我安仁一家,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安仁春分药文化节”更是享誉全国。
安仁人信奉着一条真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三、耕读文化
安仁是半山半丘陵地区。境内的醴攸盆地、茶永盆地只适宜于农业生产。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安仁人民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中国古代历来有士、农、工、商之别。安仁几乎没有工业和商业,所以,安仁的经济不富也不活。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就是这个意思。士,是读书人,农,是农民。农民要想改变命运,要想“人往高处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农耕的效率也是相当低的。因而,长期以来,农耕生活是相当困顿穷苦的。
穷则思变,变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致富,读书可以发财,读书可以做官,……
其实,能够读出书的人,能够改变命运的人,能够鲤鱼跳龙门的人必竟是少数,多数人仍然要过着农耕生活。一辈子农耕就不要读书吗?非也。“作田也要读书。即使是农民,也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这就是安仁人的信条。
农民作家城关镇人李绿森,农民诗人平背乡人贺刚就是这一信条的忠诚实践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李绿森便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九十年代,贺刚又得到了湖南电视台的专题报道。他们确实是耕读文化精英的代表。
清康熙年间,湖南督学使岳宏誉来安仁视察工作时,就特别赞赏我们安仁“农力耕而士恬习”(《洁爱泉亭记》)的耕读生活。
牌楼乡月池村月池塘大厅两旁仍悬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读孙书惧兵,读萧书惧刑,读圣贤书兵刑不惧;
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性田水旱无忧。
边读圣贤书,边耕心性田,耕读结合,在农耕中求发展。上面这幅对联正是耕读文化的最好概括。
四、书院文化
安仁,唐初(622)置镇,后唐改场,宋初(965)设县。自设县以来,书院迅速发展,至清末已有40多所书院、私塾、义学。比较著名的就有下面几所。
玉峰书院。玉峰书院创立于北宋年间,座落在龙市乡境内的玉峰岭上。南宋时,已相当出名,当时便吸引了江西的周必大(1126—1204)来此游学。周必大从宰相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回到玉峰书院讲学、著书。其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益相话(今叫龙市话)。这种方言是周必大的江西家乡话与他的宰相官话结合安仁土话的粘合体。一种方言流传千年不衰,你说书院的遗风影响有多远!
清光绪五年(1879),从玉峰书院走出去的谭莹在省乡试中又高中解元而被两广总督谭钟麟称赞为“唯楚有才,湘南才子也!”
现仍执教于湖南师大的社会科学家谭双泉先生也是沐浴着玉峰书院的雨露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才。
龙溪书院。龙溪书院创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改革开放以后,更名为牌楼中学,现在改名为牌楼中小东校区。龙溪书院是龙源周族捐资而建。龙源周族祠堂,非常有名,祠堂里悬挂着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发给周礼的圣旨和赐给周礼“科第世家”的牌匾。这里饱含着朱皇帝对龙源、对安仁的殷切期望。龙源的读书之风因此日浓。
明洪武十八年(1385),月池塘的邓伟奇便高中进士,“月池塘”因此而建成,“月池”因此而得名。
国画家东方人,军事科学家周仰贤,根雕家周辉甲,陶艺家周国桢,核学家周全之,等等,都是龙源书院培养出来的一条条巨龙。
石门寺私塾。石门寺建于北宋,紧捱着老君观。座落在安平镇石门村永乐江边,石门寺私塾始于南宋。
明弘治年间,郴州有个何孟春(1474-1536),时称“神童”。8岁便随父来到石门寺私塾读书,寄居在老君观。为什么来此读书?一方面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也想沐浴一下老朱的“隆恩”,另一方面,因为石门寺距茶陵县高陇镇李东阳家比较近。李东阳(1447-1516),吏部尚书,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的父亲在家教私塾。何孟春父子想通过李东阳的父亲结交李东阳。之后,果真结识了李东阳并得到了他的常识,成为他的学生。
何孟春后来任侍郎时,还为安仁减免了三年赋税。说明他对石门寺、老君观、安仁,还是深有感情的。
何孟春后来因为触怒了嘉靖帝而被罢官,罢官后还回到过石门寺授徒。授课中他经常讲老子《道经》中“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其时一个姓陈的学生便写下了“为天下谷”的牌匾悬于老君观中,如今成了一道人文景观。
何侍郎的“荣辱观”及其读书情结在石门广为传颂传承。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高中语文特约编审、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何九盈教授和笔者的父亲一起,小时侯就在石门寺接受何芝茹老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何家祠堂、文明阁书院。何家祠堂座落在关王乡境内,距文明阁书院不远,他是由浦阳何姓所建,专供何氏子孙读书。岳飞手下大将太尉韩京(原名何友京,浦阳何氏第五代孙)就是这个祠堂的人。文明阁书院,座落在豪山,清乾隆四十五年(1779)由段希同、段节文兄弟倡建,供段氏子孙读书。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山大学教授段云章先生就是从这个书院里出来的。这个书院1986年改名为豪山图书馆。该图书馆被称作“农民的黄金屋”,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知识的力量,民风的儒雅和致富的道路。
宜溪书院、湘亭书院。宜溪书院是安仁的官办书院。座落在古城城南。他的前身是南湫书院,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知县谢之藩(别号南湫)创建,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谭崇易又改建,光绪年间,又由举人许镇岳改建。宜溪书院是安仁一中的前身。而湘亭书院,座落在禾市乡境内的九妹仙脚下,由欧阳厚均的父亲欧阳熊(号湘亭)创建,今改建并命名为乐有学校。欧阳厚均先到湘亭书院,再到宜溪书院读书,后就读于岳麓书院,师从罗典。
厚均于嘉庆四年(1799)考中进士,随后在京工作15年。期间,做了道光皇帝的老师。道光小时候是不太爱读书的,对此,其他的老师都束手无策。嘉庆便把道光交给厚均教育。面对这个难题怎么办?厚均想到了安仁书院的院风,想到了安仁塾师的教风,想到了安仁父母的缴子之风,于是采用了“不读书就打手板”的方式进行教育。殊不料,嘉庆帝不但不责怪他,还亲赐“殿君其法”的匾额褒扬他。当该匾悬于安仁“阳氏宗祠”时,父老乡亲问:“老百姓该打,皇帝你也敢打?!”厚均幽默地说:“不打不成器,打了才做皇帝!”这条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谚语,从此流传下来,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
1818年,厚均受聘岳麓书院山长,历时27年之久,受教者3000多人,其中,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清代四大中兴名将中的三位均出自厚均之门。笔者2003年亲临岳麓书社拜访过《曾国藩传》的作者唐浩明先生,向他请问国藩与厚均的关系。唐公告诉我,曾国藩是厚均的学生,对厚均非常崇拜,曾经到过安仁并亲自考察厚均老师经常提到的湘亭书院和宜溪书院。厚均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之一。在传承过程中,他自然也把安仁的书院文化,尤其是安仁的缴子读书之风灌输给了自己的学生。安仁书院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一部分。
动物雕塑家周轻鼎,从宜溪书院出来后,便考取了“上海美专”,再留学日本和法国,最后成了世界级的雕塑大师。
将军书法家唐天际,1917年考入宜溪书院,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中将。
除以上书院外,还有安仁二中的前身洁爱书院、古城城西周氏义学濂溪书院、以及在今天排山乡境内的清溪书院,灵官镇镜内的晋昌书院,承坪乡境内的乐江书院,羊脑乡境内的振酉书院,华王乡境内的茶叶坳义学,等等。这些不管是县办的还是族办的书院、私塾、义学,都培养了自己身边的榜样,然后,他们再用“有样(榜样)看样,无样看世上”的话鼓励自己的孩子或族人,希冀他们人人读书,个个成才。
五、谚语文化
关于读书的谚语相当多,安仁人都可以默念成诵。家长往往运用这些谚语从不同的角度教育自己的孩子。
面对不读书的孩子,则大骂“前世不读书,后世要变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鼓励孩子要少年立志,就意味深长地说:“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过三十无少年”,“人过四十四,眼珠不吃字”。
面对懒散、放荡的孩子,则强调:“不打不成器,打了做皇帝。”
读书有什么好处,你会听到语重心长地说:“酒多人癫,书多人贤”,“灯越拨越亮,理越拨越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了《幼学》会讲话,读了《增广》会做人”,“钱财越用越少,知识越用越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读书为什么要认真,因为“不怕口吃屎,只怕墨吃纸”。(意见是写错了比说错了更麻烦。)
读书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因为“三日不话口拙,三日不做手拙。”
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六十六(liu),学不熟”,“六十六(lu),学不足”,“读不尽的书,杀不完的猪”。
结交朋友,也很有讲究,因为“交个秀才会读书,交个贼古会偷猪”。
读书期间,如果孩子重穿着打扮,家长就会劝诫他:“秀才不怕穿得破,就怕肚里冇得货”。
谚语有两个作用:对孩子读书要严要求,多鼓励。
缴子读书之风的兴起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也不是一人一事的结果,而是长期的深厚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结晶。
正因为安仁人缴子读书成风,所以爱比拼的安仁人会读书,而“安仁人会读书”在郴州乃至湖南都是一块招牌。
会读书读出了一系列精英。
科举考试时代,唐朝至清末都有人考中进士,而且出现了“同科四进士”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之后,每个年代都有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恢复高考之后,每年也都有人考中北大、清华。2000年之后,一年竟有几个,其中,2002年又考取了四个。如果把这些精英也看作“进士”的话,那么,这一年也出现了“同榜四进士”的现象。
在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中,有郴州市理科状元牌楼人周传,有湖南省文科状元城关镇人李小赣,有牌楼乡周仰贤、周新蕾两父女,安平镇何九盈、何鲤两父子,还有清溪镇侯德鑫、侯奕两兄弟,渡口乡贺忠、贺晓晖两姊妹。
这些人都是父母的骄子,安仁的骄傲。
没有考取北大清华而成为精英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我县华王乡人唐修国先生便是典型代表。
2007年,长沙,唐修国的夫人李克梅先生设宴招待了我与华王中学的校长。当时,我问:“你们每年花巨资捐助家乡的孩子,为什么舍得?”李先生这样告诉我:“唐修国经常讲,他是农民的孩子,他之所以能大学毕业,完全是父母硬挺挺出来的。如今,我们有钱了。有钱就要缴孩子。我作为一个小家的家长,去缴安仁这个大家的孩子,要舍得,也值得。”
会读书读出了一大批人才。
我们不说义务教育,也不说高中教育,单说能考上中专、大专、本科进而改变命运的大众教育。
恢复高考以来,能够读完高中的,几乎“考走了”,即使第一年没有考走,在父母的鼓励下,复读一年,二年,也基本走了。目前,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正绽放出灿烂的光和热。
高校扩招以来,升学率达到90%以上,几乎人人都可以升大学(包括专科)。这在郴州市是有口皆碑的。
会读书读出了一种教育文化。
安仁人之所以会读书,除了家长缴孩子舍得、硬挺之外,更离不开安仁一中、二中、三中等高中学校的优质教育。这里要特别提到安仁教育的“四苦”“四乐”精神。四苦: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缴。四乐:领导乐干,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缴。由“四苦”到“四乐”,反映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改理念的变化,也凸现了安仁人会读书,既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也是安仁教育文化的结晶。
我曾经对安仁的父母作过调查,当我们问,“你们缴孩子,究竟为什么?”结果,99%的人回答,缴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享福”,而是为了“话名”(安仁话,好名声),为了“有世界”(安仁话:人穷看崽大,崽大看世界。“有世界”的意思是有希望,有前途。)!
安仁人缴孩子,其实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憧憬。不为物质上的享受,而为精神上的寄托。仁者安仁,安仁人追求的是做一个“仁者”。“仁者无忧”,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安仁人仍然一如既往、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缴子读书,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仁者”风范吧。
缴孩子,小而言之,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大而言之,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的明天。
- 上一篇:嘉禾伴嫁哭嫁歌—— 一幕独特的抒情民俗歌舞剧
- 下一篇:莽山瑶乡生活礼俗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