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井诗背后的故事
橘井,在郴州市一中附近。曾几何时,它是郴州标签,凡到郴州的游客都会捧饮一把橘井水。“橘井泉香”这个缘于苏耽用橘叶与井水治病救人的传说,让世人想入非非,无论如何都要试它一试。橘井最后的文献记载见于清代乾隆年间刘献廷所著《广阳杂记》,当时规模宏大的橘井观中古柏森森,古迹保存完好。遗憾的是,橘井观与古柏在1966年5月下旬被毁,而橘井因为是附近居民的生活水源,才没有在文革中被填埋。现在郴州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神奇的橘井也逐渐被人淡忘。
反思历史,橘井无语,但前人留下的一首首橘井诗却留给人们太多的疑问。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杜甫郴州之行后归葬何处?
郴州,是杜甫漂泊一生的最后一个目的地,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到达郴州,而只留下四、五首橘井诗。如“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入衡州》,“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杜诗有名句:“亲朋无一字,病老有孤舟”,正是杜甫此时贫病交加的写照,他正躺在去郴州的小船上,或许还抱有橘井之水能治顽疾的梦想,故此常在诗中叼念。实际上,他是来投靠在郴州当刺使的远房亲戚二十三舅崔韦的,不巧的是耒水猛涨,船不能再上郴州了。饥困潦倒之际,耒阳聂县令送来了酒肉,郴州刺使崔韦的慰问信也到了,而他却棹舟北去。不久,这位名垂千古的诗圣殒逝,“方行郴岸静,未话长沙扰。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成为他绝笔之作。
有人说杜甫是饱食耒阳聂县令变质的牛肉中毒而死;也有人说,杜甫在耒阳遇洪水即棹舟北去,死于岳阳平江;而洛阳人却认为最后杜甫尸骨荣归故里,应该算死在洛阳。在众多杜甫墓之中,有一处人所罕知的是在郴州。据史料记载,郴州刺使崔韦得知杜甫去世了,伤心不已,便在郴州建了一座“杜甫墓”。
假设,杜甫见到了舅舅崔韦,喝到了橘井之水,或许会时来运转,又能多留几篇诗在人间了——当然,应该都是写郴州的诗。
“拟向苍梧叫虞舜,更于橘井访苏仙”
——大金密使吕延嗣造访“橘井”有何公干?
吕延嗣是个离奇的人物,《全宋词》只收录了他一首对联,是关于“橘井”与“苏仙”的。2007年8月,北京石景山挖开了一座宋、金时的古墓,墓主人就是吕延嗣,他死于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此时,金国攻占了大宋首都东京(开封)。吕延嗣曾在辽国做官,金灭辽后又做了金国的侍御使。按理,这位在金国担任要职的官员是不太可能在交战期间到大宋领土上游山玩水的。于是,这首对联就奇怪了。
对联早已无史可考,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背景中猜测一些故事。查找史料,笔者发现与“联金攻辽”有关的两位大宋重臣先后被贬郴州,却都在1126年被宋钦宗赐死。
一个是马植。马植又名李良嗣、赵良嗣,本是个奔走于宋、辽、金三国的生意人。马植的姓改来改去,这就有故事了:一天,马植跑到正在出使辽国的大宋太师童贯下榻处,声称有妙计可安天下。童太师一听,来兴趣了,于是邀马植密谈,原来妙计就是“联金抗辽”。本来,这也不是什么高招,童太师早就想过了。但马植奔走于宋、金、辽三国,不仅熟悉地形,对三国的高官也都熟悉,是最合适的人选。童贯大喜,便将马植带回京师,改名李良嗣。此事跟大宋皇帝徵宗一汇报,徵宗更高兴了,又将马植改名“赵良嗣”,“赵”可是国姓。在马植的努力下,联金攻辽之计大功告成,不过大宋也没占着便宜,于是宋、金两国翻脸。马植因“纳绛”一事,宋徵宗认为他是在帮金国讲话,一怒之下削官为民,贬往郴州“居住”。据记载,马植在郴州“居住”的时间为1123至1126年,随后被宋钦宗处斩。
一个是童贯。童贯在1126年4月贬往郴州“安置”,此前,童贯是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太师。宋、金翻脸后,宋钦宗迁怒于童贯,将之定为“大奸臣”,1126年7月,童贯也被处斩。
从吕延嗣“橘井”对联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联金抗辽”的始作俑者——马植、童贯都在郴州,而吕延嗣曾为辽国重臣、金国御使,他到郴州橘井真是来访“苏仙”的么?说不定就与这两位失势大臣有密谋。而已经被贬为平民在郴州居住三年的马植又被大宋皇帝惦记起要处斩,说不定也和这个“阴谋”有关。
“石桥步月公居后,橘井烹茶我在先”
——抗金名臣折彦质和谁怄气?
折彦质是中国人都不太熟悉的南宋历史人物,但郴州人都应该记住他。史料记载,枢密使(军事首辅)折彦质在郴州“居住”的时间为1145年10月至1155年12月,整整十年,直到奸相秦桧死后才离开,可以说是“老郴州”了。据明代《万历郴州志》记载,折彦质在郴州燕泉居住,并在此建造了“引春亭”。后来,明代吏部侍郎何孟春罢官后,也在“燕泉”居住,自称“燕泉先生”。折彦质罢官之后,一心修道,与世无争,他曾著联为证:“炼丹垂老心犹健,怀橘当年事已非”。而“石桥步月公居后,橘井烹茶我在先”这首联,却像是与人争胜负,自信的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查一查年代背景,我们就会知道,在公元1155年,奸相秦桧在死前为防止政敌翻案,进行了最后一次陷害。前丞相张浚、前参政知事(副丞相)李光同时被贬往郴州居住,张浚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但他气量狭小,在任丞相期间对政敌从不心慈手软。岳飞被害一案,与他在宋高宗面前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有关系。绍兴六年(1136),折彦质受丞相赵鼎的举荐任枢密使,与张浚共掌朝政。后来,张浚与赵鼎不和,因此举荐秦桧,挤走赵鼎和折彦质。张浚自然也没从秦桧那里得到什么好处,秦桧处处设计陷害,反而把举荐他的恩公拉下马。
有了这段公案,折彦质与张浚在郴州会面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石桥步月公居后,橘井烹茶我在先”或是在嘲笑那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张浚还不是步我后尘,到橘井烹茶来了。当然,史料失考,这不过是一种合乎情理的猜测而已。
折彦质离开郴州时,作诗《湘山留别》颇为洒脱,可见这位抗金名将文武双全:
寓久浑忘客,临行似别家。途穷身更怯,秋老鬓先华。生计黄茅合,归期碧海赊。湘山今夜雨,留我意无涯。
- 上一篇:从张舜民诗文看宋代郴州古迹
- 下一篇:聂耳在郴州的1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