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叉鱼忆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李、杜死后,唐诗的开拓者韩愈,在他活着的五十七年中,正如他自己说的,湖南“历历余所经”,而郴州,这个湖南的南大门,这个紧靠广东的边远城市,他曾往返经过六次,第四次路过郴州,一住就是三个月。
韩愈第一次路过郴州,是在唐大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这是他还是个十岁的娃娃。韩愈三岁上成了孤儿,“为兄嫂是依”。兄韩会在一场政活斗争中受到诛连,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乃随兄嫂从长安出发,越长江,过洞庭,路过郴州,最后到了韶州。在韶州住了两年,韩愈称之为“天祸我家,降集百殃”,他的哥哥韩会不幸死去,嫂嫂郑夫人带着韩愈,扶了灵柩,又从郴州经过,回到故乡。
韩愈第三次经过郴州市在德崇祯元十九年(公元八〇三年)。这时候韩愈已经三十五岁,做了监察御史。因为上书论“宫市”,德宗下诏贬韩愈做连州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当时,与韩愈一样做监察御史,为着同样的罪名,而且是一同贬官,一路同行的,还有一个张署。他们被押解着狼狈上路。隆冬出发,到第二年(贞元二十年,公元八〇四年)春天,韩愈第三次路过郴州。他们到了临武,张署留下当县令,韩愈一个人继续前进,最后走到那个“县郭无居民,官无丞蔚”的荒凉的阳山县。贞元二十一年(公元八〇五年),德宗死后,他的儿子顺宗继位,大赦天下,韩愈、张署同时批准到郴州待命。韩愈满以为这次可以调回长安,谁知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阻抑,调长安成为不可能,只好在郴州呆着。当时的郴州刺史李康伯,待他们很热情。韩愈每天游苏山、观桔井、航北湖,叉鱼赋诗,消遣时日。他在郴州写的诗,有《李员外寄纸笔》、《郴州祈雨》、《叉鱼招张功曹》、《八月十五赠张功曹》、《答张十一功曹》、《湘中酬张十一》、《郴江又赠》等多篇。韩愈在郴州,访问了廖道士,写了《送廖道士序》;还发现了孟琯这个新秀。孟是郴州人,元和五年进士,韩愈在《送孟琯序》中说,“今年秋见孟氏子于郴,年甚少,礼甚,度手其文一篇长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之矣。……其所于偕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之”。韩愈爱才,情益于辞。不久,诏书正式下达,韩愈、张署都调江陵(湖北荆州),韩任法曹参军,职务是掌管邢狱,督捕盗贼,张任功曹参军,掌管考绩。韩愈无可奈何,只好离开郴州,到江陵去“两鬓雪白趋尘埃”了。
第五次经过郴州市在宪宗元年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韩愈任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把韩愈贬到南方很远的海边潮州(今广东潮安)去做刺史。韩愈说他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茫茫,而齿牙动摇”。这时的韩愈,已经五十一岁,他从郴州郊外经过,马从山坡上滑了下来,颠蹶了,老百姓认出他就是当年在北湖叉鱼赋诗的韩文公,是为民请命的好御史,大家帮忙把马推起来。这之后,老百姓把这岭取名叫走马岭,世世代代流传“文公走马”的故事。
韩愈到郴州后不久,宪宗颁发大赦令。元和十四年十月他从潮州启程到袁州(今江西宜春)去做刺史,最后一次又路过郴州。再过五年(公元八二四年),这位郴州人民熟悉的、尊敬的韩文公,便与世长辞了。
作者:李沥青 写于一九八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