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观音岩新发现

 

观音岩是永兴县的一处名胜古迹,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的白狮村便江东岸,背靠天王台山,临江壁立,石壁神龛天成,内设寺庙,钟鼓不断,香烟缭绕,岩下有石如象,江心有石如狮,风景绝佳,为永兴十景之一“卧江狮石”所在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凡来永兴,必至观音岩,为文为曲,为诗为赋,记叙详备,长唱不衰。公元2012427日,为考察湘粤古道郴州段水陆交通线上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来到了观音岩,在寺庙僧侣的协助下,认真进行实地调查,找到了过去史志上没有记载的文化新发现。


新发现之一:寂元师太护古碑,解读残文知变迁。观音岩传说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但史无明载。明《徐霞客游记》载:“观音岩在江北岸,西南下瞰江中,有石崖腾空,上覆下裂,直滨江流。初倚其足,叠阁两层,阁前有洞临流,中容数人。由阁右悬梯直上,袅空挂练,上接崖顶,透隙而上,覆顶之下,中嵌一龛,观世音像在焉。岩下江心,又有石狮横卧中流,昂首向岩,种种绝异”。徐霞客看到的观音岩寺庙,仅“叠阁两层”;而清光绪《永兴乡土志》载:“僧徒依龛构楼,楼五六层,高十余丈,勾心斗角,画栋飞甍,中设大士像,岩下有石如蹲象,江中有石如卧狮,活相毕现,邑奇观也”。这时的观音岩寺庙,楼高已至五六层。那么它是什么时候、为何进行的改建,史志没有记载,人们也无从得知。这次我们在寺庙第三层内走廊的拐角处,发现了一块断成两截的清光绪25年(1900)所刻的石碑。住持寂元师太告诉我们:“这块碑是2002年火灾后,对寺庙进行重新改扩建时,在墙壁内发现的。当时就已经断成两截,文字也模糊不清,工人师傅要丢掉,我感觉它很重要,就让师傅们搬到这里保存起来了。”阿弥陀佛,真要感谢寂元师太,她的举措,替我们保存了观音岩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传承。尽管碑文已严重剥蚀,但通过拓片释读,我们了解到,碑文系郴人邓维屏撰写,邑人戴学洵书丹,反映光绪年间邓维屏的好友戴文爵见庙宇倾圮,不恤劳谦,健化暌年,“纠同人以募蚨室,取大状以增广厦”,不料事未竟而身先死。戊子秋,邓维屏携全家来到永兴,见故友所募之蚨室,或萃集或涣散,剥落无存,虑“未能刊碑以示大观,则吾友之功括囊矣,即众善之德亦鲜彰矣”,于是“初筮告于白头狮,凡反复其道,升阶享山,时见栋隆天衢”,“更剥为复,转否为泰”,“以募大有”。以此“聊藉白茅,出先妄之语,以志恒久”。这段文字读来,不仅观音岩的变迁清晰了然,其悲壮曲折的过程也令人唏嘘感慨。


新发现之二:巨幅石刻人未知,深藏故事亦新奇。观音岩前坪石壁上有一处摩崖石刻,上书“灵崖”两个大字,字高约2尺,宽1.5尺,旁有“道光丙午年桂林刘廷玉书”小字题款。查县志得知,刘廷玉系当时永兴知县。我们正为石刻拍照,毕业于广东云门佛学院的明辰小师傅主动前来,告诉说寺庙里面还藏有一处摩崖石刻。这让我们喜出望外。在明辰小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在第四层滴水观音殿顶上的一处很隐蔽的角落,果然发现一方摩崖石刻。石刻横额楷体大书“观在上”三字,每字50公分见方,遒劲有力。经仔细观察,根据石刻布局分析,“观”字之前应该还有一字,可惜此处石壁崩裂,以致脱失。出人意料的是,明辰小师傅竟然告诉我们,脱失的是个“大”字。因为此处曾作厨房,石壁经不住长期高温火烤,以致爆裂。我们既为珍贵文物的残缺深感惋惜,又为有明辰小师傅而无比庆幸,没有他这么有心,这幅石刻的原委恐怕将永远消失。幸至善哉!大字题额两旁,有竖写对联:“观临便水深千尺,音朗安陵第一崖”;对联之间还刻有竖排小字“同治元年壬戍孟冬已亥科举人知永兴县事桂林灌阳唐鼎涛题”。明辰小师傅告诉我们,该石刻由于过去被墙体遮盖,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2001年元月23日,正是除夕夜,观音岩突发大火,原木建筑尽毁,寺庙重建,石刻得以显露。又由于石刻表面水浸钙化,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尤其是小字,更难识别,加上所处位置特别隐蔽,因而一直不为外界知晓。我们也是费尽心机,才把文字全部识读出来。


对比观音岩的两处摩崖石刻,就会发现两者之间似有联系。其一,两人都是清代时任县令,一个在道光丙午年(1846),一个在同治元年(1862),相隔不过15年;其二,两人都是桂林老乡。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故事:唐鼎涛来摄永兴,慕名闲逛观音岩,看见刘廷玉所书石刻,大发感慨,心想同是桂林人,就你有文化,你可留名,未必我就不行么?唐鼎涛回去就翻史志,明《万历郴州志》上载张澈诗:灵岩横峙护山城,岩下狮头画不成。林木风生巢鹤舞,江潭雷动卧龙惊。凭谁欲演无生法,信我才成有象名。此地大观观不尽,一游一度畅高情。于是受到启发,雇请石匠,凿下了“大观在上”题额,并配以对联,题款也更为详尽,无论从字体、内容、形制上,都盖过了前任同乡,唐鼎涛于是心满意足了。不管刘廷玉、唐鼎涛他们出于什么心态,这两位有文化的桂林老乡,为观音岩留下了文化信息,让我们今天能够触摸到他们那时的历史脉搏,我们怎么样都应该感谢他们。志书上记载的诗人张澈,未注明哪朝哪代哪里人,也无生平事迹介绍,只能认定他是明万历丙子年(1577)以前生人,其究竟是何方神圣,有待进一步考查。


关于观音岩,我们通过走访当地老乡,了解到解放以后,宗教被当作封建迷信,备受冷落,香客锐减。1954年,永兴航管站在这里办船民夜校,数百船工由此摘掉文盲帽子。文化大革命中,观音岩寺庙佛像被砸毁,僧人被遣散,殿宇无人管理;县里在观音岩附近办电石厂,大量废渣废料填入观音岩下的便江;又在天王台山办水泥厂,同样把大量废石填入观音岩下的便江。过去观音岩无路可通,需乘船或乘坐木排、竹排才能进入,经过电石厂、水泥厂的折腾,如今观音岩前形成了一处空坪,不仅步行,连汽车也可一直开到寺庙跟前,时空一变,情趣了无。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永兴佛教协会于是恢复观音阁。可惜2001年那场大火,将观音阁木结构建筑全部烧毁。重建以后,形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九层重檐规模。美则美哉,古扑不再。


观音岩常年香火不断。每逢观音菩萨的出家日、皈依日、成佛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里都要举办法会。此时善男信女各方云集,抽签拜佛,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唯有该项活动,古今一脉传承。我们相信,有关观音岩的故事,还会继续演绎。


 

 



相关文章